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荆钗记》
鳌头可羡,须知富贵非吾愿。
生活,就是心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碰撞交接的过程。有时欣悦。有时惨烈。得偿所愿或是粉身碎骨。
所有的曲折复杂都会有一个简单的指向,矛盾也终将化解。人的一生,是用来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和如何得到的过程。
兜兜转转之后,发现苦心追求的正是自己早已拥有的,和蓦然发现自己费尽心机也无法拥有一样可悲。
在众多汲汲以求的读书人中,蔡邕和王十朋是特出的罕物,他们心思清明。自我随和。
——题记
【一】
我翻遍汉朝史书,有汉一代,只有三公九卿,未见有个牛丞相。蔡邕实有其人,乃东汉名士。生一女蔡文姬,文姬归汉是东汉文化界的大事。但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蔡邕娶过一位宰相千金,他的夫人亦不姓牛或赵。
这点不真,并不妨碍《琵琶记》成为一个好故事。我意欲通过它和《荆钗记》来传达一些清洁的概念。这是两个内核一致的故事。情节,在某些地方也有重合。
这点相似也不妨碍故事各自的走向和表达。这两个故事里的女主角都坚贞温婉,贤良淑德,男主角的性格都具有清教徒的特质。清沉寡言,自我节制。他们象征着最具有中国传统道德美感的人格。
《琵琶记》和《荆钗记》的开场,都是一幅天伦之乐的温馨画面,孝顺的子女为高堂贺寿。家庭美满,子女在侧。
幸福里也不乏隐忧,风波就躲在平静后。蔡邕的父亲寻思着让蔡邕上京赶考博取功名,钱玉莲的父亲一直惦记着自家无后,要为女儿寻一个终身。
面对父亲的催促。蔡邕表示,父母在,双亲老,不便远游。
面对母亲的催促,王十朋表示,尽快出发。
也许王十朋也有蔡邕一样的顾虑。但艰窘的家境,寡居老母的殷切期盼都促使他必须把功名放在首位,有了功名才有能力照顾母亲和妻子。
王十朋的生存压力显然要大过彼时家境还算优渥的蔡邕。
看上去虽然不同,实际上的动机却很一致。他们都不是单纯的为自己考虑,去追名逐利。
不是同一个春天,当王十朋怀揣着岳父赠予的银两踏上了上京赶考之路,蔡邕犹在家中艰难抵制着父亲的高压。对于儿子的前程,父亲比儿子更上心着紧。
亲近自然,安贫乐道,本该是一个农耕社会自然的事。即使不能够蔚然成风尚,也该在被赞美的和允许的限度之内,奇怪的是,人们对此不屑一顾,背离的义无反顾,贫民和农人不再期许自己的子女成为和自己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而希望他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时蔡邕已经成亲,父亲认为他应该紧接着跨入立业的阶段。
蔡邕的理想和世俗标准背道而驰。他想:“虽然读万卷书,论功名非吾意儿。只愁亲老,梦魂不到春闱里。便教我做到九棘三槐,怎撇得萱花椿树。天那!我这衷肠,一点孝心对谁语?”
他显得恬淡安然,并不像很多读书人那样急欲博取功名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父亲却不领情,把他的从容理解为不思进取,贪欢恋爱。蔡父望子成龙之心压倒一切,或许做父母的早已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想由子女来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父亲不依不饶,咄咄逼人的态度让他无可自辩,失去退路。
蔡母虽然站在他这边,奈何也无法说服固执的父亲。
蔡父声称:“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改换门闾。孩儿,你道是无人供养我,若是你做得官来时节呵,三牲五鼎供朝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终是喜。”
老人家放话,我死就死了,死了埋在土里也要看你功成名就!抵不过父亲的威逼。蔡邕只得辞别双亲,辞别新婚两月的妻子赵五娘,依依而去。看过太多志得意满意欲登龙的书生。蔡邕这样被人逼赶着上考场的,相当少见。
这个男人心性洁净,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如同在如今错乱纷争的社会中,有这样一种自在。不管外界的价值财富如何动**激烈求进,不攀比,不嫉妒,建立独立完整的精神体系,自在其间,观花望月,饮酒下棋。
说来轻巧,真正能够甘于平淡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在那个以科举功名为出路的社会里,同样不以社会的主流价值为念,不觉得功名在身就从此出人头地,可以耀武扬威。这意味着内心拥有比财产更稳固更丰裕的财富。
【二】
两位未来状元走后,他们痴情的夫人苦守家中,二位女子孝顺公婆,注意言行,道德节操堪称完美。
无论是《荆钗记》钱玉莲的“闺念”,还是《琵琶记》赵五娘的“妆叹”,无非都是表白思念丈夫的寂寞,孝顺公婆的坚贞之心。
两折戏比较,赵五娘的感慨更婉转深长幽怨动人。她道:“翠减祥鸾罗幌,香销宝鸭金炉。楚馆云闲,秦楼月冷,动是离人愁思。目断天涯云山远,亲在高堂雪鬓疏,缘何书也无?”
