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八钗1

最悲惨——乌拉那拉氏

本章简介:

流潋紫的小说《后宫如懿传》是《后宫甄嬛传》的续篇,那么这里讲的如懿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在乾隆的后妃中,乌拉那拉氏是惟一敢于同皇帝的**威抗争的女人,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至于死无葬身之地。她不仅留下了太多的委屈,也留下了太多的传奇……乾隆在位时期曾经册立过三位皇后,第一位富察氏是其父雍正皇帝给选择的,第二位乌拉那拉氏是其母孝宪皇太后钮祜禄氏所安排的,至于第三位皇后魏佳氏虽然是他自己封的,但那也是出于传位嘉庆皇帝的需要而对其生母的追封。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失宠的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那么,她为什么被说成是最悲惨的皇后?史上真实的乌拉那拉氏是什么样的?那场无谓大祸是如何惹起的?乾隆的隐痛又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风波平地起?她是一位恶皇后吗?她在《后宫如懿传》和《还珠格格》中被如何演绎的?大清皇后里有哪几位姓那拉氏?《后宫如懿传》里的各位妃嫔对应正史哪位妃嫔?推测废后之谜的真相,那么是家暴导致了乌拉那拉氏的断发吗?还是与令妃魏佳氏于皇后在世时便要晋封为皇贵妃有关?而清东陵史话是如何说的?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我们如何正确解读继皇后的断发之举?被幽禁的皇后乌拉那拉氏含恨离世,又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关于《后宫如懿传》

流潋紫的小说《后宫如懿传》是《后宫甄嬛传》的续篇,那么这里讲的如懿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雍正在位时,便把如懿赐给弘历当侧福晋。弘历即位后封她为娴妃。弘历登基后,后宫权势大变。乌拉那拉氏的身份曾经为侧福晋青樱带来无上的荣耀与地位,如今却让她如芒在背。当日在潜邸时的尊贵、恩宠早已是过眼云烟。种种疑问、委屈只有埋葬在无尽的深宫时光里。为求自保,青樱向太后求了新的名字“如懿”。如懿寓意“美好和安静”。

如懿在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被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三月孝贤皇后富察氏死后,中宫之位悬缺。当时弘历三十八岁,正值中年,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对于后宫无皇后之事相当关心,见娴贵妃端庄惠下,有母仪之风,劝皇上立娴贵妃为皇后。乾隆因与孝贤皇后感情深厚,在孝贤皇后大丧期间就册立新后,于心不忍,但为了不违背皇太后的旨意,他采取了一个折衷办法,先在乾隆十三年七月把娴贵妃晋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即代替皇后掌管六宫大小事务),暂代行皇后职务,等到孝贤皇后的丧期过后,于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正式将其册立为新皇后。

册立礼刚举行过半个月,那拉皇后如懿就陪着皇帝展谒祖陵、西巡嵩洛、五台山进香,又下江南巡视。如懿春风得意,荣耀非常。乾隆十七年,生皇十二子永璂,次年生皇五女,二十年又生下皇十三子永璟,一时间,可以说皇恩优渥,倍受宠幸。

乾隆三十年正月,如懿陪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这次南巡成了如懿命运的转折点。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在途中,皇帝还为她庆祝四十八岁千秋。闰二月十八日,他们来到杭州,在风景秀丽的“蕉石鸣琴”进早膳时,清宫档案记载:皇帝还赏赐给皇后许多膳品。但到了当天晚上进晚膳时,皇后却不见了踪影。她的名字被黄签盖上。陪着皇帝进晚膳的只有当时还是令贵妃的魏佳氏、庆妃陆氏、容嫔和卓氏,此后,皇后再也没有露过面。

皇后哪里去了?有人说她发了疯病,在杭州削发当了尼姑;也有人说她被先行遣回了京师。在闰二月十八日那天,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把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清宫的《上谕档》记载:“闰二月十八日,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扈从皇后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

那么,皇后为什么被遣送回京?

原因就是断发!

