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八钗2

有小监某者,甚便黠,知皇上圣意所在,乃言‘济南繁华,亚于扬州,欲访女闾当在此地……’高宗大悦。

至济南,小监下舟,顷之朱颜绿鬓,尽态极妍,二八丽姝,绢秀绰约,宛如一片彩云,吹落御舟……娱乐良久,帝乃择丰容秀丽,而态度不凡者约六人,留宿舟中……时帝方挟妓酣眠……突见皇后持纸却立,骇异殊甚,斥问何为。

后跪求有要务请上鉴察。

帝怒曰‘此何时也,尔将图谋不轨耶’……”由此而引发的便是皇后断发。

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中,写了“游江南中宫截发”回目。小说中写乾隆在和珅陪伴下游金陵秦淮河,登舟游幸,感叹:“北地胭脂,究不及南朝金粉!”乾隆同和珅在舟中,拥妓酣饮,色迷心醉。后被皇后发现,二人发生口角,“皇后气愤不过,竟把万缕青丝,一齐剪下”。就是说,皇后劝阻皇帝不要出去寻欢作乐,因而惹恼了乾隆皇帝。这种说法可能出自想像,但皇后惹恼了皇帝是肯定的。从此皇后乌拉那拉氏就被打入冷宫。若不是众位大臣苦劝,乾隆皇帝就会重演当年他的曾祖父顺治皇帝废掉皇后的故事。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皇后乌拉那拉氏终于在冷宫中走完了49岁的人生之路。

上述野史笔记固然不可作为信史,但它们的出现,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皇后断发的确掀起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乾隆被这股冲击波纠缠了至少有十几年。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原都察院书吏严增请求乾隆册立皇后,其中涉及到乌拉那拉氏,把已经趋于平息的皇后断发波澜再次掀起,怒不可遏的乾隆,便处严增斩立决。

风波平地起

乾隆在四十三年即1782年去盛京谒陵,在回銮途经锦县时,锦县生员金从善向乾隆递上一份请求“立储”、“复立后”、“纳谏”、“施德”等内容的条陈,并要求乾隆应该就皇后乌拉那拉氏断发一事,向天下臣民颁一份“罪己诏”。

事过十三年,书呆子金从善还就皇后断发一事指责乾隆私生活失德,要求皇帝下罪己诏,如果当初乾隆不对乌拉那拉氏采取“曲予包容,不行废斥”,皇后断发所引发的波澜就将更大更难平息。

乾隆在驳斥金从善的上谕中特别强调:在册立乌拉那拉氏为皇后以后,对于乌拉那拉氏所犯有的过失一再宽容,用上谕的原文就是“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

乾隆所说的“优容如故”同野史中乌拉那拉氏对沉湎于声色的乾隆屡屡进行劝谏、乾隆一开始还能容忍到后来已经厌恶、拒谏,乌拉那拉氏为此愤愤不平的记载是基本上是吻合的。

至于乾隆指责乌拉那拉氏“自行剪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之后,表示即使如此仍然对乌拉那拉氏“曲予包容,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仗,并未降明旨,削其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且其立也,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朕心事光明正大,洵可上对天祖,下对臣民,天下后世又何从訾议乎!乃欲朕下罪己诏,朕有何罪而当下诏自责乎……”乾隆在上谕中喋喋不休地讲,当年立乌拉那拉氏为皇后是按照她在后宫中的地位,不是因为乌拉那拉氏年轻漂亮,到乌拉那拉氏去世后以皇贵妃的葬礼安葬她也不是因为她人老珠黄,而是因为她自己剪掉了头发。

乾隆所说的只是现象,并不触及乌拉那拉氏为何要断发为尼这一最核心的问题,而金从善要求乾隆下罪己诏,恰恰是抓住这一核心问题。

至于乾隆一再标榜自己“仁至义尽”,并未削掉乌拉那拉氏的皇后名号,实际是不愿引起更大的波澜。按照汉族的观念,废后为“圣德之累”,总是件不体面的事,而且必然要引起朝臣的一番辩论,对皇帝来说也就毫无隐私可言了。