〔古风〕明明匣中镜,盈盈晓来妆。忆昔事君子,鸡鸣下君床。临镜理笄总,随君问高堂。一旦远别离,镜匣掩青光。流尘暗绮疏,青苔生洞房。零落金钗钿,惨淡罗衣裳。伤哉惟悴容,无复蕙兰芳。有怀凄以楚,有路阻且长。妾身岂叹此,所忧在姑嫜。念彼猿猱远,眷此桑榆光。愿言尽妇道,游子不可忘。勿弹绿绮琴,弦绝令人伤。勿听白头吟,哀音断人肠。人事多错迕,羞彼双鸳鸯。
春闱催赴,同心带绾初。叹阳关声断,送别南浦。早已成间阻。谩罗襟泪渍,谩罗襟泪渍,和那宝瑟尘埋,锦被羞铺。寂寞琼窗,萧条朱户,空把流年度。嗏,瞑子里自寻思,妾意君情,一旦如朝露。君行万里途,妾心万般苦。君还念妾,迢迢远远也须回顾。
朱颜非故,绿云懒去梳。奈画眉人远,傅粉郎去,镜鸾羞自舞。把归期暗数,把归期暗数,只见雁杳鱼沈,凤只鸾孤。绿遍汀洲,又生芳杜,空自思前事。嗏,日近帝王都,芳草斜阳,教我望断长安路。君身岂**子,妾非**子妇。其间就里,千千万万有谁堪诉?
独守空房的冷清自不待言。当丈夫走后,她们都自觉放下曾经的青春妖娆。不再在意容颜,无心妆扮,不惜冷落了妆台,黯淡了容颜。所有的心念都用来翘首企盼敬候佳音,在对丈夫无限期望的同时又深恐男人一朝得志金榜题名眼界宽阔之后抛弃自己。
即使这样心神不宁,在长辈面前还要小心伺候,礼数周全,千万不能被长辈看出你心不在焉,这又是耽于情爱的罪名——做好孝妇贤妇真是难得。
钱玉莲尚有通情达理家境富裕的老爹帮助照应婆婆,如果不是她那贪图富贵的姑妈和继母不死心逼她改嫁孙大官人的话,钱玉莲的日子应该相对好过。
而赵五娘则遇上了最麻烦的事情,蔡邕走后,任她勤俭持家,小心照应,一家人,三张嘴,坐吃山空,家道依然日渐中落了。
紧接着又遇上了荒年,饥馑是农业社会农民最大的灾厄。一旦天公耍了性子暂时忘却了下界黎民。赖以为生的土地颗粒无收,农民只能欲哭无泪,除了祈求上苍早日开恩之外毫无办法。
赵五娘比其他人又更艰辛凄苦一些,一个妇道人家,守着两个老人,平时连搭手帮忙挑水担柴的人都没有。无须刻意分剖,男与女的差别也清晰可见。仅仅是在劳动能力上,一个女人,怎么也抵不过男人。男人在身边,心里无形中有支柱,有依靠的感觉和没有依靠的感觉,生活起来,怎么可能一样呢?
