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且说朝鲜的“开化党”人,借助日本军队的帮忙,成功实施了政变,控制住了李熙和闵妃,他们犯下一个大错,那就是没有杀掉闵妃。

朝鲜历来学中国,可惜没有真正的权术没有学进去。安史之乱之后,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马嵬坡发动兵变,杀了杨国忠,并逼着唐明皇李隆基处死杨玉环,为的就是斩草除根,防止杨家人反击。

“开化党”人为了告诫闵妃,将其最宠信的大太监柳在贤给宰了。以闵妃的心机,她能善罢干休吗?于是,闵妃逼着老公李熙,下旨给袁世凯请求支援。

袁世凯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啊!

他是大清在朝鲜驻军的老大,老佛爷让他们留在朝鲜的目的,就是维护闵妃的权势,帮助李熙和闵妃平乱的,所以他一接到李熙的求救旨意,就下令出兵了。他让吴兆有率军从左门进攻,他自己则带人从前门进攻,张光前负责断后策应,并监视其他情况。

出兵的时候,袁世凯就对大家说了:这一仗必须成功,以后吃香的喝辣的,就指望着大家了,你们不想夹着尾巴滚回大清国,就给我卖力点,要是谁畏惧不前,别怪我心狠手辣。

大家都知道,跟着袁世凯有好日子过,愿意替他卖命,于是一个个都很勇猛。尽管日本军队和朝鲜“开化党”人的军队,抵挡得很顽强,但是难敌大清军队的如狼似虎。

经过一场酣战,“开化党”人的军队被击溃,日本军队一看大势已去,也要逃走。袁世凯哪里会让日本人轻易逃走呢?吴、张两军冲其左右,袁世凯亲自率兵冲锋。霎时间,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这是近代以来中日两军的首次较量,结果中国军队取得完胜!

被打得大败的竹添进一只好逃之夭夭,金玉均也逃了。大清军队和闵妃的军队,大肆收捕斩杀“开化党”人

李熙经此一变,也清楚朝鲜比不得日本,改革之风根本无法进行,他这个傀儡能有饱饭吃就不错了。受闵妃的影响,李熙发布了一封诏书,痛斥了金玉均一伙人的背主叛国行径,歌颂了大清军队的再造之恩。

所谓的甲申政变,怎么看都更像一场闹剧,仅“三日天下”就谢幕了。这场政变使朝鲜元气大伤,股肱重臣惨死庙堂,开化元勋亡命日本。国王李熙几乎成了光杆司令。它使中日更加紧了在朝鲜的争夺,其结果只能给这个王朝造成更深的内伤,加速其灭亡。

从朝鲜民族的角度来看,“甲申政变”是一场内耗的悲剧。但是,从这场政变最后的结局来看,有个人是最大的赢家,他就是年仅26岁的袁世凯。青年袁世凯在危急时刻,能够力排众议,果断出手,保住了大清在朝鲜的宗主地位,也为朝鲜人保住了这个懦弱糊涂的国王李熙,当然这也是袁世凯本人扬名立万的开始。谁曾想到,困顿科场,郁郁不得志的袁世凯此时能在异邦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呢?

闵妃担心还会生乱,于是请求袁世凯直接住进宫里,以便随时保护。就这样,袁世凯搬进了王宫,住在偏殿楼下,和国王李熙的卧室就只有一墙之隔。袁世凯的目的就是要亲自监督这个耳朵根子很软的国王,免得又让他乱发什么密旨,弄得国家上下不得安宁。

为了防止外面还有什么敌对势力的进攻,袁世凯直接参与了朝鲜的朝政,他让朝鲜各部大臣,每天向他汇报工作,然后再由他和闵妃二人商量着处理。26岁的袁世凯,成了朝鲜的监国大臣。

什么是成功男人?袁世凯这样的就是!

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袁世凯因这一事件受到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重视,同时也使日本人对袁世凯“憾之刺骨,百计排陷之”。

袁世凯平定政变,居功甚伟,他本人也当起了朝鲜的监国大臣,每天有朝鲜美女陪着,在宫里逍遥自在。

日本人虽然退走了,但是还在寻找机会卷土从来,他们开始设计分化袁世凯的队伍。首先,他们给大清军营送来一些礼物,表示“友好”,接着,他们派出一个叫井上馨的家伙来谈判,这家伙比竹添进一郎阴险多了,他对吴兆有说:“你是大清的名将,是经过多次生死疆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那个姓袁的小子,就仗着有人罩着他,不把你们这些老将军放在眼里,他在宫里这么快活,哪里想得到你们啊?”

都说没有读过书的大头兵没什么头脑,吴兆有当真就被井上馨给忽悠了,对袁世凯一肚子的意见,上书给朝廷,说袁世凯大权独揽目空一切,还把朝廷的军饷,拿去做好事,抚恤被开化党杀害的朝鲜大臣的家属。

另外,在政变中吃了亏的日本人反咬一口,致函清廷指控袁世凯挑事儿,说袁世凯才是这次冲突的罪魁祸首。于是,朝廷派左副都御使吴大澂前往朝鲜调查。

吴大澂和袁世凯见面,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也觉得日本人是在挑事。他对袁世凯在朝鲜的一些举措非常欣赏,认为袁世凯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站在朝廷的角度,不愿和日本人多生事,便建议袁世凯听从朝廷那边的调遣。

