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密失江山之谜2

不久,郭方预等各部联合攻陷北海,大肆掠夺后离去。

注意啊,又在掠夺。这些举义旗起兵造反的,其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

张须陀对官吏僚属们说:“贼人依仗势力强盛,以为我不能救援北海。可是他们错了,我现在就迅速进兵,定能击败贼军!”

于是他挑选精兵,日夜兼程。

结果大破敌军,斩获首级数万,前后缴获的辎重不可胜数。

强将手下无弱兵

14岁的历城人罗士信,跟随张须陀在潍水作战。

交战的对手又是那些义军哥们。

对方刚开始布阵,罗士信就驰马冲到了阵前,刺杀数人后,又斩下一人的首级,干什么呢?

他要玩个惊险的:

将这个首级抛到空中,再用长矛接住,然后他就挑着首级在阵前来回的巡走,把对方惊得目瞪口呆,不敢靠近罗士信。

张须陀趁机率兵奋力进攻,对方大败溃逃。

罗士信追击败军,他每杀一人,就割下鼻子揣在怀里,返回后,放在那儿检查一下刚才杀的数目。

张须陀太欣赏这小子了,他让罗士信随侍身旁。

每次打仗,张须陀身先士卒,罗士信紧随其后。

炀帝派遣使者来慰问,并画下张须陀、罗士信战斗的场面来观看。

赢得了领导的赏识。

这样一来,起义军受挫,无力占领郡县城池。隋廷势力在山东一带仍能立足。

张须陀又败卢明月

齐郡的左孝友率部众十万人,屯守在蹲狗山。

齐郡郡丞张须陀扎下军营,进逼蹲狗山。

蹲狗山下,蹲着两只虎。

最后,左孝友走投无路,只得投降。

张须陀于是威振东夏。

接着老张因为有功,升迁为齐郡通守,兼任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

这个讨捕大使可不是一个好当的官,因为它的职责就是整天到处与义军开战。

涿郡的卢明月率部众十余万人,在祝阿县(山东长清县)驻军,您还记得吗?我们前面讲过他的故事。

张须陀职责所在,率领一万名士兵截击卢明月。

双方相持十余日。

官军粮食要吃完了,又是一个关系军心稳否的大问题。

老张的对策是:撤退。

将要撤退时,张须陀对将士们说:

“贼人看见我们后退,一定会率全部人马来追击,要是咱们用一千人袭击并占据贼人的营地,那就可以大获全胜了!可这确实是件危险的事,谁能前往?”

众人不敢答话。

只有罗士信和历城人秦叔宝请求前往。

秦叔宝名琼,一般都称呼他的字。

于是张须陀遗弃营栅退走。与此同时,他悄悄派罗士信和秦叔宝,每人率兵一千人埋伏在芦苇丛中。

卢明月果然集中全部人马追击张须陀。

罗士信、秦叔宝率兵驰马到卢明月的营寨外。

营门紧闭,二人爬过栅栏上到寨楼,各自斩杀了几个守寨人,于是卢明月营中大乱起来。

两个人趁机又斩杀了把守营门的士兵,让外面的官军士兵进来,并趁势纵火烧毁了卢明月的三十多个营栅。

火焰冲天。

卢明月迅速驰返营地,张须陀回军奋力进攻。

果然大破卢明月。

卢明月的部众被军俘获杀死无数。

老卢仅仅率领几百名骑兵,灰头土脸地逃走了。可到了公元615年,卢明月却又拥有众十余万人,并且入豫州(治汝阳,河南汝南县)境。

和张须陀叫板

荥阳太守郇王杨庆是杨弘的儿子,没有本事率军讨伐翟让,炀帝只好调张须陀为荥阳通守,以讨伐翟让。

在中原地区,老张是杨广的王牌军。

张须陀率兵进击翟让。

翟让从前几次都被张须陀所击败,现在一听到“张须陀来了”这个消息,顿时大为恐惧。

他本能地做出反应:避开张须陀。

李密见了,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表面上还得像那么回事儿似的劝说:

“张须陀有勇无谋,他的军队又屡次取胜,现在已然是既骄傲又凶狠,所谓骄兵必败,所以我们完全有可能一仗就把张须陀擒住。您只要摆好阵势等待官军,我保证为您打败官军。”

