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大年初二吃粆饭

第三节 大年初二吃粆饭

免费章节阅读 75小说?? :十年后的1968年。(博^看^小^说^网^:w^w^^o^k^a^^c)

高良和张木匠儿子张志高一道,提前一学期大学毕业后,即被安排进县水利局上班。在周大顺和宋世平两个老技术员的带领下,他们经过两个多月的“上山下乡”,就基本熟悉了工作流程。春节之前,县水利建设领导小组就指示,要过个“革命化的春节”。所以,单位就安排他们四个人,必须在正月初二赶到黄石矶围堤工地。这不,大年初二的,早上八点多一点,高良就赶到工地了。

不过高良来的太早了,前面还没有一个人到呢。也不知道大队领导会把他安排在谁家住,他只好把行李暂放在村头的一户人家,然后就一个人信马由缰的步向村中。早就听人说,黄石矶与附近村庄的风俗有很大差异,就连说话的口音都有很多不同。走过几户人家,即见一户门前聚集了好多正在端碗吃饭的人,其中一个看到高良走过来,便很热情地上前招呼道:

“同志,你是挑围堤的吧?”

“是呀。我是水利技术员,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来。呵呵。”听说是县里的技术员,其他的人也都围过来,七嘴八舌的和高良搭着腔。忽然,高良发现所有人的碗里,都是清一色水煮的菜、米混合粥。高良感到非常吃惊,大年初二吃这种东西,平时吃什么呀?他不好意思再看下去,和大家匆匆告个别,就赶紧快步离开。他没办法再看下去,再想下去,这与当前的大好形势太不合调了!

来之前就听说,黄石矶是个有着近1500人口的大自然村。从西边到东边,分别是饶村队、中心队、袁村队和丰收队。高良是从西边进村的,所以前面应该是饶村队了。他离开那些人以后,就有意识的放慢了脚步,看看其他人家吃的是什么?不幸的是,他所见到的人家饭碗里,竟然都是那种剩菜和剩饭的混合粥。不过很奇怪的是,人们的心情却是稀奇的好。孩子们穿着新衣一、二十个凑一堆,一边玩,一边不时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麻糖、米糖、花生糖、花生、蚕豆、玉米粒、红薯条之类的春节零食,游戏似地往小嘴里扔。男孩子要么嬉闹,要么滚铁环、打梭子(一种木头削的两三寸长,两头尖的玩具);女孩子要么踢毽子、跳绳子、比花篮和灯笼。高良在一家门口稍微停了一下,向迎出来的年轻人一打听,才知道已经到了中心队了。他真的感到很沮丧,经过了这么多人家,差不多都是吃一样的年初二早饭。他索性站在当街,向四周扫视着。这里的民房可比比本县很多地方要好得多。大多是青砖碧瓦,极少是土砖瓦房,草房还真没发现。这就奇怪了,看孩子们的零食,看这儿的房子,不像是穷得连大年初二都没有干饭吃的样子啊?高良自顾自的摇了摇头,心里说,也许是自己太孤陋寡闻了吧?

高良已经完全没有了欣赏农村春景的心情,紧一步慢一步的向着村东头踱去。看着各家大门上“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春联,又自个儿做起书法“研讨”来。令人欣喜的是,从整体看,这些执笔人的毛笔字都很不错,偶尔还更可见值得称赏的书法作品。忽然他眼睛一亮,只见一户稍微错后的小六间房子的大门上,两边张贴的春联竟然不是“常五字”的时政内容!高良兴趣大起,索性走近那扇很不招人注意的大门,只见上联是“百折不回百折水”,再看下联,是“万古江流万古春”。高良禁不住大赞一声:好!不仅字好,而且内容现实、具有深意!高良慢慢欣赏了一会,正要离开,忽见房子东边还有个侧门,远看红红的,好像也贴着春联,就又信步踱去。果然,不仅上面贴着对联,而且是一幅特长的。他一时兴起,不觉念道:“四十年风雨,铁马冰河常兴叹;六百载春秋,绿柳红花终有时”。读罢,高良不觉坠入五里云雾,竟不知其所云了。“四十年风雨”,指的是这家主人吗?“铁马冰河”,看来当过兵了。“六百载春秋”,谁的六百载春秋呀?中华是五千年,新中国也才二十年不到,这指的什么呢?高良心道,对子倒还可以,就是内容令人莫名其妙了。这时一个半大孩子蹦蹦跳跳地走过来,高良拦住他问道:“这是谁家的房子呀?春联真漂亮。”那孩子停步上下望望高良,见是个陌生人,就随意答道:“老先生家;又叫老学究。”说着,一转身就又蹦跳走了。高良点了一下头,自言自语道:“老先生?老学究?这人到底是文还是武呀?”又心里暗骂了一句:什么怪地方啊,尽是些扯不清的事!

