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釜底抽薪

听到直导这么说,田贵脸上露出了一抹困惑的表情。

他想了想,对直导拱手道:

“既然如此,那还请直掌柜多多指教。”

话已至此,直导也不做过多弯弯绕绕的话术。

当即便问了田贵一个问题。

“田掌柜可知士族与寒门之区别否?”

听到直导这么问自己,田贵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自然知晓。”

“这士族,自汉代以来,便是天下之中流砥柱,哪怕是陛下,也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

“其掌握大量田亩,人丁,平日里可缴纳赋税,战时亦可提供士卒,虽无法与陇西勋贵相提并论,但也是能够左右天下战局的一股力量。”

“至于寒门……士族之附庸耳。”

士族之附庸耳。

田贵之前用了大量话语描述士族的强大。

但到了寒门,却只用了六个字概括。

但他这六个字,却很好地概括了寒门的处境和地位。

事实上,和很多人认知当中的寒门不一样。

在历史之中,与士族相对应的寒门,其实并不是指底层百姓。

它真正所指的,其实是那些虽不需要终日劳作,受人剥削,能够供养家中子弟读书,但却也没富裕到能够供他们入朝为官的小地主阶级。

并且在唐代,由于士族的强势地位,绝大多数寒门其实都是依附于士族之下的存在。

他们之中,仅有少数人能够成为独立的寒门。

也正因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虽然反动,但它其实并不是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套等级制度。

人家是先有了民间的士族寒门等级之别,才有的九品中正之制!

听到田贵简单却准确地概括了士族和寒门的关系,直导又笑着问道:

“既然如此,那田掌柜觉得,你如果要卖稻种,应该找士族还是寒门?”

直导没有问田贵要不要找底层农民。

因为他们都知道,底层农民是掏不起钱购买他们的稻种的。

唯有士族和寒门,才能组织起资本,将自己手下的田地一步步换种占城稻。

不过面对直导这个问题,田贵却苦笑起来。

他对直导无奈道:

“直掌柜的,您应该问的是,我能找谁买我的稻种才对。”

“您看我像是能够攀上士族关系,向他们兜售稻种的吗?”

“当然了,你们钱庄如果能借我十倍于我手上的钱,或许我还真的可以……”

说到这里,田贵突然抬头,看向直导。

接着,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钞票,惊愕地问道:

“这不会是你们算好的吧?”

面对田贵的疑问,直导笑答:

“这都是殿下的安排。”

事实上,虽然李恪为江南安排了整整一亿两的贷款。

但他分给每一个商人的贷款,却只有一万两银子!

这个数字,正好卡在一个相当微妙的水平线上。

有这笔钱在,这些商贾便拥有了和寒门小地主平起平坐的资格。

但在士族看来,身家一万两的小商贾,还无法落入他们的法眼。

明白其中存在猫腻的田贵,连忙问道:

“殿下为什么要这么做?”

“直接把稻种卖给士族,让他们去推广,不是更方便吗?”

“殿下给我们发放低息贷款,让我们一个寒门一个寒门去推广稻种,这未免有点浪费功夫了吧?”

看着田贵不断问自己,直导也一直面带微笑。

直到田贵说完,他才轻笑道:

“这自然是,殿下不希望由士族来推广这些粮种。”

“殿下希望,你们这些拿了贷款的商贾,能够绕开士族,和寒门取得直接联系。”

听到直导的回答,田贵泛起一阵心悸。

他问直导:

“殿下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因为……”

“老天爷啊!”

此刻,田贵只感觉心脏骤停。

他想起自己离开洛阳之前,民间不断穿出殿下和士族之间,因为变法发生矛盾的事情。

尽管事实上,蜀王殿下和士族之间并没有爆发过明显的矛盾。

但想来这些消息也不是空穴来风。

殿下的变法,必然触犯了一些士族的利益。

想到这里,田贵只觉得头皮一阵发麻。

他没想到,自己只是想要点贷款,前往江南尝试新的生意。

却没想,竟被迫卷入朝堂高层的权利倾扎当中。

下一刻,直导不再掩饰。

他直接告诉田贵。

“殿下让你们推广稻种,这门生意的核心点并不在于推广买卖粮种本身,而是在于,你们在推广粮种的过程中,与寒门之间建立的联系。”

“依靠这个联系,你能够像过去在洛阳一样,收购当地农村的作物,能够垄断农村的货物买卖,能够向他们兜售殿下未来准备推出的一些新式农具,以及特殊作物。”

“与此同时,寒门也能在你们的帮助下,摆脱对士族的依赖,走向独立!”

原本的历史当中,由于生产力的原因,汉唐时期的寒门,之所以依附于士族。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面对农业生产的风险时,士族拥有比寒门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因此,士族需要寒门向他们提供利益。

而寒门,也需要士族为他们对冲风险。

可一旦李恪能够经由自己搭建的金融网络,将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到寒门。

生产力的发展,足以让寒门再也不需要依靠士族来对冲农业生产的风险。

与此同时,寒门小地主也会在与商贾的联络中,渐渐将他们对士族的依赖,转移到商贾背后的金融系统身上!

这就意味着,一旦日后商贾们完成了与寒门的捆绑,李恪将可以随时抽走士族维持统治的力量。

让他们不用经历天街踏遍公卿骨的黄巢之乱,便提前推出历史舞台!

……

十天之后,第一批商贾来到杭州。

在签订贷款协议以后,他们便已从钱庄那里拿到了一封特许经营许可,让他们在推广占城稻期间,能够购买土地,以培育稻种。

很快,这些商贾便拿着自己的许可证,购买了土地,雇佣了佃农,让他们给直接播撒种子,种植占城稻。

与此同时,远在长安的李恪,也听到了系统的声音。

【叮!大唐开始种植占城稻,粮食产量指数+10!+200声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