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兵

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虞舜在位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①”,其来尚②矣。

为老氏者,有葛天之思焉。其词有曰:“佳兵者,不详之器”,盖言慎也。

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而后乃及于中国。变幻百出,日盛月新。中国至今日,则即戎者③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④能至此极也!

【注释】

①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语出《周易系辞下》。意为武器的作用在于震慑天下。

②尚:久远。

③即戎者:用兵的人。

④乌:疑问助词。哪,怎么。

【译文】

宋子说:用兵是圣人不得已才做的事情。舜帝在位五十年,可苗族却依然没有被征服。所以即使是贤明的帝王,谁能够放弃战争、不要武器和取消军队呢?“武器的作用在于威慑天下”,这句话由来已久了。

老子素来被认为怀有葛天氏“无为而治”的思想。他的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其实那只是告诫人们用兵要慎重而已。

制造西洋枪炮的技术,是经由西域和南方边远地区然后才传到中国来的。它很快就变化多样,日新月异。时至今日,中国用兵的人把追求兵器的发展放在首位。难道这种想法是正确的吗?不过尽管如此,人类既然有巧妙的构思,武器的发展怎么能到此就止步呢?

弧矢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弰。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桑弰则其末刻锲以受弦驱。其本则贯插接笋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北虏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

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枪干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

【译文】

造弓,要用竹片和牛角做正中的骨干,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竹子,就采用柔韧的木料。在两头接上桑木。未安紧弓弦的时候,竹在弓弧的内侧,角在弓弧的外侧起保护作用;安紧弓弦的时候,角在弓弧的内侧,竹在弓弧的外侧。竹片用一整条,牛角则两端相接。弓两头的桑木末端都刻有缺口,使弦能够套紧。桑木末端与竹片互相穿插接榫,并且削光一面贴上牛角。

动手制作弓的时候,先削一根竹片,竹子最好在秋冬时砍下,因为春夏砍的容易腐朽被虫蛀。中腰略小,两头稍微大一些,长约两尺。一面用胶粘贴上牛角,一面用胶粘上牛筋,加固弓身。两段牛角之间互相咬合,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没有长牛角,就用羊角分为四段相接扎紧;广东的弓,不单用水牛角,也用半透明的黄牛角。用牛筋和胶液固定,外面再用桦树皮加固,这叫作暖靶。

桦树,产自东北辽阳地区,华北以遵化地区为最多,西北以临洮为多,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也有出产。用桦树皮做保护层,手握起来非常柔软,所以造弓靶一定要用它。即使是刀把和枪身也要用到它。最薄的可以用来制作刀剑保护套。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胡虏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

凡胶,乃鱼脬①、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②。其东海石首鱼③,浙中以造白鲞④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虏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

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注释】

①鱼脬:鱼鳔。

②宁国郡:今属安徽。

③石首鱼:俗称黄花鱼。

④白鲞(xiǎng):石首鱼干。

【译文】

牛脊梁骨内部有一条长方形的筋,重约三十两。杀掉牛之后取出晒干,再用水浸泡,然后撕成苎麻丝样的纤维。北方少数民族没有蚕丝,弓弦都是用这种牛筋缠合而成的。中原地区的人们用它铺护弓的主干,或者用来做弹棉花的弓弦。

胶是用鱼鳔、杂肠熬的,多数在宁国郡熬炼。东海有一种石首鱼,浙江人常把它晒成美味的鱼干,用它的鳔熬成的胶比铜铁还牢固。北方少数民族用其他海鱼的鳔熬成的胶,同中原的一样牢固,只是鱼的种类不同而已。

上天造就这几种东西,缺少一种就造不成良弓,看来这不是偶然的。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译文】

弓坯造成之后,放在屋梁高处的地方,地面不断生火烘焙。时间短则十天,长则两个月,等到胶液干透,就拿下来磨光,再一次铺筋、涂胶和上漆,这样做出来的弓质量会更好。有的卖弓人不等烘干足够时间就出货,这样之后可能会出现脱胶的毛病。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①,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边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夏月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弰系驱处,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注释】

①停:部分。

【译文】

用柘蚕丝制作的弓弦更加坚韧。每条弦用二十多根丝线做骨,然后用丝线横向缠紧。缠丝分为三段,每缠七寸就留空一二分不缠。这样,在弦不上弓时就可以折成三节收好。以前少数民族都用牛筋做弓弦,每遇到夏天雨季就因为弓弦吸潮而不敢贸然出兵。现在到处都有丝弦了。有人用黄蜡涂弦防潮,不用也没有关系。弓两端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者软木做成像小棋子似的垫子,用胶粘紧钉在牛角末端,这叫作垫弦,作用跟琴弦的码子差不多。放箭时弓弦的回弹力很大,有了垫弦就可以抵消它,否则会损伤弓弦。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①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②,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