赵五娘对蔡邕那么多文绉绉思念的话语,其实都不及一句“你身上青云,只怕亲归黄土”来的痛切。我们该愤懑的,不是一个结婚两月的妻子义无反顾地为丈夫付出,无怨无悔地照顾老人。孝义是任何时候都该坚持褒奖的。叫人愤恨的是,追名逐利的社会价值操纵支配了人们的生活,使得多少本该一起同事双亲,偕老百年的夫妻被迫离散。
安稳和乐的日子不要过,一定要出外求取功名,为功名二字驱策,劳碌奔波。等到回过头,想回到往日的清净安闲已不可能。
灾难和打击接踵而至,联手对这个女人百般逼凌。这时赵五娘几乎已经撑不下去了。她去领救济粮,轮到她偏偏没了,粮官念她诚实可怜,严命里正把贪污的公粮交出来抵给她,孰料粮官刚走,里正就回来抢走粮食。悲愤绝望的她激愤之下几乎投井,幸亏被邻居张广才拦下,张太公将自己领到的粮食分她一半。
饶是如此,日子也更举步维艰了。粮食短少到足以让公婆生疑——怀疑她独自偷食。她无可置辩。事实上,为了省出口粮,她只能躲在下处吃糠咽菜。
蔡母窥视到此景,悲恸之下,遽然倒地死去。老人以决绝的死亡来表达内心的迟疑和恐惧,对丈夫的埋怨,对儿子的思念,对媳妇的愧疚,对不知何时结束的饥饿的惶恐。千言万语都随生命的终结嘎然而止。
残年终于在风中熄灭。又过了几日,蔡父也凄然病故。将死之际,蔡父痛悔自己当初逼儿子去赴考,更恨不孝子一去音讯全无,又痛惜贤惠儿媳操持家业,恪守妇道。固执的老人写下休书命五娘自行改嫁,含恨嘱咐道:
(外)媳妇,都是我当初不合教孩儿出去,误得你恁的受苦,我甘受折罚,任取尸骸露。
(旦)公公,你休这般说,被人谈笑。
(外)媳妇,不笑着你,留与傍人道,蔡伯喈不葬亲父。怨只怨蔡伯喈不孝子,苦只苦赵五娘辛勤妇。
他悔不当初。想起儿子当初的不愿。他终于领会他的用心良苦。不是他不孝,而是他亲手将他推上了不孝之路。
赵五娘看着死亡覆灭了公公的老朽的躯体,悔恨消折了他的风烛残年,接下他如此硬冷的遗言。眼看着老人咽气,她心里惊凉到滴水成冰,短短时间里,两个亲人故去。猝不及防的她连埋怨或思念蔡邕的时间都没有。
眼下,安葬公婆迫在眉睫。刚刚与死亡擦肩而过,她只觉得眼前幽暗,脊背发凉,死神就在身后,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伸手连她一起拉走。
假若,蔡邕回来,不要说一家团聚,可能连荒坟尸骨都找不到。
公婆虽然下场凄惨,至少死能相守。而她,现在,还能指望和蔡邕同穴而眠吗?
死命按捺住不祥的念头,她不敢想,怎么敢多想。
【三】
《琵琶记》里有人故去,《荆钗记》里钱玉莲的死也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逼近眼前。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王十朋递回的家信被造假,在资讯极度闭塞的时代,查证一封信的真伪,只能靠可能知道实情的人。但若这个人居心叵测,这封信又恰好是他伪造的,那么,真相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水落石出了。
和王生一起进京赴考的孙汝权名落孙山。功名非吾愿也!衣食无忧的孙大官人潇洒挥手,倒也没有太在意。无意间偷看到王生的信之后,他对窈窕淑女钱玉莲的觊觎之心又被勾起,转而把剩余心思动到娶钱玉莲身上,伪造了一封信把原信调包,同时火速赶回温州。继续他拙劣却险恶的计划。
当钱父前来向他求证王十朋是不是休妻另娶时。孙汝权信誓旦旦的表示王生贪图富贵另娶了宰相之女。
忠厚的钱父犹自将信将疑,王十朋是他亲自挑选的女婿,人品他是信得过的,但这封信加上孙的证词,让这一切看上去是既成事实。
本来,孙拙劣的计划不可能如此轻易成功,因为其中有太多破绽。奈何旁边有两个一心想拆三钱玉莲和王十朋的搅事精。
一直反对钱玉莲嫁给王十朋的继母和“十三点”姑妈见机在旁边撺掇。表示既然是姓王的不仁在先。休怪我们不义在后——两个人两张嘴,力逼着钱玉莲改嫁。
钱父被吵得头大如斗。钱玉莲抵死不从,指出信中的种种疑点。王母也不相信儿子会做出这等背信弃义的事情,可是,面对气势汹汹咄咄逼人的两只母老虎,她又不能再为儿子申辩什么。
坐立难安不知所措侵扰中,只有儿媳坚决的态度让她稍感安慰,略有信心。
钱玉莲誓死不改嫁!
