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绝地反击3

孙立人一看到这样安排,就知道有问题。但是,上峰的命令又不能违背,就只好让113团先奔赴仁安羌。他告诉刘放吾说:“我随后就到。”

113团在团长刘放吾的带领下,直奔仁安羌,孙立人快马加鞭找到史迪威。

孙立人向史迪威陈说利害:“英军已经被日军击败,败军之将不可言勇,现在把113团交给英军指挥,英军将领从来没有指挥过中国军队,语言不通,作战方法不通,绝对会吃败仗,113团肯定会遭覆灭。”

孙立人带着一团人守护着偌大两座城市,兵力严重不足。日军如果在仁安羌打胜了,一定会来围攻曼德勒和腊戍。日军前来,一定会集中重兵,所以守卫在腊戍和曼德勒,等于坐以待毙。

兵法有云:“与其战于城,不如战于郊。”意思是说,与其坚守城池,与敌人在城池里交战,不如与敌人在野外交战。所以,与其等着日军来犯,不如带人去找日军作战。

孙立人要求亲去仁安羌,指挥113团作战如果侥幸取胜,那么曼德勒和腊戍就高枕无忧了。

孙立人苦口婆心,可是史迪威不准孙立人前去解围,只让他坚守曼德勒。

孙立人继续坚持。一旁的参谋长说:“你懂不懂?这一团人是送给英国人一个人情,我们也知道1000人说什么也不可能战胜10000人。”

孙立人勃然大怒,他说:“我做长官的,不能看着部下去送死,即使去死,也要死在一起。”

孙立人从下午点一直说到6点,终于说动了高层的心,他们研究后,对孙立人说:“你去吧,如果打胜了,算你的首功。”

所有人都认为这场战斗,孙立人必败无疑。

孙立人顾不得和这些官僚再争辩,立即出门追赶113团。

那个说风凉话的参谋长是谁?孙立人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没有点出姓名。当时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是林蔚,这个讥讽孙立人的人,会不会就是林蔚?

为了讨好英国人,而对1000名中国士兵的生命视而不见,这就是当年国民党军队里高级军官的做法。这种做法实在让人寒心。

1000人要攻打10000人,这事怎么说也不靠谱。

如果日军知道了当面的对手只有1000人,日军绝对会倾巢出动,一战就会

让113团处于下风。

所以,要攻打日军,绝对不能让日军知道自己只有1000人,而要做出比日军10000人还要兵力雄厚的架势。而且日军打破脑袋也绝对不会想到,1000名中国军人,居然就敢攻打10000名大日本帝国的皇军。

怎么才能让日军造成错觉呢?

孙立人唱起了空城计,他号称是中国军队第二军全军向日军发起进攻。

第二军,是抗日战场上很有名气的一支军队,让日军多次吃亏。

淞沪会战的时候,第二军担任掩护任务,在安亭阻击日军长达天,保证了参战部队的顺利撤退。武汉会战的时候,第二军扼守田家镇要塞,阻击日军达12天之久,自身伤亡2500人,而日军也伤亡1200人,这样的伤亡比在抗战之初是非常不错的。

此后,第二军参加了昆仑关大捷、枣宜会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其中,在鄂西会战中,重创日军第1师团,逼得师团长赤鹿理写好遗书,准备自杀,幸亏第9师团来援,赤鹿理才侥幸未死。

这样一支与日军多次交手的部队,日军肯定听过。

而且,第二军还是国民革命军中最早的一支部队,远在北伐战争的时候就成绩显著,解放军上将陶峙岳在第二军做过旅长。

在缅甸拼墙河边,孙立人分析,仅仅依靠虚张声势,还是不行的。因为仅仅依靠虚张声势,无法将日军赶走,更无法救出7000名被围困的英军。

空城计不是计谋,空城计是一种冒险。要打赢这场战役,必须用计谋。

用什么计谋?用疑兵之计。

《三国演义》第71回是“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赵云之所以能够以寡胜众,就在于他使用了疑兵之计。赵云救出黄忠后,曹兵在后追赶,追到营寨外,赵云偃旗息鼓,独自立马寨外,曹兵不知虚实,不敢再追。赵云趁曹兵疑惑间,一声令下,寨墙上箭矢如雨,曹兵急急退避,赵云率众回身杀出,曹兵大败。

