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战江宁 第一节 血战江宁:曾国荃与李秀成的终极对决

正当左系湘军受阻于严州、金华一带的时候,曾国荃、彭玉麟率部水陆齐下,向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杀去。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关卡,名叫金柱关。金柱关之所以重要,除了它是天京的重要的屏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从金柱关出发,可以经水路抵达太平军的重要粮食中转站——高淳县的东坝镇。

东坝镇以北有水路可通天京城外的秦淮河,以东有水路可通太湖。太湖周边,则是江苏省的常州府、苏州府以及浙江省的湖州府。这些地区,都盛产粮食。所以,经东坝镇转运,太平军就可以将常州、苏州、湖州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天京。

对于湘军来说,只要攻克金柱关,进而拿下东坝镇,就可以切断太平军的这一条重要粮食运输线,加速江宁城中的太平军的崩溃。

金柱关的旁边,是安徽省的太平府城。为拿下太平府城,同时拿下金柱关,曾国荃制订了一个声东击西的作战计划。

在对金柱关周边据点发动了几天的佯攻之后,1862年5月18日凌晨,曾国荃率部在湘军水师的帮助下秘密渡江南下,对太平府城发动突然袭击。

驻守太平府城的太平军以为湘军在攻打金柱关,一时半会不会杀过来,于是放松了警惕。当曾国荃大军杀来的时候,他们还在漫不经心地修葺城墙,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于是,他们很快被湘军击败,被迫放弃府城,据守府城南面的一条河流对抗湘军。

第二天,湘军与太平军隔着那条河流,对打了一天。湘军伤亡二十余人,太平军也有少量伤亡。

驻守金柱关的太平军得知太平府城陷落后,失去了继续坚守下去的信心。湘军水师趁机发动猛攻。到这天傍晚的时候,太平关就落入了湘军之手。

据守在太平府城南面的太平军,得知金柱关失陷后,连夜撤离。就这样,湘军攻占了太平府城以及金柱关。

随后,急于拿下攻陷江宁头“功”的曾国荃,率部长驱直进,杀到江宁城外的秣陵关下。

太平军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堡垒,再加上关下港汊遍布,难以列阵,湘军想要顺利拿下这里,并不太容易。

通过侦察,曾国荃得知关内太平军缺少粮食和弹药,并不能长期与湘军抗衡。于是,曾国荃采取心理战,命士兵们对着关内大喊:“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赶紧投降吧!湘军不杀俘虏!”

这样喊了一阵后,关内太平军的军心果然发生了动摇。不久后,驻守该处的太平军首领就向湘军投降了。

曾国荃命所有的太平军将士放下武器,接受点名,然后将其中的四百多人遣散,留下三百多人补充湘军,只杀掉了其中不愿背叛太平天国的数十人。就这样,湘军攻克了秣陵关。

当湘军陆师**杀到江宁城下的时候,湘军水师驻扎在金柱关,并未随同东下。彭玉麟得知曾国荃率部孤军深入,担心他重蹈李续宾的覆辙,于是连忙派麾下将领王明山等统率部分湘军水师东下,而他自己也在随后不久率领其他的湘军水师向东杀去。

湘军水师很快拿下头关,进逼江宁西面长江中的江心洲。太平军在这里的防守相当严密,修筑了很多石垒,控制了扼要地区。

彭玉麟、王明山督率湘军水师炮击洲上的太平军石垒。太平军则以石垒为掩体,用密集的枪炮还击湘军的进攻。湘军水师伤亡惨重。

战斗到下午三点的时候,彭玉麟命士兵携带火罐、火箭喷筒等可以焚烧太平军营垒的武器,登岸作战。

为躲避太平军的枪炮,湘军怀揣着武器,在芦苇丛中匍匐前进,慢慢逼近太平军的营垒。

很快,湘军士兵们就来到太平军营垒旁,将火罐、火箭喷筒等武器纷纷抛入太平军营垒中。

到处燃烧的大火迫使太平军士兵放弃营垒,纷纷撤退。湘军水师乘机发起总攻,很快就攻占了江心洲。

随后,湘军又攻占蒲包洲等长江中的洲岛,推进至江宁城的护城河口。与此同时,曾国荃率领的湘军陆师也在水师的护卫下,推进至雨花台。此地距离太平天国的天王府,只有了几里的距离。

自1860年摧毁江南大营以来,洪秀全已经有两年没听见敌人的炮火了。这会儿,曾国荃杀到了他的眼皮子底下,可把他吓坏了。他赶紧下旨,命李秀成、李世贤立即率军回援。

李秀成、李世贤是堂兄弟。这哥俩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怎么听命洪秀全,把保存自己的实力凌驾于太平天国的总体利益之上。所以,他们都不是太情愿回援。

李秀成回复洪秀全说:“清妖的水师很强,我军没有水师,难以抗衡。我的想法是,我先送一批粮食、弹药到天京。有了这些粮食、弹药,凭现在天京城中的兵力,就足以与清妖长期周旋了。等两年后,清妖懈怠的时候,我再率军杀回。”

洪秀全收到李秀成的回复后,勃然大怒,下旨严厉责备李秀成,并催促他立即率军回援。

李秀成不得已,只好召开军事会议,商讨解救天京之围的对策。经过商量后,太平军将领们制订了一个三路出击解天京之围的作战计划:第一路,由李秀成亲率十万大军,进击湘军曾国荃部;第二路,由护王陈坤书率领,进击战略要地金柱关;第三路,由湘军的老对手杨辅清、黄文金率领,进击安徽东南的宁国府一带。