从第一天替孙家做媒的姑妈拿着孙家的金钗和王家的荆钗到她面前要她选择时,她就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绝不嫁品行恶劣,徒有钱财的孙汝权,她只认同父亲选择的书生,倾慕家境清寒却深有抱负的王十朋,情愿与他同甘共苦。
她选择了荆钗,我不要最好的,只要最适合自己的。
当初继母就对她的“忤逆”非常不满,认为她不识好歹,阻断了自己的财路,为此继母大发雷霆,在家里争闹不休,逼着钱父把玉莲只身嫁出去,一点嫁妆也不陪。
新婚的清冷寒酸,她熬过来了,王生上京后。父亲将她和婆婆接回家住,继母每日的冷言冷语,她也顶住了。更毋论那些秋露凄迷,寒蝉凄切的日子里,她受着冷风,看着凋零漫卷的黄叶,听着窗外秋虫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唤,是如何捱过一天又一天。
当足以把人凌迟的寂寞都可以忍下时,还有什么来自别处的压力可以摧毁她?
她无惧威逼,却担心一时不慎落入圈套,难保清白,到时候既辜负了父亲又辜负了丈夫。
思前想后,她趁夜投江自尽了。
黑夜是死亡的帮凶,迅速掩盖了残酷的真相,血腥险恶被水波抹去,江面温柔地连涟漪都不泛起。一个女人抵死的反抗,如此微不足道,就像一颗石子掉进水里,“扑通”之后就销声匿迹!
如你所知的那样,钱玉莲并没有死。
她被路过的官员所救,官员也姓钱,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江边有节妇投水,叫他去搭救,他醒来之后觉得蹊跷,就派家人在江边打探,果然救起了钱玉莲。
钱玉莲诉说了自己的遭遇,钱大人见她贞洁可人,又确实是有家难归。同姓的巧合让他更觉得亲切,他收钱玉莲为义女。
王十朋不知道妻子的遭遇。他自身的经历同样曲折,高中之后,他滞留京城,声名鹊起的他很快被姓万的权相看上,要招为女婿。
姓王和姓蔡的书生都一样,他们在刚刚踏入仕途之初就遇上了高官显宦拦路,丢给他一个看似是机遇的难题,或者是看似难题的机遇:要前程还是要娶我女儿?当然——这两者是捆绑销售的。
姓王和姓蔡的书生都一样,他们拒绝了宰相的示好。谦虚而坚决地表示自己配不上,糟糠之妻不下堂,换言之,我来考状元,不是来考你女婿的。
宰相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大人们都很健忘,忘记自己也是当年也是个穷酸,也是这样一步一步摸爬滚打装了无数孙子后捱到了今天位极人臣的位置。当一个人显贵之后就会自动洗底,淡忘往昔的寒酸和不堪,渐渐认为自己是个天生高贵,一言九鼎,容不得拒绝和侵犯。
向王状元抛出绣球的万宰相悍然表示要将王状元的肥缺换掉,改调不肥的吉安。向蔡状元伸出橄榄枝的牛宰相文雅一点,直接把小报告打给了皇帝领导。
皇帝领导自然偏向自己的宰相多些,立刻拒绝了蔡邕的辞职报告,并下旨让新科状元和宰相千金择日结婚。
蔡邕闻讯,怆然无言,他内心惨伤,却不可共人言。
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他的人生再次被断然决定,先是父亲,再是皇帝,总是有强大外力不断干预,胁迫他偏离自己的初衷。
而他内心仁慈,总是委曲求全,舍己从人。
戏中一段蔡邕的心理独白催人泪下。
梦绕亲闱,愁深旅邸,那堪音信辽绝。凄楚情怀,怕逢凄楚时节。重门半掩黄昏雨,奈寸肠此际千结。守寒窗,一点孤灯,照人明灭。
当时轻散轻别。叹玉箫声杳,庾楼明月。一段愁烦,翻成两下悲咽。枕边万点思亲泪,伴漏声到晓方彻。锁愁眉,慵临青镜,顿添华发。
鳌头可羡,须知富贵非吾愿。雁足难凭,没个音书寄子情。田园将芜,不知松菊犹存否?光景无多,怎奈椿萱老去何?