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秤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注释】

①彀(gòu)满:张满弓弦。

②札:铠甲上用皮革或者金属做成的叶片。

【译文】

造弓还要按人的臂力大小来分轻重:上等力气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超过的叫虎力,但这类人很少见;中等的能挽八九十斤;下等的只能够挽六十斤左右。这些弓箭在拉满弦时都能够射中目标。但在战场上能够射穿敌人胸膛或者铠甲的,当然是力气大的弓箭手。力气小的人如果能够射穿树叶或者射中虱子的,那是以巧取胜。

测定弓力的方法是用脚踩弦,将秤钩钩住弓的中点往上提拉,弦满之后,推移秤锤称平,就可以知道弓力的大小。弓料的分量是,上等力气的人所用的弓,角和竹片削好之后大约重七两;筋、胶、漆和缠丝大约重八钱。这是个大概的数字。中等力气的相应减少十分之一二,下等力气的减少十分之二三。®bsp;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译文】

藏弓最怕霉湿。霉雨天气先南方后北方。开始的节气,岭南是谷雨,江南是小满,江北是六月,河北、山东一带是七月。淮扬地区霉雨天气最多。军官家里有烘厨或者烘箱,每天都用炭火烘。不仅是霉雨天,春秋下雨或者多雾的天气也都是这样干。士兵没有烘厨或者烘箱,就把弓放在灶头烟道的凸起上。稍微照管不周到,弓就会朽坏解脱。近年来朝廷命令南方各省造弓解送北京,纷纷被退回,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弓不烘就会损坏的道理,也没有人将这件事情上奏朝廷陈述其中原因。

凡箭笴①,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②柳质,北虏桦质,随方不一。竿长二尺,镞③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成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④拖而过,其身乃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⑤也。

【注释】

①笴(gǎn):箭杆。

②萑(huán)柳:蒲柳。

③镞:箭头。

④戛(jiá):刮。

⑤均停:均匀妥帖。

【译文】

箭杆的用料各地都不一样,南方用竹子,北方用蒲柳,北方少数民族则用桦树。箭杆长二尺,箭头长约一寸,这是一般的规格。做竹箭的时候,削竹三四条并且用胶粘上,再用刀削圆刮光。然后再用漆丝缠紧两头,这叫作“三不齐”箭杆。浙江和广东南部有天然的箭竹,不用破开再黏合。柳木或者桦木做的箭杆,只要选取圆直的枝条稍微刮一下就行。竹箭本身很直,不必矫正。木箭杆干燥后一定会变弯。矫正的方法是用一块几寸长的木头,上面刻一道槽,名叫箭端,将木杆嵌在槽里一寸寸地刮过,杆身就会变直。即使原来杆身头尾不均匀的,也能得到矫正。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砮石①乃方物,不适用。北虏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②也。

【注释】

①砮石:石制箭头。

②嚆(hāo)矢:响箭。

【译文】

箭杆的末端有一个小凹口叫作衔口,以便扣在弦上。另一端安装箭头,箭头是用铁铸造而成的。《尚书·禹贡》记载的那种石制箭头,是地方土产,不适合使用。至于箭头的形状,北方少数民族做的像桃叶枪尖,广东南部黎族人做的像是平头铁铲,中原地区做的则是三棱锥形。响箭之所以能够迎风鸣叫,原因在于小小的箭杆上锥有孔眼,这就是庄子所说的 “嚆矢”。

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①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虏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注释】

①鸱鹞(chī yào):鹞鹰。

【译文】

箭飞行得正还是偏,快还是慢,关键在于箭羽。在箭杆末端接近衔口的地方,用脬胶粘上三条三寸长的三足鼎立形的翎羽,名叫箭羽。脬胶也怕霉湿,因此勤快的士兵经常用火烘箭。所使用的羽毛,以雕的翅毛为最佳,雕酷似鹰而比鹰大,尾巴长而翅膀短。角鹰的翎羽其次,鹞鹰的翎羽再次。南方造箭的人,固然没有得到雕的羽毛的希望,就连鹰与鹞的羽毛也是很难得到的东西,急用的时候,只能够用雁羽甚至鹅羽来充数。雕翎箭飞得比鹰、鹞翎箭快十多步并且端正,能抗风吹。北方少数民族的箭羽多数用雕翎。角鹰或者鹞鹰翎箭假使精工细作,效用也与雕翎箭差不多。可是,鹅、雁翎箭射出的时候却手不应心,往往一遇到风就会偏离原来的路线。南方的箭比不上北方的箭,原因就在于此。