南巡结束,回到京师不久,乾隆帝即下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四份册宝,即皇后一份、皇贵妃一份、娴贵妃一份、娴妃一份,裁减了她手下的部份佣人,到了七月份,如懿手下只剩两名宫女,按清宫制度,只有后妃中最低一级的答应才有两名宫女,第二年七月十四日,如懿默默离开人世,终年四十九岁,乾隆命丧葬仪式下降一级,即等同于皇贵妃的的制度举行,当年九月二十八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请注意,收回册宝、降低供享等同于废后。那么理由是什么?

废后的理由是“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而根据记载,乌拉那拉皇后对太后是很好的。那拉氏系雍正亲赐侧福晋,如果真是嫉妒成性、且有失妇德的话,那么婆媳关系一定不会好。但事实上,太后是很喜欢那拉氏的。

到底出了什么事情会使她发疯,甚至冒犯自己一直尊敬的皇后?或者说,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清朝的皇帝一向以孝字安国,若是要找一个理由废后的话,“不孝”会成为一个最大最好的借口。而且乌拉那拉的封号是娴,意即温柔、美好的人。拥有这样封号的女人真的会像《还珠格格》剧中那样暴戾不堪吗?

废后之事发生在南巡的路上,似乎可以推断,有可能是这位严谨的皇后阻止了皇帝的风流,惹怒了他导致废后?那拉皇后到底做了什么事,让乾隆立即把她送回京师,并收回四份册宝呢?

外界传得纷纷扬扬的那拉皇后剪发事件是目前最明确的一个原因。在满族的习俗里头这是最忌讳的,只在皇太后、皇帝驾崩时,皇后才可以剪发,当时的皇太后、皇帝都还健在,那拉皇后却突然剪发,无异于诅咒他们,因此皇帝、太后大怒。

据记载,那拉皇后随乾隆南巡来到杭州后,乾隆曾深夜换上便服登岸游玩。皇后再三劝谏,甚至哭谏,乾隆不仅不听,反而说皇后精神不正常,派人将她送回京师。乾隆之风流可以说是史上著名的。他模仿祖父康熙多次南巡,在迷恋江南美景同时,又趁机寻花问柳。据说他南巡时就曾在清江浦得到一个昭容的女伶,带在身边,后来又特命用钿车锦幰送回扬州,还赐给她玉如意、粉盝、金瓶、绿玉簪、赤瑛、玉杯、珠串等。还有一个女伶名叫雪如,也是美貌多姿,乾隆南巡时又爱上了她,加入行幄,颇受眷顾。事后,雪如特地在上衣肩头绣上一条小团龙,并且对人说,乾隆皇帝曾经用手抚摩过她的肩膀,因此特绣小龙,以志宠异。

在《东华续录》乾隆朝卷二十二中的一道谕旨中说:“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其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有余,病势日剧,遂尔庵逝。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

那拉氏多年来温顺柔和,所谓淑慎贤明。况且她一向娴熟礼教,她出身于满洲贵族,在宫中生活了三十多年,什么是国家大忌,她会不知道吗?那么究竟受了什么重大刺激,把这位温顺懂礼的皇后逼到了不顾触犯国俗大忌、甚至发疯的地步?

野史中的传说不能说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我们在本章里将会进行探秘揭谜。

有一个细节,我们应当注意,在那拉皇后过世之时,乾隆正在木兰围场打猎,听到皇后病故,只是淡淡地命那拉皇后的儿子永璂回宫。当时有个叫李玉鸣的御史上疏,请依皇后礼举丧,结果竟被谪伊犁。断发一事发生的十几年后,书呆子金从善上书为其呜不平,遭到处斩的结果。

