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立国策略

在李恪宣布了四十万大唐被擒的大唐将士之后,所有将士都是一脸茫然。

我现在还好端端的,就是肚子疼,什么都吃,什么都吃,什么时候牺牲了?

士兵一脸茫然,刘仁轨和苏定方,裴行俭和程务挺,却是一脸的茫然。

他们很清楚,大唐的朝堂,根本就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归根结底,他的军功并不多,所以他并没有被皇上册封。

这一战,若是再让他回到宗门,恐怕会成为众人的笑柄。五万大军,还没有开战,甚至连一丝鲜血都没有留下,就已经输了。

算了算了,还是不走了。幸亏他一家人都跟着使节来到了宁州。

但柴哲威与长孙冲,则是率领着十万南衙的御林军,还有四万幽州军团的统帅,狼狈而归。

是的,李恪没有要幽州的任何一个将军。有些将军甚至连自己麾下的普通战士都不如。

而且,他培养出来的将领,对他的忠诚,也是非常重要的。

加快了军中的改革。

一个多月之前,库莫奚、契丹、霄三番的大军,正在幽州大军进攻宁州的时候,想要浑水摸鱼。

然而幽州大军还没有来得及发起攻击,就被李恪腾给打了一顿。

尽管各个部落都已经撤回了自己的地盘,但绝不能就这么算了!否则,怎么会这样?

现在,幽州四万大军,也该出去走走了。

李恪调集了八千幽州铁骑,八千人,八千人,八千人。

宁州的000名奴隶,与幽州的8000铁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兵分六路,剿灭三军。

一部,雷良发,裴行俭,率领一部,向契丹南部进发;

其中一部,由苏定方率领,向契丹北部进发;

刘仁轨率领一队,向燕山以北的库摩奚西境进发;闻成松和程务挺率领一队人马,向南方进发。耿思承和伍弘率领一队人马,向北方进发。

只有一队人,在宁州的北方和北方,分别镇守着。

还有:

派遣一队步兵团,赖世宏和屠志率领,深入燕山山脉,深入到了古摩奚的内部;

他派遣了两个步兵混合军团,一队是单天和和裴山,负责防守契丹和高句丽的交界处。

不过,以后这里就是高句丽和宁国的交界处。

九个小队之后,李恪手上就有了幽州军团的两万多名骑兵,再加上一万多名可以随时装备的三次战俘。

这几万战俘,一旦开战,就会出动。没有战争,他们就修路,开荒,采石,伐木,建造房屋,建造城市,这些都是他们应该干的事情。

管茂心将宁州军的家属和迁移到大唐河北道,河东道和河南道的人都安排好了,李恪就在筹划着建国之前的所有事情。

有了自己的国家,就叫做宁国。但是既然答应了投靠大唐,那么大唐的名声就可以利用了。

要知道,大唐周围的朝廷,都是以唐为核心的。

高句丽虽然兴风作浪,但毕竟是大唐的人,高建武是高句丽皇帝,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百济国主扶余璋被唐朝封为百济王,是一位领方郡王。

新罗上代皇帝,就是新罗王和乐浪郡王。这一任的国主金德曼,被任命为柱国,乐浪郡公,新罗王。

因此,这个圈子里有几分本事的,基本上都是大唐的狗崽子,如果他也去大唐,那么就等于加入了这个系统,避免被人围攻。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攻占高句丽,对高句丽发动了战争。

天呐!

吐蕃、吐谷浑、高昌、虞氏、伊乌、焉耆、薛延陀、回约、铁勒、契丹、奚、新罗……,纷纷对高句丽发动了战争!

不但宣布了战争,而且还派出了军队,和父亲并肩作战!这支部队被安排在了唐军的阵线上。

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六万大军到高句丽。而那些狗崽子派出的军队加起来也超过了父亲。

一枝破云之箭,就能让无数人为之侧目!

你是不是很害怕?

