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遗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壹】

万贵妃在朱祐樘从天而降后大受打击,气得大病一场之后改变策略,放松对明宪宗的管束。自朱祐樘出现以后,朱见深的子嗣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出现这种转变,不是万贞儿突然大发慈悲,而是她另有图谋。只有朱见深的儿子多了,她才有余地实现“易储”的想法。

朱见深一身一心系于万贞儿,千依百顺,唯恐不周,待其他人却不免凉薄。那些为他生育了子女的嫔妃,在他心中俱如草芥一般。连自幼孤苦的朱祐樘归养他身边后不久就丧母,如此坎坷际遇,竟未能惹他真正怜惜在意。在万贵妃的哭闹怂恿下,明宪宗又起了废立之心。

废立之事非同小可,秉性忠直的司礼太监怀恩苦谏,惹得宪宗不悦,竟被贬至凤阳看守皇陵。也是天缘凑巧,朱见深正想再召集群臣们商议废立之事,忽报泰山地震,钦天监说此兆应在东宫,宪宗以为天意示警,遂不再提易储之事。朱祐樘在祖母周太后的严密保护下,防范万贵妃,随居于仁寿宫中,堪堪度过了患难波折的童年。

宪宗一生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立朱祐樘为太子,并且极为重视对他的教育。朱祐樘六岁被立为太子,九岁出阁讲学。

有明一代,皇室内部动乱频生,帝位多有更迭,藩王就位,皇子身处政治风波之中,所受教育程度也各有不同,导致明朝的皇子文化素质水平良莠不齐。

出阁讲学是明朝皇太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担任教育的官员一般都是饱学鸿儒。皇太子一旦出阁讲学,除了大风雨雪天气以及酷热与严寒,每天都必须举行讲读。讲读的内容是四书以及经史。一般的形式是上午先读,下午再讲。讲读的地点,当时应该是在文华殿的后殿。除却读书之外,皇太子还必须练字,由专门的侍书来辅导,春夏秋三季每天写一百字,冬日每天写五十字。

与明代相比,由关外入主中原的清王朝鉴于明亡的教训,对皇子的教育更为严苛。顺治与康熙二帝,从小就攻读书典,诗文亦擅。

康熙八岁登极,即受名师指点,博览群籍,他天资聪颖,好学不怠,终此一生,纵使政务繁艰,亦不辍学问。康熙兴趣广泛,精力旺盛,不单精研汉文化,还请西方传教士为他讲授天文、地理、数算等知识。清宫所藏旧物,就有一张康熙学习算术的楠木炕桌,里面放置了各种用来演算的小工具。

康熙很关注皇子的学业,曾亲授皇二子允礽读书。允礽年满六岁,康熙即为他择定名师,又屡次查考其他皇子们的学业,对皇四子胤禛(雍正帝)亲述学习要领。

雍正帝即位以后,为便于监督皇子们的学业,特于雍正元年(1723年)在乾清门内的南庑及圆明园设立“尚书房”(道光后改称“上书房”)。规定皇子六岁(虚岁)入学,每日寅时(早三点至五点)起身,卯时(早五点至七点)开课。如皇子未分藩者,每日未正二刻放学(下午一点半),分藩后则与外府王、贝勒子弟一起于午初(中午十一点)放学。

皇子们的学习课程,从识字到四书五经,外加骑射、满蒙语等。每日卯入申出(早五点至下午四点左右),“虽穷寒盛暑不辍”。一年之中,除却元旦、端午、中秋、皇帝和本人生日可以放假之外,除夕也要上学,只是放学稍早而已。

上书房教授皇子学业的汉文教习称“师傅”,由皇帝亲选翰林中学问极好且有资望者担任,满蒙文教习称“谙达”,由八旗中精通弓马,国语(满语)娴熟者担任。师傅之上,设“总师傅”,以贵臣为之;谙达之上设“总谙达”,亦由清朝权贵担任。

现在的清宫旧藏里,还留有嘉庆帝做皇子时被师傅们批改的作业。由于清宫尊师重道,皇子自幼与师傅、谙达们朝夕相处,感情之深亦非寻常臣子可比。即位的清帝多对帝师礼遇有加。

上书房规矩极严,无论师傅、皇子,均要做到出入有常,跬步必谨。皇子不得与外臣结交,读书时不得嬉戏耍闹,上课时有太监从旁监视,但太监不许多嘴多舌,不许随意走动。违者不论贵贱,严惩不贷。

乾隆时,皇八子永璇有一次因私事率亲随和园门护军数人离开圆明园上书房,骑马入城。事先未奏闻,亦未告假,乾隆得知之后,不仅对八阿哥大加申饬,连同总师傅、总谙达、师傅、谙达等都一一惩责。

乾隆时在军机处任职的赵翼,曾在笔记中记下自己值夜时目睹的情景:“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以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我和赵翼同样感慨,每每想到清朝的皇子们读书之苦就不寒而栗,深深自愧,像我们这样真的不算读过书。

