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曾国藩认为,命运要靠自己去掌握,我命由我不由天

在清朝,官员进了翰林院,虽然有很多机会出人头地,但是如果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历次考试成绩差者,都会被外放地方,要是没有攀上高枝,升迁之途肯定遥遥无疑。曾国藩在当时的翰林院里成绩并不突出,而且其为人呆板谨慎,几次朝考成绩都不理想,很有可能被外放当县令。

一旦被外放当了县令,想回到京城往上爬,就很难了。当年在江苏借钱给他的那个易县令,到现在还是个县令,原地踏步好些年。

曾国藩帮着恩师穆彰阿出主意,让琦善当了替死鬼,这事穆彰阿还没好好感谢他。得了,就用在这一次吧!

自从上次拒绝了穆彰阿让他外放为官的好意之后,曾国藩已经好些天没有去恩师的府上拜访了,当晚,他买了一些礼物,带上近段时间跟唐鉴和倭仁他们一起学习理学而写的文章,前去请恩师指导。

对于曾国藩的到来,穆彰阿显得很开心,他知道曾国藩这段时间都跟理学那些人混在一起,既然皇上喜欢理学,他有门生研究理学,也是好事一件。

穆彰阿并不通理学,所以对于曾国藩写的文章,根本无法评价,只是粗略的看了一遍之后,连说了几个“好”字。

曾国藩的真正目的不是求恩师指点文章,而是求恩师办事的,他和穆彰阿交往这么久,也知道穆彰阿的为人,如果贸然说出请求,只怕会被巧言拒绝,唯有陈述厉害关系,让恩师站在利益的角度,主动帮他的忙,那才是正道。

曾国藩知道恩师非常在意翰林院那边的动静,于是,低声说:“吾平素与职内同僚,甚少谈论国事,但林大人(林则徐)遭贬,京城内外颇有议论,且前日与唐大人等研究理学,也谈及此事,诸人言语颇有同情之意。”

都说人狠话不多,曾国藩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听在穆彰阿的耳中,就像炸雷一般。我们来研究一下这番话的真正含义,表面上,曾国藩只说翰林院内的人,对林则徐遭贬有议论,暗示了翰林院内有人提林则徐叫屈,而京城内外那四个字,并不是代表老百姓,而是京城内外的大员们,有了这两点,再加上皇上喜欢的那批理学大师们,也同情着林则徐。就如同三支利箭,箭箭射到了穆彰阿的内心深处,他怎么能不吃惊?

这就是曾国藩的厉害之处。他所说出的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找不出半点瑕疵。

穆彰阿毕竟是老狐狸,内心虽然吃惊,但表面上仍是一副坦然的样子,他问曾国藩:“不知你如何看待此事?”

他只是想听听曾国藩的高见。

曾国藩外表忠厚呆板,可是他并不傻,当然知道该怎么说:“弟子每日研读理学,只听他人所言,不加论断!”

聪明吧?他回答自己每天都在读书,对于那件事,他从来不参与,等于向穆彰阿表明了立场:老师,我还是向着您的。

穆彰阿的心里当然欢喜,当即说:“其实林大人遭贬,老夫也深感同情,此乃圣意,老夫也莫可奈何!”

穆彰阿这只老狐狸,在门生面前也不说真话,把林则徐遭贬这只足球踢给了道光皇帝,只说是皇帝的意思,他想帮也帮不了啊!事实上,英国人并没有提出惩办林则徐,是琦善他们打战打输了,谈判又谈不下来,这才假传英国人的意思,要惩办林则徐,为的是给英国人一个交代。道光皇帝不辨真伪,也就同意了。

曾国藩不是笨人,他怎么不知道这是穆彰阿为首的主和派大臣打压主战派的手段呢?既然恩师踢了足球,他也不点破,再说了他来找穆彰阿,可不是为林则徐叫冤来的,他当即把话头一转,说:“学生每日研究理学,荒废了学业,愧对恩师教诲,特来向恩师请罪!”

说完后,他还稍有介事地下跪磕头。

对于曾国藩的大考成绩,穆彰阿是知道的,他听曾国藩这么说,当即明白了这个门生找他的真正原因,他想了一下,说:“你且先回去,皇上喜欢理学文章,老夫替皇上收下了!”