所以,李恪决定跟这群王八蛋混在一起!大唐

归顺。

反正都是好孩子,不去招惹父亲,也不会被人围攻。

李恪不但要做一个明目张胆的臣子,而且,如果有可能,他还想在这件事情上捞点好处。

爹地,可不是什么都不做的!

要有国名,要有国徽,要有国歌!

这样可以提高民众对民族的归属感,增强民族团结。

李恪为国旗设计了一杆红色金龙旗。

唐朝人尚红,特别是石榴红,利用人民对红的热爱,由对国旗的热爱,到对祖国的热爱。

“龙族后裔,一定要用龙纹,不用多说!”五爪金龙,凌空而立,气势逼人,不可一世!

而这条龙的图案,则是一种金色,充满了一种财大气粗的感觉。代表着国泰民安。

今后,政府机关、学校、军队都要悬挂国旗、国徽、升国旗。至于老百姓,他是不会多说什么的。

两个前爪子,左边是论语,右边是右手。

手持长剑!

意思就是,我是一个很理智的民族。你要讲道理,我们就讲道理。既然你要对我动手,我们就动手!

《精忠报国》,就是这首国歌。原因无他,只因为一句话:“我要守疆,我要让中国人来恭喜!”

除此之外,李恪还为他制作了一杆战旗。

旗帜的颜色也是鲜红的,上面有一块巨大的圆盾和两把长戟。

盾象征着一支部队保卫国家和保卫国家的防卫职能;这杆枪是一种长兵器,既能在近身肉搏,又能扔出去杀人。

言下之意,谁敢招惹他,他就杀谁!

做完了这一切,李恪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体系。

与当今大唐三郡六部制度的区别,李恪采取了以明代为基本架构的内阁体制。

也就是说:

大帝,大内务,三院十六个大部门。

皇帝掌握着重要的权利,并将各个部门的具体的行政权限分配到各个部门。

所谓的“大帝”,就是指拥有绝对的权力,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军权、财权。

内阁,只是对政务的建议,十六个部门,如果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能做主,就交给了他们。经过商议,确定了这件事,就交给了李坚,由他去办。

三个部门分别是:政务、监察、司法所。

政府机关有:农业、工业、商务、民族十六个部门。

人事、军需、对外、税务、财务、稽查科、安全、人力资源、交通、教育、教育、教育、邮政等。

这十六部,是对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的功能进行了再一次的划界。

每一部都有一位秘书,负责管理一切事务。

在内阁中,行政官员是总督,并不直接指挥其他部门,而是负责协调和处理与其他部门有关的事务。

监察使,是监察使。监督所有的工作。

司法机构,行政官员是监察御史。主持刑事法庭的案件。

如此一来,所有的杂务都会由各个不同的单位去做,李恪只要在下属们处理不了的问题上,他就会去找那些最好的办法,然后在上面盖上印章。

接下来,就是他的死期!

毕竟,做老板这种事情,风险很大。根据一些狡猾的史学家们的调查,隋朝的帝王们的平均寿命仅为45年!

最多45年的寿命!恐怖如斯!

还不如平地睡着呢!

制定好了系统的架构,然后又经过反复的学习,认真的修改,最终完成。

随后,他又挑选了一套符合当今社会的法规。包括: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军事法,诉讼法.

国号、国旗、国徽、制度、律法等等,都是李恪在宁国立国时的战略。

有了土地,有了人民,有了军事和政府,国家就成立了!

处理完这件事情,李恪准备把一封信送到大唐。

如果他把这封信交给大唐,那么他将彻底脱离大唐,成为真正的帝国。除附庸的联系外,它的管理也从根本上消失。

到时候,自己就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彻底的实行自己的制度和律法,而不会受到大唐的控制。

但李恪并没有邀请邻国参加祭天大典的意思,现在的他,还是要保持谦虚。

朱元璋在元末征服世界的时候,幕僚们曾经向他提出过要“高筑城墙,大量囤积粮食,以缓君制”的意见。

这是什么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

努力发展,打好基础,低调发展,别装逼,努力积累力量。能装模作样的时候,就不能装模作样,等他变强了,再来一次,让人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