第一章 风平浪静的“甄嬛们”

大型电视连续剧《甄嬛传》持续热播,都走出国门了,这是好事。大家在看电视剧的同时,了解宫廷史,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感谢这部电视剧。大家在观看《甄嬛传》的时候,看到其中的很多剧情,尤其是后妃之间所谓宫斗的情景,几乎无处不在。历史上雍正帝的后宫真的是这样的吗?

答案是“不”。我们查阅了大量史料,依据档案材料,分析清宫十二帝的后宫,得出了恰恰相反的结论,那就是:雍正帝的后宫是一片风平浪静的,而且,表现得出奇地安静。

那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有大妃阿巴亥之宠,因为她年轻漂亮,12岁嫁给了已经43岁的努尔哈赤,又生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一时间成为宠冠后宫的主人,引来当时汗王其她妃嫔的嫉妒;同时,引起了当时四大贝勒的不安,主要是,惧怕大妃将来拥子自重,争夺皇权,最终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大妃遭到不幸的结局——殉葬,《清皇室四谱》记载“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太祖殂,明日,大妃以身殉,或曰大妃之殉为太祖遗命,诸子执而逼之乃死,年三十有七。”这其实上一次很厉害的宫斗事件。

皇太极时期,出现了宸妃海兰珠之宠,《清史稿》记载:“妃有宠于太宗,生子,为大赦。”皇太极太喜欢这个女人了,当他称帝五宫并建时,有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这五个宫殿,只有宸妃海兰珠居住的东宫关雎宫最有感情色彩,它夹杂进了皇太极特殊的感情色彩。这使我想起了《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看来,皇太极把她安排在东宫,并命名为关雎宫,那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起作用。甚至于宸妃即将病逝之际,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皇太极都不顾一切的赶回来,在得知宸妃已经去世的消息之后,皇太极当场昏厥过去。这种难得的情感如果发生在普通人家,那简直是太难能可贵了。可惜了,发生在皇家。皇太极这么宠爱宸妃,真是“三千宠爱于一身”,在后宫里面,就很难避免宫斗了。果然,皇太极去世,多年积累的矛盾爆发,发生了激烈的皇权之争,好多有实力的王爷都想继承大位。当时,最想做皇帝的是多尔衮,多罗郡王阿达礼对多尔衮说:“王正大位,我当从王。”(《东华录》),此外,代善、阿济格、多铎、豪哥等也盯上了皇位,内乱一触即发。最终结果,各方妥协,拥立年仅6岁的福临即位。

顺治帝是后宫最不平静的了。先是,顺治十年,福临以“志意不协,废为静妃”(《清皇室四谱》),废掉皇后。接着,又企图废掉第二位皇后,幸亏孝庄太后的极力阻止,才没有发生二次废后事件。可是,后来顺治十三年,董鄂妃的入宫,顺治帝眼睛为之一亮,使得后宫天平陡然失衡,《清史稿》记载:“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后宫从此掀起轩然大波。

康熙帝的后宫先是原配皇后孝诚仁皇后之宠,超越一切,但是,康熙帝是一个素质很高的天子,懂得后妃不易,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平衡,总算是没有发生大的风浪。可是,他的那些皇子们可太不平静了,互相不服气,争夺皇储。其中,有九个儿子参与争位,历史上称之为“九子夺嫡”。“九子”分别为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他的皇二子允礽最使他心力费尽,虽然精心培养,却不得不废掉,康熙四十七年,“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清皇室四谱》),五十一年,再废太子。两度废立事件,后宫内,展开争夺皇储大战。皇子们的争斗,使得康熙帝心力交瘁,耗尽了精气神,身体从此每况愈下。

雍正帝之后的乾隆帝,发生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那就是他的乌喇那拉皇后被废事件,被废原因,在《军机处档》中记载了犯人严譄的口供:“人家都说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纳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这件事震动了朝野,《清皇室四谱》载:“三十年正月随驾东巡,以故自行翦发,忤上旨。三十一年丙戌七月十四日,崩,诏以皇贵妃礼葬。”这也改变了乾隆帝的人生,因为皇后的被废,就使得他的皇储不得不重新考虑人选,这是最折磨人的事情。