李鸿章虽然觉得袁世凯是个人才,但26岁就当监国大臣,未免太年轻了一些,还得多多历练才是,便下书让袁世凯解职回国。

就这样,袁世凯带着他的沈夫人和两个朝鲜大美女回国了。一行数人回到陈州,他带着这些老婆去拜了大老婆于夫人,于夫人倒也通情达理,并没有多少怨言,只是怪袁世凯去了朝鲜之后,家属写得太少了。另外告诫他,朝鲜美女虽然漂亮,可也不能沉迷于女色,掏空了身体。

沈夫人是个机灵精,拜见了大姐姐于夫人后,很快讨得于夫人的喜欢(大家都是中国人,语言相通,聊起来不费力,不像几个朝鲜美女,说话都听不懂),帮忙于夫人主持起家务来。

袁世凯之所以是个猛人,还猛在他一生娶了那么多老婆,但是大小老婆之间的关系很和睦,不像一般的达官贵人那样,家里几个老婆争宠,闹得鸡飞蛋打,整日不得安宁。后来娶了杨氏(五姨太)进门,加之沈夫人身体不好,所以家务都交给五姨太太打理。

回到河南老家的袁世凯,远离了凶险的官场,远离了杀机四伏的朝鲜,陪伴在几个老婆和母亲身边,享受着幸福安宁的生活。

就在袁世凯居家赋闲的时候,朝鲜那边还是不宁静。日本人并没有放弃对朝鲜的控制,这当儿,来了一个叫伊藤博文的家伙,他们是来找李鸿章商谈中日军队在朝鲜的冲突和撤兵的问题。

伊藤博文早年曾入维新志士吉田松阴创办的松下村塾学习,并与那位井上馨一起被秘密带往英国学习现代海军技术。回国后,伊藤博文加入了长州藩军队,积极投身到反对德川幕府的事业中去。明治维新成功后,一直在新政府的外交部门工作,官越当越大。

伊藤和李鸿章谈了将近20天,最后达成了三项协议:首先,中日双方在四个月内都把在朝鲜的驻军撤回国;第二,中日两国都别派什么教官训练朝鲜的武装力量了;最后,朝鲜半岛万一遇到什么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无论是谁要出兵朝鲜,都应该先跟对方打个招呼。

这个条约一签订,朝鲜还是大清的属国吗?大清和小日本在朝鲜的行动权力一样了!其实李鸿章也是无奈,一群西洋人已经把大清国弄得焦头烂额,他也不想东方这边再生事,能忍就忍了。

伊藤博文这伙人甚至还向李鸿章提出了,要惩办大清驻朝鲜军队军官的要求,尤其是袁世凯。这一点,李中堂断然拒绝了。

袁世凯在家里,其实也挺郁闷的,一面给朝鲜的那些老朋友写书信,询问那边的情况,一面写信给在旅顺口办理北洋水师的海防军务的堂叔袁保龄,要袁保龄在李鸿章面前替他多说好话。

袁保龄很快回信,要袁世凯稍安勿躁,并讲述了不少为官之道的技巧,另外还寄了一些书籍过来,诸如《儒林外史》之类的,让袁世凯多看看,多学学里面的为人处世。

大清朝廷的软弱和不智,让朝鲜执政的闵妃感到大清这棵大树有点靠不住了,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北边的沙皇俄国,他们觉得俄国的实力应该和俄国人的块头一样靠得住。

李鸿章一看闵妃这个小娘们还敢勾搭俄国人,所以就决定收拾这女人了。他惯用的手段是以夷制夷,对藩属国也是如此。此时,他想到了正被软禁在中国的大院君李昰应,李中堂是想把李昰应放回去,让闵妃的公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去对付闵妃。

护送大院君回国的人选又是谁呢?那个人既要有本事镇得住场面,又要与朝鲜的各方势力有熟悉。李鸿章不由想起了那位办事果断、行事细致的青年才俊袁世凯了。

李鸿章此时想起袁世凯,那是有根据的。他是大清朝野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情报网络也是很发达的。他从不同渠道都得到一个信息,就是那个已经离开朝鲜回到大清的后生袁世凯,仍然和朝鲜重臣金允植、鱼允中等人有书信来往,这也就意味着袁世凯的心中仍然很牵挂朝鲜那三千里山河。

再者,吴大澂回到北京的之后,对李鸿章说袁世凯是个上等人才。至于袁世凯的堂叔袁保龄,经常出差跑天津和旅顺两地,叔叔哪有不帮侄儿说话的呢,总在李鸿章面前夸赞自己的这个能干侄儿。

而另外一边,李鸿章手下的亲信幕僚,比如女婿张佩纶(张爱玲的爷爷)、合肥老乡周馥,这些人都是袁保龄的哥们,和袁氏家族都有很深的渊源,他们也总在李鸿章的面前夸奖袁世凯,说袁世凯才高八斗、智慧过人。(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确实有过人之处)

综合了方方面面的信息,李鸿章决定起用袁世凯。1885年9月19日,大清朝廷在李鸿章的建议下批准让被羁押三年多的大院君李昰应回国。

1885年10月3日,袁世凯和总兵王永胜率小队水师官兵护送大院君在朝鲜仁川登陆,这是袁世凯第二次来到朝鲜,这一年他只有27岁,人生中新的辉煌正等着他去书写。

他护送大院君回来了,那个姓闵的心机女人会轻易答应吗?(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