天潢贵胄读书之劳苦,更甚于十年寒窗谋求功名的寻常百姓家。无怪清朝皇室子弟的文化素养要普遍高于明朝。

由此比照明朝,朱祐樘的读书之苦,如在眼前(可能减免了骑射、满蒙语的部分,单只学习四书五经就足够辛苦)。

从9岁到18岁,朱祐樘是明朝为数不多接受了九年非常正规高素质教育的皇太子。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天生性格的宽和良善,都让他能够明辨是非,任用贤臣,励精图治。

孝宗更新庶政,大开言路,当政的18年,任用贤能,体恤大臣,吏治清明,抑制官宦,清除奸佞,一扫成化年间的积弊。他虽然体弱多病,却勤于政事,力行节俭,同时轻徭薄役,与民休息。他统治的时代,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承平时期,史称“弘治中兴”。

老朱家的基因有点问题,明朝的皇帝普遍不正常,出了一个孝宗朱祐樘都正常得让人怀疑。就像一出漫长的荒诞剧里出现了一个正常角色。惊喜惊讶之余,总担心这位是出来打酱油的,戏份太少,不久就会被pass掉。

明宪宗太子朱祐樘,后来的明孝宗,身世之坎坷,令人掩卷唏嘘;弘治中兴,孝宗当朝的政绩,一扫宪宗朝的昏聩积弊,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轻徭薄役,与民休养生息,又令人赞叹;他一生淡泊女色,只爱一女子(原配张皇后)的专注,又承袭了他不肖父亲的痴情,令人感佩。

他不单具备一位仁君的素养,还拥有一位明君的智慧。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谥议罪。这并不代表他不明事理,不知生母因何而死,恰恰相反,成化十一年(1475年),刚被册封为淑妃不久的纪妃暴薨于永寿宫中,孝宗年六岁,哀慕如成人。

论起来,他一生最深的憾恨,当是此事了。但他并不是心胸狭隘的人。当他手握生杀大权时,他选择的不是清算报复,不是斩尽杀绝,而是宽恕。让历史成为历史,让思念继续。

对其早逝的母妃,孝宗未尝不想竭尽所能地尽些人子的孝道。弘治初,出于对生母的怀念,他曾经派人前往广西寻找纪氏的族人。奈何年代久远,当年又是因为战争而造成的祸端,即使广西官员掘地三尺亦无功而返。后来,为免此事扰民,趋炎附势之辈趁机欺世盗名,孝宗果断终止了寻访的事。为母亲上封号,在当地建祠堂,纪念纪氏族人。

我想,纪氏这位苦命的女子,被追封的皇后、太后,九泉之下有知,亦会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骄傲,为黎民百姓有这样一位明君而欣慰。

孝宗当政以后,全情投入工作,每天像一日三餐一样坚持早朝、午朝,忙着批阅奏章,召对大臣们议事,每天要听“日讲”,隔段时间还要组织“经筵”,这在宪宗朝是抵死不可能出现的事。而他治下由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人组成的内阁是明朝历史上地位仅次于“三杨”的内阁,加上老而弥坚的吏部大臣王恕、兵部大臣马文升的倾心辅佐,弘治一朝气象一新,盛世大局奠定。

纵观弘治一朝,既无权臣、宦官及后宫的专权,也极少弊政。晚明学者朱国桢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清人编《明史》多用史笔贬低明朝皇帝,提及孝宗却以“恭俭仁至、勤政爱民”八个字来形容。能在政敌的书稿里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可见孝宗的政绩实在不容置疑。

对于明孝宗,后世史家一直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

这样一位少有的仁君、明君,却天不假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日,孝宗因偶染风寒,误服药物,鼻血不止而死,时年36岁。据说当时“深山穷谷,闻之无不哀痛”。

弥留之际,孝宗召内阁大臣于乾清宫暖阁觐见,留有遗命:“东宫年幼,好逸乐,先生辈善辅之,以为贤主。”

是年十月,孝宗驾崩,归葬泰陵。唯一的嫡长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明武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荒唐皇帝。

【贰】

据说,清朝的皇子入学之后,凡有荒怠学业者,帝师斥之:“你想学朱厚照吗?”可见明武宗朱厚照的荒唐名声深入人心,足以垂范后世,成为经典的反面教材。

然而,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史载,朱厚照孩提时“粹质比冰玉,神采焕发”,性情宽厚仁和,颇有其父风范。八岁时,皇太子朱厚照正式出阁读书,以聪明见称,前天讲官所授之书,次日便能掩卷背诵。数月之间,已将宫廷内繁琐的礼节了然于胸。孝宗几次前来问视学业,他率领宫僚趋走迎送,娴于礼节。孝宗和大臣们都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以他的资质品行,将来会成为一代明君。

除却天赋过人之外,朱厚照独特的命格和传奇的出生经历也成为孝宗格外优容他的原因。据说,朱厚照的生辰八字大有来头,命理上有个名目叫“贯如连珠”,主帝王之相,与明太祖朱元璋的生辰有相似之处。孝宗一生未立嫔妃,宫中只有张皇后一人。张皇后一生只有二子,一子夭折,朱厚照是幸存的那个,更得宠爱。

