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恩润四海

在官场上要想混的开,并不要求你知识有多丰富,学术有多高深,人品有多端正,这些全都是屁话。只要你眼头活,嘴巴甜,关键时刻别站错队了就行!这,就是王莽从政以来几十年的主要体会!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讲气节廉耻,有些人宁可被那些“聪明人”骂成二傻子,也不想同流合污。现在王莽虽得了势,官场上大多数人都跟着王莽跑江湖去了,特立独行的人却也是有的。

大司空彭宣就没有凑这个热闹。老彭的人品不错,他从来就不稀罕富贵,也不在乎什么名位的高低。让他心生退意的真实原因,还是孔光灵魂的堕落给他带来的巨大心理震撼。像孔光这样级别的名臣,都去给王莽当孙子去了,彭宣心中极为不快:“孔光啊孔光,你还是当年那个敢逆批先帝刘骜逆鳞的孔丞相么?!”王莽和孔光是当朝数一数二的柱石之臣,权力之大可想而知。彭宣认为:若群臣们都以王莽马首是瞻,这朝廷还像个朝廷吗?真是岂有此理!

彭宣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如果他跟着孔光一起堕落,那也就不是他彭宣了。可如果他和王莽拧着干的话,是王莽的对手么?!下场是:要么死!要么被革职!

彭宣上了年纪,看清了形势,不想在刀尖上跳舞了。为了满门老小的性命与名节,他决定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他给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上书中说:“三公鼎足而立,共同辅政。若有一足不能胜任,就会鼎折覆餗,倾覆美食。臣资质粗陋,犬马齿又长,且愚身多疾,不堪大用。臣恳请交还大司空、长平侯印绶,回乡养老!”

王莽已经听说了彭宣要辞职的消息,心里很是有些舍不得。他与彭宣私交还算不错,遂派人私下给彭宣递话,让彭大人好歹再多留几年。可彭宣却去意已决,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虽然王莽卖尽了面子,费尽了唇舌,彭宣却始终坚持前意。最后,他竟丝毫不顾王大司马的面子,坚决要走!

老彭真要走?这下王莽可真急了。他走了事小,要是引起连锁反应怎么办?王莽有些心急火燎,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无奈之下,王莽只好拿出了最后一招:搬动太皇太后王政君出面挽留!王莽在想:就算我王巨君的面子不够,太皇太后的金面你老彭总该买吧?

王莽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马上弄出了一大堆的理由,上奏恳请王政君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留下彭宣。表面上是王莽求贤若渴,全然为了国家大计着想。实际上,这不过是他想让彭宣留下给自己辅政镇一镇门面而已。可老彭这人还真是个犟驴,任凭王政君亲自出面并且苦口婆心劝说了半晌,愣是说不动他!到了这辰光,王政君脸上也有点挂不住了。无可奈何的她也只好同意,她遂下诏免去了彭宣担任的大司空职务。但她为了尊赏老臣,特意为彭宣保留了长平侯爵位,让其返回封地养老。

王莽是个很爱面子的人,彭宣既然如此不给他留面子,当然也就没必要对那么客气了。为了报复彭宣 “提前退场”,王莽在恼羞成怒之下暗中指使下属:“不要按惯例赐给他黄金、安车、驷马!”彭宣当然也发觉了,但他似乎对这些身外之物根本不在乎,径直大模大样地带着家人离京归国去了!

彭宣的离去,让王莽心中很是失落,很长时间都感到心中有些不快。但老彭留不留,实际上也无关朝政大局。他能留下来再好不过,当然是锦上添花。纵然没有彭宣,这天也塌不下来!元寿二年(西元前1年)八月二十七日,王政君根据王莽的推荐,任命右将军王崇为大司空,光禄勋马宫为右将军,左曹、中郎将甄丰为光禄勋。

朝中的人事安排基本告一段落,接下来王莽要做的就是扶正之前内定好的皇位继承人、中山王刘箕子,让这个不知人事的小孩去做自己的提线木偶。九月一日,九岁的中山王刘箕子在未央宫即皇帝位,改名刘衎,这就是汉平帝。

按惯例,刘衎年幼,本应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听政,朝中一应事务皆由大司马王莽临机处置。事实上,朝务分工也是这么安排的。

现在,王莽是一人(王政君)之下、万人之上,除了姑姑,他可以不把任何人当人看。

他在台上做起了主角,同在台上跑龙套的配角孔光心情很的复杂。他对王莽的为人秉性太了解了。此人的权欲太强,如果自己还在台上呆着,难说哪一天会得罪王莽。反正自己也老了,不如也学着彭宣早点退了吧,也好图个晚年的清静!