疑兵之计,就是让对方无法知道自己有多少兵力,给对方造成自己兵力强大的错觉。

孙立人又把仅有的1000人分成很多小部队,以小部队为单位作战,这样,

四面开花,也会给日军造成是上万人攻打的错觉,日军也会相信攻打他们的,

是战斗力很强的第二军。

而当年的新38师,谁听说过?这是新38师第一次上战场。

113团的攻击是从凌晨4时幵始的。

李文才潜伏在树丛中,望着前方日军的阵地。突然,一发发炮弹带着长长的红色尾巴从头顶上飞过,落在前方百米远的高地上。炮弹爆炸后的火光,映红了天空。

炮弹是拼墙河北岸113团的大炮和坦克发射的,它们身上的伪装被撕掉了,炮口一齐对准了日军的炮兵阵地。此前,侦察连和谍报队已经告诉了他们日军炮兵阵地所在的准确方位,所以他们的第一轮炮弹过后,日军的大炮就被炸的东倒西歪,像喝醉了酒的懒汉一样。

事后统计,这一轮炮弹的覆盖轰炸,让日军三十多门大炮全部变成了废铁,日军的大炮没有来得及进行一发炮弹的还击,就永远报废了。

然后,113团的大炮和坦克延伸发射,射向日军步兵的兵营。

日军炮兵阵地上的轰炸声刚刚停歇,一营营长杨振汉就提着两颗手榴弹冲了上去,战士们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李文才在排山倒海的呐喊声中,也提着两颗手榴弹冲了上去。他们跑到距离日军炮兵阵地仅有0米的距离时,手中的手榴弹全部甩了出去。炮弹的爆炸声刚刚停歇,手榴弹的爆炸声接踵响起,日军刚刚来得及提起裤子的炮兵,全部被炸成碎片。

第师团的炮兵联队,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报销了。

没有了炮兵,日军的攻击力和抵抗力就被削弱很多。

杨振汉率领的战士,不是第一营的全部。第一营被分成了好几支小分队。这些人数稀少的小分队对日军构成了包围态势。

蚂蚁吃大象的战役,就这样打响了。

这是113团战士在缅甸的第一仗,就显示出了很强的战斗力和战斗素养,完全不像是一支第一次走上战场的部队。

孙立人是这样评价的:

“我部官兵,平时处处受欺,时时怄气,早就想找一作战机会,一显身手,借以泄心中愤慨不平之气,所以此次出发,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士气的

旺盛,战斗意志的坚强,无以复加,真如怒马奔腾,喊也喊不住。”

新38师的前身缉私总队在贵州都匀的深山中练兵4年,早就想出来报效国家,可是上层总是不予理睬,要让他们做“城管”,每天去抓那些贩卖私盐的小商小贩。4年后,上面终于同意把缉私总队改编为军队编制,却又平白无故地扣押了一半人马。

所以,缉私总队改编而成的新38师,憋着一口气,一来到缅甸,就决心好好打一仗,让轻视他们的人看看。

很不幸,樱井省三的第师团成了新38师的出气筒。

活该第师团倒霉,活该樱井省三倒霉

纵观樱井省三的一生,是一个悲剧的一生。他在中国战场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在缅甸战场同样没有占到便宜。日本投降后,樱井省三在被关押两年后,回到日本,当了一名和尚,依靠吃斋念经、祭奠亡灵度过了后半生。这家伙看破红尘,居然活了96岁,直到1985年才死。

孙蔚民当年担任113团二营五连连长。很多年后,他还能记得仁安羌战役的详细情况。

第113团刚刚来到仁安羌,准备解救被围困的英军时,一名英军少校和两名指挥官带着电台来到了 113团。他们看到中国士兵穿着草鞋和短裤,神情先是非常惊讶,接着就是不屑,他问:“你们就只来了一个团吗?”

当时在第113团团部的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他是美国西点军校的高材生,他对英军少校说:“中国军队虽然只有一个团,但是能够抵你们英国军队一个师,甚至一个军。我们的一个士兵,可以抵十名日军士兵。而且我们还有最灵的一种武器,这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英军少校面露惭色。

在第一波攻击中,李文才所在的小分队用手榴弹解决了日军的炮兵部队,孙蔚民所在的小分队,则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113团的炮声刚刚响起,炮弹刚刚落在日军的炮兵阵地,第五连就冲上了日军的一处步兵阵地。

炮声就是命令。

战斗一开始就是白刃战。

新38师的每个班,都配置有两把大刀。而日军最害怕的,就是中国大刀。因为中国大刀在和日军拼杀时,刀法非常霸道,直奔脖子而去。而脖子如果被砍断,头颅落地,死后的亡灵就不能进靖国神社。日军的亡灵不能进靖国神社,就永远在野外游**,无法回家。

用武士道武装起来的日军,尽管不怕死,但是害怕头颅落地,所以,日军在战场上一看到中国军队挥舞大刀,就先泄气了,就先害怕了。

一泄气,一害怕,就处于下风。最害怕头颅落地,而头颅偏偏就落了地。

瓦罐难防井台破,绳子总从细处断。最害怕的地方,往往就有鬼。

五连冲人日军的驻地,20把雪亮的大刀在前,其余上了刺刀的步枪在后,一个连的人马冲上了日军驻地,见人就砍。日军还在睡梦中,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会遭到中国军队的夜袭。此前,日军布置在驻地外的岗哨,都被中国战士用刺刀解决了。