据说,当年张皇后梦白龙入腹而生朱厚照,按易理的说法,西方属金,尚白,主兵象。他性喜骑射,孝宗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为与太祖朱元璋一样文武兼备的旷世圣君,所以对他骑射游戏颇为纵容,养成了武宗日后尚武的习气。

孝宗薨逝后,15岁的皇太子朱厚照即位登基,改年号为正德。要说朱厚照也确实好命,他的父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给他留下一个承平盛世和一个精明能干办事效率极高的行政班底。

本来少年皇帝是能循规蹈矩的,奈何身边有一帮居心不良的太监。朱厚照当太子时,东宫有八位随侍太监。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引诱他斗鸡走狗,荒怠朝政,沉湎于奇技**巧。如此种种,极大激发了朱厚照性格中玩世不恭、不拘礼法的部分。

眼看着皇帝小祖宗、诸位大臣心目中的一代明君胚子开始往不务正业的路子上走,文官集团不干了,六部九卿集体上书,弹劾的矛头直指刘瑾。

事态紧急,刘瑾率领“八虎”跑到朱厚照面前一通大哭,如丧考妣,连夜扭转了局势。朱厚照任命刘瑾为司礼监太监,同时批准了刘健和谢迁的辞职申请,孝宗年代的三人内阁,人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侃”的铁三角组合,只剩李东阳一人独撑大局。

在中国的历史上,似朱厚照这样以嫡长子身份顺利继承大统的并不多见,一切得来太易,他反而对此毫不在意,逍遥适意度过了16年的皇帝生涯,做了明朝三百年来最大的“玩主”。

每次经过故宫附近,穿过太庙广场,凝看那一道道朱红宫门,总会想起朱厚照会不会换了行装,从其中一道门中乘夜溜出,打扮成士子商人的模样,兴致勃勃地加入他迷恋向往的民间,游龙戏凤去也!

我对朱厚照的好感,来自于打小听熟的京剧《游龙戏凤》,似我这样恶趣味的人,至今听来依然兴致盎然,津津有味地欣赏风流皇帝调戏小镇酒肆老板娘。这趣味基本等同于明朝版的《我的野蛮女友》。抑或是,腹黑高帅富爱上天然呆小村姑。

戏文中“游龙戏凤”的故事广为流传,有一个花好月圆的结局,可惜李凤姐福薄,与正德定情之后,不久便病死了。不久之后,他又看上了一个乐工刘氏,与她相识之后,留下定情之物,随后派宫人去接她回宫。不料这位刘美人也大有性格,坚持认人不认物,要正德亲自去接,正德也不以为忤,乐呵呵的去接了她回宫,纳为妃嫔,且对她宠爱备至。民间的传说中,把正德邂逅这两位美人的艳事,合二为一,化作了一段佳话。

我一直坚定不移地报以某种构想,明朝历史上最特立独行的皇帝朱厚照和明朝历史上最声名在外的才子唐伯虎,如果能相逢陌上,以他们的性格,未必不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契友,一起笑谈风月,把酒言欢,当是一件赏心乐事。

只可惜,命运不曾给予这样艳遇的机会。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当正德皇帝忙着游戏红尘的时候,唐伯虎正在悲苦重重的人世间辗转播迁,困厄不断。朱厚照甚至不知道世上有这样一位苦命才子。而唐伯虎的那句诗:“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实是可看作他的人生注脚。

细数起来,除却历史上那些残忍暴戾、令人不齿的暴君之外,朱厚照是为数不多活得真正自在,无所顾忌的。他生性自在,不为世俗名位所拘,与大多数居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战战兢兢不敢步出禁宫一步的皇帝不一样。他热爱东游西逛,对先祖苦心营建的,象征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的紫禁城毫无兴趣,视之为囚禁自由的牢笼。

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十六日,时值元宵佳节,宫中放烟花不慎失火,殃及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三殿之首,武宗见火起,下令扑救,自己跑到了豹房,笑顾左右:“好一棚大烟火啊!”这句话其实透露了他心里真实的想法。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不着痕迹天从人愿地毁掉这个金碧辉煌的牢笼,他是无上欢迎的!

与空**乏味的紫禁城比,朱厚照更喜欢自己营建的两个小天地——豹房和宣府(今张家口宣化区)的镇国府。这成为后世史家集中火力诟病他荒唐的两大案例。

朱厚照兴建的豹房原址在皇城的西苑太液池西南岸,临近西华门的地方,即今天的北海公园西面。今中海、南海、北海三海,明代统称为太液池,在西苑内。豹房始修于正德二年(1507年),至正德七年(1512年)共添造房屋200余间, 耗银24万余两。