一般说不是为了要另立一位妃嫔为皇后,任何一个有头脑的皇帝都不会轻易提出废后的。一旦废后,乾隆与乌拉那拉氏之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就很可能给抖搂一个底掉。以乾隆的精明绝不会行此下策,他宁肯让乌拉那拉氏保留皇后的名号,对乾隆来说收回这个名号并无任何意义,反正他已经不打算再册立皇后了。

乾隆有近五十个后妃,即使有些陆续去世,平时也有二三十个侍候左右,所以那些不得宠的妃嫔常年难得见乾隆一面。继后乌拉那拉氏因为她不甘于认命,她勇敢地向皇帝的**威进行了挑战,结果落得一个欲出家为尼而不可得、被打入冷宫、甚至死后墓穴都受歧视、堪称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步。这是一个弱女子的必然命运,在强权之下,即使她选择了死,也没得到应有的尊严。

恶皇后

在《后宫如懿传》之外,琼瑶剧《还珠格格》中的那个恶皇后其实就是乾隆皇帝的这位继皇后,虽然只是小说,只是电视剧,但也可以看出来,那位继皇后并不得宠,她虽活着,却比不得一个死去的人,这就是那个时候乾隆皇帝对待新册立的皇后与心中的爱后的差别。

乾隆帝继皇后乌拉那拉氏因断发被收回皇后大印,从此失宠,死后不但没有被葬入帝宫,还成为了有清一朝唯一一位没有谥号的皇后,也是清代唯一一位死后以皇贵妃礼葬入妃园寝的皇后。

她的丧仪规格比妃嫔都低,葬在了一般妃嫔的棺恻,而她的断发也成了历史上的一大谜团,终不得解。

野史上说,乾隆皇帝后来发觉富察氏的死与乌拉那拉氏有关,富察氏是后宫争斗的牺牲品,他作诗缅怀这位深爱的人,却被乌拉那拉氏吃醋,竟以断发相威胁,惹怒乾隆皇帝,导致失宠,被降为贵妃。

但野史不能做为研究的证据,正史里没有说乌拉那拉氏的死因,使得乌拉那拉氏的死也变成了清史上的一大疑案。

其实现实中也有这样的案例,有的男人在妻子去世以后,续娶了别人,但心里却总惦念原来的她,这个续娶的女人就变成了替代品,而不是妻子。虽然说不能与一个死人争风吃醋,毕竟生活还是现实的,油盐酱醋茶还是实际的,缅怀也只能放在心里。如果放在生活中,那么任凭是谁都无法接受自己成为另一个女人的替代品,那怕这个女人已经死去,也不能接受,更何况是一个新册立的皇后。

再来看看现代的女人,就如同那个失宠的乌拉那拉氏,她们论才貌,论气质,论家室,论这个论那个,也许一点都不输给别人,可是却无法得到一个人的心,不仅爱情是失败的,婚姻也是失败的。一个事业再怎么成功的女人,如果婚姻不幸福,那也是残缺的,也是不幸福的,除非她个性冷淡,终生不谈婚嫁,不喜欢风花雪月的爱情。

而乾隆皇帝的孝贤纯皇后则完全不是这样,虽说皇帝是天是一个女人的全部,但他毕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你对他好,对他真情深意,他是会明白的,何况他们的年龄相当,又是在乾隆当亲王时候就已完婚娶来的妻子,深情自不必说,恩爱更是佳话。

如果说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一开始就有的,那么为什么对于乌拉那拉氏来说就不是这样的呢?她也是在乾隆为亲王时娶来的侧福晋,与富察氏来带乾隆帝身边时间早晚差不多,但是乾隆帝给予的对待,差别却是明显到了如天壤。

富察氏所生的孩子,不是立为储君,就是和硕公主,身份地位不是别人所能比的,虽然有一种说法,说清朝立储有立嫡长子的惯例,但是也有例外的,这与子因母贵有关。

乌拉那拉氏在富察氏去世以后得以被册立为新皇后,但是却不怎么得宠,后又因断发而被剥夺了皇后的权利,死后更是凄凉,她所生的孩子命运自然也就好不到那里去了。

大清皇后爱姓那拉

很多人注意到,雍正和乾隆的皇后都叫乌拉那拉氏,那么她们有什么关系吗?应当说除了出嫁后形成的婆媳关系,从娘家角度来说,她们是没有关系的,乌拉纳拉氏是满族的一种姓氏。