翟让不得已,只好率兵准备交战。

李密分出一千多士兵,埋伏在大海寺北面的树林里。

张须陀素来轻视翟让,阴历十月二十日,他把军队列成方阵前进。

两军相遇。

翟让方与张须陀方正式交战。

第一个回合的结果是老张胜了。

但却并没有到此打住。

张须陀追击败兵十余里,李密发动伏兵掩杀官军。

这回轮到张须陀兵败了。

张须陀之死

李密与翟让以及徐世勣、王伯当等合兵一处,将张须陀团团围困。

这一仗,异常惨烈,血肉横飞,血流成河。

张须陀本领高强,他突破了重围。

但他的部将没能全部冲出包围圈,于是义气的老张又跃马冲入包围圈,去救援他的士兵兄弟。

这样来回几次,初唐史中一个重要人物张须陀,终于战死在乱军之中。

对此,史书这样记载:

左右不能尽出,须陀跃马复入救之,来往数四,遂战死。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事不过三”,而张须陀却是“来往数四”!可见张须陀对待他的士兵是多么有情有义,真是视士兵如兄弟了。

所以,张须陀战死后,他手下的士兵昼夜号哭,几天不止,黄河以南的郡县都为之举哀守丧。

但是野史中的故事,我留意过,是说老张被生擒了,劝降中。

最后,劝降也成功了。但是后期不知道怎么了又给杀了,实在费解万分,有待继续深入考证。

鹰扬郎将河东人贾务本,是张须陀的副将,也受了伤,他率领剩下的五千多人逃到梁郡。

贾务本不久也去世了。

炀帝诏命光禄大夫裴仁基,为河南讨捕大使,替代张须陀统领他的部下,迁到虎牢镇守。

提醒一个,老张一死,标志着隋朝从此失掉了对中原的控制。

四、分道扬镳

李密自立一营

这一仗,真正打出了瓦岗军的威风!

翟让于是命李密建立自己的营署,单独统帅自己的部众。

用官方语言表述:自立一部。

号称蒲山公营。

李密在管理方面很有一套,他一方面与士卒同甘苦,另一方面纪律严明。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因此,凡是他的号令,士卒服从极了,打个比喻:虽然是在盛夏,士卒们也似背上盖了层霜雪般恭恭敬敬。

李密衣着节俭朴素,也不贪财,凡缴获什么战利品或得到什么财物,都全部赏给部下,所以大家都争先恐后为他卖命。

他部下的士卒,有很多受翟让的部众欺辱,但因为李密管束严格,无人敢进行报复。

就这样,在诸义军头目中,李密浮出水面,公认是最有政治雄心的首领。

分家

翟让到底小家子气,总想着自己家里的一苗三分地,这不,刚刚有了点小成就,他就要回瓦岗寨去。

李密也没办法,只好与翟让分手了。

当时的分手过程肯定是尴尬的。

翟让这样对李密说:

“如今军资粮食大致够用,我打算返回瓦岗;您若是不去,那就随你的便了,我从此就与你分手了。”

下面的事就是:翟让带着辎重向东而去,李密也向西来到康城。

翟让说什么也不想到,分手后,李密的事业却越做越大——密同学劝降了几座城池,获得了大量的军资粮食。

翟让本来就是贪财的人,听到这些消息,就后悔了。

后悔之后,他又厚着脸皮吃起了回头草:与李密复合。

这不,老翟率兵来追随李密了。

李密和他的瓦岗兄弟

“如今群豪竞相兴兵,明公宜抢占先机,以替天行道,攘除群凶!所以现在,明公怎么能甘于只是夺取一点酒肉,以饱食终日呢?于草泽间求活,非大丈夫所为!”

不用说,一看这话就是李密劝翟让的,而老翟也感觉他说得有道理。

李密接着再说:

“现在东都防守空虚,军队平时又都没有训练,而且越王杨侗年幼,留守的诸位官员政令不一,士民离心。”

李密继续说:

“段达、元文都愚昧而无谋略,以我来看,他们不是将军您的对手。要是将军您能用我的计策,天下可以挥手而定。”

这次谈话的结果是:派遣瓦岗特工裴叔方去侦探东都洛阳的虚实。

不料这位特工回来报告说,留守东都的官员智商比李密估量得要高一点点,因此人家觉察到李密的意图,便开始作防卫的准备,并且驰马送奏表去江都报告炀帝。

李密于是决定:直取兴洛仓。

也就是说,他们要先取兴洛仓。

这次他对翟让的说词是这样的: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军不能不行动了。兵法云:‘先动手则争取主动,后动手则受人挟制。’……