孔光下定了退休的决心,遂上疏请退。此举正合了王莽了心意。与极力挽留彭宣不同,他正巴不得孔光退出权力核心呢!

这老家伙做大司徒,执掌了一部分行政权,对自己的威胁很大。不过孔光毕竟名重天下,如果能让他退居二线,在没有实权的情况下发挥余热是再好不过的。王莽遂向王政君推荐孔光出任太傅,也就是皇帝刘衎的老师,这差使对孔光来很的体面,王莽也除掉了一块心病,皆大欢喜。孔光知道这是王莽对他的敬意,太傅名位极高,一般人是当不上的。

孔光在出任太傅时还兼任给事中,具体职责除了教刘衎学习外,还要负责皇宫宿卫、兼管禁中官署门户、察看皇帝服饰、御用及饮食等。虽然这差使有点辛苦,但总比大司徒那个位子清闲多了,孔光也懒着掺合政事了,由着年轻人折腾去吧!

孔光半退之后,在王莽的推荐下,王政君任命马宫为新任大司徒,甄丰为右将军。

天下表面上姓刘,实际上就被王氏家族给吃掉了,在经历了刘欣时代的低潮,王氏家族又重新成为天下第一豪门。自从王氏姑侄强势杀回权力最高层后,朝廷的人事安排全都朝着有利于王氏家族的方向发展。

不算王莽本人,王氏家族的近乎所有成员都得到了重用。同时他的心腹人士也遍布朝野,甄丰、甄邯、甄寻、刘歆、刘棻、孙建、崔发、陈崇等人把持着朝廷要害部门,王莽基本控制了朝廷,再加上后宫王政君的配合,王莽真是呼风唤雨,好不得意。

自从王莽在政坛上小荷才露尖尖角后,经过这几十年的摔打历练,王政君最终认可了王莽。这个原先并不起眼的侄儿,才是潜伏在王家的人中龙凤,与其说是王政君选择了他,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他。

王莽出身儒生,读书不仅是他的饭碗,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大乐趣。王莽读书成癖,读到妙处,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在六经之中,他的最爱当然是《尚书》,王莽已经记不得读过多少遍《尚书》了。

对于尚书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史事,王莽很的向往。在他的潜意识里,前三代才是历史真正的发展方向。在古人中,他最佩服的是周公姬旦。

周公在武王死后,摄政当国。他辅佐年幼的成王,昃食宵衣,鞠躬尽瘁。又平定了管叔、蔡叔、霍叔等人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及徐、奄等东方夷族发动的“三监”叛乱。周公还大行封建,营建东都洛邑,制礼作乐,最终还政成王,功成身退。周公是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完美的化身,圣贤如孔子,都对周公崇拜有加。

崇拜周公的不只有孔老二,王莽也对周公崇拜的五体投地。不同的是,对孔子只是单纯的崇拜,而他则是想做周公第二!每读到周公史事,他就心潮彭湃不已。王莽一直在想,如果有朝一日,我王巨君也能如周公那样名垂青史,这辈子就没算白活。他很自信,周公再圣贤,也是一个人,周公能做到的,我王某为何做不到!

现在王莽已经得到了当年和周公一样的政治条件,大权在握,总辅朝政,也许历史真的会选择他,就看他如何努力了。他是个很有心计的人,虽然他性急,但多年的摔打让他参透了世事: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凡事都要慢慢来,不能着急!

元始元年(西元1年)正月,王莽授意益州二千石官员,让西南夷诈称越裳氏部落,向天子进献一只白雉(野鸡)、两只黑雉。他向太皇太后王政君报喜,说什么天降祥瑞,恳请朝廷用白雉祭献宗庙。王政君听了侄子如此振振有词地说,也就信了,吩咐下面一切照办。

在随后进行的宗庙祭祀后,王莽暗中指使孔光等人上奏,公然为自己歌功颂德。这伙官油子们早就投在了王莽的门下。现在主人已经发话了,狗狗们自然齐声汪汪:“昔日周公公忠体国,勤劳王事,恩泽化雨,施及蛮夷。夷族感恩,进奉白雉给成王,当时也作为祥瑞,奉祭宗庙。有周之兴,实赖周公!今日大汉之盛,亦有赖于大司马王莽文武有明,臣等请赐大司马莽为安汉公,并增封邑,以奖忠臣,以为万世之表!”