在这里,我可以说,一个皇后,如果有臣子为了她而鸣冤,甚至为她被砍头,那么她必定是个好皇后。

尽管是个好皇后,乌拉那拉氏仍然是死无丧身之地的结果。

最悲惨皇后

《后宫如懿传》引起又一轮狂热,书中关注的就是这位死无丧身之地的皇后。首先,人们要问为什么如懿的身后事要如此处理?接着,要知道的就是这里所写的乌拉那拉氏如懿到底在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清朝到了康熙年间,各种制度已基本完善。根据当时的丧葬制度,如果皇后死在自己的夫君皇帝入葬之前,那么就葬入皇帝陵内,与皇帝合葬;如果死在夫君皇帝入葬之后,就要单独建陵。乾隆皇帝弘历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死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按照上面所说,就应该葬入裕陵。这已经有先例可循。死于乾隆十三年的孝贤皇后以及慧贤、哲悯、淑嘉三个皇贵妃,早已葬入裕陵地宫,石门未关,在等待皇帝。乌拉那拉氏入葬裕陵,顺理成章。可是她却没被葬入裕陵,也没有自己单独的陵寝。《清实录》、《大清会典》等清廷官修的书籍中,没有记载她的葬地,清宫档案中也没有记载她死后的去向。《昌瑞山万年统志》是由清代马兰口总兵主编的清东陵专著,内容涉及广泛,记载翔实,从陵寝规制到祭祀礼仪,从内葬人物到神牌位次,从官员俸饷到机构设置,无所不包。但这部书关于这位皇后也只字未提。这位皇后到底葬到哪里去了?二百年来,一直是个谜。

死无葬身之地!是的,这位皇后就悲惨到了如此地步!

经多方考证、查索,终于在《陵寝易知》这部书中发现了这位皇后的葬处。原来她葬在了裕陵妃园寝(也称纯惠皇贵妃园寝)前排正中主宝顶下的地宫内,与纯惠皇贵妃葬在了一起。这部书是东陵的官员在光绪十三年即1887年编写的。作者在书的序言中讲了编写此书的目的,他说:“盖思既系旗仆,当知旗事。世食俸饷,累受国恩,能不忆差务乎?故考我朝鼎建昌瑞山,已二百四十年矣,然陵寝员役日众,差务日繁,自当平时留心详考,以备指掌,庶不负为旗仆耳。遇差,庶可稽察,所问犹如指掌,断不能疑难咨嗟,亦何致形同聋聩。虽无出类奇闻,正是本分应晓。”

很明显,这部《陵寝易知》是当时当差官员们的工作指南和备忘录,随着事情的发生和变化,随时记载,史料价值很高。

这部书在“陵寝规制及内葬人物”部分明确记载:“谨按:皇贵妃园寝,中建宝城,奉安皇后、纯惠皇贵妃。宝城后,奉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三十四位,均各券。”

在“神牌位次”部分记载:“皇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日薨,是年九月二十八日入宝顶奉安,未入享,无祭。”

一位堂堂大清皇后死后受到的待遇竟如此不堪,而且官书和档案对此讳莫如深,只字不提,不能不让人深感疑惑。那么,乌拉那拉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后,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第二位乾隆皇后

乌拉那拉氏——

出生: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日(1718年)。

卒年: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一年七月(1766年)。

享年:49岁。

履历:雍正年间,为乾隆帝侧福晋,具体入侍时间不详。

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初四,封娴妃。

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二十三日晋娴贵妃。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初一晋皇贵妃,摄六宫事。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薨,以皇贵妃礼葬。

谥号:无

葬地:葬于裕陵妃园寝纯惠皇贵妃墓穴内,无享祭。

子女: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五女。

皇后富察氏去世后,迫于太后的压力,乾隆才册封了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

事实上,乌拉那拉氏从一开始就处于富察氏的巨大阴影中。乾隆太爱前皇后了,当然对继后是一种巨大压力。

乌拉那拉氏生于康熙五十七年即1718年二月初十,她的父亲是满洲正黄旗佐领那尔布。比弘历小七岁的她是在雍正年间,通过选秀女,被雍正帝将她指配给弘历做侧福晋的。也就是说,乌拉那拉氏在雍正年间入侍乾隆于藩邸,当时被封为侧福晋。乾隆即位后,封乌拉那拉氏为娴妃。十年后,晋封为娴贵妃。

当时在藩邸的四位福晋中,乾隆最敬重皇后富察氏,最宠爱贵妃高佳氏,最容易被皇帝忽略、冷落的就是乌拉那拉氏,就连纯妃、嘉嫔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也远远超过了乌拉那拉氏,纯妃接连生育皇三子、皇六子以及嘉嫔接连生育皇四子、皇八子,就反映出了这一点。

没有机会生育的乌拉那拉氏惟一的慰藉就是她同太后特别投缘,也正是由于太后的好感,她才得到了娴妃的封号。

乾隆十年十月,娴妃乌拉那拉氏同纯妃苏氏一起被晋升为贵妃。三年后,皇后富察氏在东巡途中仙逝,中宫皇后的位子出现空缺。当时,弘历38岁,正值中年。皇太后也就是那位著名的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对于后宫无皇后之事非常关心,亲自为弘历选定娴贵妃乌拉那拉氏为继后,在她看来,娴贵妃端庄惠下,有母仪之风。