“如今百姓饥馑,洛口仓有很多积存的粮食,离东都有百余里,将军若是亲率大军,轻装前进,掩杀袭击;而他们方面呢,因路远一时无法救援,事先又无防备,取洛口仓就象拾丢在地上的一件东西一样容易,等对方知道消息,我们已经得手了。……

“发放粮食以赈济贫苦的百姓,远近之人谁不归附我们呢?百万之众,一个早晨就可以召集到,那么我们的霸王之业也定可成功!(百万之众一朝可附,霸王之业成矣。)……

“我们依恃所得的威风,养精畜锐,以逸待劳,纵然东都派军队来,我们也有防备了。……

“然后我们就传布檄文号召四方响应,引用豪杰贤士,听取他们的谋略,挑选骁勇强悍之将才,授以兵权,推翻隋朝,颁布将军的政令,难道这不是一件盛举吗?”

至此,我们都服了李密的口才。

翟让更是唯有点头的份儿,他的自知之明让他做出了正确的决择:

“翟某我本是长于山间田陇之辈,志向断不及君。如今君之一席话,全说的是大英雄之韬略,不是我所能承担的,我只是听命于您,尽力办事,请您先行进发,我作殿后。”

取得兴洛仓

阴历二月初九,李密、翟让率领精兵七千人出阳城北,越过方山,从罗口袭击并攻破了兴洛仓。

瓦岗军打下兴洛仓后,打开粮仓听任百姓取粮,于是取粮的老弱妇孺,在路上接连不断。

兴洛仓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

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只要有粮就等于有了兵马,甚至可以说是等于有了一切。

一时间,瓦岗军声势大振,从者数十万。

趁热打铁者更是有之:

朝散大夫时德睿以尉氏县响应李密。

前宿城令祖君彦从昌平去归附李密。

祖君彦学问渊博,记忆力强,文辞丰富,且思路敏捷,在国内很有名气。

吏部侍郎薛道衡曾经把他推荐给文帝,可是文帝说:“这个姓祖的,就是用歌谣杀了斛律明月那个人的儿子吗?我不要这样的人!”

炀帝即位,尤为厌恶祖君彦的名声,按常规将祖君彦调选为东平郡的书佐,检校宿城令。

祖君彦一方面很自负,另一方面又为怀才不遇而郁闷,时间长了,他就也想着要作乱了。

李密可以说久闻祖君彦的大名,如今得以收纳到帐下,大喜不已,当即就将他视为上宾。军中的案卷文书、檄文等,全都委托他来办理。

决战

越王杨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光禄少卿房崱,率领步兵骑兵两万五千人,去讨伐李密。

当时的东都人都以为李密没什么了不起,瓦岗军更是饥饿的抢米盗贼,一伙乌合之众而已,想灭了他们太容易了!于是都争相来应募。其中,国子、太学、四门三馆的学士以及贵胄勋戚也都来从军。

还不是想图个军功,将来好升官发财吗。

出发前的隋廷官军,器械完备整齐,衣服鲜明华美,旌旗钲鼓极为壮观。

刘长恭等人率兵在前,让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率领他那一支军队的所有将士,自汜水进入兴洛仓,以掩杀李密军后部;他们约好十一日,在兴洛仓城南面会合。