驻地外围的日军很快就成了中国战士的刀下鬼。可是,驻地内圈的日军听到了喊杀声,顾不得穿衣服,拿着枪,光着屁股冲了出来,向第五连扑来。

第五连继续向前冲去,他们只要见到光屁股,就一齐砍杀。日军光着屁股反而更好辨认,中国士兵在漆黑的夜晚里,不会误杀了。

前面的光屁股被砍杀,后面的光屁股架起机枪向着第五连扫射。

天空中,还出现了日军增援的飞机。

战斗一下子进入了胶着状态。

个小时后,孙蔚民率领的第五连击退了光屁股日军,跑得快的捡回了一条性命,跑得慢的,被中国军人手中的大刀砍翻在拼墙河里。

这时候,机枪二连连长谭龙彬带着两挺重机枪前来增援孙蔚民。

由于对阵地不熟悉,谭龙彬连长一来到后,就把两挺重机枪摆放在两边,单膝跪地,手举望远镜,瞭望日军阵地。

孙蔚民一看到谭龙彬手举望远镜,就连声喊道:“快卧倒,对面树林里有狙击手。”话音刚落,树林里就飞出了一颗子弹,谭龙彬倒了下去。

谭龙彬的大腿上血流如注。

孙蔚民急得眼冒火星,他派人赶快给谭龙彬裹伤,然后抬到后方医院里。

机枪二连连长谭龙彬是幸运的,他只是负伤了。而第三营营长张琦却壮烈牺牲了。

那天,李文才跟着杨振汉营长的第一营,在拂晓前冲破了日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占领了日军阵地。天亮后,日军组织反扑,第一营坚守阵地,奋力阻击,阵地三次失去,又三次夺回。

短短两天里,这已经是李文才的第三次战斗了。他藏身在树丛中,把步枪贴着地面放置着。他趴在地上,热带森林里密密丛丛的树枝树叶遮没了李文才,也遮没了李文才黑洞洞的枪口,他看到在日军进攻的侧翼,有一名拿着狙击步枪的日军,像一条蜈蚣一样,静悄悄地向第一营的阵地逼近。

不远处,日军冲锋的大部队,不断有人倒在进攻的路上,但是这名狙击手毫不为之所动,他冷静得像一块石头。

日军狙击手匍匐到距离李文才仅有五十米的距离时,李文才扣动扳机,日军狙击手不动了。李文才不知道打中了没有,他干脆顶上一颗子弹,再打了一枪,子弹打在日军狙击手的身上,溅起血花。两粒子弹都结结实实地打在他的身上,日军狙击手肯定结结实实地死了。

这名日军狙击手,是不是打伤谭龙彬连长的那个狙击手,没有人知道。也许是,也许不是。

如果这名日军狙击手知道他是倒在一名中国新兵的枪口下,估计他即使没有被打死,也会被气死。

杨振汉的一营被日军团团围住,战斗进人白热化,而张琦的三营已经结束了战斗,赶来增援一营。

张琦刚刚来到一营的阵地,指挥部队阻击,突然被日军机枪子弹击中,身

受重伤。

张琦倒在地上,血流如注。身边的人将张琦送往后方医院,可是因为流血过多,他壮烈殉国。

李文才记忆中的这场鏖战,从凌晨4时一直打到了午后时,时间长达11个小时,这11个小时里,战士们反复冲杀,没有吃一口饭,没有喝一口水。他很奇怪:当年打仗的时候,连着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既没有感觉到饿,也没有感觉到渴,而不打仗的时候,一到吃饭时间就饿了。

李文才随同战士们追击日军,他看到沿途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还有被炮火削断的树枝。日军本来有战场上搬走尸体的传统,可是从日军满地的尸体来看,就能够想到他们逃跑的时候有多么狼狈。

日军逃到了仁安羌油田边后,恼羞成怒,迁怒于油田,他们把已经扑灭了火焰的油田重新点燃了,用来阻击中国军队的追击。

石油滚滚燃烧,烈焰浓烟腾起了几十米高。日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烈焰和浓烟刚好给中国军队的炮兵指定了方位。炮兵将炮口对准浓烟处,一起发射,日军的死亡更为惨重。

包围圈中的7000名英军和800名牧师、记者,看到日军被击退了,冒着冲天的浓烟和纷飞的炮火,冲了出来。

李文才看到这些大胡子的老外,一个个狼狈不堪,他们跑到中国军人的面前,有的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有的又哭又笑,形同疯癫;有的抱着中国军人跳起了舞蹈;有的抱着中国军人亲个没完,弄得中国军人满脸都是唾沫。