嘉庆朝,嘉庆帝在世的时候,后宫倒也相安无事,可是,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立了一个女人做了皇后,这个女人就是钮祜禄氏,但是,嘉庆帝却没有立她的儿子做太子,这就为以后留下了祸患。果然,就在嘉庆二十五年,颙琰暴亡于避暑山庄,由谁来继承皇位,成为当时众人瞩目的焦点。因为健在的皇太后钮祜禄氏生有两个优秀的皇子绵恺和绵忻,她何尝不想自己的亲生子继承帝位呢?所以,著名清史专家杨珍老师考证,当时,尚在圆明园的孝和太后存有私心,并不想轻易让旻宁即位,这样,一场皇位争夺大战一触即发,是机警过人的旻宁抢占了先机,先发制人,强迫太后下旨,拥戴旻宁即位,抢先夺得了帝位。

道光帝在储君还没有确定之前,首鼠两端的时候,在皇宫里,道光二十年发生了孝全皇后暴亡的事件,《清宫词》有:“如意多因少小怜,蚁杯鸩毒兆当筵,温成贵宠伤盘水,天语亲褒有孝全。”此诗原注为:“孝全皇后由皇贵妃摄六宫事,旋正中宫,数年暴崩,事多隐秘。”其中“隐秘”二字,道出了宫斗的神秘性。其时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严,宣宗(道光)亦不敢违命也。有人考证,正是咸丰帝的生母孝全皇后企图毒死其他的皇子,来保证亲生子顺利即位,发生的恶性事件,最终,孝全皇后被太后欲以家法处死。可是,孝全皇后不想死,太后便指使宫女在皇后门前日夜哭泣,逼得孝全皇后走投无路,便投缳自尽。

咸丰朝,大家恐怕就清楚了,咸丰帝在世的时候,曾经发生过懿贵妃争宠后宫的事件,也发生过懿贵妃那拉氏与肃顺等人的权力之争。关于这一点儿,后来慈禧为自己辩白,说并没干预朝政,《清宫述闻》记载:“我十八岁入宫,文宗显皇帝在宫内办事时,必敬谨侍立,不敢旁窥,一无所晓。”把自己说的太无辜了啊。最终,却在咸丰帝病逝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杀了载垣、端华、肃顺,逮捕了五大臣,慈禧夺得大权,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垂帘听政。

在同治朝,有皇后阿鲁特氏和慧妃富察氏之争,也有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权利之争,期间夹杂着议政王奕訢与皇帝的权利斗争。同治帝去世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被逼身亡。

光绪朝先有光绪七年的慈安太后暴亡事件,据考证为慈禧所害,接着有光绪帝皇后叶赫那拉氏和珍妃他他拉氏之争,期间,光绪帝得宠的珍妃在光绪二十年被“褫衣廷杖”,打入冷宫,光绪二十六年,被慈禧推入井中淹死,等等。

总结后,我们发现,恰恰是雍正帝在位的十三年中,后宫一片风平浪静。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没有发生明显的宫斗事件。宫斗事件,包括后妃与后妃之间,包括不同等级的嫔御之间。我们观看《甄嬛传》,看到最多的是那些后妃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几乎无处不在,到处是宫斗。我们常人理解一定很难免,一群女人侍奉一个男人,难免会发生争宠斗争。低级的吃高级的醋,平级的吃得宠的醋,互相之间争斗不断。可是,这种争斗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很严重的,甚至是震惊朝野的大事件。所以,会在各种典籍中加以记载,比如《清实录》、《起居注》等,会有记录。退一步讲,出于忌讳,皇帝会篡改档案,并不记录这些事件;但是,也会在其他的资料,或民间笔记中透漏出一鳞半爪,总有一点儿线索会留下来。以往的好多事件都是这样的。比如,顺治帝废后事件的内幕和细节,就在《朝鲜李朝实录》中被揭露出来,乾隆帝废后原因,却在鲜为人知的《军机处档》有所披露。可是,关于雍正帝后宫的妃嫔之间宫斗事件,却真的没有一点儿线索,无论官书或是私人笔记,均不见记载。