李密、翟让完全了解他们的意图。

东都的官军先到,士兵们还没吃早饭,刘长恭等人就驱赶他们渡过洛水,在石子河西列阵,阵南北长十余里。

李密、翟让方面也挑选骁勇强壮之士,分作十队,令其中的四队埋伏在横岭下等待裴仁基,其余的六队在石子河以东列阵。

刘长恭等人本来就轻敌,如今一见李密的军队人少,就更是没把他们放在心上。

翟让先率兵与隋军交战,交战不利。李密随即便率所部将士,横冲隋军。本来就饥饿疲惫的隋兵,被打得大败。

刘长恭等人脱掉将官衣服,扮成普通百姓潜逃,才得以幸免,逃回了东都,隋军士卒死伤十之五六。

瓦岗军的大胜让整个东都震恐不已。

越王杨侗赦免了刘长恭等人的罪过,且慰问安抚了他们。

但这并不能缓和洛阳的不安气氛。

李密、翟让将隋军的辎重、器械、铠甲全部缴获,因而威名大振。

五、潜在危机

那个年头时髦当皇帝

李密此刻在瓦岗军中,威望高升,已经是如日中天了,于是翟让也把老大的位子让出来,给密同学来坐,并推举他为老大。

我们看到,翟让在这方面还是很不错的,不仅推举李密为主,坐了头把交椅,而且还给李密上尊号为魏公,在军事上用“行军元帅”名义,来统率各军。

二月庚子(即十九日),设坛场,李密即位。

而且和真那么回事似的,先举行个即位仪式:“刑牲歃血”。

刑牲:宰杀牛羊等,作为献祭神灵的祀品。即所谓的牺牲。

这是牺牲的最初含义。

而“歃血”则不必解释了,大家一看就明白,只不过这个“歃血”多少有点江湖味道哦。

接着再“改元永平”,即改年号了。

同时大赦天下。

以上这些表明,我们的李密正式建立政权了,向下颁发的公文书信等,也改称了,署名为:行军元帅魏公府。

魏公府设置三司、六卫,元帅府设置长史以下的官属。

李密授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东郡公府也设置长史以下的官属,数目比元帅府减少一半。

他任命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各自统领自己的部队。

房彦藻被任命为元帅左长史,东郡人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德方为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祖君彦为记室,其余的人封爵拜官各有等次。

李密的潜在危机

各种仪式和封官还不算,李密又在洛口建城,这个城的方圆足有四十里,这算是他的都城。

李密命令护军田茂广,负责洛口城的施工。

与此同时,他还命护军将军田茂广,造出冷兵器时代的大炮。

有胆量吧。

而且要求的数量极大:三百具。

您别误会,不是装火药的,而用来远距离发射大石头的。

当然是用来作为攻城器械,号“将军砲”。

方圆四十里的洛口城建好后,正式成为魏国的都城。

密同学“居之”。

好威风啊,好气派呀。

于是赵、魏以南,江、淮以北地区的那些官方叫做叛乱分子,民间也叫义军的哥们,远的近的,莫不响应。

孟让、王德仁以及济阴人房献伯,上谷人王君廓,长平人李士才,淮阳人魏六儿、李德谦,谯郡(安徽亳县)人张迁,魏郡(河南安阳)人李文相,谯郡的黑社、白社,济北人张青特,上洛人周比洮、胡驴贼等都归附李密。

这其中可基本都是名人啊。

比如说,那个长白山的孟让,就是我们前面一再说到人物啊。

李密对他们全部封官授爵,让他们各自统领本部人马,但同设置百营簿来总管他们,让行军元帅府可以有效地统率他们这群一向的脱缰野马。

前来归降的人络绎不绝,如流水一般,李密的部众很快就达到了几十万人。

注意啊,几十万兵马,这可是一支超级强大的军事力量了。

李密他派房彦藻率兵向东攻占城池,取下安陆、汝南、淮安、济阳,河南的郡县大多为李密所攻取。

就在这表面上热火朝天的大好局面里,我们看到,原来分散在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有李密作大首领,这至少表现出统一的倾向,似乎是一个进步。

可是,这种倾向实际上并不曾起着进步的作用。

请看:

李密招集大量叛乱的豪强之师聚集,蒲山公营的纪律,对这些豪强土匪是没有约束力的。

而与之同步的,此前几乎就是超人完人的李密,至此,也开始暴露出他的致使弱点:缺乏驾驭群豪的才能,也就是缺乏引导群豪遵守纪律的才能。

所以我们将在后面看到,前来归附他的豪强愈多,李密的反隋行动愈受到牵制,最后不得不归于失败。

瓦岗军的失策

这段时间里,李密也没闲着。

李密任命孟让为总管,封他为齐郡公。

阴历四月初九夜里,孟让奉李密之命,率领步骑兵二千人进入东都外城,焚烧抢掠丰都市,到拂晓时才离去。

于是东京居民都迁入宫城,台、省、府各衙署都住满了人。

应该瓦岗军此举是大大的失策:洛阳居民都拼死抵御魏军。

此战毕竟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巩县长柴孝和、监察御史郑举城投降李密。

县长柴孝和,这可是个人才啊。他的故事以后再说。

现在这里正忙着接受封赏呢。请看:

李密任命柴孝和为护军,郑为右长史。

收降裴仁基

隋廷虎牢守将裴仁基每次击败贼军所缴获的军资全部赏赐给士卒。

监军御史萧怀静很古板,他坚决反对这样做,以至于士卒们都怨恨萧怀静。萧怀静虽然精于讨好炀帝,但他干工作很认真。

这不,现在的老萧为了尽职尽责,又屡次搜罗裴仁基的过失,上奏弹劾他。

洛口仓城之战,裴仁基误期未到。

当他听说刘长恭等人被打败,裴仁基简直让李密怕死了,以至于他不敢前进了,屯兵于百花谷,加固营垒以自守。

这样做法暂时是保险了,但裴仁基随即又开始了新的恐惧,那就是怕被朝廷治罪。

李密何许人也?他很快就知道裴仁基现在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于是就恰到时机地派人,劝说裴仁基投降,并以厚利来**他。

谁来担当这个劝降任务的呢?

是贾务本的儿子贾闰甫。他现在恰好在裴军中。

他劝裴仁基投降李密。

裴仁基一根筋,说:

“萧御史怎么办?”

贾闰甫笑了,轻松地说:“萧君就象栖身在树枝上的鸡,如果他不知道随机应变,就在于您的一刀了。”

裴仁基这才转过来脑筋,当即采纳了贾闰甫的建议,派他去向李密请降。

李密大喜,任命贾闰甫为元帅府司兵参军,兼直记室事,小贾同学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啊。

李密派小贾回去向裴仁基复命,并带给裴仁基书信,对他表示抚慰,接受他的归附。

裴仁基退回仍驻军虎牢。

古板的萧怀静果然不识趣,他照旧忠于职责地秘密上表朝廷,奏报了此事。于是他的下场,真的像一只鸡,被裴仁基轻轻松松地宰掉了。

裴仁基杀死萧怀静后,就率领他的部众,以虎牢城为见面礼,向李密投降了。

李密封裴仁基为上柱国、河东公;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骁勇善战,李密也封他为上柱国、绛郡公。

李密的内军

这时,秦叔宝和东阿人程咬金来投奔,李密都任命为骠骑。这个程咬金可真是大名鼎鼎,他就是平常俗语中说的“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那个程咬金。

他也是个打仗不怕死的主儿,只是真实历史上的他,并没有《说唐》与《隋唐演义》里面那么搞笑而已。

程咬金后来改名为程知节。

李密挑选军中特别骁勇的士兵八千人,分别隶属于四骠骑,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作为自已的侍卫队,号称“内军”。

李密常常引以为傲:“哈哈,这八千人足以抵挡百万人啊!”

罗士信、赵仁基也都率领各自的部众,来归附李密。

李密任命他们为总管,让他们各自统帅本部人马。

攻洛阳

这时的李密,可谓豪气冲天,他决定要正式攻取洛阳了。

十三日,李密派遣裴仁基、孟让率领二万余人袭击并攻取了回洛的东仓,这是隋王朝的第二大粮仓。

当时瓦岗军再次做得让人失望,由领导者准许,纵兵大肆抢掠,直逼洛阳,并把天津桥一把火给烧了。

提醒大家注意啊,这是一个太重要的细节,绝对不容忽视。

至此,我们看到,当时越王杨侗留守洛阳,有兵二十余万,足以守卫住这座城市。再加上李密军的烧掠,更使隋军守城意志愈益坚固。

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不必意外了:

东都派兵出击,裴仁基等人被击败逃走。

司马杨德方战死。

他战死后,李密重新改组任命了一批干部,其中,以郑颋为左司马,郑虔象右司马。

六、李密是如何陷入被动坐失良机的

李密陷入被动

这以后,李密亲自率领部众屯驻于回洛仓。

不过此时,洛阳城内,还有兵力二十余万,这在前面我提醒过大家注意的,而且士兵们抵抗的意志坚定,他们全副武装,昼夜不解铠甲,在洛阳城上敲着梆子巡逻。

李密进攻偃师、金墉,结果都未能攻克。

十五日,李密返回洛口。

东都城内缺粮,但是布帛堆积如山,以至于用绢作汲水的绳子,用布烧火煮饭。

让人痛心疾首的巨大浪费啊。

我们看到,每当时局动**不安,全都会无一例外地无益耗费国力民力。

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派人,把回洛仓的粮米运入城内。接着,他又派五千士兵驻扎在丰都市;再派五千兵驻扎在上春门、五千兵驻扎在北邙山,分为九营,首尾相应,以防备李密的袭击。