仁安羌大捷,113团损失过半,而日军也丢下了 1200具尸体,也有的资料认为丢下了 1500具。中国军队解救了英军7000名军人和800名文职人员和新闻记者仁安羌大捷的意义已经被说得很多了,它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孙立人也受到了英国女王的嘉奖。

仁安羌大捷也结结实实地打了史迪威和上级官僚们一个耳光。当初他们把 113团交给英国人指挥,就是想牺牲这个团,讨好英国人,没想到孙立人带着 113团击败了十倍之敌,解救了英军,让他们心花怒放,又喜出望外。

但是仁安羌战役最大的意义在这里:李文才说,仁安羌大捷打出了新38师的信心。这样艰苦的战役都能打胜,那么新38师还有什么战役不能取胜?

很长时间来,第五连连长孙蔚民都念叨着仁安羌战役,这一仗让第五连仅剩2人。而113团,全团阵亡官兵有营长张琦、连长顾纪常、刘竹秋、庄陶等 250人,负伤者有谭龙彬、陈尚等470人。

在清理战场时,孙蔚民看到很多日军尸体的口袋里都装着一张“全家福”,这些日本青年也有家庭,也有妻子儿女,可是他们却受到军国主义的蛊惑,侵略扩张,战死异域,最后化成了缅甸丛林中的一杯粪土。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第六节远征军溃败

很长时间里,我总以为当年的中国远征军,武器是最好的,装备是最精良的。可是在我采访了当年的老兵后,我才知道了远征军的装备也和当年国内战场上的中国军队一样,简陋到了让人震惊的地步。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中国军队的炮兵阵地设在岳麓山上,居高临下,向日军发射,每炮可击中数人,阻击日军进攻。可是,就在薛岳连声叫好的时候,炮声突然停歇了,薛岳问怎么回事,回答是,没有炮弹了。

中国远征军当年出国的时候,上峰告知说,只要去了缅甸,盟国的英军就会提供更好的武器,大家都兴高采烈。可是来到缅甸后,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英军东南亚总司令亚历山大在他以后所写的回忆录中,写到了当年见到中国远征军的情景:

“中国军队装备简陋,三人仅配备一支来福枪,一人携枪,一人负责带子弹,另外一人带粮秣。仅第五军配有炮,但该军所拥战炮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所用的法制七十五毫米口径,即为德制七十七毫米。然而,即便这样,第五军的装备已傲视其他中国军队。”

“在曼德勒战斗以前,我往前线检视战备,发现第五军的野战炮已部署妥当并加盖掩护;当战斗发生后,我再赴前线,却不见战炮。问及指挥官,他回答说是战炮已撤至安全地带,并表示第五军因为拥炮而为最好的军队,不能冒险失去战炮,否则第五军将不再是顶尖部队。”

所有的英军都看不起这支简陋的军队,看不起他们脚上的草鞋,看不起他们瘦削的身体,看不起他们落后的武器。

亚历山大在回忆录中继续写道:

“中国军队来到缅甸,没有医护人员,没有军需装备,他们期望着我们能够喂饱他们。”

亚历山大把中国军队叫做“寄生虫”。因为中国军队像个叫花子一样,总想得到英军的施舍,总想让英军给他们一点武器;中国军人负伤后,也只能依靠英军的医生营救:

解救7000名英军的仁安羌大捷发生在1942年4月19日。

当天晚上,劫后余生的英军军官兴高采烈,想和孙立人一起联欢,可是找不到孙立人。

孙立人在干什么?他在筹划下一步的行动。

打仗和下棋是一个道理,名帅名将和那些高明的棋手也是一样的。高明的棋手能够下棋看三步、五步,甚至更多的步数,而庸手才会对仅有一步的得手而沾沾自喜。

目前,在仁安羌,中国军队仅有一个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人数不足500人的残缺不全的113团,英军早就溃不成军,无法再战。中国军队陷入日军第师团的中心地带。尽管经历了仁安羌大捷,但是日军第师团主力尚存,如果摸清楚了中国军队的底细,返身再战,中国军队随时都会有覆灭的危险。

孙立人手中的兵力实在太少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然将帅再能征惯战,手中没有可用之兵,指挥起来捉襟见肘,仍然难以打胜仗。

第二天,也就是1942年4月20日,日军第师团果然进行了反扑。

这天天刚亮,日军就有400余人试探性地进攻113团的左翼,想查看113团的虚实,孙立人命令集中所有炮火向日军猛轰,并且将大部分预备队派上去,向着日军一齐射击。孙立人此举的目的在于,要让日军明白,守卫在左翼的,是一支实力雄厚的中国军队。

