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推出考举制

长孙琳也是知道,李恪这次出征又把西突厥可汗打死了,王帐也被烧了。

她心中对李恪的偏见在消失,那种钦佩感不断上涌,文武双全,确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子。

现在看来,当日在李恪身上的那盆脏水,真的显得极为可笑,明明只要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事情不是李恪干的,却还是让李恪承担了责任。

但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子,被污蔑奸杀大臣女,然后自断和李世民的关系,到了凉州不过两三个月,征服了吐谷浑,又杀了突厥可汗。

这样出色的李恪,又怎么会去做奸杀大臣女的事呢?

不过长孙琳心里不是没有疑惑,她最疑惑的就是,李恪手中的军队是哪来的。

军队不比谋士,一两个人,目标很小,容易躲藏。李恪现在手里的军队,已经有十万了,这么大的数目,不可能不被李世民发现。

所以,长孙琳非常想要知道,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但是想到李恪连杨妃都推脱,直说以后会告诉她。

既然李恪都这么说了,长孙琳也不会再找事,专门再问李恪,关于这些军队的事。

长孙琳扶着李恪来到榻前,帮着李恪把衣服鞋子脱了,想到杨妃说的话,有些犹豫,但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

既然已经确定,就是李恪了,想走也走不了,那不如早点决断。

长孙琳就宽衣解带,并肩和李恪躺在一张**,脑子里迷迷糊糊,一直在乱想些事情,连自己什么时候睡着的都不知道。

第二天早晨,李恪醒来后,就感觉自己身上有些不对,低头一看,竟然是长孙琳把腿和胳膊搭在了自己身上。

李恪有些头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昨天他一时高兴,喝了不少酒,还没回到寝宫,就已经醉了过去。

可是眼前的长孙琳……

这是她已经不再打算给自己找麻烦的做法吧。

李恪一时之间也理不清头绪,就只好悄默默的起身,生怕惊动了长孙琳,李恪确实没有做好真的面对长孙琳当自己王妃的准备。

本来已经做好准备了,可是大婚之日的那件丑事,以及后面的种种发展,让双方的关系势同水火。

现在关系不尴不尬的,说白了,李恪也不想每天对着一个冷美人,看似有趣,实则很是腻歪。

李恪让边上的袭人帮着穿好了衣服,洗了把脸,就步履匆匆的走出了寝宫,从背后看,还有些像是落荒而逃了呢。

到了王宫的一处暖阁,李恪吩咐下去,让人把李优、荀汉、岑文本三人请来议政。

李恪又让人泡好茶,就坐在主位上,慢慢等着他们三人的到来。

很快,这三位就联樣赶到暖阁,先是行了一礼,算是见过李恪,也是正式的把主从定好。

之前李恪总是脚步匆匆,这样的程序,其实也都没走。

李恪等到他们做好这些,就开始询问,最近的吐谷浑境内的大事。

李优做了个简单的汇报,就目前李恪听到的情况来说,吐谷浑算是真的被李恪完整的拿了下来。

随后,李恪本还想问些别的,就看到李优脸色严肃,说道。

“殿下,我想请殿下开国。”

李恪有些讶异,好奇的问道。

“这是三位先生共同的意见吗?”

李优三人对视一眼,齐齐点头,这确实是他们三个商量过的,毕竟这不是什么小事,他们私底下还是要商议一下的。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无成。李恪开国的事情,实际上是比较急迫的。

吐谷浑不可能一直在大唐的一个皇子下统治,必须要建立李恪自己的国家、制度等等,这也是为了方便封赏,毕竟只有做主公的地位高了,手底下的人们才好封爵。

李优自己可能对这些没什么概念,说到底他骨子里还是一个现代人,对这种弯弯绕绕一窍不通。

李恪想了下,他眼前的这三位大才,一致认为李恪应该开国了,李恪自然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就开口说道。

“那国号这些怎么定?”

岑文本站出来了,说道。

“按照古例,国号一般都是跟君王的经历相关的,比如隋朝,就是因为隋文帝曾经当过随国公,后来立国,就用了随当国号,只是随字不太吉利,就用了‘隋’这个当国号。”

“可是若真要这么选,殿下应该就只有一个选择了,定国号为蜀,但是这个国号,地域性实在太强,不利于在吐谷浑的统治。”

李恪想了想,觉得不如就用后来的‘明’当自己的国号吧,也不加大字,只是‘明’而已。

日月昭昭为明,李恪也希望自己未来的日子里能让明帝国永远笼罩在日月的照耀下。

随后,李优和荀汉认真的和李恪交流了下,开国大典的事,这让李恪更为不耐烦了,这事我压根不懂,找我有啥用,看着做算了。

于是李恪就直接放任他们三人为之,他们的忠诚也都是有保障的,李恪可一点也不担心他们作乱。

随后,李恪也说了自己这段时间的一个设想,专门针对现在吐谷浑官吏不够用的情况。

李恪把科举制和后世的公考结合了下,打算推出考举制,考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儒家经典,而是真正治国要用到的东西,比如数算,比如农牧学,等等。

要说李恪的想法也没啥问题,因为他把入试的门槛拉得很低,只要识字,都可以报名,至于考不考得过就另说了。

这也是受限于现在吐谷浑地区没有真正的汉家读书人,只能放低标准。

另外,李恪还有一个意图,打破官吏相对固定的历史局面。

但凡考举通过,李恪就会让给他们安排一个位比较低的位置,真正实现‘官由吏出’,“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

说实在的,吐谷浑也是有着自己的妙处的。

要是在中原,这事可没那么容易成吧,恐怕李恪刚说出来,就有大量人口反对。

可是吐谷浑有一样,是大唐所不具备的优点,他这没有门阀政治,或者说世家大族。

原本还算是比较先进的世家大族们,为了后人的官路亨通,不断地反对科举制。

不过在吐谷浑,那些原来的王公贵族,大多也就是自持武力,和那群文人没有干系,平白少了很多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