其实太后的主张是依据家法的,因为此时旧府邸的福晋中只有娴妃乌拉那拉氏在世,淑惠皇贵妃高佳氏先贤皇后富察氏几年就去世了,侧福晋富察时也早在雍正年间去世。此时,娴妃在宫中的名位是最高的。

为这件事,老太后特地给弘历降下一道懿旨:

皇后母仪天下,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应效法成规,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矣,举行吉礼,佳儿佳妇,行礼慈宁,始惬于怀也。钦此。

皇太后的旨意,弘历不能违背,但乾隆是不甘心的,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请看乾隆的回复:“朕以二十余年伉俪之情。恩深谊挚。遽行册立。于心实所不忍。即过二十七月。于心犹以为速”。

因与前妻感情深厚,乾隆觉得皇后刚去世不久,在孝贤皇后死后不久就急忙册立新的皇后,尤其在大丧期间就册立新后,“心有不忍”,即使过了二十七月仍然觉得太快。

其次,为了不违背皇太后的旨意,他决定采取一个折衷办法。

乾隆先在乾隆十三年七月把娴贵妃晋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即代替皇后掌管六宫大小事务),暂代行皇后之职,管理后宫事务,即所谓的“摄六宫事”,等过了27个月的孝贤皇后丧期后,再举行册立皇后礼。

那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五日,奉太后懿旨,乾隆正式晋封贵妃乌拉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第三,尽管如此,乾隆仍然对立继后显得十分不情愿。

在册封乌拉那拉氏为皇贵妃后不久,乾隆就在诗中坦率地写了这样一句:

六宫从此添新庆,翻惹无端意惘然。

又自注道:遵皇太后懿旨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礼既成,回忆往事,辄益惘然。御制诗二集。

看来其之不情愿,达于顶点。

最后,不仅如此,乾隆在立后之前特地前往乾隆静安庄向前妻告知此事,并大大地解释了一番,他表白自己与先皇后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是我的夙愿,续弦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是因为必须要有人上孝太后,下率九宫,这是一个要缺,不容虚置。

一年后即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乾隆又在太后的敦促下,举行了册立皇后之礼。从此,乌拉那拉氏登上了皇后宝座,这年她33岁。

虽然册后,但实际上皇帝对此更不情愿,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一个女子能取代嫡后富察氏。

乾隆对这个皇后,既不像对孝贤皇后那么“敬爱”,也不像对令妃那样“宠爱”,乌拉那拉氏在当上皇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乾隆对她依旧相当冷漠。乾隆对富察氏的思念,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冲淡。就像他在悼亡诗中所描绘的:“忍诵关睢什,朱琴已续弦”,“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不堪重忆旧,掷笔黯伤神”,诚所谓,“制泪兮,泪沾襟,强欢兮,欢匪心”,“醒看泪雨犹沾巾”。

在他四十岁生日那天,大家都在为“中宫初正名偕位,万寿齐朝衣与冠”而庆贺,乾隆却“有忆那忘桃花节,无言闲倚桂风寒”(《御制诗二集·卷二十》)。在那拉皇后陪同他去真定行宫时,乾隆想起的仍是旧时人:“劝餐非昔侣,举案是新缘。”并自注:丙寅年来此孝贤皇后相随(《御制诗二集卷二十真定行宫晚坐叠旧韵》)。

由此可见,乌拉那拉氏这个皇后当得憋屈到什么程度,光有权利没有感情,她的心会受到极强的重创。所以,这个皇后是很失意很落寞的。为了证明自己聪明能干,她事事要强;为了皇后的尊严,她经常声色俱厉。在她心里。确实有很多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渐渐把她变成了一个尖酸难缠的人。

乾隆对那拉皇后的态度发生转变是在乾隆十六年,那年三月十一日,是孝贤皇后三周年日,正赶上首举南巡江浙,乾隆与那拉皇后奉皇太后驻跸杭州圣因寺行宫。

就在孝贤皇后三周年忌日那一天,乾隆在悼亡的同时,竟然对长期被冷落的第二位皇后流露出些许歉意,这从“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可窥见一二。