事实上,豹房因朱厚照而扬名,却非他创建,原本是皇室贵族豢养虎豹等猛兽以供玩乐的地方。朱厚照曾买来大量猛兽试验,发现豹子最为凶猛,因此多养豹子,人称豹房。

豹房多建密室,有如迷宫,又建有妓院、校场、佛寺,除了广纳美貌乐伎以供**乐之外,朱厚照所宠幸的义子们也多随侍于此。朱厚照从正德二年(1507年)入住一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驾崩,都居于此处。豹房并非寻常意义上的行宫,亦为朱厚照处理朝政的场所。朱厚照虽然不爱深居大内,亦不爱接见大臣,却没有延误真正的国家大事。就正德一朝的实迹来看,他批答奏章,处理朝政等军国大事时,还是令出必行,少有失策的。

正德朝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刘瑾,被同党弹劾,事缘刘瑾贪渎,横行霸道,不单欺凌大臣,渐渐亦与同党不睦,试图排挤“八虎”中的张永,张永不忿,向正德密奏。正德五年(1510年),宁夏安化王反叛,起兵的名义就是清君侧,除刘瑾。消息传到北京,刘瑾藏匿起檄文,不敢让武宗知道檄文的内容,叛乱虽被平息,但刘瑾犯下欺君大罪却是不容置疑。

朱厚照带醉听完奏报,即刻下令缉拿,几乎在弹指之间,不可一世的刘瑾束手就擒。顺带查抄出刘瑾僭越、意图谋逆的种种罪证。朱厚照下令将其凌迟处死。

宠幸刘瑾固然是朱厚照一生的大错之一,但当机立断诛灭刘瑾,这戏剧性的一幕,又体现出他性格的机变果断。朱厚照虽然荒唐任性,贪玩好胜,却是深谙帝王之术,将皇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毫不松懈。

明代阉祸甚剧,权阉把持朝政,只手遮天之时百官无人可与之抗衡。宦官作为皇帝的家奴,生死存亡却存于主子的一念之间——这是明代宦官专政大异于汉唐时期宦官专政的显著特点。

过往朝代宦官专政,宦官势力大到可以操纵帝位,决断皇帝的生死,明代却没有这种情况发生,这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可以这么说,朱厚照的贪玩任性,种种惊世骇俗的出格行为,丝毫不影响他的绝顶聪明。在豹房他精研佛学经典,会梵文,常招高僧入内,坐而论道,天赋悟性惊人。文的行,武的也行,朱厚照庙号“武宗”,他也确实“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生性勇猛的他不单豢养豹子,更喜与猛虎相搏,不是叶公好龙那等货色。

他内心深处一直盼着有机会大显身手,像太祖、成祖那样横刀立马,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厚照也算是文武全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是皇帝,不用“劳”。)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在宠臣江彬的怂恿下(这位兄弟可是为皇帝挡过老虎的人,身为武官,他擅长投其所好,除了溜须拍马,还能陪皇帝打仗,此后迅速取代钱宁成为朱厚照的第一宠臣),朱厚照到边地宣府(今张家口宣化区)巡边,建宣府。此后他又多了一个享乐地、安乐窝。他在宣府乐不思蜀,将此处称为“家里”。

此前他还有一次未遂的逃跑。当然,在朱厚照看来,此次行动更可称为一个伟大的冒险。朱厚照决定跑到关外去耍(主要是找蒙古人)。关外可不是什么太平地方,皇帝大人单枪匹马溜出去自助游,万一出了意外谁也担当不起。

正当城内的文官大臣们急得五雷轰顶、六神无主时,好消息传来,朱厚照的出游计划,在居庸关外遭到了巡守御史张钦和守关大将孙玺的联手狙击。两位大臣明白事态的严重性,宁死也抗旨不放他出关。

虽然年号为“正德”,朱厚照的一生的行为却是对这个词不折不扣的反讽。他一生都在与束缚自己的各种规条做不懈的斗争,自觉不自觉地做着个性解放运动。面对大臣们苦口婆心地劝谏,他态度良好的表示,知道了!你们说得不错!转个身我行我素,典型的“虚心受教,死不悔改”。

他该玩玩,该乐乐,推陈出新,精力旺盛。摊上这么一位百年难得一遇的混世魔王,大臣们除了摇头叹气,痛哭流涕,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之外,还能有别的招吗?

正德十三年(1518年)立春,朱厚照在宣府,照例要举行迎春仪式。以往的迎春仪式,不过是用竹木扎成架子,上面放些吉祥图案,进献给皇帝,谓之“进春”。朱厚照玩腻了,想来点新花样。他亲自设计迎春仪式,命人准备了数十辆马车,上面满载妇女与和尚。行进之时,妇女手中的彩球与和尚的光头相互撞击,彩球纷纷落下。这次迎春仪式,武宗格外有兴致,对自己的杰作甚感得意。

如果这还不算惊世骇俗,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玩酷”,朱厚照还有出人意表的后招。他给自己更名朱寿,九五之尊不惮自贬为“武人”,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凡往来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军钧帖行之,后来自己又加封为“镇国公”,官方全称“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

可想而知,这道诏令一出,京城那些尊崇礼法、循规蹈矩的大臣们得知之后会有多崩溃。捶胸顿足、痛哭流涕有之,寻死觅活有之。《明史·武宗本纪》就说他“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然矣”。

