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帝的人生信条

俗话说“信仰最重要”,人没有信仰是不行的。但是,信仰又往往能够左右人生。那么,清朝的皇帝是不是有信仰呢?

(1)“狗”至上

清代,满族这个少数民族有两个明显的信仰,一是不吃狗肉,二是享鸦雀。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不吃狗肉。在清代,满族不吃狗肉,大致有几种说法:

一是感恩说。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脚上有红痣,被明辽东总兵李成梁所忌,欲杀之。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小妾的帮助下骑青马带犬逃出,明兵随后追来,先射杀青马,努尔哈赤逃入河边芦苇中,因过度疲劳而睡去明兵找不到努尔哈赤,就放火烧荒,那狗见罕王不醒,就跳到河中浸透全身,再跑到他身边,把苇草淋湿,狗反复这样做,罕王得救,而狗累死。罕王发誓,再不食狗肉。另一种说法是萨尔浒大捷后,罕王努尔哈赤大宴群臣将士,其叔龙敦早有篡权野心,乘机将罕王灌醉后送回大帐,龙敦见罕王大醉,而周围又无人,拔钢刀欲杀之,此时,罕王养的一条大黄狗,忽然窜到帐内,先咬醒罕王,再向龙敦扑去,咬伤龙敦后,被龙敦所杀,但罕王已醒,很快杀死了龙敦,平定了叛乱。于是老罕王厚葬了黄狗,并下令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

二是风俗说。这种观点认为,满族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主要是,那个时候的满族人认为狗对他们实在是太重要了。看家护院,指引道路,保护主人,等等,总之,就是重要,所以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不过,专家们也进行了考证,考察了满洲的前身女真人是不是也不吃狗肉呢?结果,恰恰相反,女真人的宴桌上有狗肉,吃法是即可以燔烤,又可以烹煮,还可以生吃。由于满洲的前身女真人吃狗肉,这样,满洲人不吃狗肉就不是一种流传有序的风俗了。

三是图腾说。有人认为,满洲的《满族大辞典》中描述:“狗是满族氏族制时期图腾崇拜之动物,故部人不得服其皮,食其肉。”但是,这种说法也遭到了质疑,有专家认为,如果说满族的忌食狗肉的风俗源于氏族时期的图腾崇拜的话,那不应该始于满族,而应该始于满族的祖先,按现在通行的说法,肃慎、勿吉、挹娄、女真分别是满族的祖先在不同时代的称呼,女真之后改称为满洲,而女真人至少在阿骨打时期是食狗肉的。所以,也不会到皇太极时期,就突然终止了已有的风俗。

说来说去,关于清代满洲人不吃狗肉的说法尚无定论。

接着,说说,清代满洲人享鸦雀的习俗。我们在清代满洲人建立的寺庙前面,甚至于一些民居前面,会看到有索罗杆子,是满族人家在院内常年竖立的祭祀杆子,杆长约六、七尺,顶端有一木斗,内盛五谷及其他食物,装上猪的碎肉、下水等物,以飨乌鸦。据说是老罕王努尔哈赤留传下来的习俗。

那么,清朝满洲为什么享鸦雀呢?

专家考证,鸦雀具有指示方向的本领,它们飞翔于高空之中,不仅视野宽阔,按照它们的指引,完全可以找到主人想要找的东西;鸦雀是黑色报警鸟,是喜神,在宁古塔流传着关于沙克沙的神话:天神看见人间灾患,一点也不懂得预防,就派沙克沙下界预报一些吉凶祸福,他通过感孕投生在一个老猎户家中,是一个半人半鹊的形象,并在喜鹊窝里长大,终日和喜鹊为伴。他预报了洪水、瘟疫,使部落幸免于难,他识破了耶鲁里的迷魂阵,救出了族人,因而被满族奉为喜神,每逢添人进口,修建新房,久病得愈,出兵打仗平安回来,满族都要祭喜神。所以,有专家认为,清代满洲人的图腾不是狗,而是雅雀。