他的意思很明白,大考只是过程,成绩高低并不重要,问题皇上怎么看你,我现在把你的文章拿给皇上看,你回去等好消息吧?

曾国藩得到了穆彰阿的准信,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在地上重重的磕了几个响头,这才起身离去。

穆彰阿心里明白,要是让皇上器重曾国藩,他就多了一只羽翼,这种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穆彰阿利用觐见道光皇帝的机会,找话题谈到理学,又把曾国藩表扬了一番,还拿出曾国藩写的文章,求皇上指点。

道光皇帝一听曾国藩现在整天和唐鉴倭仁他们一起研究理学,当即说:嗯,不错,是个人才。

再一看曾国藩写的文章,还不错。

穆彰阿趁机说:曾翰林这次大考的成绩不理想呢,皇上是不是亲自测试一下,看看这小子有没有作弊,这小子又时候考试像开了挂,有时候又不行,成绩不太稳定,我都怀疑这篇文章可能是别人帮忙他写的,皇上,朝廷用人讲究真才实学,我们别让这小子给忽悠了。

道光皇帝一听,有道理,我要亲自测试他,万一他真的没有什么斤两,那就让他坐冷板凳去。

就这样,曾国藩的老师穆彰阿为他争取到了一次被道光皇帝单独考核的机会。

1842年的一天,宫里的太监通知翰林院检讨曾国藩,道光皇帝将在两天后召见他。曾国藩听了旨意既惊喜又忐忑不安,喜的是被皇帝亲自召见,这是做臣子的莫大荣幸,不安的是他没有类似被皇帝单独召见的经历,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如何应对皇帝的考核。

曾国藩一想,这是恩师帮我制造的机会,我的后半生荣辱,就看这一次了。没有经验,就去向右经验的人讨教呗,穆彰阿整天在皇上面前转悠,经验丰富得很。

曾国藩赶紧去求见老师穆彰阿,讨教一下经验。老奸巨猾的穆彰阿告诉曾国藩说:“你带两百两银子到东直门外李公公侄子家里,就说是我的意思,向李公公讨个主意!”

曾国藩回来后,按穆彰阿给的地址,把银子送了过去。那还是穆彰阿的面子,若是换了别人,搭上几千两银子,也不一定办成事。

第二天,李公公就让侄子给了曾国藩一个锦囊。曾国藩回到家后,打开锦囊,发现里面的小纸条上写了两首诗,都是文人学者经常学习交流的古诗。他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将关于这两首诗的书籍找出来专心习读。

两天以后,曾国藩被召至养心殿叩见道光皇帝,君臣二人见了礼后,道光皇帝忽然指着身边墙上的一副字问曾国藩:“卿以为此诗如何?”

曾国藩抬头一看,乖乖,墙壁上挂的诗正是他花钱买来的其中一首。由于早已经习读熟练,曾国藩侃侃而谈,即庄重又不失风趣,很讨道光皇帝的欢心。就这样,曾国藩顺利的通过了皇帝的亲自考核。

道光皇帝要测试曾国藩,可以临机拿一本书测试,可是他竟然听从了李公公的建议:“奴才听闻那曾翰林确饱读诗书,宫内外的诗书典籍,恐难他不住,不如就用养心殿内那副对联来测试他,他尚未入宫,肯定不知道这幅对联!”

道光皇帝一听有理,行,就用这幅对联来测试吧!他完全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李公公已经让曾国藩买通了。

不过,他还算是一个不昏庸的皇帝,晚上和唐鉴谈论理学的时候,也随口问了一句:“爱卿可知曾国藩此人,学识如何?”

曾国藩是唐鉴的学生,老师肯定不会说学生的坏话,不过他的话说得很中肯:“曾国藩跟随奴才学习理学,此人为人实诚,学习刻苦!”

唐鉴并没有说曾国藩饱读诗书,只说他学习实诚和刻苦。这就够了!

皇帝喜欢的就是实诚和刻苦的人。

两天后,一道圣旨降临翰林院,所有人跪听圣旨:“翰林院候补检讨曾国藩耐劳克俭、学识岀众,着升授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钦此!”