对于大臣们的规劝,桀骜不羁的朱厚照根本不予理会。我估计,看他们倒霉抓狂无计可施的样子,已经成为朱厚照的恶趣味。

他知道,他们根本不懂,他一生追求的就是摆脱大明皇帝这种官方正式身份的束缚,以不同的角色游戏人间。他也不需要他们懂。

正德十二年(1517年),朱厚照在阳和(大明真正的军事前线)适逢蒙古鞑靼小王子(即达延汗巴图蒙克)引军来犯,明武宗大为振奋,亲自排兵布阵,战争中,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包围。

朱厚照见状亲自率军杀入敌阵(颇有朱棣当年的风范),明军之围得解。此役之中,双方大小百余战,朱厚照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还跃马挥刀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小王子自度难以取胜,引军西去,终此一生不敢深入内境。

这位小王子可不是童话里的小王子,此君乃是鞑靼最卓越的军事天才,战绩彪炳,明将领提到他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在王守仁没有出现之前,他可算是打遍大明无敌手。

若是区区小败,以他多年纵横沙场,以蒙古骑兵的英勇彪悍,当不会轻言放弃。此战史称“应州大捷”。想当年,英宗率20万大军却成了蒙古人的俘虏,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武宗这一战之胜,真是扬眉吐气,尽展胸中抱负,一偿“天子守国门”的夙愿。

想那时,金戈铁马,残阳如血,大漠如烟。我深信朱厚照跃马回望,看见的是先祖的荣光。这一刻他才是真的意气风发。

怪不得朱厚照回去兴高采烈给自己加封“太师”。北方玩腻了,也建功立业了,他又琢磨着去南方耍耍。这一次文官集团彻底飙了,你老人家不务正业,我们忍了,三天两头溜出去玩,一晃几个月,我们也忍了;擅自出战,你打胜了,我们也不说啥了,你给自己封官,改名叫朱寿,如此数典忘祖的事,我们也接受了。您老能不能稍微消停会?

朱厚照当然不愿消停,双方对峙的结果就是,上书劝谏的大臣们被罚集体在午门罚跪,每天十二个时辰,跪足五天之后还有廷杖30伺候。这场对峙因正德十五年(1519年)六月,爆发的“宸濠之乱”,而握手言和。

宁王欲效仿成祖朱棣,在江西南昌起兵叛乱,奈何他不是朱棣,朱厚照更不是朱允炆。更何况,这个时代还出了一位光耀千古的人物——王守仁。王守仁不单是横绝百代的哲学家,还是个天赋异禀的军事家,他用兵的风格就是诡诈。遇上了全能型的王守仁,朱宸濠只有四个字——必败无疑。

得知宁王叛乱,朱厚照不以为意,相反大为亢奋,这次不用溜出关外去打蒙古人了,现成就有一个。他以御驾亲征为名巡游江南,具体行程是这样的:由京城出发,途经保定进入山东,过济宁抵达扬州,然后由南京、杭州一路南下,到达福建。

朱厚照边走边玩行至半路,其实此时大局已定,无所不能的王阳明先生已经平定叛乱,俘虏宁王。深感没有赶上好戏,一身本领无用武之地的他,听信江彬的怂恿,准备将宁王放回鄱阳湖,再战一场,彰显自个儿的能耐。

好在王阳明先生不愧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压住了朱厚照歪门邪道心血**。他比聪明绝顶的朱厚照更聪明绝顶。在王先生的斡旋下,朱厚照勉勉强强接受另一个游戏方案:在金陵献俘仪式上,将朱宸濠假意释放,再化身“镇国公威武大将军朱寿”,将宁王抓获,满足这娃的好胜心兼虚荣心。

不厚道的我,每每读到这段史料都喷饭。我要是宁王,我真的会觉得很羞辱啊!

江南玩够了,宁王也亲手“抓获”了,朱厚照准备回京了。他依然保持了高昂的游玩兴致,丝毫没有意识到死亡的阴影已经降临。

正德十五年(1520年),南巡途中的朱厚照在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市)垂钓,不慎落水受寒,从此之后身体每况愈下,不复以往的活力。次年,病逝于豹房,结束了他多姿多彩,出人意表的一生。终年31岁,葬于昌平金岭山东北的“康陵”。

朱厚照的一生是不免被定义为荒唐的。他一生不安于室,做了太多令人瞠目结舌、拍案叫绝的事,把他老爹孝宗的份额也挥霍掉了。但他实在不能被简单定义为昏君。他虽然腻味大臣对他的劝谏,却不曾轻易动用自己的权力去为所欲为。

对他而言,这江山就是他的游乐场,他的兴趣不是做一个像他父亲那样的中兴明主,名垂青史。他只是爱玩,一心一意活得自由自在,他渴望自由,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

他玩得超越了那个时代人的理解,亦令后人瞠目结舌。在某种意义上,他活得潇洒,更活得苦闷。他终此一生无法摆脱自己既定、法定的身份。作为一个充满**的浪漫主义者,他所追逐的,是一个始终无法实现的梦,犹如水中捞月,镜里观花。