自家为父母所强,来此赴选。谁知逗遛在此,竟不能归!今又复拜皇恩,除为议郎。虽则任居清要,争奈父母年老,安敢久留?天那!知我的父母安否如何?知我的妻室侍奉如何?欲待上表辞官,又未知圣意如何?苦!好似和针吞却线,刺人肠肚系人心。
言犹在耳,我心下顿默,一时竟生茫茫之感,一如倦极的飞鸟。不是所有的书生在得到功名之后都会欣喜若狂。不是在所有的人眼中,富贵都值得用生活的其他价值来换取,蔡邕不是蔡邕,蔡邕是读书人中更纯粹稀少的那一类。可惜他的纯粹,并不能使他得到赦免,只能使他更痛苦。
更在某个深夜,当我读到这段话时,逼我再次意识到“身不由己”这个偶尔被遗忘的残忍真相。
是何处涌起的酸楚触动了心肠,为什么忍了又忍,仍是有泪欲流。
这一切都不是他的错,人有多少事能够自主啊?我们都不是为自己而活。决绝的对抗是激烈的美,而柔顺的妥协,意味着旷日持久的自我牺牲。
【四】
皇帝难得有兴做次媒,不成功,岂有此理?下面人赶紧操办起来!
蔡状元就这样莫名其妙被牛家强娶进门,心怀哀怨地成了牛宰相的东床。东床坦腹不坦腹。他心思满腹。
平静安逸的生活表象下隐藏着一个新贵不为人知的心酸。
强对南熏奏虞弦,只觉指下余音不似前,那些个流水共高山?呀!只见满眼风波恶,似离别当年怀水仙。
顿觉余音转愁烦,似寡鹄孤鸿和断猿,又如别凤乍离鸾。呀!只见杀声在弦中见?敢只是螳螂来捕蝉。蓝田日暖玉生烟,似望帝春心托杜鹃,好姻缘翻做恶姻缘。只怕眼底知音少,争得鸾胶续断弦。
他只得满腹心事诉于琴,在锦衣玉食的团团裹挟当中,蔡邕抑郁不乐,此时他的念旧顾清贫尤显可贵,物质不能洗劫他内心对故人的思念,他不知道家人近况如何,被迫娶了新妇,对旧妇的亏欠更使得他对赵五娘念念不忘。
如泣如诉的琴声,扣人心弦,前来探视的牛小姐被打动了。她衷心倾慕丈夫的才华,比起他的才华,他时时落落寡欢的样子更惹她怜惜。
她不明白他为什么明明坐拥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一切,却依然孤苦的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
她想为他解忧,却分明感觉到他的闪躲。感情的进退如此奇怪,他的闪躲却让她更执意地想靠近。
结亲时的小小波折被顺遂的婚姻遮掩过去,蔡邕温顺地掩藏了心事,他不愿把怨愤加诸在无辜的妻子身上。
牛小姐也随之淡忘了说亲时的那点不愉快,现在她很满意父亲的安排,蔡邕确实是理想对象。她至今不知道蔡邕在老家还有个妻子,而这正是他当初坚拒联姻的原因。
为了不伤害女儿,牛丞相一手遮天解决了问题,同时对女儿隐瞒了这件事情。
蔡邕性格柔和,稳妥,他也掩饰的很好。
牛小姐很有见识。当初听说蔡邕拒婚的时候,她不是觉得自己被侮辱了,而是对父亲坚决要把自己嫁给状元的主张不以为然。她想劝说父亲不要强人所难,但有些话她有的确不方便开口,只能私下对伺候自己的婆子婢女感慨:
百年姻眷,须教情愿。他那里抵死推辞,俺这里不索留恋。想他每就里,想他每就里,有些牵绊。怕恩多成怨。满皇都,少什么公侯子,何须去嫁状元?