凡弩为守营兵器,不利行阵。直者名身,衡者名翼①,弩牙发弦者名机。斫木为身,约长二尺许,身之首横拴度翼。其空缺度翼处,去面刻定一分,稍厚则弦发不应节。去背则不论分数。面上微刻直槽一条以盛箭。其翼以柔木一条为者名扁担弩,力最雄。或一木之下,加以竹片叠承,其竹一片短一片。名三撑弩,或五撑、七撑而止。身下截刻锲衔弦,其衔傍活钉牙机,上剔发弦。上弦之时,惟力是视。一人以脚踏强弩而弦者,《汉书》名曰蹶张材官②。弦送矢行,其疾无与比数。

【注释】

①翼:即弓身。

②蹶张材官:指勇健有力的武士。语出《史记申屠嘉列传》:“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蹶,踏。

【译文】

弩是镇守营地的重要兵器,不适合冲锋陷阵。其中直的部分叫作身,横的部分叫作翼,扣弦发箭的开关叫机。砍木做弩身,长约二尺,前端横拴弩翼。拴翼的孔离弩面限定一分厚,稍微厚一点儿,弦和箭就配合不精准。与弩底的距离则不需要计较。弩面上还要刻一根直槽用来放箭。有的弩翼是用一根柔木做成的,叫作扁担弩,这种弩射程最远。一根柔木下面再用竹片依次缩短。叠撑的就相应叫作三撑弩、五撑弩或者七撑弩。弩身后端刻有一个缺口扣弦,缺口旁钉有活动扳机,将活动扳机上推就可以发射出箭。上弦时全依赖于人的体力。由一个人脚踏强弩上弦的,《汉书》称为“材官蹶张”。弩弦把箭射出,快速无比。

凡弩弦以苎麻为质,缠绕以鹅翎,涂以黄蜡。其弦上翼则紧,放下仍松,故鹅翎可扱①首尾于绳内。弩箭羽以箬叶为之。析破箭本,衔于其中而缠约之。其射猛兽药箭,则用草乌②一味,熬成浓胶,蘸染矢刃。见血一缕,则命即绝,人畜同之。

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注释】

①扱(chā):插。

②草乌:乌头的主根,含有剧毒 。

【译文】

弩弦乃是用苎麻绳为原料做成,还要缠上鹅翎,涂上黄蜡。弩弦装上弩翼的时候虽然拉得紧,放下来的时候仍然是松的,所以鹅翎的头尾都可以夹入麻绳内。弩箭的箭羽是用箬竹叶制造的。把箭尾破开一点儿,然后把箬竹叶夹进去并把它缠紧。射杀猛兽用的药箭,则是将草乌熬成浓胶涂在箭头上。这种箭一见血就能够使人畜丧命。

强弓可以射出两百多步远,而强弩只能够射出五十步远,再远一点儿就连薄绢都射不透。然而,弩比弓快十倍,穿透物体的深度也要深一倍。

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机巧虽工,然其力棉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国器。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①,机傍引线,俟兽过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注释】

①衢:交叉路口。《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

【译文】

本朝作为军队兵器的弩有神臂弩、克敌弩,都是能够同时发出两三支箭的。还有一种诸葛弩,弩上刻有直槽可以装十支箭,弩翼要用最柔韧的木头制造而成,另外还安有木质弩机,随手扳机即可上弦。发出一箭,槽中又落下一箭,则可以再扳机发出一箭。这种弩机结构虽然精巧,但是射力很弱,射程只有二十来步远。这是民间用来防盗贼用的,而不是军队使用的兵器。山区的人用来射杀猛兽用的弩叫作窝弩,装在野兽出没的地方,拉上引线,野兽走过时一触碰到引线,箭就会自动射出。每发一箭就会射死一只野兽。

凡干①戈②,名最古,干与戈相连得名者。后世战卒、短兵驰骑者更用之。盖右手执短刀,左手执干以蔽敌矢。古者车战之上,则有专司执干并抵同人之受矢者。若双手执长戈与持戟③、槊④,则无所用之也。