(2)与佛结缘

清朝十二帝中,有一位帝王非常信佛,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尤其是顺治十八年八月十九日,他的宠妃董鄂妃病逝之后,他万念俱灰,吵着闹着要出家做和尚,后来,还传出了康熙帝三赴五台山寻父的传说故事,讲得绘声绘色,非常吸引人,就连清东陵孝陵没有被盗掘,也有人附会,说是因为顺治帝出家做和尚去了,地宫是空的,因而没有被盗掘。总之,顺治帝喜欢佛教,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①受母后的影响。毫无疑问,孝庄出生在科尔沁蒙古的黄金家族,而这个家族的传统是信封佛教的。我们也看到一张著名的孝庄礼佛像,身穿佛跑,手持念珠,很明显是信奉佛教的表现。孝庄的贴身侍女苏麻拉姑终生信奉佛教,晚年患病很严重的时候,都不肯服用药物,即使康熙帝都不能说服她。这些人的信仰,对顺治帝是有很深影响的。

②顺治帝有消极的厌世情绪。这种情绪的出生,和他傀儡地位有关系。多尔衮专制,把揽朝中大权,皇帝形同虚设,尤其后来传出太后下嫁的传闻,让少年天子无地自容。然而,身为皇帝却也无力回天,在这种情况下,顺治帝消极情绪与日俱增,难免对佛教产生兴趣。大家知道,佛教教人向善,教人戒除欲望,恐怕对年轻气盛的顺治帝具有一定的舒缓作用。所以,压抑的环境也会迫使顺治帝喜欢佛教,借以超脱现实。

③大和尚的影响和引导。顺治帝有很多朋友是大和尚,比如木陈忞、憨璞性聪、玉林琇等,这些人经常在他面前讲一些佛教方面的知识,引起他极大的兴趣。比如憨璞性聪对顺治帝说:“皇上即是金轮王转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种性,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学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憨璞性聪的这番话,使得顺治帝飘飘然,对佛教心生向往,恨不得马上出家做和尚。有一次他对老和尚说道:“朕想前身一定是僧人,所以一到佛寺,见僧家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再回到宫里。要不是怕太后挂念,那我就要出家了。”顺治帝说的这是心里话。

④受爱妃董鄂妃的影响。董鄂妃是对顺治帝影响最大的人了,他和这个女人一见钟情。顺治十三年,董鄂氏一入宫,便破例被封为妃子,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又被迅速晋升为皇贵妃,真是三千宠爱于一身了。关键是,董鄂妃信奉佛教,这个宗教信仰契合了顺治帝,他们在一起研习琴棋书画,研习书法,更重要的在一起谈经论道,探讨关于佛教的种种。顺治帝感觉太舒服了,他的神经太放松了,也太享受了。她的皇子被立为皇嗣,当董鄂妃病逝之后,顺治帝精神崩溃,痛不欲生。他亲自为董鄂妃做传,其中,谈到董鄂妃临终之际,是坐着呼喊着佛号而去世的。这更让他坚信佛道是解救他超度转世的最好途径。于是,顺治帝坚毅地剃了头发,做好了出家做和尚的一切准备。

当然,顺治帝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他的母后孝庄极力阻止,并请来大和尚玉林琇出面阻止。万般无奈之下,顺治帝蓄发还俗。可是,在他的心目中,仍然向往佛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就在董鄂妃去世之后仅仅四个月,顺治帝不幸染上了可怕的天花,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病逝于养心殿,年仅24岁。

(3)吃“仙丹”的皇帝

清朝皇帝中,雍正帝宠信道教,很专心,也很痴迷。那么,大家一定很想知道,精明的雍正帝为什么会痴迷于道教呢?我考证了一下,大体有几个原因:一是迷惑他的父皇。康熙帝最厌烦皇子们争夺储位,可事与愿违,还是形成了“九子夺嫡”的局面,这让康熙帝大伤脑筋。雍正虽然对储位大有想法,但是,他韬光养晦,每日参经论道,研习道教的真谛,既增加知识,又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号称“天下第一闲人”;二是乞求长生的心理。雍正帝喜欢道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道教中的丹剂能够长生不老,他笃信道教长生不老之术是存在的,因而喜欢炼丹;三是雍正相信道士能够通过面相预知未来。雍正觊觎储位由来已久,所以,他和其他皇子一样,总在请道士相面预测,他就让自己的属人戴铎赴福建上任途中请道士给主子算命,预卜一下自己的前程,此事虽然做得很神秘,但还是留下了历史记录。这些都是雍正帝宠信道教的原因。

那么,雍正帝宠信道教的表现是什么呢?