诸位翰林听后,都为此大吃一惊,而曾国藩本人心里虽然有数,表面上却装出一副诧异万分的神色来,他做候补检讨六个月之后,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讲。

年轻的曾国藩一下子从初级官吏荣升为中层官吏,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但凡按照惯例被提拔的人,都要进宫叩谢龙恩。

在曾国藩的心里,他认为只要通过了皇帝考试,让他留在京城就行,而对自己的晋升也颇感意外,所以就在入宫谢恩的机会,花了十两银子向太监曹进喜打听缘由。曹进喜告诉他:上次大典中回答皇上所提问题,应对得体,使皇上对他记忆深刻;此外军机大臣穆彰阿、太常寺卿唐鉴等人,也在在皇上面前为他说了不少好话,并向皇帝举荐,这样才有了圣旨。

听完太监曹进喜的话,曾国藩深知,如果没有穆彰阿和唐鉴,就没有现在的自己,因此,在心里暗下决心,日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

七月,钦命曾国藩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竟连升四级,搭上了晋升的直通车。

曾国藩在写给他弟弟曾国荃的信中,提到了这件事:“……正道难行须寻捷径……中堂大人厚爱,令吾花银二百,于李公公处求得考题……以获圣恩!”

这种独特的人生哲学,得自曾国藩的自身经历。用曾国藩的话说:人生在世,不必凡事都走正常的途径,偶尔花钱走捷径,还是不错的。

升了官,俸禄自然高了不少,此后,他便可以在翰林院和詹事府办公,手里有了一点权力,外地官员的碳敬冰敬也都有了,节俭的日子稍微宽松了一点。但他仍旧坚持自己的思想,以廉政为主,之前他为乡试(四川)正考官的时候,有下属孝敬白银一千两,被他严厉斥责并退了回去。

碳敬冰敬虽然属于贿赂的一种,但那是一种京官的潮流,与一般的贿赂是两个概念,大家都要的,如果你拒绝了,等于把自己放在所有官员的对立面,那是极为不明智的。个人的贿赂可以拒绝,大家一起拿的,则无法拒绝。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升侍讲学士,为从四品。这个时候的他,有机会跟着唐鉴和倭仁他们几个人,一起陪同道光皇帝听学,他离权力中枢又近了一点。

曾国藩虽然是翰林,可由于经济情况有限,一直住在会馆里。按大清官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是不允许住会馆的,所以曾国藩在离会馆不远处租了一个小四合院,院子虽小,但门房、正房、书房、卧室全都有,最使曾国藩满意的是院墙外有两棵大树,正适合炎夏纳凉。解决了住所之后,曾国藩面临的就是换官服的问题,翰林院检讨时的七品官服不能再穿,于是做了一身五品官服。为了省钱,曾国藩从不坐轿子,他都步行去办公,所以没多久,京城就传唱这样一句民谣:“皇城根儿一大怪,五品顶戴走着来。”这句话是那些满族官员借以讽刺曾国藩的无聊之举。意思是说,像曾国藩这样的五品官员每天竟然走着去当差,丢了大清的脸面。虽然曾国藩听到了这些流言飞语,但他仍步行当差。嘴巴长在别人的嘴上,没办法让别人不说。那时候没有共享单车,要是有的话,曾国藩早骑上了。

那句民谣没过多久传到道光皇帝的耳中,他一听:曾国藩确实好样的,朕没有看错他,现在国库里没钱,等他办差办出样来,朕在好好赏赐他。

对于那些坐轿子的,皇上已经看腻了,冷不丁来了一个走路的,自然与众不同。

两年后曾国藩升到二品礼部侍郎,短短的数年间连升十级,整个大清的历史上,只有他一个汉人,虽然是奇迹,但也归功于他那不动声色的智谋。

不久,同榜进士李文安写信给他,说儿子李鸿章要入京会试,投其门下受业。对于李鸿章,曾国藩还可以半点印象,但是此刻的他,根本没有想到,他的后半生仕途,都要与这位后生打交道了。

就在曾国藩与李鸿章见面之前,穆彰阿请人来叫曾国藩过府一聚,原因很简单:皇上要起用林则徐了。(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