我很质疑戏曲故事中高官的见识。天下士子千万,状元考试虽然第一名,官运却未必是第一名,结亲何必非状元不可?状元是名头响,落到实处却可能是个文职闲职,仕途未必有进士好。
京城待嫁淑女无数,押宝也不必都押一家吧!更何况,强扭的瓜不甜。我由此处开始欣赏牛小姐的通达了。然而一开始,牛小姐的性格看起来却一点也不可爱。
牛丞相上朝公干去了,婢女惜春偶尔在花园里放肆玩一下,被小姐骂得狗血喷头,这段戏看得我很不舒服,一个千金小姐,训斥起丫鬟来一口一个贱人,真叫人惊诧,乡野村妇略识礼仪也不至于如此口舌不净。
这样写,虽然是作者特意强调牛小姐是个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宰相千金,但这样的语言实在有失身份,牛小姐几句话之间生生由淑女成了个泼妇。
这是作者用力过度,考虑欠妥之处。除去这点小小不善,《琵琶记》的整体语言都很妥当的,曲词和谐优雅。
尤其是蔡邕的言辞,很符合他雅量高洁,无意于功名的性格。
终朝思想,但恨在眉头,人在心上。凤侣添愁,鱼书绝寄,空劳两处相望。青镜瘦颜羞照,宝瑟清音绝响。归梦杳,绕屏山烟树,那是家乡?〔踏莎行〕怨极愁多,歌慵笑懒,只因添个鸳鸯伴。他乡游子不能归,高堂父母无人管。湘浦鱼沉,衡阳雁断,音书要寄无方便。人生光景几多时,蹉跎负却平生愿。
思量,那日离故乡。记临期送别多惆怅,携手共那人不厮放。教他好看承,我爹娘,料他每应不会遗忘。闻知饥与荒,只怕捱不过岁月难存养。若望不见我信音,却把谁倚仗?
思量,幼读文章,论事亲为子也须要成模样。真情未讲,怎知道吃尽多魔障?被亲强来赴选场,被君强官为议郎,被婚强效鸾凰。三被强,我衷肠事说与谁行?埋怨难禁这两厢:这壁厢道咱是个不撑达害羞乔相识,那壁厢道咱是个不睹事负心的薄幸郎。
悲伤,鹭序鸳行,怎如那慈乌返哺能终养?谩把金章,绾着紫绶;试问斑衣,今在何方?斑衣罢想,纵然归去,又恐怕带麻执杖。天那,只为那云梯月殿多劳攘,落得泪雨如珠两鬓霜。
几回梦里,忽闻鸡唱。忙惊觉错呼旧妇,同问寝堂上。待朦胧觉来,依然新人鸳帏凤衾和象床。怎不怨香愁玉无心绪?更思想被他拦当。教我怎不悲伤?俺这里欢娱夜宿芙蓉帐,他那里寂寞偏嫌更漏长。
谩悒怏,把欢娱翻成闷肠。菽水既清凉,我何心贪着美酒肥羊?闪杀人花烛洞房,愁杀我挂名金榜。魆地里自思量,正是归家不敢高声哭,只恐猿闻也断肠。
在我的价值取舍中,情深义重始终是不能割舍的前提。蔡邕的性格令我喜欢。身陷相府的他显然不知道赵五娘在家乡的遭遇,但他知道家乡遭了灾。始终存在不详的预感。由始至终,他的志向意趣都不曾趋于俗流。
冰清玉洁的人难以融入虚情假意的场合。看着身边高谈阔论的衮衮诸公,他们兴致勃勃。蔡邕常心绪寥落,陷入游离的孤独。周旋于权贵之间的经历更让他清醒,厌倦。纵名满天下又有几人对你真心赞美?广厦千间不过夜眠八尺,玉粒金莼食之无味。醇酒美人,玉搂欢会又何尝真正开怀一醉,心无挂碍?