首先,访求道士。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春,雍正闹了一场大病。为治病,他命令百官大规模访求名医和术士。很快,四川巡抚宪德写折子说,当地有个人叫龚伦,有长生之术,86岁时还得了个儿子。雍正立即谕令此人进宫,但此时龚伦却死去了。为此,雍正十分惋惜。浙江总督李卫密奏说,民间传闻河南道士贾士芳有神仙之称,特推荐此人进京为皇上治病。贾士芳原是北京白云观道士,后来浪迹河南。贾士芳进宫初期,雍正还觉得治疗挺见效,可后来他渐渐发现,贾士芳用按摩、咒语等方术控制了自己的健康。天子岂能容他人摆布,雍正于是下令将贾道士斩首。雍正虽然杀了贾士芳,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对道士的信任。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从闹病到死去的大约5年时间里,他一直频繁地参加道教活动。此外,他还在主要宫殿安放道神符板,甚至在御花园建了几间房子让道士娄近垣等人居住。雍正在苏州给道士还订做了法衣,一次就是60件。

其次,开始炼丹。一切准备就绪,雍正帝在圆明园内开始秘密升火炼丹。大道士张太虚和王定乾被选进入圆明园炼丹。清宫《活计档》,里面披露了雍正炼丹的一些情况。最早的记载是在雍正八年:十一月十七,内务府总管海望和太医院院使刘胜芳一同传令:往圆明园秀清村送去桑柴750公斤,白炭200公斤;十二月初七,海望、刘胜芳传令:往圆明园秀清村送去口径一尺八寸、高一尺五寸的铁火盆罩一件,红炉炭100公斤;十二月十五,海望、刘胜芳和四执事执事侍李进忠一同传令:往圆明园秀清村送去矿银十两、黑炭50公斤、好煤100公斤;十二月二十二,海望和李进忠又一同传令:圆明园秀清村正在炼银,要用白炭500公斤、渣煤500公斤。档案中提到的秀清村位于圆明园东南角,依山傍水,是一个进行秘事活动的好地方。档案记载,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往秀清村送的木柴、煤炭就有两千多公斤。从《活计档》中发现,从雍正八年到十三年这5年间,雍正先后157次下旨向圆明园运送炼丹所需物品,其中光为炼丹用的煤炭就有234吨,此外还有大量矿银、红铜、黑铅、硫磺等矿产品,由此可以想见几年间秀清村炼丹的情景。

再次,服食丹药。雍正帝既然对丹药抱有希望,便尽兴享受丹药的乐趣。当他吃了王定乾等炼的丹药时,大感舒畅,觉得身心为之一爽,于是,大加赏赐道士。而且,雍正帝还把丹药赏赐亲近大臣。第一次三月二十一,内大臣海望交丹药四匣,按雍正旨意,分别赏给署理大将军查郎阿、副将张广泗、参赞穆登、提督樊廷等四位大臣。第二次是四月初一,内大臣海望交丹药一盒,按雍正的旨意,用盒装好赏赐给散秩大臣达奈。

丹药中毒。毫无疑问,现代研究表明,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具有毒性,对大脑和五脏侵害相当大。雍正帝长期服用这种有毒物质,侵害了他的身体。《雍正起居注》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住在圆明园,八月十八那天他与大臣们商量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八月二十召见宁古塔的几位地方官员,第二天仍然正常办公,说明这时他的身体仍然很好。但到了八月二十二,他却突然得病,当天晚上,已经奄奄一息的雍正便宣布传位给儿子乾隆。第二天即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

(4)文殊菩萨“转世”