乌拉那拉氏是明末海西女真乌拉部遗族,与哈达那拉同祖.即纳齐布禄之裔,乌拉部长之后.世居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松花江流域、拉发河流域,以及吉林市至双阳县境。其时包括乌拉、宜罕河麟、金州、孙扎泰、鄂漠、优哈尔、蜚优城等城寨.明万历十一年(1613年),清太祖亲征,乌拉部被彻底兼并。

这个部族的著名人物有:太祖大妃即阿巴亥、太宗继妃、雍正孝敬宪皇后、乾隆继皇后。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慈禧太后了。

《后宫如懿传》里的各位妃嫔对应正史哪位妃嫔

在甄嬛胜出,一场宫廷大战宣告结束,但生活仍在继续,到了乾隆继位,宫斗新一季正式拉开大幕。

在这里,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书中的各个人物与史上哪位真实人物对应呢?其表格如下:

皇后富察·琅嬅——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慧贵妃高佳·晞月——慧贤皇贵妃高佳氏

娴妃乌拉那拉·如懿——纯帝继皇后乌拉那拉氏

哲妃富察·诸瑛——哲悯皇贵妃富察氏

纯嫔苏绿筠——纯惠皇贵妃苏佳氏(苏氏)

舒嫔叶赫那拉·意欢——舒妃叶赫那拉氏

嘉嫔金玉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玫嫔白蕊姬——(乾隆后妃里貌似没有她)

怡嫔黄绮沄——仪嫔黄氏

海贵人珂里叶特·海兰——愉贵妃珂里叶特氏

婉答应陈婉茵——婉贵妃陈氏

推测废后之谜的真相

读《后宫·如懿传》,关于废后之谜,不免会进行种种推测。那么首先推测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可能是家暴导致乌拉那拉氏断发。

这种推测的主要依据是乾隆的性。乾隆是一个非常情绪化、且有暴力倾向的人。这一点从孝贤皇后去世时就可以看得出来。

当时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被乾隆斥责不合体统,不懂礼节,特别是永璜,被骂得最惨。

《清史稿·高宗本纪》记载了乾隆斥责永璜,并罚了他的师傅和谙达,并未涉及暴力。但根据当时外国传教士的记录,乾隆对永璜在谴责训斥之外还使用了暴力:

“帝痛愤之极,几类疯狂,曾足踢皇长子扑地而痛击之;又将朝中重臣二人杖毙……”——这是传教士刘松龄给友人的信里提到的,这在清史稿里是看不到的,因为这种严重有失圣德的行为,中国的史官肯定不敢写。尤其是“几类疯狂”这一句,绝对不是编故事,因为这一句不要说和一个皇帝联系起来,哪怕是用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也觉得很夸张,这个传教士就算要黑乾隆,可以说他花天酒地昏庸无能,但绝对不会用“几类疯狂”这种词,所以他暴力的一面应当是被人目睹的。由此看出,乾隆在极端状态下很有可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骨子里的暴力和残忍爆发出来。既然能对皇长子施暴,也就不排除乾隆可能对皇后施暴,即使她贵为国母,对乾隆来说,归根结底也不过是自己的女人而已。

再看看乌拉那拉氏的断发行为,她是否因劝谏惹恼了乾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乾隆对她干了什么?在清朝国俗里,只有在皇帝、皇后或皇太后去世时,皇室中人才会依礼截发。那么皇后在乾隆活着的时候断发等于是咒他死!如果乾隆只是把皇后大骂一顿面子扫地,她应该不至于闹到剪发的程度,相信在一般情况下,她没胆量选择最忌讳的断发来发泄愤怒,那完全就是在咒乾隆死啊!