还是用唐伯虎的绝命诗来做结吧:“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唐伯虎一生坎坷,绝命诗潇洒为表,底蕴苍凉,说穿了,仍是文人心酸寒苦。这首诗用在朱厚照身上却是恰如其分,且更有来去从容潇洒自如的意味。

下一世,愿他能得自在身。

【叁】

武宗逝后,因其未有子嗣,继承人只能在近支宗室里挑选。在皇室的首肯下,内阁首脑杨廷和按“兄终弟及”的祖训,选择明宪宗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入继大统。

在杨廷和看来,朱厚熜资质聪颖,年纪又小(才15岁),一切看起来和正德继位时差不多。只要他善加**,这个少年当可以成为一代明君,也可以稍稍弥补他辅佐正德的缺憾,延续大明王朝的盛世之光。

不久之后,杨廷和就会发现自己失算了,他会沉痛地意识到这个错误。这位有拥立之功的三朝阁老会为此付出结束辉煌仕途的代价。眼前这仍显青涩的个少年何止聪明,他简直可以说是老谋深算,是天生的政治生物。

早在由藩邸入京之初,朱厚熜就名分问题提出严正交涉。当迎接他的礼部大臣们请他“从东华门入文华殿,先成太子之礼”时,政治嗅觉极为敏锐的朱厚熜,坚决不从。东华门是紫禁城的东侧门,是平日里内阁官员和朝臣出入的宫门,大行皇帝的梓宫、神牌也由此门出。

朱厚熜表示:“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条入宫路线是专门为皇太子设计的,做皇帝应该走大明门,进奉天殿。

他的意思很明确,我是来继承帝位的,不是来给人当儿子的。面对皇位的**,年仅15岁的朱厚熜没有欣喜若狂。他拒绝受人摆布,态度坚决,不为所动,打定主意谈不拢就一拍两散。面对他这样心理素质超强的谈判高手,久经江湖的杨廷和亦无计可施,这是他看中的人选,左思右想只得妥协。

随后,嘉靖帝生母兴献王妃蒋氏入京,礼部拟议由“崇文门进东华门”,嘉靖帝不允,嫌东华门等级不够,改由“正阳中门直入”。

即位正名之后不久,嘉靖又出新招,提出要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帝。从人子的角度,他这个要求完全合情合理,但这个颇近人情的要求,被号称尊崇礼法的朝臣们抵制,嘉靖帝心中有火发不得,这个皇帝当得爹妈都不能认,还要跟这帮死脑筋斗智斗勇。

从说理到动刑,历时两三年,其间经历了内阁首辅杨廷和辞职,大臣们喋喋不休反复上书,“左顺门”抗争事件爆发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事件——“大礼议”,终于尘埃落定,以嘉靖帝的获胜而告终。

其实无论皇帝还是大臣都不傻,他们之所以如此纠结于名分的问题,乃是因为这个看似刻板无聊的问题指向着一个政治斗争的根本核心——权力。

这一系列的事件看似是小事,其实涉及礼法尊卑,当中谁占了上风,谁就获得了权力,事态发展的结果也将导致在长远的将来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可撼动的权威将掌握在谁手中。

毋庸置疑的,少年皇帝借着这次较量,捍卫了自己的地位,将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终此一生,不曾放松。

他如愿以偿推尊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献皇帝”,庙号睿宗,并将神主入太庙,跻身于武宗朱厚照之上。实事求是地说,朱祐杬是有资格享有这个尊号的,他是宪宗第四子,生母为宸妃邵氏。

邵宸妃是浙江昌化人,出身贫寒,父亲邵林以淘金为生。由于生计艰难,便将邵氏卖给了杭州镇守太监。太监见邵氏生得美貌非凡,遂将她送进了皇宫。

和孝宗生母一样,邵氏在入宫后学有所成,知书达理,为宪宗所看中。与朱祐樘的坎坷不同,朱祐杬出生时正赶上万贵妃对明宪宗放松管束的好时候,万贵妃为废掉太子朱祐樘,推荐给宪宗的新人选,就是邵宸妃所生的皇四子朱祐杬。

这位皇子喜好读书,为人端正豁达,是藩王之中少见的高素质之人。朱厚熜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又得他悉心教导,自幼资质过人,说他聪明绝顶并不为过,朱厚熜和朱厚照一样,可以算作明朝皇帝里智商列第一梯队的人物。

与正德帝不同,嘉靖帝性格乖张,尤为精于权谋。我相信不止是黯然隐退的杨廷和,那些日后在嘉靖的整治下噤若寒蝉的大臣们,会深切的怀念起那个曾经令他们头大如斗、穷于应付的正德帝。