凡干,长不过三尺,杞柳织成尺径圈,置于项下,上出五寸,亦锐其端,下则轻竿可执。若盾名中干,则步卒所持以蔽矢并拒槊者,俗所谓傍牌是也。®bsp;

【注释】

①干:盾牌。

②戈:杆头装有横向短刃具有击刺、钩杀等多功能的兵器。

③戟:长杆头上装有利刃的戈、矛一体的兵器。

④槊:长矛。

【译文】

干戈的名字在兵器中是最古老的,干和戈也是连在一起而得名。后世的步兵和手拿兵器的骑兵更是经常配合使用干和戈。右手持短刀,左手持盾牌以抵挡敌箭。古时候的战车上,有人专门负责拿着盾牌,用来保护同车的人免遭敌方的冷箭。要是双手拿着长矛或者戟,那就空不出手来拿盾牌了。

盾牌的长度不会超过三尺,用杞柳枝编织成的直径一尺的上尖圆盾,盾牌上方的尖部突出五寸,它的下端有一根轻杆可以手持,放在脖子下面进行防护。另外有一种盾牌叫作中干,那是步兵用来挡箭或者长矛用的,俗称傍牌。

火药料

火药火器,今时妄想进身博官者,人人张目而道,著书以献,未必尽由试验。然亦粗载数叶,附于卷内。

凡火药,以消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铺。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①之,魂散惊而魄齑粉②。凡消性主直,直击者消九而硫一,硫性主横,爆击者消七而硫三。其佐使之灰,则青杨、枯杉、桦根、箬叶、蜀葵、毛竹根、茄秸之类,烧使存性,而其中箬叶为最燥也。

【注释】

①膺:受。

②齑(jī)粉:粉末,碎屑。

【译文】

关于火器和火药,现在那些妄图博取高官厚禄的人,人人都在高谈阔论,著书立说,他们说的不一定都是经过试验的。然而在这里还是要粗略写上几页,附在卷内。

火药的主要成分以硝石和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硝石阴性最强,硫黄阳性最强,这两种阴阳奇物在密闭没有一丝孔隙的空间内相遇就会发生爆炸,不论是人或者物经受了都要魂飞魄散、粉身碎骨。硝石的纵向爆发力大,所以用于射击的火药是硝石九成硫黄一成;硫黄横向爆发力大,所以用于爆破的火药是硝石七成硫黄三成。作为辅助的灰可以用青杨、枯杉、桦树根、箬竹叶、蜀葵、毛竹根、茄秆之类,烧制成炭,其中以箬竹叶的炭末性质最为燥烈。

凡火攻有毒火、神火、法火、烂火、喷火。毒火,以白砒、硇砂①为君,金汁②、银锈、人粪和制;神火,以朱砂、雄黄、雌黄③为君;烂火,以硼砂、磁末、牙皂、秦椒配合;飞火,以朱砂、石黄、轻粉、草乌、巴豆配合;劫营火,则用桐油、松香。此其大略。其狼粪烟昼黑夜红,迎风直上,与江豚灰能逆风而炽,皆须试见而后详之。

【注释】

①硇(náo)砂:矿物名。化学成分为氯化铵(NH4Cl)。有毒。

②金汁:金黄色陈年粪清汁。

③朱砂、雄黄、雌黄:矿物名。朱砂为硫化汞(HgS);雄黄为硫化砷(AsS);雌黄为三硫化二砷(As2S3)。

【译文】

火攻有毒火、神火、法火、烂火、喷火等众多名目。毒火以砒霜、硇砂为主,再加上金汁、银锈、人粪混合配制;神火主要以朱砂、雄黄、雌黄为主;烂火要加硼砂、瓷屑、猪牙皂荚、花椒等物;飞火要加朱砂、雄黄、轻粉、草乌、巴豆;劫营火则要用桐油、松香。这些只是大概的配方。至于焚烧狼粪的烟白天呈现黑色,晚上呈现红色,迎风直上,以及江豚灰可以逆风燃烧的传闻,都必须得先经过试验,亲眼看见,才能够详细说明。

消石

凡消,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若东南贩者不给官引①,则以为私货而罪之。消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消。以其入水即消溶,故名曰消。长淮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扫地,可取少许,以供煎炼。