十七日,瓦岗军房献伯攻陷汝阴,淮阳太守赵佗举郡向李密投降。

好了,继隋廷虎牢守将裴仁基投诚之后,淮阳太守赵佗也降了,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虽然老赵是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举起双手,但毕竟这也是隋廷官员来投降,表示李密此时越发像一个将得天下的成功的开国皇帝。

十九日,李密率领部众三万人,亲自督战,破隋军于故城,复又得以占据回洛仓,大规模修筑营壕以逼近东都。

可是事实,李密虽然再次取得回洛,在形式上逼近了洛阳,可实际上他却是顿兵坚城之下,陷于被动的形势。

请看:

段达等率七万隋军出城抗击李密。

著名的李密幕府檄文

二十一日,两军在回洛仓的北面展开激战。

结果隋军大败退走,段达同志只好又退回城内做缩头乌龟了。

这时又有诸多叛乱头目来归顺。

黎阳的李文相、洹水的张升、清河的赵君德、平原的郝孝德都归密同学领导了,他们又成功地袭取了黎阳仓。

“永安大族周法明举江、黄地附之”。注意啊,这个细节太重要了,周法明不是隋廷官员,他是个大地主,这说明豪强地主们开始接受李密的领导了,这个信息说明李密现在正在渐渐获得隋廷上层社会的各阶层人士的认可和拥护。

齐郡的徐圆郎、任城大侠徐师仁也来归顺。

二十七日,志得意满的李密让他的幕府,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炀帝的十大罪状,此举天下震动。

请看其中几句:

即使把南山的竹子都做成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恶;放开东海的波涛,也洗刷不尽他的罪恶。

密使其幕府移檄郡县,数炀帝十罪,且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资治通鉴·隋纪七》

这是祖君彦的手笔。

小祖果然有才华啊。

其中“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都成了千古名句,罄竹难书的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李密:又一个坐失良机者

炀帝命令监门将军泾阳人庞玉、虎贲郎将霍世举,率领关内兵救援东都。

李密的部下护军柴孝和,为李密分析形势:

“秦地山川险固,秦、汉正是凭借着它建立帝王之业的。

“现在洛阳一时不能搞定,不如派翟司徒守卫洛口,裴柱国守卫回洛,您亲自挑选精锐,向西急行军,袭击长安。其实也不袭击,如今咱们可以说是众附兵强,百姓谁不郊迎?是征而不战也。

“京师长安一到手,再攻占洛阳,东西两京都成了囊中之物,天下便可以轻轻松松进口袋了!

“只要攻下长安,咱们瓦岗军可以说,基业则巩固,兵势则更强盛。

“然后再挥师向东平定河、洛地区,传布檄文,天下就平定了。指捴豪杰,天下廓清无事矣。

“如今隋王室已失根基,天下豪杰竞相逐鹿,您不早些举事,这么大的肥肉,必定有人垂涎,若是人家先于我们动手,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简单归纳:

派翟让守洛口,裴仁基守回洛,李密自率精兵入关,袭取长安。既得西都,号令天下,可以成大业。

请注意啊,柴同志的认识非常深刻,李渊正是钻了这个空子的。

李密当时给杨玄感出的中策,就是迅速攻占长安,如今要他自己作抉择,却又选择了下策,走上了一条和杨玄感同样的不归路。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难道真的事事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

我们看看当时李密是怎么说的:

“这的确是上策,我也考虑好久了。但是隋朝的昏君还在,追随他的兵马还很多,我的部下都是潼关以东人士,基本上是山东人,看到洛阳没有攻下,谁肯跟我向西进军(今未下洛,安肯与我偕西)?

“况且我手下的这群将领,都是出身草莽,烧杀强掠惯了,平时也是逞凶斗狠,我要不在这里坐镇,他们留在这里,我一离开,谁也管不住谁,他们就会互相吞并,就会互相争一雌雄。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所以还是先打下洛阳再说。否则大业更无望了。”

柴孝和说:“既然大军不能西进,我请求悄悄去窥伺官军的间隙,以便乘机进攻。”

柴同志提议自己可以带一支侦察连先去侦察侦察,也好捞点情报,调查一下“市场情况”,李密同意了,派他带几十个人,去陕西打探消息。

注意啊,这个时候,李渊也正要兴兵起事呢。

柴孝和与几十名骑兵到了陕县,一边在关中进行侦察工作,一边加强政治思想宣传工作,当时李密军队的兵势甚猛,常常攻入东都西苑与隋兵交战。

结果不多久就已经忽悠了1万多人来投奔。这是些什么人呢?