此疏一上,太皇太后王政君喜笑颜开,她早就有再提拔一下王莽的意思了。

王政君这辈子也不容易,尤其是在哀帝刘欣的治下,她以太皇太后之尊,受尽了刘欣和他那该死的祖母傅氏的窝囊气,那种仰人鼻息的滋味刻骨铭心!好在她的命不仅长而且硬,在经历了刘欣时代的黑暗岁月后,现在她又满面春风的站在了权力的最高层,再次向天下人证明了自己的顽强存在。不过王政君在开心之余,也知道自己的劣势,那就是今年王政君已经七十二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已经很高寿了,说的难听些,已经没几年好活了。

王政君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在王氏家族中挑选出一个能挑大梁的人物,在她死后,依然能保障王氏家族的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在家天下时代,血缘是维护共同利益的最可靠的保证。

仅仅一年前,贵为太皇太后的王政君还“门庭冷落鞍马稀”,而现在她已彻底收复了失地,如果没有侄子王莽的鼎力支持,那是万万做不到的!当然,王莽有今天,全仗着姑母的提拔,不然王氏家族这么多号人物,凭什么王政君会看上他?

王政君虽老,却也没老糊涂。她也知道侄子王莽虽然强干有才,其实也已经不年轻了,他重新当上内阁首辅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用民间的土话说,黄土也快埋半截了。她担心的是,一旦自己撒手西去,王莽能扛起王家的大旗吗?她绝不怀疑王莽的能力,这个侄子可是王氏家族中这几代少有的人中龙凤。此人手腕老辣,敏锐果决,能力不在当年的大哥王鳯之下!可王莽毕竟当首辅的时候太短,威望还是不高,怕是难以服众。王政君觉得要想让王氏家族的门庭更光耀,必须大力扶持王莽,等自己死后,王家也好有个旗手。对于群臣上疏请封王莽为安汉公,正合王政君的心意,她立刻批准。非但如此,她还亲自下诏给尚书台,要求他们考据古代典仪,精心备办此事!

不过,还没等众人开办此事,朝中却出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

一天,奉车都尉甄邯进宫,向王政君汇报说王莽拒绝接受封他为安汉公的诏书,并称病不上朝了!

王政君听的一头雾水,心里实在有些想不通:“这样千载一时的机会,换了别人早就顺着竿子爬上去了,这小子怎么倒往外推?”她不解地问甄邯:“他在奏章中说些什么?”甄邯说话支支吾吾,显得有些吞吞吐吐:“启奏太皇太后,都在上面写着呢!”王政君喝道:“朕上了年纪,懒得看了。甄邯,你挑要紧的念!”甄邯不敢顶牛,只好念起王莽的奏疏:“拥立圣上的决定,当时是孔光、王舜、甄丰、甄邯与臣共同作出的。功劳都是大家的,臣何德何能,敢居首功?”甄邯还要往下念,被王政君给打断了,她越听越不舒服:“噢,功劳要都给了孔光他们,我们王家往哪里摆?今后还有肉吃么?”她实在坐不住了,要是弄不好,王家可能会因为傻小子王莽的一念之差,在未来遭到不测!

王政君不能由着王莽的性子来,干了几天就想撂挑子?难道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吗?她当下就火了,吩咐甄邯立即草诏:“王莽从明天开始必须上朝办公,如果真是有病,那就把他给我扛来!”甄邯知道王政君生气了,不敢多嘴,退下草诏去了。

第二天,甄邯抱着诏书,窜到了王莽府上宣诏:“《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君有安宗庙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隐不扬,君其勿辞!” 没想到甄邯吐了半天口水,王莽却把脸一沉,当场拒绝了封赏。王莽让甄邯转奏太皇太后,提出了他的还政条件:“臣侄无功,不敢愧领!请太皇太后依勋封赏封孔光,不可让无功之人冒领赏赐。否则,臣侄不敢奉诏!”