但是有一种情况是另当别论的。如果乌拉那拉氏遭到了极端恶劣极端不公平的对待,比如乾隆对她动了手,甚至也使用对待永璜那样的暴力——“足踢皇后扑地而痛击之”,乌拉那拉氏愤而断发就比较符合常理了。在现代社会里,遭遇家暴的女人经常会有把老公给杀了的事情发生。有一些女人会在被老公暴打后,愤怒绝世,但她想的是先把老公杀了再自杀。请注意,乌拉那拉氏断发咒乾隆死的行为,恰好符合了遭遇家暴之后女人这种的心理状态。

乾隆对于乌拉那拉氏的断发行为,用了一个说法,叫“迹类疯迷”,这倒是和传教士说他“几类疯狂”颇为对应。这似乎也可以看到是前面说法的一个佐证。你对别人如何,别人就会在情绪上有一个相对称的反应,那么乌拉那拉氏的“迹类疯迷”也正好对应了乾隆的“几类疯狂”。

接着,我们继续推测,乌拉那拉氏为何被废呢?她被废的几个地方特别值得注意,一个是事出突然,上午还和和气气的,可下午就水火不相容地被遣送回京了。而且从所有人震惊的表现来看,乾隆和那拉氏的感情应该一直很好的,而且那拉氏应该是没有犯什么明显的大错。如果是像有些书中说“两人关系日渐疏离”,那么被废的时候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还有,从公布的罪状来看,那拉氏唯一的过错就是剪了头发,那拉氏当皇后十几年如果不是遇到极大刺激是不会做出这么反常的举动。另外,乾隆在处理那拉氏的态度上很值得寻味。历朝历代,皇后被废之后的身份都是直接贬为庶人,要么赐死要么幽禁。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被废成庶人,死后仅仅是用草席草草收埋。但对于那拉氏,乾隆从来没有下过正式废黜她的诏书,死后还按照皇贵妃的礼制下葬。这说明乾隆对她并不是厌恶至极。而我们再看那拉氏被废后的情况,似乎就能明白一二。作为最后的胜利者,魏佳氏成为皇贵妃,统领六宫,但皇帝到她死都没有封她为皇后,她的皇后名份是她儿子当上皇帝以后追封给她的。这说明了什么?

结论就应该是这样的:乾隆应该是比较满意乌拉那拉氏的,两个人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不然也不会刚册立为皇后就带她祭陵、出巡。但野史上解释说,他们感情破裂的原因是南巡时乾隆有了外遇。可这根本经不起推敲,那拉氏如果嫉妒心过强,是绝对不可能正位中宫那么多年。那么是不是担心后位动摇呢?但这也同样不成立,乌拉那拉氏作为一个皇后,而且是有两个儿子的皇后,皇宫多几个女人,根本不可能撼动她的地位。

或许,此时的那拉氏最在乎的最小心翼翼保护着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儿子的皇储地位。要知道这时那拉氏已是四十八岁,而乾隆帝也是五十五岁了,年龄会让乾隆帝开始考虑皇储问题。此前有两个皇储对象,一个是孝贤皇后的儿子二阿哥永链,另一个是愉妃的儿子五阿哥永琪。但这两个皇子都早夭了。而此时那拉氏的儿子作为乾隆的嫡子,毫无悬念地成为了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从后来的结果,让我不得不做如此推测,也许是令妃魏佳氏引导着乾隆,让他认定皇后的十二阿哥在各个方面都不如令妃的十五阿哥。于是乎,在经过反复思考之后,乾隆决定立十五子永琰为储君。

此次杭州之行,之前的气氛是十分轻松的,但当那拉氏听到乾隆的决定,做为一个母亲,她的反应肯定是相当激烈的。可她委屈的眼泪改变不了乾隆冷酷的决定,于是气急之下剪去头发,以示抗议。

回京后,乾隆收走了册封那拉氏的四份诏书,但没有正式颁布诏书废黜她,毕竟她没什么做错。只不过是为了国家的将来,乾隆牺牲了她。

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她死后,被以皇贵妃之礼埋葬。在没有正式颁布诏书废黜乌拉那拉氏皇后名位的情况下,如果再按照皇后的礼制安葬乌拉那拉氏,那么皇十二子就还是嫡子的地位,这样永琰就没有办法被立为储君。