与嘉靖的专横霸道相比,正德孩子气的荒唐任性简直是太容易对付了。起码在他面前,大臣们还可以指手画脚,仗言直谏,保持人格的完整和气节。

跟嘉靖的心狠手辣相比,正德对待大臣也太仁慈宽厚,太让人如沐春风了。正德不管如何荒唐,他对待大臣的态度始终是很有分寸,很见涵养的。他知道自己爱玩,就干脆将内政托付给杨廷和,终此一生都很尊重这位老臣。在武宗看似荒唐恣意的行为下,大明王朝还井井有条行进在正轨上,并没有真正滑向衰落的深渊。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对于当年初登帝位的嘉靖来说,他的所作所为都有理由。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外藩就位的他对先朝的臣子们有着天生的戒备和不信任。经过旷日持久的“大礼议”事件,他越发坚定地相信,只有牢牢掌握手中的皇权,只有权谋和暴力才能捍卫为皇者的权威。

站在故宫的左顺门前,想起嘉靖年间的“左顺门事件”,再想到杨慎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金水桥边,残阳尤烈,千古之下,去者不远。又有谁能真如王阳明先生那般超然世外,视富贵如无物,视荣华若浮云呢?

嘉靖终其一生做不到,当年年轻气盛的杨慎更做不到。当他的父亲辞官去职时,作为内阁首辅之子、当时士林的青年领袖,年轻气盛的杨慎当仁不让地接过了护礼派的大旗。

当唇枪舌剑已不能奏效时,这位高干子弟率领诸位大臣齐聚在左顺门外,静坐、嚎哭,花样百出。他更喊出了一句颇具煽动性、永留史册的口号:“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说白了,这句话就是,兄弟们上吧!坚持到底!咱们跟皇帝扛上了,荣辱成败只看今朝。

他带头闹,撼门嚎哭。一时之间,金水桥畔哭声震天,紫禁城内如丧考妣。这十足“愤青”的行为,彻底惹恼了嘉靖皇帝。

在数次劝导(派太监传旨)、恐吓(为首者下狱)无效的情况下,嘉靖皇帝使出最后的杀招——廷杖。对于这帮给脸不要脸的家伙,他的耐心已到极限,决定不再客气,让这帮书生彻底闭嘴消停的方式只有一个——打!打死几个算几个。

和刽子手一样,施行廷杖的人,都经过专门的训练。训练方法是,在砖头的上面盖一张纸,要求将砖头打碎,而纸一点不破。如果得到满意的贿赂,他们打下的木棍,看起来血肉横飞,却不致命;如果受刑的官员家境贫苦,无钱行贿,行刑者下杖时看起来很轻,甚至连皮都不破,却足以痛彻心扉,只消三四十杖,就非死即伤。

左顺门事件之后,嘉靖开始报复。200多名闹事的官员(实际只有140余人)被关押,随后以签名为证,除却年老体弱一打就死的,其余人等,被逐个施以廷杖。其中17人被杖毙。

此次流血事件中,作为始作俑者,带头闹事的杨慎,荣幸地被打了两回。也是他年轻,底子好,才得以熬过两次廷杖而不死。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对杨慎而言,等待他的却不是后福,而是嘉靖帝的特别“优待”——流放云南永昌,永世不得返京。

当年的云南,可不是如今的旅游胜地,而是让人闻之色变的苦寒之地,尚未开化,瘴气丛生,一入此地,如入鬼域。

流放途中,杨慎凭着聪明之极的头脑躲过了暗杀。抵达云南之后,又凭着自己的魅力和过人的交际能力,迅速和当地官员打成一片,吟诗作对,著书立说,偶尔还能出去游山玩水。

杨慎,这位天下第一才子,昔日的内阁首辅之子,如今的流放重犯,除却背井离乡,回京无望,日子过得还不赖。作为嘉靖朝排名靠前的政治犯,杨慎始终被嘉靖帝忌恨。

此后的三十余年,杨慎愈发放浪形骸,以诗酒自娱,将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史载:“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一代才子,远离了政治斗争,却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以72岁的高寿善终——这样的结局其实也不坏。

当杨慎在云南享受着风花雪月时,千里之外的京城内,嘉靖朝政坛的腥风血雨才刚刚开始。杨廷和之后,后起之秀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等,个个都是官场高手。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权势倾天,却始终不过是嘉靖手中的玩偶。

嘉靖帝阴狠狭隘,自私自大,他最大的优点是太过聪明,不幸的是,他最大的缺点也是太过聪明,玩弄群臣于股掌之中。在朝臣此起彼伏的斗争中,他始终是冷静的旁观者和幕后的操纵者。

同理,嘉靖这个薄情寡义的人,对他后宫的那些妃嫔,也是爱之欲其生,厌之欲其死的。三任皇后都不得善终。

嘉靖性情乖张,修道服用丹药之后越发喜怒无常,在前朝责打大臣,在后廷惩罚宫嫔,恐怖气息蔓延。对宫女嫔妃稍有不满,轻则厉声呵斥,重则施以大刑。几年之中,因为细微小事被酷虐,惊惧而死的人就有上百人。

中年之后的嘉靖迷恋修道炼丹,追求长生不老。虽然武宗以后的明朝皇帝都开始往不务正业的路子上走,越来越不把当皇帝当回事,但像嘉靖这样,在位45年,20多年不上朝理事的还是第一位。