【注释】

①官引:官府发放的运输销售凭证。

【译文】

硝石这种物质中外都有,中国只有西北部才出产。东南地区卖硝石的人如果没有官府发放的运销凭证,就会以走私的罪名被治罪。硝石和盐都是地底生成的,随着水汽蒸发,才会出现在地面。近水而土层薄的地方生成盐,靠山而土层厚的地方生成硝。因为它入水即溶,所以叫硝。长江、淮河以北的地区,中秋节过后,即使在室内,隔天扫地也可以扫出少量的粗硝,可以用来煎炼提纯。

凡消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消,生山西者俗呼盐消,生山东者俗呼土消。凡消刮扫取时,墙中亦或迸出。入缸内,水浸一宿,秽杂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时,然后入釜,注水煎炼。消化水干,倾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成消。其上浮者曰芒消,芒长者曰马牙消,皆从方产本质幻出。其下猥杂者曰朴消。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入莱菔数枚同煮熟,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则呼盆消。凡制火药,牙消、盆消功用皆同。

【译文】

国内有三个地方生产硝最多:四川产的叫川硝,山西产的叫盐硝,山东产的叫土硝。把刮扫来的硝土墙有时候也会有硝冒出来。放进缸内,用水浸泡一夜,捞去表面浮渣,然后放进锅里,加水煮沸。直到硝完全溶解并充分浓缩的时候,倒入容器,经过一晚便析出硝石的结晶。其中浮在上面的叫作芒硝,芒长的叫作马牙硝,这都是各地出产的硝再次经过提纯而得到的。而沉在下面包含杂质较多的叫朴硝。要想除去杂质把它提纯,还需要加水再煮。丢进几个萝卜煮熟之后,再倒入盆中,经过一晚就能析出雪白的结晶,这叫作盆硝。对于制造火药、牙硝和盆硝的功用相同。

凡取消制药,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气一干,即成研末。凡研消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凡消配定何药分两,入黄同研,木灰则从后增入。凡消既焙之后,经久潮性复生。使用巨泡,多从临期装载也。

【译文】

用硝制作火药,少量的可以放在新瓦片上焙干,多的要放在土锅中焙,焙干之后,立刻取出研成粉末。不能用铁碾在石臼里研磨硝,因为铁石摩擦一旦产生火花,造成的灾祸就不堪设想了。硝和硫按照某种火药要求的配方比例搅拌均匀一同研碎,随后才加入木炭末。硝焙干之后,时间久了又会返潮。所以大炮用的硝药,多半都是临时装载上去的。

硫黄 详见《燔石》卷

凡硫黄,配消而后,火药成声。北狄无黄之国,空繁消产,故中国有严禁。凡燃炮,拈消与木灰为引线,黄不入内,入黄即不透关。凡碾黄难碎,每黄一两,和消一钱同碾,则立成微尘细末也。

【译文】

硫黄和硝配比好之后,才能够做成火药使之爆炸。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产硫黄,硝石产量再多也没有用,因此中原地区严禁向北方贩卖硫黄。大炮点火,要用硝和木炭末混合搓成导火的引线,不能加入硫黄,否则导火线就会失灵。硫黄很难单独碾碎,如果每一两硫黄加入一钱硝一起碾磨,就可以碾成像尘土一样微细的粉末了。

火器

西洋炮是用熟铜铸就,圆形,若铜鼓。引放时,半里之内,人马受惊死。平地爇引①炮有关捩②,前行遇坎方止。点引之人,反走坠入深坑内,炮声在高头,放者方不丧命。

红夷炮。铸铁为之,身长丈许,用以守城。中藏铁弹并火药数斗,飞激二里,膺其锋者为齑粉。

凡炮爇引内灼时,先往后坐千钧力,其位须墙抵住。墙崩者其常。

【注释】

①爇(ruò)引:点燃引信。

②关捩:机关。

【译文】

西洋炮是用熟铜铸造而成的,圆形,像个铜鼓。放炮时,半里之内,人和马都会吓死 。在平地点燃引线时装上可以使炮身转动的机关,转到坑多的地方才停下来。炮手点燃引信之后立刻往回跑,并跳入深坑里,这时炮声在高处爆发,炮手才不会受伤或丧命。

红夷炮是用铸铁制造的,身长一丈多,用来守城。炮膛里面装有几斗铁丸和火药,射程二里,被击中的目标立刻会成为碎粉。

大炮引发时,首先会产生很大的后坐力,所以炮位必须用墙顶住。墙因此而崩塌也是常有的事情。

大将军,二将军。即红夷之次,在中国为巨物。佛郎机。水战舟头用。三眼铳。百子连珠炮。

【译文】

大将军,二将军。比红夷炮小一点儿,在中国却算是庞然大物了。佛郎机。水战时装在船头使用。三眼铳。百子连珠炮。

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身从其炸裂。所谓横击,用黄多者。引线用矾油,炮口覆以盆。