第二,没有发生明显的储位之争。储位之争,是最令皇帝头疼也最揪心的事情。在《甄嬛传》中也会有所涉及。康熙朝发生了很多争夺皇储的大事件,比如,康熙帝两废皇太子事件,比如康熙帝八子胤禩结成党羽,觊觎储位等等,已经让精明的康熙大帝心力交瘁了。雍正帝何尝不晓,他是亲历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可是,那是皇家的血脉之间互相厮杀的结果,是雍正帝最最不想看到这种残忍的事件,再发生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于是,雍正帝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秘密立储。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中秋节刚过,雍正帝赶忙下旨:“今朕将此事亲书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雍正朝起居注册》)

但是,有人可能会说,雍正朝也发生了雍正帝“杀子”的事件,被杀掉的是雍正帝的皇三子弘时,原因是他在争夺皇储。《清皇室四谱》记载:“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说的就是弘时被雍正帝狠心开除宗籍,甚至最终被杀死。那么,这里有一个疑问,弘时何以知道雍正帝所立皇储不是自己,而冒然行动,被皇父处死了呢?史学家列举了几个事例,比如,在雍正元年,康熙帝头周年之际,雍正帝派遣自己属意的弘历,也就是乾隆帝前往代替皇帝祭祀,向世人暴露了自己秘密立储的人选;第二年,康熙帝二周年之际,雍正帝再次派出了弘历前往景陵祭祀,就更加证实了弘时的担心。因而,弘时铤而走险,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惹恼了父皇。但是,也有史学家证实,并不是雍正帝真正处死了弘时,其史料依据是:

一、《宫中档雍正朝奏折》中允禄的奏折,里面提到弘时被雍正帝处罚后,“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而并非处死了他,之后,由于弘时自己心境不佳,仅仅过了一年半,就抑郁而亡。属于自然死亡。

二、《大义觉迷录》中,曾静曾指责雍正帝有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种种不仁不义之事,却没有提到杀子,如果有的话,曾静岂能客气?是一定要写进去的。

三、《清史稿》中记载:“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丝毫没有提到处死的事。如果是被处死的话,民国年间修订的《清史稿》不会隐而不记。

四、大史学家孟森先生在《海宁陈家》中指出:“夫年少放纵,行事不谨,语颇浑沦,何至处死?”提出了质疑。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弘时的死,应该是自然死亡,大家把他的死和雍正帝的政敌胤禩、胤禟之死联系在一起,虽然振振有词,但是,确实缺乏历史证据。

在这里,我们看一下,雍正帝的后宫之中,那些甄嬛们是和平相处的,并没有发生后妃间的宫斗。同时,也没有皇子间的储位之争,难道不是风平浪静吗?

可是,大家一定会问,都是皇帝,为什么雍正帝的后宫会这么平静呢?我们还是用资料和历史事件来说明:

一是雍正帝的后宫相对简单,是非少。最关键的就是他的后妃很少。按照清宫规定,皇帝的后宫要分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每个等级都有定数,比如皇后和皇贵妃都是一位,但是贵妃以下就不是一位了,尤其是贵人、常在、答应就没有定数了。所以,好色的皇帝会在后三个等级中做文章。比如康熙帝,他在册的后妃就有55位之多,而不在册的答应竟会高达几百人之多。这样的话,他的后宫里面就真的是后妃成群了。再比如,雍正帝的爷爷顺治帝,他是在顺治十八年去世的,死的时候年仅24岁,正是花样年华,这么小的年纪,我们统计他的后宫,从皇后到低下的格格,竟然有32位之多。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就更不用说,在册的就有41位之多,还有很多南巡带来的汉女,由于没有生育而未被记录在档。那么,雍正帝到底有多少后妃呢?按照档案记录,有较为详尽资料的仅有10位,其中皇后两位,皇贵妃两位,妃子三位,嫔一位,贵人两位,其她的有常在、格格等,要么记录暂付阙如,要么语焉不详。