明代皇帝信奉道教,在紫禁城内外兴建了许多道场,其中最大的殿宇是位于紫禁城中轴线最后,御花园偏北的钦安殿。

嘉靖尊崇道教,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关系密切。荆楚之地本就是道教的源头,嘉靖帝的父母也崇信道教。自幼的耳濡目染对他影响不小,更何况,嘉靖追求长生不老的目的和历代帝王并无二致——所谓长生不老,不过是为了更长久地稳固手中的权力。

为了这一追求,这位“醮斋皇帝”和他的“青词宰相”一起,求仙问道,宠幸道士,把祸国殃民的事业发展到极致。

嘉靖对猫非常宠爱,他有两只特别喜欢的猫,分别叫“雪眉”和“狮猫”。嘉靖以帝王之尊举行仪式,册封雪眉为“虬龙”。

“虬龙”死后,嘉靖非常悲痛,将它葬于万岁山,立碑著文,提名为“虬龙墓”。狮猫死后,嘉靖为它打造了黄金棺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命大臣们为其作祭文。凡有不遵命者,皆受惩责,文辞合意者,则受宠幸,得以晋升。

与对待宠物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嘉靖对待宫人非常残酷。他听信方士邵元节和陶仲文所言,取处女初潮之经血炼制红丹,以求长生不老。为保持身体的洁净,宫女只能吃桑饮露,有多人因饱受残害而死,事后还有人被杀灭口。

这些丹药自然不能长生不老,却应该有壮阳的效力,这些宫女被性虐待狂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绝望之下,只能奋起反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的某个深夜,嘉靖宿于曹端妃所居的“翊坤宫”中,熟睡之中,被以杨金英为首的一帮宫女以绳系其颈,欲取其性命。慌乱之中,所系绳扣竟为死结,宫女心慌力弱,嘉靖仅仅被勒昏而已。其中有胆小者前往皇后所居的坤宁宫报信。方皇后赶来救护,世宗得以不死。此事发生在壬寅年间,又发生在禁宫之内,故史称“壬寅宫变”。

事变后,杨金英等16名宫女皆被分尸处死,宁嫔王氏、端妃曹氏亦受牵连处死。宫变之后,生性多疑的嘉靖受到了很大惊吓,从此不再居于禁内,避居西苑,开始了二十余年不上朝不见大臣的创举。他认为自己大难不死全是因遵信道教而被上天庇佑,从此之后更加倍痴迷于此。

虽修道炼丹,却不减凡俗之欲。有明一朝,嘉靖是拥有妃嫔最多的皇帝,曾效仿古礼采选九嫔,先后立有三任皇后。原配孝洁皇后陈氏仅仅因为对他的好色略所不满,嘉靖便大为震怒,踢打陈氏,陈氏因惊惧流产,血崩而死。陈氏死后,嘉靖立顺妃张氏为后,一度宠爱有加。然而很快就因小事盛怒,张氏幽死冷宫,无谥号,继立者为方氏德妃。

方氏在“壬寅宫变”中对嘉靖帝有救命之恩,但她借机处死了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令嘉靖忌恨在心。几年后,后宫失火,嘉靖竟命人不救,任方氏在火中惊惧而亡。

说实话,读史书时,在书页间见多了宫闱血腥,对人心的诡诈和无情利用也见怪不怪了。可是,行文至此,仍是止不住得齿寒血冷。

后宫之中,女子之间凭仗美貌,用尽心机嗜血相斗都情有可原——毕竟,获取宠爱是唯一的出路,没有君王的恩宠就意味着红颜冷寂,老死宫禁无人问。然而,似嘉靖这样冷血无情对待妃嫔,视人命如草芥,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无法苟同。此人之刚愎自用,残暴专横,已是令人发指,即使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暴君,也还有儿女情长、夫妻情深、略见真心的时候。唯独这个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全情投入只爱自己。

相较之下,正德这位贪玩多情、好色好酒的君王,肯为美人一诺屈尊去接,还真是至情至性,可爱到令人怀念。

其实,在正德年代,大明的国势并没有那么糟糕,起码君臣之间还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余地。但到了嘉靖年间,国势日下,积弊丛生,群臣丧志,已是不争的事实。

即便不上朝,不见大臣,痴迷于炼丹,一心追求长生不老,嘉靖亦无一时一刻松懈,不肯放下手中的权力。二十余年间,他忙里偷闲批答奏章,朝廷发生的大小事件,局势走向无不了若指掌。

他是聪明的,聪明到愚蠢的程度。他自以为天下尽在掌控,殊不知,自己早已成为独夫民贼。

学者多有论断,明之亡,始于万历。而我基于对嘉靖不加掩饰的厌恶,主观地认为,肇祸之端,实在嘉靖。他的独裁统治,不单灭去了这个王朝前进的活力,为后世铸下了祸根,更阉割了文人的思想,铲平了多数人的风骨。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59岁的嘉靖皇帝驾崩于乾清宫。这位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结束了他的专制。

对于他的过失,海瑞已经骂得相当具体,至于他漫长的一生,我只有八个字相赠:死得太迟,死有余辜。

这个评断,无关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