为了将自己认为最中意的儿子扶上皇位,乾隆牺牲了乌拉那拉氏。但对此,他是心存愧疚的,因此在她死后没有再立皇后。作为胜利者,魏佳氏只得到了皇贵妃的封号。而这也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在乌拉那拉氏之后,乾隆再不立皇后以及魏佳氏虽然受重视可以统摄六宫却仍然只能是皇贵妃的名份。

最后,我们在推测以前,有必要看一下清东陵史话如何说。

书中说,乌拉那拉皇后遭到如此下场的原因,虽然清廷以及一切官书都讳莫如深,只字不提,然而在民间和野史中却有着种种传说。野史中所说的乾隆休妻指的就是这件事,也最具有代表性。乾隆是一位风流皇帝,宫中的妃嫔玩腻了,便借南巡之机,到处沾花惹草。大臣和地方官员投其所好,从民间搜来大批美女和江南名妓进献给皇帝,皇帝沉醉温柔乡,不理朝政。

那拉氏皇后深明大义,对乾隆的胡作非为,多次婉言规劝,但皇帝置若罔闻,依旧是我行我素。她决心冒死进谏。一天晚上,她手持谏章,闯进了寝宫,见皇上正与几个尼姑在寻欢作乐。皇后正颜厉色,喝退了尼姑。然后双手高举谏章,口背祖训,跪在皇帝面前。乾隆皇帝恼羞成怒,夺过谏章,撕个粉碎,斥责皇后醋意太浓。那拉氏皇后见皇帝蛮不讲理,不由得气往上冒,反唇相讥:“皇上既然喜欢没有头发的女人,我也把头发剪掉,以博皇帝一乐。”说罢就夺过身边侍卫手中的刀,一狠心,把万缕青丝齐齐割断。

皇帝勃然大怒,遂下令废黜乌拉那拉氏皇后之位。乌拉那拉氏在宫中生活了三十多年,整日提心吊胆,这种日子早就过够了。因此被废黜后,一点也不后悔,乐得清闲自在。从此她到杭州某庵里当了尼姑,每天晨钟暮鼓,青灯相伴,以度余生。许多年后,那拉氏皇后圆寂,皇帝命人以皇贵妃的规格把她葬了。

乌拉那拉氏虽然不是如《还珠格格》剧中那么恶毒,相反她还是温柔娴淑的;但是她也许是古往今来最悲惨的皇后了,不仅按照皇贵妃的礼仪下葬,更大的侮辱是她居然没有自己单独的墓穴,乌拉那拉氏被葬在了纯惠皇贵妃的地宫的侧位,并且没有自己的墓碑神位!

正因为这个原因,据说开发清东陵的时候遇到很大的问题:因为史料记载有这么一个皇后,可是乾隆的裕陵地宫里面却只找到富察皇后一个人。直到后来开发到妃嫔陵,发现多出一具尸骨,才确定是这位可怜的皇后。

乾隆不肯与乌拉那拉氏死后同穴,或许就是传说中的“死生不复相见”吧!

这里面还需要讲一下,百家讲坛曾说过,乾隆在南巡时想晋令贵妃为皇贵妃,乌拉那拉氏皇后不答应,因为历史上的皇贵妃都是在没有皇后的时候册封的,形同副后,所以乌拉那拉氏不高兴,然后就剪了头发。但除国丧外,皇后是不能随便剪头发的,所以乾隆就生气了,把皇后打入了冷宫。到乌拉那拉氏死了之后,本应是国丧,但乾隆却把她按皇贵妃的礼制给葬了,降国丧为家丧,塞到了另一个皇贵妃陵寝里。

应当说,晋令妃为皇贵妃这个说法是很没有说服力的。

如果要我接受,我是很倾向于冒死进谏、断发离宫版本的。

但清东陵文物研究室主任李寅老师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具体的论证不再赘述。李寅的解释是,根据史料记载,那一年只有一件大事有可能会导致皇后犯下这样的大错:令妃晋皇贵妃。

《还珠格格》剧中的令妃正是乾隆的宠妃令贵妃魏佳氏,同时她也是嘉庆皇帝永琰的母亲。据说那一年乾隆想要加封令贵妃为皇贵妃,所以皇后乌拉那拉氏才会做出这么极端的行为。因为据说在清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皇后在世,不立皇贵妃。可问题又出来了,《甄嬛传》里头不是皇后在世就已经册封端妃为皇贵妃了吗?!