史书明确地说,是山中的盗贼。

这个时候,隋军越发来战,李密自负兵强马壮,想在急切与他们较个胜负,结果李密同志不幸挂彩了:被流箭射中。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躺在营中养伤。

隋军得了这个机会,自然是要乘机做点事儿的。

二十八日,越王杨侗派段达和庞玉等人乘夜出兵,在回洛仓西北列阵。

李密与裴仁基率兵出战。

段达等人大破李密军,杀伤大半人马。

总算报得一箭之仇。

李密被打得部众溃散,只好放弃回洛仓,奔往洛口。

庞玉、霍世举在偃师驻兵。

柴孝和的部众听到李密败退的消息,一万多人,都好象碰到了“非典”,哗啦啦的一下子全跑光光了,“各自溃散”。

实在经不起考验啊。

李密与长安永无缘之谜底

柴孝和率轻骑回到李密军中,杨德方、郑德韬都阵亡,实在搞得很惨。

李密任命郑为左司马,荥阳人郑乾象为右司马。

就这样,李密形成与洛阳相持的局面。

从此以后,李密专心致志的对付洛阳。又和王世充,大大小小打了百余仗,虽有优势,时常胜利,但王世充是个超级泡泡糖,一旦粘上,怎么甩也甩不掉,这些我们以后再说。现在我只是想说,至此,李密就与长安无缘了。

为什么李密自己当国之时,却选择了他以前提出的下策:

首先,我认为,不要被李密当年的话误导,事实上取关中,并不是如同他自己当初“献于杨玄感三策的中策”时所说的那么简单,作为隋廷重地,哪里会那么容易就被袭取了,否则它就不是西都不是长安了。

“关中四塞,天府之国,虽有卫文升,不足为虑”

——《资治通鉴》卷184

到柴孝和提出西取长安时似乎是最好的计策,但是李密为人,虽牛背上读了《汉书》,——注意啊,这一细节极有可能是装模做样,这个可能性居多。

可是李密肯定没有如毛泽东一样把史书读通了。

可以肯定的是,李密要么就是没有读《三国志》,要么就是没有读透。

请看,他对于蓄民训兵之策认识不足,所以犯下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李世民语,见《资治通鉴》卷184)的重大错误。

这表现为:

李密开洛口仓散米的时候,没有象现代中国计划经济时期那样要求凭粮票去领,而是一个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一样,随便大家自己取。

所以许多人就表现出了人类一些劣根性的典型特点:

能拿动多少就取多少,然后不要的就丢在路上。

结果是:“自仓城至郭门,米厚数尺,为车马所践踏。”

其中可想而知有多大的浪费。

而且,李密对此并不以为然,反而吹嘘到“此可谓足食”(语出《论语》:“足兵足食,民可用之”。)而忘记了曹操的“屯田”之策:以屯田养战,以战助屯田。

另外,我认为李密不选择西取长安应该原因更加复杂,而不是李密所叙述的那么简单。

好了,但这里先不细说,关于他的最后结局,我们还是要交待的。总而言之,毕竟李密作为一个隋唐之际的将领,他是最为卓越的,至少也是其中之一。

七、李渊又一获胜法宝

李渊又一鲜为人知的获胜法宝

好了,我们再回到故事中。

前面我们不是说李渊派人与李密接洽了吗?

李渊的外交使者张仁阴历七月21日从洛口返回营地,最大的收获就是带回了李密的回信。

李密自恃兵强势盛想自作盟主。他让祖君彦回信说:

“我和兄长虽然家支派系不同,但同是李姓,根系同一脉。我自认为势单力薄,但却为天下的英雄共推为盟主。希望互相扶持,同心协力,完成在咸阳抓住秦子婴、在牧野灭掉商辛这样的大业,岂不很宏伟吗?”