过了几十户人家,来到袁村队地界,高良忽然闻到了春节应有的扑鼻香味!他的精神为之一振,赶紧举目向街边人家望去,很显然那桌上摆着鱼肉等大菜。高良向前紧走几步,从门口十来个边吃饭边说笑的人饭碗里,终于看到了大米饭和荤菜!再从这里一直到村子的尽头,几乎家家都是过年应有的饭食了。

看来,这个村子一定很穷,只有村东袁村队的部分社员家里稍微好一点。高良做出最后判断,就又沿着村子的南街向回走。走了不长时间,就见一座很大的徽派砖瓦房。青砖碧瓦,高高的马头墙,从房子的高度看,里面应该是两层的。山墙上部是用红色颜料画的各种图案,门楣和窗楣上是更为精细的砖雕;正面房檐下是一溜砖雕,砖雕下面又是一大排壁画。再抬头,可以看到房顶长着稀稀落落的蒿草,在早春的寒风中前后左右地摇摆着。整栋房子有东西两个大门,东面的大门旁挂着一个大牌子:黄石小学。西大门前有个中年人在看几个孩子踢毽子,看到高良走近,中年人热情地说:

“过年好啊,同志!”

“过年好,过年好!”高良也热情的回应着。

“同志你是来走亲戚的,还是…?”

“哦。我是来挑圩堤的”

“真的?可看你不大像在农村里做事的呀。”

“我是县里派下来的水利技术员。”

“难怪。那你可是大稀客呀!快请屋里坐会吧”

说着话,女主人把茶和茶点都端上了桌。高良把老人让到主座,自己将椅子向桌子的前角移了移,屁股并不坐满。老人注意到高良细微的礼节,即刻满意的点了点头。寒暄过后,高良看老人的情绪很好,就转开话题问他:

“老人家,这儿去年的年成还好吧?”

“不错!去年人均打了四百多斤,产量是一年比一年高啊!”

“您这是袁村队。其他的几个队怎么样啊?”

“都差不多”

高良心里一激灵。不对呀,人均有这么多的粮食,怎么会在大年初二吃菜煮饭呢?莫不是老人有意向我隐瞒了什么吧?想到这里,他真的有点忍不住了,决定不太礼貌的冒个险。要么得到我想要的答案,要么被老人冷眼赶出去。

“老人家,我有个疑问可以向您打听一下吗?”

“可以啊。什么事?”

“我刚才从村里过,看到大多数人家都在吃一种菜和饭煮的粥。难道…?”

“哦!哈哈哈。所有的外地人都会问这个问题,因为太奇怪了,怎么大年初二吃这种东西呀?!其实也不奇怪。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五里一乡风啊。我们这里所有姓饶的人家,大年初二的第一餐饭都必须吃‘粆饭’。所谓‘粆饭’,就是把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吃剩下的菜和饭,一起放到锅里水煮而成。这可是我们姓饶的几百年传下来的规矩哦。谁也不敢例外的!”

“原来如此!”高良心里终于释然了。想想也是,凡是一种难以理解的事物,就必然有它合理的原因,只不过是外人不知道罢了。不过这个风俗也的确太令人奇怪了,别人过年都是吃平时舍不得的最好的东西,他们怎么就吃点剩饭剩菜呢?

“老人家,能说说这个风俗的缘故吗?”高良试探着问道。

“你这一问还真叫我为难呢。其实这个风俗传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真实的原因。只知道这是老祖宗在几百年前留下来的规矩。”

老人说完这句,接着又是东扯西拉的闲聊起来,似乎并不愿意扯这些话题。高良总觉得主人似乎很诡秘,可就是只能感觉而理不清头绪。想起年前听到的关于黄石矶的传说,高良禁不住又问:

“听说这里每十年就出现一次鱼龙巡江,是真的呀?”

“哦,哦。这我也不知道。道听途说的事最好别信。”

怎么回事啊,难道他们说的都是道听途说?可即使是道听途说的事,按常理,当地的人就更会添盐加醋,把事情说的更神秘的呀?高良估计,和他们还很不熟,所以不可能告诉他更多的东西,再扯下去就很尴尬了。好在已经知道大年初二吃‘粆饭’,是这里姓饶的一种传统风俗。初二不吃粆饭的就是姓袁或其他的姓。不虚此行了!他道了声‘打扰’,就告辞出来了。

高良回到放行李的地方时,宋世平、周大顺、张志高和另外几个人都已经在那儿了。宋世平把他介绍给那几个人,又指着那几个人向高良说:

“这是公社的张书记,这是黄石大队的王支书,这是黄石矶片的程片长”

高良上前一一和他们握手,并说着请多指教的话。公社张书记煞有介事的说:“宋世平同志负责广惠圩,周大顺同志负责阜康圩,你们两住袁村队的袁海旺家。高良同志负责蛟龙口圩,张志高同志负责江心圩,你们两个住饶村队的‘跩三江’老人家。喏,就在前面不远的那户人家。”

“跩三江?”宋世平不解的说。

“哦。那是他的雅号。他的真名叫饶明欣。”王书记笑着答道。说话间就过来几个汉子,由程片长安排其中两个拎起高良和张志高的行李就走。高良正准备和张书记、王书记打招呼,忽见一个中年妇女气喘吁吁地大喊着跑过来道:“程片长,天生和光头在那里快打起来了!两边的队长都不在,你快去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