当然了,后妃少,他的子女就不会太多。雍正帝一生之中有皇子10人,公主4人。而在这10个皇子之中,只有4个存活下来,其他6个都早殇了。

大家想一想,很少的后妃,皇子又不是很多,他的后宫相对来讲是很简单的,因为人少是非就一定会少。这是其一。

二是雍正帝非常勤政,很少留恋后宫之中。雍正帝的勤政是最有名的,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大概在清朝诸帝中,他是名列前茅的了。《甄嬛传》里也反复出现这样的镜头,说:“皇帝又十几天没有临幸后妃了,太后要过问了。”这种渲染是符合历史史实的。雍正帝最可称道的就是他的勤政。他对朝臣的奏章,事无巨细,都要一一批阅答复,没有哪一个皇帝可以与之匹敌。《大义觉迷录》记载:“无一时不切于寤寐,无一事不竭其周详,不惜劳一身以安天下之民,不惜殚一心以慰黎庶之愿。”所以,我们统计,他批阅的奏章很多:雍正元年,批阅了10498件,每天批阅29个奏章;雍正二年,批阅了13327件,每天批阅37个文件。所以,他在《大义觉迷录》中说:“自朝至夕,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数人,日不下千万言。”大家看出来了,雍正帝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也难怪他很少留恋后宫了。试想,皇帝鲜去后宫,大家都一样,还有什么大的矛盾产生呢?

三是雍正帝心力不济,不想后宫之事。年轻的时候,胤禛一直致力于储位之争,直到康熙帝病逝,角逐储位成功,做了皇帝,还要致力于清除异己的艰难斗争,劳心之事,自不必多说。他由于树敌太多,有政敌,甚至由于皇位之争,发生了兄弟相残,等等。雍正帝虽然心力强悍,心理素质好,但是,如果他真的背负了几条性命,他也一定会心神不宁的。《大义觉迷录》有许多“心力交瘁”“忧烦不遑”“不遑寝食”“夜难成寐”这样的记载。看来,雍正帝自己都认为他整日生活在巨大的心理阴影之中,心理压力极大。所以,他深感心力不济,也就很少想到后宫之事了。

四是雍正帝的信仰,影响了他的私欲。雍正帝有两个重要的信仰,一信佛教,二信道教。先说信佛。雍正帝在藩邸的时候,就信奉佛教。举个例子,他曾找个和尚叫做正修的,代替他出家做主持,这个人自称“四和尚”。雍正帝不仅信奉佛教,还自称为“野僧”。《清世宗御制诗文集》这样记载:“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他自嘲自己是一个不着僧人服装的和尚,所以,他自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表明自己不出家但修行,其目的很明显,是个障眼法,迷惑人们,表明自己与世无争,不会争夺储位。再说信奉道教,即位前,雍正帝就曾谋求武夷山道士为其算命,测试自己的命运。即位后,他更是笃信不疑。经常与白云观道士往来,还把道士贾士芳、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养在禁苑,为其修炼,并炼丹治病。他曾做过一首诗,名为《烧丹》:“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光芒冲斗耀,灵异卫龙蟠。自觉仙胎熟,天符降紫鸾。”(《清世宗御制诗文集》)。雍正不仅笃信道教,还喜食道士们炼的丹济。他深信这些丹济可以长生不老,因而,不仅自己吃,还不时赏给宠臣们吃。可以想见,雍正帝对佛教和道教的笃信,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对后宫的态度,诚如他自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雍正帝编纂《悦心集》)这已经是很超脱的话了。