果然,400余名日军在付出了几十个士兵的性命后,终于明白过来,面前的中国军队兵力众多,不敢再激怒他们。

日军在中午时分,就悄然退走了,与113团成对垒之势。

当天夜晚,陈鸣人的112团赶到了,他们在听闻师长孙立人带着113团与日军在仁安羌激战时,就苦口婆心说动了上峰,一路奔跑上百公里,赶来增援 11团。

112团一到,孙立人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他当即下令:“以112团为主力,于21日拂晓,施行果断攻击,向敌左翼包围,断其后路,压迫日军至伊洛瓦底江东岸,一举而歼灭之。”

孙立人当时手中仅有一个半团的兵力,就要包围歼灭敌军第师团,胆子确实够大的

当然,孙立人的魄力和胆量是建立在对当面之敌第师团的了解上面。经过了昨天和前天的激战,孙立人已经明白这支日军的战斗力。他们指挥松散,各自为战情报不明,缺乏重武器。而且,因为刚刚吃了败仗,他们士气低落,惊恐不安,装备不整。这样的一支队伍,只需击中一点,就会波及其余,引起连锁反应,像雪崩一样败退。

午夜12时,刘放吾团长和陈鸣人团长分别带着一支部队,利用夜色掩护,悄悄逼近敌阵,准备在拂晓前发动进攻。

传说中日军擅长夜战近战,他们不知道,他们面前的新38师同样擅长夜战近战。

笔者从一份资料中看到,当年缉私总队征兵的时候,兵员大部分来自湘西。湘西是个什么地方?那里山大林深,民风彪悍,血性漫溢。打架不要命,打仗也不要命。

不久,指挥部的孙立人接到了陈鸣人和刘放吾两位团长的电话,报告说他们都已经进入了阵地,10分钟后,就可以开始行动。

一场更大的战役即将来临。

就在这时候,英军罗伯特上尉来到了孙立人的指挥所,转交给了一份要求取消这次战斗的命令。

取消这次战斗的原因是,有一股日军突破了第六军的防线,整个中国远征军面临危险境地,需要孙立人率领新38师赶快救援,堵住缺口。

孙立人只好叫回陈鸣人和刘放吾,返身回援。

孙立人失去了一次比仁安羌大捷更为壮观的胜利。

直到这个时候,远征军还不知道,这支突破了他们防线的日军是什么番号,有多少人。

正是这支日军,让远征军像雪崩一样败退了。

这支日军就是中国人很熟悉的第56师团。

第56师团的士兵来自于北九州,北九州民风强悍,士兵优良。第56师团是一支包括航空兵、坦克兵、炮兵、工兵、骑兵等多个兵种的加强师团,人数多达8000人。

4月19日,就在孙立人率领新38师击败第师团,从他们的包围圈中救出 7000名英军的时候,一直潜伏在日军阵地后方的第56师团,突然对第六军第55师发动进攻。

第55师本来就不是一支战斗力强硬的部队。在第一次人缅作战中,中国远征军共有三个军:第五军、第六军、第66军,第五军和第六军分别下辖三个师,第66军下辖四个师,一共有十个师。在这十个师中,仅有戴安澜的200师、廖耀湘的新22师、孙立人的新38师作战力与日军相当,或者超过,其余的师作战力都与日军相差甚远。

中国有三个军,而日军有四个师团,包括现在突然出现的第56师团。

按照人数、装备和战斗力来说,只有像2030师、新22师、新38师这样的军队,才能三个师一起对付日军一个师团。而一般的部队,六七个师联合起来,也不一定是日军一个师团的对手。日军的一个师团,人数相当于中国一个军。

那么,中国现在有十个师,战斗力也就相当于日军两个师团。可是,缅甸战场上,出现的是日军四个师团。中国军队肯定是要落败的。

日军一流的第56师团攻打中国一个三流的第55师,自然不会费多少工夫。第55师师长陈勉吾在一天内给杜聿明连发三封电报,第一封电报说的是:进攻日军有数百辆战车,向我大规模进攻;第二封电报说:日军攻势凌厉,我军难以抵抗;第三封电报内容为:我军阵地多处失守,日军向北猛冲。

一个师坚守的阵地,仅仅一天时间就丢失了。奇怪的是,这股日军攻占了第55师的阵地后,并没有停下来,也没有继续追赶中国军队,而是向北疾奔。

日军到底要干什么?