甄邯回去,如实地将王莽的意思禀报给了王政君。她真是急了,完全不知这傻小子到底想干什么。他要撂挑子,王家一群老小怎么办?!王政君愁容满面,倒是身边的人们劝她不如先答应王莽,将他先钓出来,以后的事情再做打算!王政君觉得这话有道理,就答应了王莽的条件。

二月二十八日,王政君下诏任命太傅、博山侯孔光为太师;车骑将军、安阳侯王舜为太保,增邑万户。又任命左将军、光禄勋甄丰为少傅,封广阳侯,礼遇同于四辅,同时加封甄邯为承阳侯。

办完了这事,王政君长出一口气。她觉得:这样总该可以了吧?你王巨君这下没话说了吧?还不快快出山!哪知孔光等人受封后,王莽却依然赖在洞里不出来!

这下王政君可真是有些恼了,心中不住地大骂王莽:“你这死孩子,有什么话就直说,跟老娘兜什么圈子!”朝中群臣们都在伸头垫脚的看好戏,没想到这场封赏居然没有男一号王莽,这怎么行?!朝野舆论顿时大哗!

没有王莽出场,这场戏当然是演不下去的。群臣们纷纷联名上疏:“大司马虽然克己谦让,但朝廷对应当表彰的大臣,还是应及时加以封赏,以表明重视元勋,不然天下失心,必生祸乱!”

王政君觉得,现在不能再和王莽玩躲猫猫的游戏了,形势非常,不能再由着王莽使小性子!这次她干脆要架驴抬马,强行把王莽赶出洞来!她下定了决心,立即下诏:“任命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为太傅,主管四辅事务,称‘安汉公’,增邑二万八千户!”

王政君以为王莽在耍小性子,实则不然。

眼前的这一切,正是王莽想要看到的,也完全是在他的布置之中。

王莽所作的一切,都是在沽名钓誉。他之所以如此安排,完全是演戏给人看的。

古人有言: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王莽知道他辞让的越坚决,得到的就越多!王莽见姑母下诏强封,知道戏的演不多了,现在到露面的时候了!

王莽诚惶诚恐地“抱病起床”,在家中接受了太傅、安汉公的封号。不过,他只是接受了官爵,却辞掉到了封邑。他做的很巧妙,分寸把握的恰到好处。

如今他现在大权在握,生杀专断,天下都是他的,还要那些身外之物做什么?倘若如此,不但会徒招非议,而且有可能会穿帮!

王莽辞让封邑,三公九卿以及群臣们觉得很不合适:哪有只要虚名不要实利的?!他们又上疏为王莽力争:“安汉公只要封邑名分,不要邑俸与赏赐怎么行?这岂不是破坏国家制度?万万不可!”

王政君年纪大了,实在不想在这些问题上兜圈子,再次下诏:“安汉公力辞封邑,朕有什么办法!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邑俸与赏赐就暂时免了,不过数额要加倍。等到百姓家家富足时,请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勘验,如数颁发!”

对于王政君的这一折衷决定,王莽还是继续推让,死活不肯答应。双方再次开始顶起了牛,王政君真是怒了:“王巨君,你这是想折腾死我啊?”王莽见姑姑怒了,也不想再僵持下去。他也想出了一个折衷之计:“与其如此,还不如封赏下属们!”王莽遂向姑母建议:“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封赏我,而是应该厚赐宗室、群臣,安抚人心!”

王政君这把老骨头被王莽这么一折腾,差点散了架!她再也没心思陪王莽玩了,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她同意下诏分封,并宣布了诸多新的政策。

宗室方面,王政君加封蒙冤而死的前东平王刘云之太子刘开明为新任东平王,封前东平思王之孙刘成都为中山王,将他过继为中山孝王之后。她又宣布大封宣帝曾孙辈宗室,将刘信等三十六人都封为列侯。朝臣方面,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均赐爵关内侯。在诏书中还宣布了几项政策:

第一,凡是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没有儿子,但有孙子或同母兄弟的庶子的,都可作为继承人。

第二,皇族近亲支系的后裔,凡因犯罪而被褫夺宗籍的,全部恢复原身份。

第三,全国职位相当于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凡是年老退休的,以原俸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直到死亡为止。

第四,对于鳏夫寡妇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以及破产失业的平民百姓等弱势人群,政府都给予生活补贴或者经济补偿。

在王莽授意下出台的这项政策,几乎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施予了恩惠。这一政策出台后,群臣称颂,万民讴歌,他的威望如日中天。人们都在传说,安汉公恩润四海、泽及鸟兽,真不愧是周公重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