【译文】

地雷一般埋藏在泥土中,用竹管套上引线,起到保护作用,引爆时会炸开泥土产生杀伤作用,地雷本身也同时炸裂了 。这种所谓的“横击”,是火药配方中硫黄用得比较多的缘故。引线要涂上矾油,引线入口处要用盆覆盖。

混江龙①。漆固皮囊裹炮沉于水底,岸上带索引机。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敌舟行过,遇之则败。然此终痴物也。

【注释】

①混江龙:一种“自动”引爆的水雷。

【译文】

混江龙是一种水雷,用皮囊包裹,再用漆密封,然后沉入水底,岸上用一条引索来控制。皮囊里面装有火石和火镰,一旦牵动引索,皮囊自然会点火引爆。敌船如果碰到它就会被炸坏。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笨重的东西。

鸟铳。凡鸟铳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凡锤鸟铳,先以铁挺①一条大如箸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其本近身处,管亦大于末,所以容受火药。每铳约载配消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钱。发药不用信引,岭南制度,有用引者。孔口通内处露消分厘,捶熟苎麻点火。左手握铳对敌,右手发铁机逼苎火于消上,则一发而去。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鸟枪行远过二百步,制方仿佛鸟铳,而身长药多,亦皆倍此也。

【注释】

①铁挺:刚直的铁条。挺,通“梃”。棍棒。此指条状物。

【译文】

鸟铳大约有三尺长,装火药的铁枪管嵌在木托上,以便于手握。锤制鸟铳时,先用一根筷子一样粗的铁条作为锻模,然后将烧红的铁块包在它上面打成铁管。枪管分为三段打出,再把接口烧红尽力锤打接合。然后,再用像筷子一样粗的四棱钢锥插进枪管里来回转动,使枪管内壁比较圆滑,子弹发射时才不会有阻滞。枪管近人身的一端比较粗,用来装载火药。每支鸟铳一次大约装火药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钱。点火时不用引信,岭南的鸟铳制法也有用引信的。而在枪管近人身的一端通到枪膛的小孔上露出一点儿硝药,用砸烂的苎麻点火。左手握鸟铳对准敌人,右手扣动扳机将苎麻火逼到硝药上,一刹那就发射出去了。鸟雀在三十步之内中弹就会粉身碎骨,五十步以外中弹才能保存原形,到了一百步,火力就不及了。鸟枪的射程超过二百步,制造方法跟鸟铳相似,但是枪管的长度和装载的火药量都要增加一倍。

万人敌。凡外郡小邑乘城却敌,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悬火炮而痴重难使者,则万人敌近制随宜可用,不必拘执一方也。盖消黄火力所射,千军万马立时糜烂。其法:用宿干空中泥团,上留小眼,筑实消黄火药,参入毒火、神火,由人变通增损。贯药安信而后,外以木架匡围,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实其内郭者,其义亦同。若泥团必用木匡,所以妨掷投先碎也。敌攻城时,燃灼引信,抛掷城下。火力出腾,八面旋转。旋向内时,则城墙抵信,不伤我兵;旋向外时,则敌人马皆无幸。此为守城第一器。而能通火药之性、火器之方者,聪明由人。作者不上十年,守土者留心可也。

【译文】

万人敌用于边远小城的将士守城御敌,有的地方没有火炮,有的地方即使配有火炮也笨重难使,而万人敌却是一种不拘泥一方而适合近距离作战随宜可用的武器。硝石和硫黄配合产生的火力能炸得千军万马立刻血流成河。制造方法是:把晒干的中空泥团通过上边留出的小孔装满由硝和硫黄配制而成的火药,并由人灵活变通地掺入毒火、神火等药。压实并安上引信之后,再用木框框住,也有用木桶内壁糊泥并填实火药而造成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用泥团就一定得在泥团外面加上木框,防止抛出去还没有爆炸就破裂了。敌人攻城的时候,点燃引信,把万人敌抛掷到城下。这时,万人敌不断射出火力,而且四方八面不断地旋转。当它向内旋的时候,由于有城墙挡着,不会伤害到自己人;当它向外旋的时候,敌军兵马就会大量伤亡。这是守城最重要的武器。但凡是通晓火药性能和火器制法的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武器的发明制造还不到十年,负责守卫国土的将士们都应该留心使用它,密切关注它的技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