日军一路奔向荒凉的北方,而没有向东和向西掩杀远征军,这一点不但第 55师师长陈勉吾看不懂,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也看不懂。

更为糟糕的是,他们不知道这股日军的番号,他们直到现在还以为来到缅甸的日军只有三个师团,而没有把这支人数最多的第56师团计算在内。

而在几天前,为了迷惑中国远征军,第56师团只派了一个联队在和陈勉吾的第55师周旋,而其余的三个联队躲藏在这个联队后方的密密丛林中。直到孙立人击败了第师团一部,准备聚歼第师团时,第56师团才突然冒出来。

日军一般师团有三个联队,而第56师团有步兵四个联队。

第56师团突然冒出来,一天之内就击败了远征军的第55师,冲过了远征军第55师的防线,无论怎么说,远征军指挥部也要对这支日军倍加重视。可是,上峰麻痹大意了,也判断失误了。

当年中国远征军指挥部的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这股日军以每天急行军100公里的速度,沿着滇缅公路,向前狂奔。他们

到底要干什么?

第56师团的阴谋败露,是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第五军军部有一名便衣侦察员,名叫马玉山。远征军开始作战时,马玉山化装成缅甸人,为日军第55师团司令部挑水打杂。这一天,他在第55师团司令部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一张作战地图,上面标有日军的番号和位置。马玉山看到地图后,就赶紧退出去烧好了一壶开水,送进办公室,当时日军司令部正开饭,办公室里空无一人,马玉山就将这张地图偷出来,趁着夜晚跑到了第五军司令部,交给了杜聿明。

杜聿明一看到地图,才知道在缅甸作战的是日军四个师团,而这个最为狡猾和凶悍的第56师团,已经深入到了远征军的身后。

杜聿明急忙提醒北面的部队注意。

第56师团深人远征军身后,并不是想包围远征军,他们还有更大的阴谋。

宋希濂当年驻守滇西。滇西和缅甸,就依靠一条滇缅公路相连。

第56师团沿着滇缅公路向中国境内疾奔,而宋希濂居然不知道。

宋希濂在《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重庆军委会军令部对于敌情有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认为沿着滇缅公路东进的日军,只是敌人为了实行追击任务而临时编成的一个快速部队,最多不过两三千人,孤军深入,不能持久。”

而实际上,突破第55师防线向远征军后方突进的就是得到航空、坦克、重炮、汽车部队加强的第56师团。这么重要的情报,最高统帅部居然不清楚。

杜聿明不是已经知道了第56师团向北疾走吗?他难道没有告知最高统帅部吗?或者是最高统帅部没有告知滇西防守部队?

宋希濂将军所说的“东进”,是指第56师团已经进入中国境内了。熟悉滇缅公路的人都知道,这条公路从缅甸到中国的方向,先是向北,然后向东。

可能,当时所有人都没有猜想到,第56师团一路疾进的真正目的。

宋希濂将军继续写道:“28日,第88师的第264团在龙松公路上击毙了一个敌军大队长,在其图囊中获得敌第56师团的作战计划一份及地图一张,得知敌军第56师团全部都在腾冲、龙陵地区。我当即将此项文件送到参谋团林蔚那里,林蔚立即电报军令部,随即蒋介石于1日下令停止攻击,将主力部队撤回,固守怒江……”。

至此,中国统帅部方知日军沿着滇缅公路疾进的不是两三千人的快速部队,而是人数多过十倍的一个日军加强师团。

也是直到这时候,人们才知道了这个第56师团想要干什么。

第56师团,想要沿着滇缅公路,一直插到中国抗战的大后方,进人昆明,如果有可能,继续进击,进攻战时陪都、蒋介石所在的重庆。

第56师团,是日军大本营安排的一支奇兵。

高村无人是一名日本人,他当年是第56师团的一名炮兵。

高村无人从上中学一年级就开始记日记,一直写到了今天。对于当年的战事,他有详细的记载。

昭和十七年,也就是1942年,月26日,日军第56师团从缅甸仰光登陆,直到5月5日占领云南松山,平均每天行军110公里。其中有14天作战七次。高村无人写道:“我龙兵团如此怒涛般的进击,才真正表现出我等北九州男儿的精彩面貌。”

日军每个师团都有一个代号,比如以后与中国远征军交战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两个师团:第18师团代号“菊”,第56师团代号“龙”。高村无人所说的“龙兵团”就是第56师团;因为第56师团都来自于日本北九州,所以他说“我等北九州男儿”。

高村无人是跟随第56师团在1942年5月日从缅甸沿着滇缅公路进人云南的滇缅公路,本来是中国抗战的输血管,美援物资先到达印度洋的仰光港口,然后通过这条道路到达中国的昆明。可是,仰光被日军占领后,港口堆积如山的物资被日军使用,用来对付中国远征军和中国境内的军队。这条抗战的生命线上,驶来的不是中国战场上急需的战略物资,而是日军的加强师团第56师团。