1862年11月13日,李秀成率领大军进至江宁城下,对湘军曾国荃部发起猛攻。李秀成与曾国荃的终极对决,正式拉开序幕。

战役的第一阶段,李秀成把进攻重点放在了由曾贞幹负责防守的江滨以及江心洲一带上。

这一带北边的三汊河、南边的大胜关,都是通往江宁城下的河流的入口。湘军水师的战船正是从两个入口进入,经水道,源源不断地把粮食、弹药运送到曾国荃大军营中的。所以说,这一带是湘军的重要物资补给通道。如果这一块失守,曾国荃大军将很快陷入弹尽粮绝的险境。正因为这一带如此重要,曾国荃才命他的亲弟弟负责防守。

和哥哥曾国藩、曾国荃一样,曾贞幹也是厉害的反革命头目。数万太平军在李秀成的指挥下,发动多轮进攻,依旧无法攻克曾贞幹把守的江心洲以及江滨地带。李秀成试图切断湘军粮道的想法,最终失败。

随后,李秀成将进攻重点转移到曾国荃大军上。他们的战术,依旧是很传统的地道战术。因而,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是地道战术与反地道战术的交锋。

10月22日,李秀成命将士们每人背着一块木板,拿着一捆草,匍匐前进,慢慢逼近湘军营垒。

虽然遭到湘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不少人阵亡,但最终还是有不少太平军将士杀到了湘军的后壕旁,将木板和草扔进壕沟内。顷刻间,湘军的后壕就被填平。于是,太平军将士们冲过后壕,向湘军营垒中杀去。

湘军将士们连忙拿起长矛,与冲向前来的太平军展开肉搏战。曾国荃见形势危急,拿起大刀,来到前线就近指挥战斗。突然,一颗流弹向他袭来,击中了他的面颊。可惜击中的是面颊,要是击中额头的话,曾国荃就要像武昌城下的罗泽南那样了。

面对湘军玩命似的肉搏战术,冲过湘军后壕的太平军勇士没有太好的破解战术。最终,他们不得不撤离战场。李秀成发动的对曾国荃大军的第一次猛攻,以失败告终。

10月23日,另一员太平军将领李世贤率领三万多将士来到江宁城外战场。此时,太平军的总兵力在十三万左右,是湘军兵力的五倍左右。太平军在人数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在武器装备上,太平军也不比湘军差。李秀成的部队中,洋枪很多。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太平军应当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曾国荃大军彻底消灭的。

10月22日的战斗使曾国荃认识到,光有后壕并不能阻挡太平军的进攻,必须增加内墙、内壕,防御才能稳固。于是,曾国荃命将士们赶紧修筑内墙、内壕。

如何才能摧毁湘军的内墙呢?李秀成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这个办法本来是太平军擅长的,后来被湘军学了去。曾国荃就是玩这种办法的高手。这种办法就是挖掘地道。

为了迷惑湘军,李秀成命将士们把挖地道时掘出来的土装进箱子中,堆砌到战场前,假装构筑掩体。

曾国荃是玩地道战术的高手,李秀成的这一战术无法骗到他。为了挫败李秀成的计划,曾国荃命将士们向太平军堆砌的假掩体后面发射火箭喷筒等火器,又派出少量精锐士兵前往袭击太平军,引诱他们来到湘军的战壕边,然后派大部队将其消灭。靠着这些办法,湘军杀掉了不少的太平军。

大规模的战斗在11月3日打响。此前,太平军挖掘的地道已经深入湘军修筑的内墙下。李秀成见发起总攻的时机已到,便将兵力集中到东路,命士兵们准备好门板、稻草等准备战斗。

11月3日上午,数万太平军全部推进至地道边,静静地等待战友引爆地道内的炸药。

午后,随着两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湘军将士们辛苦修筑的内墙被炸开两道长约二十余丈的口子。

太平军见状,立即冒着地道引爆所产生的浓烟以及内墙倒塌所造成的粉尘,冲过内墙,向湘军营垒中杀去。

曾国荃见形势危急,立即颁布重赏说:“只要能堵住缺口,使敌军不再冲杀进来,有‘功’人员一律重重有赏!”

湘军将士们听了他的话后,纷纷向前,与太平军在缺口前展开白刃战。这样一来,太平军虽然人数众多,却也无法击败湘军,最终只得撤离战场。李秀成发动的对曾国荃大军的第二次猛攻,又以失败告终。

此战过后,曾国荃认为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摧毁太平军的地道,不然每次都像11月3日那样的话,迟早是要出问题的。他和麾下的将领们商量对策时,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先判断太平军挖地道的区域,然后从内墙外挖掘地道通往那个区域,这样就能洞穿太平军的地道。

11月15日,曾国荃麾下名将刘连捷开始按照这一办法对付太平军的地道。不一会儿,湘军就洞穿了太平军一条地道。湘军士兵们奋力向前,很快就将正在挖掘这条地道的太平军全部杀害。

11月16日,曾国荃麾下的另一员将领萧开印也用这种方法洞穿了太平军的一条地道。湘军士兵们往地道中施放毒烟,又灌入不少污水,迫使太平军撤离这条地道。随后,他们将这条地道摧毁。

除了这种方法外,湘军将士们还主动出击,击杀正在挖地道的太平军。11月17日凌晨,湘军将领刘连捷趁太平军没有防备,冒着瓢泼大雨,分三路杀向太平军营垒中,摧毁三座有太平军在里面挖掘地道的太平军营垒。

进攻迟迟没有进展,导致太平军士气低迷。他们不再进击湘军,只是依旧在东路象征性地挖掘地道,而在西路引长江之水,试图淹没湘军的粮道。这些措施对湘军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威胁。他们的地道,经常被湘军破坏,而他们引来的长江水,也没能淹没掉湘军的粮道。

这样僵持到11月下旬,李秀成、李世贤彻底失去了击败湘军的信心。11月26日凌晨,他们分别率部撤退。这样长达四十五天的血战,以太平军的失败、湘军的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