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文殊菩萨被称之为智慧之佛;而文殊菩萨所乘之坐骑狮子,又象征其威猛和法力无边,所以,文殊菩萨是智谋与威武相结合的化身。

乾隆皇帝与文殊菩萨有着很深的渊源。相传,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这天傍晚,雍亲王胤禛打猎回来,在山弯里影影焯焯见到一头狮子,背上驮着一个穿兜肚的小孩儿,大吼一声,擦身而过。雍亲王一愣神,只见眼前一片金光,小孩和狮子转眼间不见了。雍亲王来到府邸,只见一个小太监前来报喜,说福晋生了个胖小子。胤禛大喜,前去观看,不禁大吃一惊,这个孩子怎么和刚才看到的那个骑狮子的小孩长得一模一样。太神奇了。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纷纷说这是佛光普照,骑狮子的正是文殊菩萨,那个小孩一定是文殊菩萨转世了。而这个孩子,正是胤禛的第四个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从此,乾隆是文殊菩萨转世的说法不胫而走,乾隆继位之后,更是被称之为“文殊菩萨大皇帝”。

对于这个称呼,乾隆帝非常喜欢,我想,主要是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和文殊菩萨沾上边,那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帝王了。所以,乾隆极力把自己打扮成文殊菩萨,时时处处向文殊菩萨靠拢。

比如乾隆一生绘画多福佛装相,就把自己打扮成文殊菩萨,画面正中乾隆帝为中年形象,面目清秀,留须,双目凝视,反映出内心的安详。头戴班智达帽,身着僧衣,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上托法轮,全跏趺坐于莲花托须弥座上。最上方示现其修行本尊的三座坛城。第二层正中为上师三世章嘉,章嘉小像的左右两侧分别描绘出诸佛菩萨。乾隆像背光四周环以藏传佛教历代先师,空档处填绘繁密的花朵及花枝。座下两侧集结着以空行母、金刚亥母为主的佛母、菩萨等诸神。

比如,乾隆帝一生曾经六次参拜五台山,只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做法道场。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下旬,他陪着母后“甄嬛”第一次瞻礼五台山,于菩萨顶建醮讲经,并朝拜了中台、西台,赏赐了罗瞧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碧山寺等各寺匮额。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他再次陪着母后“甄嬛”瞻礼五台山,又于菩萨顶焚香礼拜,瞻谒金容,为皇太后祈福安宁。乾隆二十六年(1761)二月,他第三次陪着母后“甄嬛”拜谒五台山,为皇太后七旬万寿,诣显通寺拈香礼拜,祈祷皇太后万寿无疆。旨在宜扬孝道,康福长寿,最关键的是表达自己和文殊菩萨的“关系”。母后“甄嬛”去世之后,乾隆帝于乾隆四十六年二月、五十一年二月、五十七年二月,分三次西巡五台山,躬谒金容,朝拜菩萨,进一步确立自己是文殊菩萨大皇帝的至高地位。

比如避暑山庄的两座寺庙,一个殊像寺,一个普宁寺。避暑山庄与乾隆关系太紧密了,那是他出生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他的爸爸胤禛看到了那个骑狮子的小孩。所以,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修建了两座意义非同寻常的寺庙:殊像寺和普宁寺。普宁寺建于乾隆二十年,这年五月,清政府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奇的叛乱,十月,乾隆帝在建普宁寺,寺内供奉乾隆扮文殊菩萨像;殊像寺建于乾隆三十九年,主殿供奉的文殊菩萨像,就是仿乾隆帝的容貌塑造的,体现了乾隆帝与文殊菩萨之间的渊源。

比如清东陵裕陵地宫中的文殊菩萨雕像。这尊雕像,在第一道石门的东扇门,头顶莲花佛冠,下身穿羊肠大裙,身披随风飘舞的长巾,双手掐西番莲,右手托宝剑,能驱除邪恶,左手托起经卷,象征智慧无穷,佛法无边。

乾隆帝终生追求的就是要成为这样的文殊菩萨大皇帝,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成为真正的文殊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