高村无人的日记记载:当年第56师团有一千辆汽车和装甲车,追赶沿着滇缅公路溃逃的中国车队。两者相距七八十公里。

因为缅甸公路狭窄,汽车只能勉强并排行驶,而现在是在追赶,所以只能单排行驶这样,前面的车队跑不快,后面的车也无法形成包围。

可是,当中国的车队行驶到怒江大峡谷的时候,沿着漫长崎岖的蛇形公路,艰难地向上攀爬,而日军的车队到了峡谷的这边山巅上。两个车队的直线距离陡然缩短,中国车队进人了高村无人所在的炮队的射程中。

高村无人和日军架好了野战炮,对准怒江大峡谷对岸的中国车队施放排炮,最前面的车辆爆炸起火,后面的八十多辆汽车全部拋锚。日军决定加紧追赶。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怒江上的惠通桥被炸断了。

汹涌澎湃的怒江,挡住了日军追赶的步伐,也挡住了日军想要占领中国西南大后方的步伐。

高村无人看到,惠通桥被炸,第56师团的所有大炮都架了起来,向着怒江对岸轰炸同时,两个中队的日军,乘着橡皮艇,开始强渡,想要占领怒江对岸的阵地:一旦怒江对岸的阵地被控制,日军就能够源源不断地渡过河来。

日军在这天,向怒江对岸发射了多少发炮弹,没有详细记载。

但是,高村无人把这次腊猛炮击战,和新加坡炮击战、菲律宾炮击战并称为“三大炮战”,想来这天的炮战一定非常激烈。

腊猛,现在是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的一个乡,就在怒江旁边。

高村无人在用大炮对着怒江对岸的中国车队进行炮击的时候,为什么怒江上的惠通桥突然就会炸毁?是谁炸毁的?

1942年5月日,日军沿着滇缅公路,通过边境城市畹町进入滇西后,两天推进200多公里,一直打到了怒江边的惠通桥西岸。

于是,一场关系到中国远征军命运的一幕,在西南边陲的一座大桥边上演了。当时,惠通桥是怒江上唯一的一座大桥,也是滇缅公路的咽喉。1942年5月4日,大批难民从惠通桥以西不断地向大桥涌来。为了防备日军的到来,守桥的中国部队事先就在大桥上安放了炸药,并且派了一队宪兵在大桥上维持混乱的秩序。

日军的前哨部队便衣队,化妆成中国的难民,混在难民队伍里,也赶到了离惠通桥不远的地方。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这支便衣队被称为斥候。

这时,从桥东来了一辆大卡车,它要逆行过桥。守桥的宪兵命令它退回去。但是车主不服从宪兵的指挥,因此被当众抽了两耳光。

挨了打的车主迫于无奈,只好将汽车调头,不料由于操作过猛,车头与另一车相撞,不能移动,致使大桥阻塞。宪兵命令马上将卡车推下怒江,车主又不同意,大哭大闹。宪兵气愤不过,把车主拉到河边,一通乱枪,打死了。

正是这一通乱枪改写了历史。

这时,身着便衣的日军已经来到了桥头,他们听到枪声,以为中国士兵发现了他们,从衣服里抽出枪来就打。中国士兵这才发现日本人已经冲到了桥上,他们赶紧点燃了导火索。

惠通桥被炸断了。

不久以后,日本的大部队赶到,他们一面用大炮向怒江对岸的中国车队和难民猛轰,一面组织士兵用橡皮艇渡江。

日军冲上了怒江东岸,迅速构筑工事,与6师的两个连激战。

两个连在日军炮火的轰炸下,几乎伤亡殆尽。

千钧一发之际,6师后续部队一个团赶到了,将突入的日军又压了回去。

西岸的日军越来越多,拼命渡河,而日军的工兵居然开始抢修被炸毁的桥梁。

就在这时候,飞虎队从昆明出动了,这些携带着重磅炸弹的飞机带着尖厉的啸声,掠过东岸中国军队的头顶,也掠过了怒江的上空,将一枚枚炸弹丢在了日军的头上。

据后来参加过这次轰炸的一名美军飞行员回忆:他坐在飞机上,看到机翼下的日军在滇缅公路的两边排成了长龙,坦克、重炮、汽车、士兵……井然有序,绵延20公里。这就是日军第56师团,他们等待着惠通桥修好了,浩浩****地进入中国西南大后方。

双方相持不下时,宋希濂带着参谋人员赶到,指挥6师向日军发起反击,冲上怒江东岸的大部分日军被消灭,剩下的被挤进了汹涌的江水中。

飞虎队的飞机将肃然静立在滇缅公路两边的日军第56师团当成了活靶子,日军惊慌失措地钻进了公路两边的稻田里和树林里。在缅甸战场上无比骄横的日军,现在也终于尝到了挨炸的滋味。