那是乾隆悼念孝贤皇后的一首诗。诗中无意间流露出对那拉皇后的内疚:

独旦歌来三忌周,心惊岁月信如流。

断魂恰值清明节,饮恨难忘齐鲁游。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圣湖桃柳方明媚,怪底今朝只益愁。(《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五》)

这首诗中的“新琴”指那拉皇后,“旧剑”指孝贤皇后。

正是由于乾隆开始注意到乌拉那拉氏的存在,皇十二子于次年降生(乾隆十七年),紧接着乌拉那拉氏又生下皇五女(乾隆十八年)、皇十三子(乾隆二十年)。

乾隆十七年四月,那拉皇后诞育了皇十二子,这时乾隆的心情自然是高兴的,不仅仅在上谕中批复“又皇后已生皇子。一切顺适吉祥”,又为此写诗庆贺:

视朝旋跸诣畅春园问安遂至昆明湖上寓目怀欣因诗言志

视朝已备仪,弄璋重协庆。

注:适中宫诞生皇子

天恩时雨旸,慈寿宁温清,

迩来称顺适,欣承惟益敬,

湖上景愈佳,山水含明净,

柳浪更荷风,云飞而川泳,

味道茂体物,惜阴励勤政。(《御制诗二集卷三十》)

随后皇五女、皇十三子永璟相继降生,也是那拉皇后所出,这些事例都表明乾隆与那拉皇后建立了融洽和睦的夫妻生活。一时间,那拉氏真是苦尽甘来,宠幸非常。

惹起无谓大祸

从表面上看,皇帝同第二位皇后的关系日趋缓和,但实际上长期的疏远,已经伤透了她的心;而皇帝对她那种近乎怜悯的情感,也只持续了五六年,她不到四十岁时,皇帝的注意力就已转移到一位年轻妃子的身上,她就是贵妃魏氏。

魏佳氏强烈地吸引了乾隆的注意力,她比乌拉那拉氏年轻九岁。在乾隆初年入宫为贵人,比乾隆年小十六岁。

魏佳氏是汉人,她的父辈是隶属内务府的包衣,也就是说,魏妃的先人是在清初被掠为奴的汉人,编入满洲正黄旗,赐姓魏佳。乾隆在十年册封贵人魏佳氏为令嫔,十四年册封她为令妃,二十四年册封她令贵妃。这一系列的册封,体现出魏佳氏的愈来愈受重视。

从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一年,魏佳氏接连生下四子二女,11年的时间生下六个孩子,这本身就反映出魏佳氏同乾隆关系的密切。同时,魏佳氏频繁的生育,也反映出从乾隆二十年起,乌拉那拉氏基本被皇帝遗忘了。

不过,魏妃的皇十七子出生的年份同皇十六子之间相隔了五年,而在此之前魏妃几乎是一年生一个,怎么会出现五年的间隔呢?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伴随着清军对新疆的开拓,回部和卓氏的入宫,她所带来的西域风情极大地吸引了皇帝,别说乌拉那拉氏,就连魏妃也被撂在一边了。

这就是说,在新欢不断的情况下,乌拉那拉氏虽然贵为皇后,统率六宫,但却难得见上皇帝一面。入主中宫的乌拉那拉氏依然得像从前那样忍受孤独、寂寞、凄凉,对比曾经有过的爱抚和温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变得更加难熬。

乌拉那拉氏终于爆发了,她那要强又较真的个性,在进入更年期以后呈现出失控状态,她再也不能忍受被冷落了!