史上最有名的皇贵妃莫过于万贵妃,她因为明宪宗姐弟恋的狂热,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皇贵妃”这个尊号的女人。到了康熙时代,皇贵妃不仅仅是一个称号,而是仅次于皇后的一个妃子位阶。从史料来看,找不到任何一位皇贵妃是在皇后在世的时候就被封为皇贵妃的。实际上,有清一朝,要想当皇后,除非是皇帝的第一原配,一般都是先当皇贵妃统摄后宫,历练考查一番才能正式册封皇后。因为皇贵妃对皇后地位的威胁实在太大,不应该同时存在,这是有道理的。

深宫年年不见春

自皇后断发事件发生之后,乾隆就晋封魏佳氏为皇贵妃,皇贵妃的地位仅亚于皇后。而魏妃能赢得这一封号,同她的容忍具有直接的关系。即使是皇后也要对皇帝的移情别恋心静如水,因此从入宫的第一天起,她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力,除了等待只有等待。果然,她以心平气和的等待赢得了皇贵妃的封号,赢得“摄后宫事”的权力,此时她已经38岁。

而在魏佳氏晋升为皇贵妃的同时,被幽禁的皇后乌拉那拉氏含恨离世,皇贵妃魏佳氏就成为了后宫中名分最高的人。

尽管魏佳氏的办事能力以及待人谦和的态度都令乾隆很满意,但乾隆却不打算再立皇后。在乾隆看来,当年乌拉那拉氏在以皇贵妃的身份摄六宫事时也是相当小心谨慎的,一旦得到皇后的桂冠竟会闹到断发的地步,谁会担保魏佳氏不会成为第二个乌拉那拉氏?他可不想在后宫中再册立一个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因此绝不立后。

这倒也并不是全部原因,不立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乾隆在三十八年即1773年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为了不流露出立储意向,他也只能让永琰的母亲魏佳氏继续保持皇贵妃的身份。

乾隆本想等到乾隆六十年公布皇太子的人选、宣布退位的同时,再册封魏佳氏为皇后,不料秘密立储才两年,魏佳氏竟一命归天,享年四十九岁。

这就使得以皇贵妃的身份摄六宫事长达11年的魏佳氏,一直到去世也未得到本应得到的皇后名分。为了补偿她,在魏妃去世后,乾隆令将皇贵妃魏佳氏的灵柩葬入裕陵地宫。乾隆这样做不会引起臣下对立储的种种猜测,因为在裕陵的地宫里已经安葬了三位皇贵妃——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其中,金佳氏生有的三个儿子都健在。

从乾隆二十年到四十年,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在乾隆心中,还是在后宫中,最有影响的当属魏佳氏。魏佳氏在圆明园“天地一家春”生育了皇十五子永琰,正是由于这个儿子被乾隆立为了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她能母以子贵,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宣布永琰为皇太子之后追封她为孝仪皇后。

但这里不同的,只是魏妃有死后的哀荣,其实魏妃的阳寿同继后乌拉那拉氏一样,她们在进入更年期后,身体、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个需要得到关心照顾的时期,却既不能见到丈夫,也无法与长大成人的儿女聚会,每天只能在空****的宫殿里,独自品味着孤寂。

尽管是锦衣玉食,尽管一呼百应,但魏妃也同乌拉那拉氏一样,都在四十九岁撒手而去,看似偶然,实际并不偶然。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一生遂向空房宿”,的确写出紫禁城中绝大多数女性精神上的痛苦,不管她们是敏感的还是麻木的。当时万物飘零,当秋风萧索,残阳西坠,不由得不失落于无限哀伤与怨愁。

斜月倒照,抚枕门半开,夜长漏短好凄凉,总是无人来。望穿秋水,肝肠寸断无消息,三更回首,滴泪折金钗。

深宫怨,深宫叹,残烛倒影,佳人无可伴,樽倾一醉琴断弦。斜月倚栏任长叹,谁来问寒暖,绿肥红瘦,冷辉映婵娟。

那首幽怨伤感的小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活画出一位深宫中落寞的写诗女子。千百年来,此情谁会得,感动肠断的一联诗。