五是雍正帝严苛和狠戾的性格特征,使得那些甄嬛们噤若寒蝉。他有弑父、逼母、谋兄、弑弟、杀子嫌疑。先说弑父。曾静在供词中说:“皇上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大义觉迷录》)。虽然,现在一直没有结论,但是,康熙之死和雍正即位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不管怎么样,雍正帝弑父的嫌疑,在短时间内排除还很困难。次说逼母。雍正帝的母亲乌雅氏,一生生了6个孩子,是康熙帝所有后妃中生育最多的。应该说她的身体一直是不错的。那么,这里说他逼母,主要的证据是《大义觉迷录》记载:“皇上令九贝子往西宁去见活佛,太后说,何苦如此用心。皇上不理,跑出来,太后甚怒,就撞死了。”死得很突然,是说太后之死,是被雍正帝逼迫自杀身亡的。《九朝东华录》记载:“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二十三日丑刻,皇太后崩。”这么快的时间,皇太后就死去,真是太蹊跷了。关键是,这还在康熙帝的大丧期间。再说谋兄。雍正帝的兄长是大阿哥允禔、皇次子允礽、皇三子胤祉。大阿哥其实在康熙朝就已经被禁锢了,雍正帝即位后,继续禁锢,死于雍正十二年。允礽是两立两废的皇太子,也是在康熙朝就被圈禁起来了,不过是雍正帝即位后,继续圈禁,并把他迁出北京,在城外圈禁。三人中,只有允祉是雍正帝即位后处置的哥哥。《清皇室四谱》记载:“雍正八年五月,论罪八款,削爵,拘禁于景山永安亭。”其实是雍正帝最喜爱的允祥病逝后,允祉由于表现不太悲伤,遭到雍正帝惩戒:“怡亲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清史稿》),这明显不合常理,属于雍正帝打击异己的行为。最后说弑弟。雍正帝有好多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有两位可说是被他杀害的。一个是八弟允禩。允禩由于生母出身为辛者库贱奴,故而年少时就很努力,深得父皇喜爱。雍正即位,四年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三月初四日,命胤禩改名为“阿其那”(猪或不要脸的意思),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见诸王大臣,历数胤禩、胤禟等罪,六月初一日,雍正将胤禩、胤禟之罪状颁示全国,议胤禩罪状四十款,九月初八日,胤禩亦因呕病卒于监所。看得出来,雍正帝在仅仅8个月的时间里,就处死了允禩。难怪允禩妻子早就有所预料:“虑不免首领耳!”(《雍正朝起居注》)就是担心将来会被砍头的意思。二是九弟允禟。允禟是皇八子党,他善骑射,好结交,性聪敏,身体好。他坚决支持允禩争夺皇位,是八哥的铁杆粉丝,也就因此结怨于胤禛。对于允禟的惩治,也是从雍正四年开始的,四年三月,其名被改为“塞思黑”,意为狗或讨厌鬼。四月,胤禟身缚三条铁锁,由西北押解赴京,已经是很凄惨的了。走到中途奉旨,留住保定,就地被圈禁高墙,论罪二十七款,备受**,八月二十七日,“以腹疾卒于幽所。”肯定是被害死的了。所以,雍正帝这种狠虐的性格特征,对自己的同胞兄弟尚且如此,是不可能不对后妃产生影响的,和这样一个狠虐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只有小心谨慎,甚至战战兢兢,谁还敢于铤而走险呢?因为,一旦事发,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处死。就这样,雍正帝的后宫里面,那些多事的或规矩的甄嬛们,一律三缄其口,岂敢乱来!

讲到这里,大家似乎明白了,《甄嬛传》中所描述的雍正帝后宫是鲜少宫斗的,由于雍正帝的自身原因,尤其是他狠戾的性格特征,使得后宫一片肃然,安静的就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样。但是,我们并不因为这一点儿,就会影响到对“甄嬛”的喜爱,因为她揭示了一个鲜活的后宫生活,因为她使我们认识到,甄嬛可能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雍正帝后宫的后妃现象,可以说,甄嬛这个艺术造型,集合了雍正后宫的所有后妃元素,大家可能对那些甄嬛们更加感兴趣,更想走近她们。那么,雍正帝后宫的甄嬛们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