他还想让李渊亲自率领步、骑兵几千人,到河内郡(洛阳),二李当面缔结盟约。

渊以书招李密。密自恃兵强,欲为盟主,使祖君彦复书曰:“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且欲使渊以步骑数千自至河内,面结盟约。

——《资治通鉴·隋纪》

李渊看着这封信后,不禁笑着说:

“李密妄自尊大,不是书信就能招来的,我在关中正有战事,若马上断绝了与他的来往,就是又树了一个敌人,不如用阿谀逢承之语吹捧他,使他心志骄横,让他替我挡住成皋之道,牵制东都之兵,我就可以专心一意地进行西征。待到关中平定以后,我们依据险要之地,养精蓄锐,慢慢地观看鹬蚌之争以坐收渔人之利,也并不晚啊。”

——《资治通鉴·隋纪》

于是李渊命他的超级笔杆子温大雅写了一封回信,信写得很肉麻,极尽吹捧之能事,举凡赞美夸奖之词,全部毫不吝啬的派上用场:

我虽然平庸愚味,幸而承继了祖宗的功业,使我出任为八使之要职,回朝任将军。国家有难而不出来扶助,是所有的贤人君子都要责备的,所以我才大规模地招集义兵,与北狄和亲,共同救助天下,志向在于尊崇隋王室。天生众生,必要有管理他们的人,而今为治民之官的人,不是您又能是谁呢?老夫我已过了知命之年,是绝对没什么野心的!我很高兴拥戴您,这已经是攀鳞附翼了,希望您早些应验图谶,以安定万民!您是宗盟之长,我的宗属之籍都还须得到您的容纳。您将我还封在唐地,这样的殊荣已经够了。将商辛诛灭于牧野这样的大业,我是不敢说的,至于在咸阳抓住秦子婴之事,我也是不敢听命于您的。汾晋一带,还需要我安抚管理,盟津之会盟,我还顾不上卜定日期,反正去与不去,您始终都是我的领袖啊。”

乃使温大雅复书曰:“吾虽庸劣,幸承余绪,出为八使,入典六屯,颠而不扶,通贤所责。所以大会义兵,和亲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天生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汾晋左右,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密得书甚喜,以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自是信使往来不绝。

——《资治通鉴·隋纪》

现在李渊担心的是,如果李密知道了他的计划,他会阻止他向隋都大兴城(即长安)进军。因此才会有这样一封卑辞骗人的违心之信。

李渊通过这封信,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卑躬屈膝的奴才,他不仅矢口否认自己有比做唐国公更大的野心,而且还假劝李密自己夺取天下,我们这样说有什么证据呢?请看信中那句:

“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司牧,非子而谁!”

李密果然被这封信吹捧得昏昏然,高高兴兴地咬了钩子,不仅不加阻拦,而且满口答应让李渊继续向隋都进发;但正是这个决定,日后让李密追悔莫及。

但此时,他却得意洋洋的把信拿出来,四处炫耀,对僚佐们说什么:“唐公都推举我臣服我,看来天下很容易就要被我搞定了!”

我们来解谜吧

其实当李密听到李渊在晋阳起兵的消息,也敏锐地意识到,李渊攻打关中意在占据长安。

无奈当时他正在围攻东都洛阳,李密自有他的苦衷,他想成就的是帝王之业。

可是他的部下想的没那么远,他们只看到了眼前,只想攻下洛阳只想得到眼前的好处。

所以洛阳于李密的手下而言,那可是能否获得取天下胜利的一个最大标准。

所以李密怎么着也要先攻下洛阳。

而无奈的是,他现在的对手王世充又太难对付。人家老王虽然是屡战屡败,但却是一个屡败屡战的先进个人。

这么一来,李密被搞得骑虎难下,至于西入关中进军长安,也就只好先晾在一边了,不想这一晾,就让李渊钻了空子。

但机会从来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李渊有准备更有才能,只用了几封言辞恭敬的书信,便化敌为友,把李密搞定了。

这么一来,李渊赢得了进军关中的宝贵时间。不仅如此,他还给自己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不知不觉中,把李密推到了众矢之的的危险境地。

枪打出头鸟。

本来从进军关中取长安的那一刻起,这只鸟是李渊;但现在经过李渊的一番政治运作,这只鸟儿就变成李密了。

有时候,并非凡事都要争先,以退为进,往往更能达到目的。

以李密当盾牌,替自己挡明枪防暗箭,是李渊在建立唐王朝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大手笔,称得上是他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