所以当个性洒脱的顾况在读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后,就在那片叶子上写:“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把叶片放入上游流水里,让它飘进宫中。十多天后,有人在东苑游春时,又在御沟流出的梧桐叶上见诗一首,便送与顾况,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漾乘春取次行。”

这个浪漫的故事在宋初孙光宪记述晚唐五代遗事的笔记《北梦琐言.云芳子魂事李茵》里,“红叶题诗”更成了进士李茵与宫中女侍书云芳子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而宋人王铚《补侍儿小名录》引《通幽记》中记载的则是很理想化的结局:贞元年间进士贾全虚临御沟而坐,忽见一花连数叶流出,叶上有诗一首,笔迹纤丽,言词幽怨“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全虚不由得悲想其人,涕泗交坠,不能离沟上。结果事情辗转被德宗所知,派人查询,发现诗是翠筠宫奉恩院王才人养女凤儿所写,她自陈:“初从母学文选,初学记及慕陈后主孔贵嫔为诗。几日前,临水折花,偶为宫思。今败露死无所逃。”德宗大为感动,把凤儿许给了全虚。

南宋末年,王沂孙《绮罗香·红叶》借红叶寄托一番末世情怀:“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流醉舞。”

我们可以想象,在那样悲风飒飒的秋天、那样颓阳西倾的傍晚、幽囚深宫的才情女子,她的忧愁和感伤无人来会,郁郁至死,空留给后世一段**气回肠的惋惜和传奇,乌拉那拉氏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悲摧之人。

深宫里少见帝后情深,而如乾隆与孝贤纯皇后,相敬如宾,并且款款深情,则是更为少见。在那深深宫闺之中,最多是其实是红颜苦命,与帝王薄幸。如孝贤纯皇后在逝后多年依然于帝王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真就应该荣幸与深情了。由孝贤纯皇后最能反衬出继后乌拉那拉氏的不幸与苦痛。

作为清朝明君圣主之一的乾隆,他的政绩有目共睹,然而他的家务却是一塌糊涂。这位风流帝王晚年时,越发为乱花迷眼,冷落了后宫无数佳丽,也让乾隆朝的辉煌在趋向暗淡;对此,享清福的孝宪圣太后不愿意管,而性格刚烈的继后乌拉那拉氏却勇敢地站了起来。

早已备受冷遇让她不再留恋外表的美丽,剪断一头青丝也就是意味着斩断了一切红尘牵挂。

可是,直言进谏,只是招来了一场龙颜大怒。

是的,她宁可在烈火中被烧毁,也不愿意永远麻木下去。

继后乌拉那拉只是一个佐领的女儿,她没有孝贤皇后的高贵出身,也没有高佳氏的惊艳美貌,早在宝亲王府,四阿哥弘历最敬嫡福晋富察氏,最宠侧福晋高佳氏,而侧福晋乌拉那拉氏只是一个摆设,纯粹的摆设!乾隆登基后,她作为府邸的侧福晋自然被封妃,她的封号是娴妃,这多好地说明,在乾隆眼中,她是一个温婉娴雅的女子。

本来乌拉那拉氏可是终生只做一个不起眼的后宫女子,其实那样的生活也是很好的,不会有人关注她,也就不会被太多地猜忌、算计和陷害。是的,乌拉那拉氏本来可以作为娴妃,平安而不起眼地度过一生,就像一朵不为人知的小花,悄悄地开放,静静地芬芳,默默地经历着生命的轮回,最后,她肯定也会成为裕东陵众多宝顶下的一缕幽魂。

可是命运没有这样安排,当有一天,孝贤皇后突然去世了,当坤宁宫需要新的主人,本来这绝对不会轮到她,不受宠的乌拉那拉氏是乾隆甚至连想都不会想到,更何况是真正册立皇后于她。