乌拉那拉氏自正位坤宁宫以后,皇帝无论江南巡幸、盛京祭祖,还是木兰秋狝、皇陵展谒,都令皇后伴驾同行。

就在随同乾隆第四次南巡驻跸杭州时,乌拉那拉氏因为劝诫“私生活失德”的皇帝,而遭到皇帝的喝斥所以愤而断发,欲出家为尼,时为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二月十八日。

乾隆之所以震怒异常,原因有二:

一个原因是乾隆非常重视而且花大力气维护的良好名誉和光辉形象被继后这一闹腾全毁了。(乾隆的人生有三大目标——立德立言立功,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乾隆做了大量工作。乾隆非常爱面子);

再一个原因就是,按照满族习俗,只有丧夫立志不再改嫁的女子才剪发,乌拉那拉氏此举自然被视为大忌,即使对她多有关照的皇太后也不能对此乖张之举予以宽恕。

虽然乾隆并未公开废后,但实际上,五月十四日裁撤皇后手下侍从,并把给乌拉那拉氏的所有册封全部收回:即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各一份——这等于在实质上进行了废后。并于当年的五月初十晋令贵妃魏氏为令皇贵妃,摄六宫事,乌拉那拉氏被打入冷宫,精神与肉体俱受尽折磨,于次年即乾隆三十一年即1766年七月十四日病逝,时年四十九岁。死时身边仅剩两个随侍。

乾隆的隐痛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

皇后剪发犯下大忌,因此她的死讯传来时,乾隆皇帝正在木兰围场打猎。他并没有停止打猎,只是命皇后那拉氏的儿子回京办理丧事,并命丧仪照皇贵妃礼办理,也就是说要从皇后降一个等级到皇贵妃。怎么样,就是在善后方面,皇后乌拉那拉氏的命运也与孝贤皇后富察氏的命运有天壤之别。

虽然乾隆下令以皇贵妃的礼仪安葬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但实际上乌拉那拉氏的葬礼级别比皇贵妃还要低。在乾隆三十一年时入葬裕陵地宫的后妃已经有四位:乾隆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为乾隆生育皇长子、被追封为哲悯皇贵妃的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乌拉那拉氏的灵柩未能进入乾隆的裕陵地宫,而是被安葬在裕陵妃嫔园寝,且未给她修建单独的地宫,只是将其灵柩放到纯惠皇贵妃的地宫的侧位,既不设神牌,也不放置任何祭祀物品。

乌拉那拉氏所生的子女中惟一一个长大成人的皇十二子永璂也成为父母情感破裂的牺牲品。乌拉那拉氏去世时,他才14岁,永璂不仅失去母爱而且还成为母亲断发的替罪羊,在如履薄冰的状况下,永璂又活了十年,于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去世,时年24岁。最可怜的是,永璂在生前并未得到任何爵位,死后也未得到追封。当年永璜虽然受到乾隆严厉斥责,但在永璜死后还是被追封为郡王的,然而永璂却连这份哀荣也得不到,乾隆对乌拉那拉氏怨恨之深,可见一斑。

皇后断发在朝野掀起轩然大波,有关乾隆私生活失德、皇帝寻花问柳以及皇后进言屡遭申斥的传言,一时间四下蜂起。

因而在私人笔记中,不乏这类记载,在《清代野叟秘记》中的就有如下一段记述:“帝苦宫阃森严,遂由宫监某之献策,微行取乐,仿道君皇帝眷李师师故事焉。

时京师有妓曰三姑娘者,所与狎皆贵人,声气通宫禁,达官显宦,奔走钻营,仰其鼻息者,户限为穿。时九门提督以私怨下令驱逐诸妓,限一日全出境,违者逮捕治罪。于是诸乐户纷纷远移,独三姑娘若无事者……提督怒,亲率缇骑擒之,时已夜半,缇骑破扉而入,闻三姑娘伴狎客将眠矣。提督挥军,欲入房中搜索,三姑娘徐起,隔窗问‘何事如此汹汹?若惊贵人,谁敢担其罪耶?’呼人出止之,且曰‘有凭信在此,但持去阅之,自能觉悟,幸勿悔孟浪也’。

提督得纸观之,玺文朱墨上书‘尔姑去,明日自有旨’。

乃踉跄而归。”

而《野叟秘记》则把乌拉那拉氏断发一节,演义成野史小说,现择其一二:“后英毅有智略,而才色稍逊,高宗颇严惮之。

既而国内无事……帝自喜功高,渐怡情于声色。

后知之,时以忧盛危明,进脱簪之戒,帝固好名,初亦容之,继乃由厌倦生恶怒,辄以它故拒谏,后不能平……高宗南巡,皇后请从,未许,后强附太后以行。

入山东境,帝忽思管仲设女闾三百事,群臣奏对,多不称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