87师和88师昼夜兼程赶来增援。此时,惠通桥东岸已经聚集了三个师,可见惠通桥在当时抗战中的作用有多重要。

几天后,第6军预2师也赶来了,驻扎保山,加强怒江防御。

从此,日军再没有越过怒江一步,两国军队在怒江两岸形成对峙,直到两年后大反攻开始。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人缅作战,就这样失败了。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人缅作战的失败,有很多原因:

英军背信弃义,独自逃走;日军第56师团长途奔袭,断绝远征军后路;制空权完全掌握在日军手中,远征军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中;高层纷争不断,将帅不和;敌情不明,连日军有几个师团参战都搞不清……

这样的一支军队,如果还能胜利,除非骆驼穿过了针眼。

笔者看到过一份资料,是远征军第66军军长张轸写的,张轸写到的两件事情让人震惊。

第一件:日军第56师团冲破了远征军第55师的防线,并向北进攻时,远征军司令部参谋团团长林蔚让张轸在腊戍指挥拦截日军。而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让张轸去曼德勒防守,并说,如果张轸去了腊戍,一定要严惩。张轸就这道命令与林蔚协商,而林蔚说:“不要紧,一切由我负责。”

司令和参谋长各持己见,相持不下,指挥系统紊乱到了这种程度,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第二件张轸身为军长,军部里居然没有一张详细的缅甸地图,师部以下就更不要说了。就是张轸手中的这张地图,还错误百出。地图上有的,实际上没有;实际上有的,地图上没有。更要命的是,河流上的桥梁,实际上有,而地图上没有,致使第66军跑了很多冤枉路,

反观日军,他们的地图详细到了让人震惊的地步。笔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兵都说,他们在战场上缴获到日军的地图,和实际一对照,发现日军地图上每一座房屋,路口的每一棵树都标得清清楚楚。而远征军的地图,居然连桥梁道路这样重要的信息,都没有反映出来。

人缅作战失败了,中国远征军何去何从?

当初入缅的有10万人,经过多日作战,现在还有8万人。

蒋介石让回中国,史迪威让去印度。

而且,史迪威在1942年5月6日下令中国远征军向印度撤退,而他自己拒绝了美国派来接他的飞机,执意带着少量随从人员,步行去印度。

“史迪威擅自令我华军赴印度,而彼且离开队伍,先自赴印,并无一电请示。此种军人,殊非预想所及。”

5月18日,蒋介石让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克路德转告史迪威:“中国军队无退入印度之意。”

杜聿明拒不听从史迪威的命令,要求中国远征军向北,穿过亘古无人的缅北野人山,走向回国的方向。

而中国远征军所有的部队中,只有孙立人的新38师没有向北走,而是向西走。向西走,是去往印度的方向。

向东走,是日军占领的泰国,向南走,是印度洋。远征军只有两种选择,向北,或者向西。

事实上,向北走,是一条死路。向西走,是一条生路。

10万远征军,2万牺牲在战场上,4万倒在缅北野人山。能够活下来的,仅

有4万人。

倒在回国路上的,比牺牲的还要多。

所以,向北走,是一个搜主意:

这一道命令,断送了中国远征军4万将士的性命。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在缅甸,英军比日军好不到哪里去。所有的中国远征军,都领教了英国人的背信弃义。

美国提供给中国人的战略物资,在仰光堆积如山,英国人宁肯被日本人抢走,也不送给中国人;日本人还没有打过来,英国人先把中国人即将驻防的房屋全部烧光;中国人和英国人联合起来,有可能打败日本人,可是英国人偏偏就要逃跑,让中国人留在后面给他们挡子弹……

在英殖民地缅甸,英军最担心的,不是日军,而是中国军队。

日军占领了缅甸,英军可以撤退到印度去,日军是没有能力再去进攻印度了,因为能够打到东南亚,日军的力量已经达到了极限。然后,英军借助美军的力量,在适当的时间再把缅甸收回来。在这场有美军参战的战争中,英军自信胜利最后是属于同盟国的。

英军想:中国军队如果在缅甸打败了日本人,那就很麻烦了,中国军队会借口保护滇缅公路,留下不走,到时候,想从中国军队手中收回和中国紧挨着的缅甸,难上加难。

所以,英军害怕中国军队打胜仗,甚于害怕日军打胜仗。

杜聿明在《中国远征军人缅对日作战述略》中记载:

“英国宁愿把缅甸丢给日寇,唯不愿让给中国。其实,中国只是为了战胜日寇,需要借助缅甸仰光港口而已……所以,英国始而不愿意中国远征军人缅布防,继而战争爆发,又阻止中国军队人缅;及仰光危机,英国才要求中国一个团、一个师;及我先头部队到同古后,它就对中国远征军实行缓运。这样,英国的阴谋就暴露出来,它是利用中国军队来掩护它的安全撤退,并不希望中英并肩与日寇决战,更不是为了保全仰光这个港口。”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保存自身。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