他不以为喜,却不得不强颜欢笑,曲意周旋。这就是生活。不自私的人,纵然自己不快乐,也不会忘记顾惜别人的感受。
【五】
与蔡邕内心彻底的抗拒背离相比,王一朋要显得轻松一些。他的个人意愿和现在生活的走向是一致的,母亲在玉莲投江后难以在钱家继续住下去,北上来找他。
得知爱妻投江的消息,书生心痛昏厥。
她成了水底的孤魂,他在江边祭她,将自己感情葬入水中,转身成了敛默的男子,从此与情爱无涉。
带着母亲赶赴偏远地方上任。与蔡邕一样,王一朋内心也觉得为官不乐,功名陷人。
腾腾晓行,露湿衣襟冷;徐徐晚行,月照遥天暝。只为功名,过离乡背井,渡水登山蓦岭,带月披星,车尘马足不暂停。晴岚障人形,西风吹鬓云。
被功名驱策,身不由己。亡妻的影子萦绕心怀,让他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凄凉的山风利刃一样穿过胸口,内心的凄楚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无论是王十朋自愿的顺从,还是蔡邕不情愿的顺从。他们都按照主流价值的意志,完成了从一个清贫士子到科举魁首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出戏里,两位作者不约而同用插科打诨的方式讥讽了科举考试。考状元就是儿戏。蔡邕和王十朋考状元都如探囊取物,居然也没有遇到隐私舞弊的现象,就那么易如反掌的摘得了头名。
笑过之后发现,滑稽的考试并不滑稽。它曲折地反映了读书人对于科举考试的矛盾和心酸。一方面他们认同并依赖这种人生的晋升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此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形式深深厌恶,对八股文嗤之以鼻。
滑稽的考官也不滑稽。一个不拘一格的考官,带来的可能是众多读书人展现才华改变命运的机会。
有时候,制度的小小松动,稍稍改变成规,并不意味着摧毁破坏,而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惊喜。
一个看似光彩照人的转变,扭曲的,除了生活的方式和节奏,还有他们当初逍遥自在的理想和心性。
当行云流水的生活一去不返,身陷富贵泥沼的读书人开始回味。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正用当初想念荣华富贵一样的心境想念曾经的清贫恬淡。
前程如云,旧事如烟。人在路上徘徊。
当功名富贵繁花似锦触手可及,内心却不可挽救地黯淡萎缩凋残,渴望世界清净闭塞,退缩成一两个人的世界,归隐林泉,观花望月,渴望吃到当年吃厌的齑粥咸菜。
却又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被塑造成另一种人。身不由己的人,前进和后退都举步维艰,只能停顿,困于现状。
其实可以看出,经过许多波折,王十朋对尚未正式开始的宦游生涯隐隐已生厌倦之心。但他知道现在他不能退了。只有勇往直前。
看到太多对功名汲汲以求的人,以致我们都忽略了还有另外一些人,是厌倦功名的,他们的心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清洗,变得更通透,更恬淡。
终于到达。励精图治,当一个人不在执着于私属情感时,不再计较个人得失时。他由患得患失变得沉稳练达,开始掌控全局,胸有天下。
偏远之地被治理地井井有条,而原先他应该赴任的富庶之地却遭了灾疫。许多人死于非命。
安定下来的钱玉莲也没放弃寻找丈夫,她派人前去任地去打探消息,只得到王大人阖家亡故的消息,她并不知道此大人非彼大人,选派之事当年已被万丞相做了手脚。
钱玉莲闻讯,伤心欲绝,立誓为亡夫守节。这一对痴情那女隔着世间的山水,互以为对方身丧九泉。他们没法约定,却默默做了同样的坚持。拥有同样的执拗。
与你之外,再不言爱,这样坚定过了一年又一年,就让我一个人在此生根发芽,我不转身,直到看到你走过来,与我重逢。
我想,不必刻意宣扬什么过于严肃的意念,守节作为个人意愿出现时,是要被肯定被尊重的,我以我的方式去祭奠我的情感,与他人无关。哪怕决绝到一死追随,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若刻意把守节作为一种道德操守来宣扬,要求全社会普遍施行,每个女人非如此不可,那显然就不近人情,恶毒且阴险了。
