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向唐使者送信

十日之后,收到李恪送来的一封公函,李二腹诽道:

这不成器的儿子,不过是开了一家分店而已,至于这么严肃吗?

“大唐陛下,宁国陛下,圣安陛下。我谨向你的父亲圣安。宁国在贞观八年十一月一号举行建国典礼,由宁国外交使节林正向朝廷递交了希惠纳的国信,希望两国关系日臻敦睦。顺颂圣体康泰,永昌兴旺。”

“混账东西!李二嘀咕了一句。

他合上了奏折,心中大定:“这孽障居然还记得我是他爹,而且用的是贞观年号,他似乎并不讨厌我,哎!”

"林正平,你就是那封信中所说的?告诉我,这是个什么样的部门,你在唐的使者是谁,是几品?我要如何安排你?"

李二满好奇地打量着林正平。

“回陛下,我们宁国的制度和大唐有些区别。外交处,是十六政务之一,负责外交事务。有一位外交大臣,两位尚书,几位驻华使节。”

林正平说道:"在其他国家的使节是六品,我是唐的使者。

"这是怎么回事?十六个内阁?十六个,十六个大臣,这要出几个官员,养活几个闲人?好一个不孝的儿子!战争还行,朝事就这么儿戏了!”

李二一说完,林正平就不高兴了。

“陛下!竟敢当着朝廷的面,羞辱我们的皇帝!"林正平涨红了脸,咆哮着。

李二被林正平这一声大喝吓了一跳。

“大胆!大唐的朝堂,岂是你一个外族之人可以胡言乱语的!”魏王李泰站在一边,情绪复杂地呵斥道。

"魏王此言,微臣却是有些不以为然。我们与你们有过约定,宁国为大唐之地,陛下便是宁国皇帝,陛下便是朕的皇帝,陛下有罪,臣立即点破,便是对陛下的忠诚!”

"而且我的陛下还是圣上三子。而我们的子民,也是从唐朝移民过来的。我是太子,我是唐人,我是大唐的人,怎么会有外族之说?!”

“呵呵!一个尚未建国、深山老林的撮尔小邦,也敢对唐称臣?别逗我了!”

李泰鄙夷的看着林正平,拂了拂衣袖,别开了头。

林正平刚要说话,李二便抢先道:

“好吧!言归正传,这是什么意思?和大唐的尚书省相当?"

“我陛下建立的朝廷,并没有三个省份,内阁大臣们,都是由朝廷来管理。”

“还有都察院和司法院。都察院管诸司事务,而律政司则依法处理诉讼、刑狱事宜。”

“三大院之间,有合作,也有监控。三家的事情,都会交给凌烟阁,由凌烟阁七位长老共同决定,由陛下亲自过目,然后由陛下亲自过目。”

“这么说来,七个人,都只能参加议事,没有任何的权力?”李二眼睛一亮。

这等于是将宰相的权力完全的割裂,连宰相的权力都被剥夺了!看似是将宰相之权交给了十六个大臣,实际上却是由李恪一个人掌控。

三省六司,中书省掌管政策,门下省主事,尚书省统管诸司。

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太监,都是与皇上平起平坐的三个人。

事实上,就算没有司马,尚书省的左仆射和右仆射,也占据了不少的权利。

自古以来,王权与宰相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对立。

一般情况下,王朝建立之后,因为第一代帝王的威严,皇位会变得更加强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宰相的权力也会不断的扩大,最终取代皇位。

但是,皇上却要让宰相为他办事,所以,他并没有想出一个好的方法来阻止这样的事情。

这让所有的帝王都很头痛。

可这不成器的儿子,竟然用这种方式,将三省的官职都给削了,用七大大臣,十六个大宰相!

卧|槽!这系统也忒毒了吧!但是,我爱你!

“陛下高见!”林正平抱拳说道。

“那人是谁,等一下,我的‘凌烟阁’,怎么会在这里?”

“额.....,我家大王说,他年轻的时候,常带着兄弟姐妹去长安的风光,对那里很有好感,便在宁州皇宫里建造了一座。凌烟阁有七个人值班,所以凌烟阁又叫‘内阁’。"

"三个部门,十六个部门。"李二喃喃自语。

等等。

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侍中,都是一身的冷汗。

这,这,这,你说你是唐的使节,你还好意思说管理体制,简直是欺人太甚!

如果皇帝陛下一怒之下,将三个省份都给灭了,到时候可就真的完了!他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坐到现在的!

但六部尚书和御史台上的大臣们,却是眼睛一亮!

为什么?

三个省份被削去,他们就能直接从二流势力,一跃成为一流势力,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明白。至于宁国建国大典,我会让人前去参加,你先去歇息。"

这……

林正平有些惊讶,他也没有料到会派人参加仪式,看来这位王子殿下是真的要低调了。

将林正平送了出去,李二也不再提及宁国的政务,谁也不清楚他在想些什么。

"魏王,去一次宁州大典。"

“陛下,儿臣明白了。”李泰有些不甘心的说道。

"到了那里,你可千万不要搞事,不要让我难堪。你先问清楚,再问清楚,否则,你就不要再来了。”

李二原本是打算让太子殿下前去的,因为他觉得,这个新的内阁和三个分殿,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毕竟,他是储君,如果能尽快弄清楚,就能尽快改变现有的体制。

不过,如果是来祝贺的,那就是太子了。而且,看到李恪得到了李二的赏识,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杀意。若是让他走了,未必会有麻烦。

李二想到,魏王虽也对李恪垂涎三尺,可是魏王对他的执着远远不如他,而且魏王又不是世子,李恪不但不怕他,还能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魏王过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他不能派出官员,因为这些人回去后,肯定会说出对他有好处的话,那样的话,他们就不会知道这个体系了。

李二很头痛,因为他亲眼见过魏王和太子殿下对李恪的态度。

更何况,李恪越是出色,魏王和太子就越是着急

迫不及待的想要杀了李恪。李恪对李恪的夸奖,让他们很是恼火。

李恪的三皇子之位不能更改,而且,他还得到了皇上的赏识。

所以,他不死,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李二虽然明白了问题所在,但也没办法补救,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疏远,有的只是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勾心斗角,有的则是假惺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