那个享尽人间清福的老太后,于她可以说是好婆婆了,母亲的举荐是伟大的儿子不能拒绝的。

这在别人眼中完全是一次顶点的辉煌、全面的大胜利,其实却导致了乌拉那拉氏整个的人生悲剧。

本来乾隆对不起眼也不受宠的娴妃,没什么特别好感,但也绝对不反感她,可是母亲的提议却让他对这位妃子的看法一落千丈,“君子无罪,怀壁其罪”。而乾隆虽然在母亲的坚持下册封了乌拉那拉氏,但他却是不打算给她好脸色的;而后宫中那些一心觊觎皇后大位的宠妃们更是将乌拉那拉氏作为了眼中钉,以前的一切,温婉谦虚也好,与世无争也好,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罪过,她们说,原来乌拉那拉是最有心计的人,她对太后的孝顺也成为了争夺取皇后大位的阴谋手段之一。乌拉那拉氏就这样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乌拉那拉氏成为皇后之后,更加谦恭、更加守礼,更加地小心翼翼,就凭这些,虽不断有新秀女进宫,但这位继后还是在一段时间内吸引了皇帝,于是六年间,乌拉那拉氏甚至宠冠六宫,她所诞育的一位皇子和几位公主就非常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帝王的宠爱并不长久,令贵人魏佳氏(即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和后来的容妃(即传说中的香妃)逐渐遮蔽了乌拉那拉氏的光芒。

但我个人认为,乌拉那拉氏的断发却绝对不是争风吃醋恶化而来的后果。要知道,她拥有了后位,也有儿子——这是一个后宫女子最为重要也是最想拥有的资本,应该说,她是很知足的了。她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她的人生追求与价值观,她把自己当成一个人,她不能让自己永远做一个帝王的附庸。是的,如果她能像魏佳氏后来做的那样,对乾隆的荒唐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完全可以平安终老。可是她一方面,想到了自己作为皇后,还有劝谏的责任;另一方面,她那被冷落太久的心灵已经不愿再在后宫这个华丽的坟墓中苟且偷生了!

帝王的薄幸,与国家的危机,让她终于以断发绝决地抗争,她只是渴望由此解脱出来,虽然她失败了,她不仅没有解脱,反倒受到更深更重的煎熬和更残酷的折磨。

可以说,乌拉那拉氏的断发,不是鲁莽更不是示威,试想,没有了恩宠,何来示威的资本?她只是豁出去了,她只是什么也不在乎了,是的,她什么也不怕了,因此她才敢断发!

这个曾经美丽过、曾经风光过也曾经幸福过的女子,如冰雪般消融了,除了她的苦泪留下水的痕迹,她被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人还会再记得她曾经的笑靥如花,就连乾隆也忘记了。

“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这是女人们千年来不曾改变过的渴望与希冀。

乾隆对乌拉那拉氏的薄幸是有目共睹的,这位苦命的皇后死后竟然没有自己的坟墓。真正是死无葬身之地!

花开的时候最珍贵,

花落了就枯萎。

错过了花期花怪谁?

花儿需要人安慰。

一生要哭多少回,

才能不流泪?

一生要留多少泪,

才能不心碎?

我眼角眉梢的憔悴,

没有人看得会

当初的誓言太完美,

像落花满天飞……

他们其实也曾经举案齐眉,也曾经相亲相爱情话绵绵。是的,他们当时的誓言一定也是非常地完美。可最终的结果呢,叹!可叹!金屋恨,长门怨,千百年来未曾断。

幽深帘闺宫墙里,独掩罗巾泪如洗。泪如洗兮君不知,此生再见应无期!

乌拉那拉氏在断发之后,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惨祸,并且,她不可能再复出了,她是冷宫中永远不能翻身的死鱼了。

由昔日娇贵的皇后,贬作废居冷宫、只有两名侍女的乌拉那拉氏,每日里相伴的只是异常的落寞。

据说乌拉那拉氏咽气前,人已经是蓬头垢面,穿戴也是破破烂烂,而我想,她的心此刻肯定麻木了,上面都长满了老茧,这样,尘世的伤害会减轻承受时的锐痛程度。

当然,死亡是避免伤害的最好方式,乌拉那拉氏经由死亡才终于让自己解脱了出来。

追求完美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女人的正当权利,生在帝王专制年代的乌拉那拉氏,应该是无悔的,毕竟她勇敢地追求过完美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