【六】
《琵琶记》和《荆钗记》都写男女之间的深情忠贞,却不腻腻于儿女私情,于男女之事更是少言。这节制在杂剧里是罕见的。这也是我对这两出戏念念不忘的原因。
钱玉莲嫁王十朋只以一个荆钗为聘,相守不过百日,离别却整整五年,赵五娘新婚两月就和丈夫分开,剩下的日子全在操持家计,赡养公婆。节制并不影响故事的精彩。
也算是一种雷同或巧合吧。两对失散夫妻大重逢前的擦肩而过。一个在佛寺,一个在道观——这算一个不落俗套的安排。无论红尘如何叵测,这两个地方多少还能对人有所节制,即使是短暂的回归。充满善念和期许。无论情节如何变动偏离。慈悲和清洁,是这两个故事共有的清晰明确的主题。
在分开很多年以后,拥挤人潮中擦肩而过的脸,我怎么恍惚认作是你?想走过去相认,却又不敢贸然相认。
我对你的思念得太紧,紧紧抵住我的心。我不敢稍微纵容它,怕有一丝松动它就反噬一口。而这一口,足以要了我的命。
跪在佛前祈祷,心中明明灭灭,执着不散的愿望就是再见你一面,不管是生前死后,请让我及早与你团聚。那端凝的佛低眉含笑不语,笑你我兜兜转转,还不知道,等的那个人,有时正经过自己身后。
现在,让我看见你。泪水涌出,眼前大雾消散。终于,在有生之年,还有云开雾散,水落石出的一天。
不得不提的是——这两出戏里的三个女人都是典型的标准淑女,谨言慎行足不出户目不斜视。但她们并没有因此变得性格寡淡思维狭隘面目可憎。
钱玉莲性格刚烈,对父母婆婆却十分忍耐孝顺。牛小姐艳若桃李,冷若冰霜。在丫鬟婆子面前显得过于端庄,无趣。当她做了妻子,在蔡邕面前,她却从来不乏生活的情趣,并且小心温顺,是个无可挑剔的妻子。
赵五娘也不软弱,软弱绝不可能有那么坚韧的面对困难的意志。她买发筹钱安葬公婆,描绘真容带在身上,化妆成道姑一路远上京城。她也不盲目,盲目不可能千里迢迢怀抱琵琶一路乞讨上京。
对于失去音讯的丈夫,除了偶尔因思念难抑而心生幽怨之外,更多是对他的担心。她并没有过多的埋怨,怀疑。即使在牛府见到牛小姐之后,她也没有勃然作色,大骂人家狐狸精不要脸。她委婉的陈述,得体的态度,暗自推动牛小姐心无抵触地接纳了她。
五娘没有毫无原则的妥协。她与蔡邕一样是那种天性仁慈习惯舍己从人的人,任何时候,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别人受难。他们三人的情况,即使是处在今天的社会,解决的方式也只能是一个人退出,或者是三个人同时接纳对方。没有软弱和妥协之说。
她只是爱,只是付出,爱的本身就带有盲目的性质,而付出,只是牺牲的另外一种表达。
也许她这些年过得很辛苦,但是,如果她不这么做,违背自己的心性。她会活得更辛苦。
我相信,性格决定命运,一切的路都是自己选的,所有的结局在看不见的时候早已写下。上苍只是暂时遮住人的眼睛,不那么快揭示结局。
被遮眼的人一直追问,我们为什么活着?生活的意义为何?
最终的答案已经写在生命的某处,等我们自己去发现。
人最终会接近一个不可动摇的事实,人不是为自己活着,付出比得到更贴近生命的原质。
蔡邕为父母付出,违心去参加科举,赵五娘为蔡邕付出,在家乡含辛茹苦,牛小姐也为蔡邕付出,接纳了五娘,说服了父亲让他们还乡守庐,以尽孝道。
牛小姐也是恪守妇道的贤妇。妇道要贤,贤而善谏,只有愚昧不明和不怀好意的人才会把它曲解为毫无道理,毫无主见的服从。
当得知蔡邕的心事之后,她不惜和父亲争执,坚持要让蔡邕回家探望父母。
面对丈夫,她是深感愧疚的,觉得自己耽误了他尽孝之心。后来,见到乔装进府,饥寒交迫形销骨立的赵五娘,面对她的恳切,她被打动了,因此愧疚了。接纳她,成为她补偿他们俩的方法。这容忍和谅解。同样不是无原则的妥协。
最让我感动的是,戏中的男女都有一颗纯善善感的心,没有觉得自己的幸福理所当然,总能时时顾惜旁人,检点自身。
在牛小姐的安排下,五娘与蔡邕书房相见,痛诉前请,爹娘的遗容前,夫妻抱头痛哭。
虽然相处日短,但他们仍是患难夫妻。时日变迁,华发暗生。被摧折的记忆还定格在当年,我的如花美眷,衬你似水流年。
曾经,我们都匍匐于佛前,祈望慈悲引领你我再续前缘。
如今与你再度相逢,握你的手。我心悲戚欢喜,不管有多颠沛,经过多少辛苦。失而复得的满足,足以抵过一切。感激上苍许我们重逢,感谢你回到我身边。感谢时间用分离见证了我们彼此从未背叛,感谢它见证了我的人生必须因你而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