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林徽因与徐志摩:或许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上)

自古才子多风流,伤秋悲春自逍遥。历史上下五千年,风流人物数不胜数。但是能让人耳熟能详的却没有几个,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故事算是近代历史上被大家讨论最多的一段情感佳话了。在这段跌宕起伏的感情中,有几个人物不得不提,他们便是温柔贤惠的张幼仪、才华横溢的王赓,以及浪漫多情的陆小曼。

如果说林徽因是天上的雪莲,那么张幼仪就是家养的月季。她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低调有烟火气,富有涵养却不外露,可以称作是家家户户都喜欢养的花草,亦是很多人都钟意的贤妻良母型人选。偏偏不走寻常路的徐志摩却不喜欢,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以及生活经历中窥探一二。

徐志摩出生于富商之家,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家里有酱园和钱庄等产业,而他更是家中的长子长孙。徐志摩父亲的第一任妻子沈氏没有生孩子,于是续娶了第二任妻子钱氏便是徐志摩的母亲。这样的出身简直和林徽因一模一样,林徽因的母亲也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同样是第一任妻子不能生育。不过不同的是,徐志摩的母亲生了长子长孙,而林徽因母亲并没有。相同的经历过更容易产生共鸣,或许在伦敦的某一个午后,两个人互诉衷肠时,也交流了多妻家庭带来的阴影和压力。

一生一世一双人,这是多少女人的梦想,可文化使然,传宗接代是永不落伍的话题,多子多福这样固执且传统的观念影响着每一个人。怎么才能多子呢,其实很简单,多娶几个妻子便是了。于是便有了千千万万个女人独守空闺的暗自神伤,她们的心里牵挂着男人,男人却在另一个女人的房中谈笑风生。

林徽因和徐志摩彻底分开的原因之一便是童年阴影,林徽因是长女,即便长相清丽,聪明绝顶也不能让母亲获得幸福。她的母亲不能讨父亲和家中长辈的欢心,所生的弟弟妹妹又相继夭折,接连打击更是让母亲愁眉苦脸,每天絮絮叨叨的抱怨命运和生活的不公。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是坎坷的命运却基本一样,所以林徽因的父亲每日在外奔波,回到家里自然不愿意听一个女人的哭诉,以及望着一个始终不变的哭丧脸,当然解决此事的办法很简单,再娶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妻子便是了。有了新欢,自然就忘了旧爱,所以干脆把不讨人喜旧爱被“打入冷宫”便是。那就完美的做到了,此生不见、互不亏欠了。

小小的林徽因总能听到前院阖家团圆的欢声笑语,她敏感聪慧,从家中人的态度和口中能猜到自己和母亲的处境。她不敢问母亲为什么父亲不喜欢自己,为什么父亲不能抱着她讲故事举高高。忍耐成为了她人生中的第一课,幸运的是老天爷是公平的,没有父亲的关爱,有超出常人的智商和理解力。入学时,家中长辈发现了林徽因才华,丑小鸭变天鹅只需在一瞬间,她终于不用再困于内院之中,可以翱翔于天地之间,展示自己的美丽,创造自己的天地。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共情能力极强的她不忍心伤害另一个女人。她不能从别人的手中抢走丈夫,让这个女人成为另一个“母亲”,在后宅中怆然涕下,浑浑噩噩度过一生。男人和女人中间天生隔着一层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也是社会宽容度的不同,更是生理结构上的迥然。

回望五千年历史,人们对于男人总是更宽容一些。身为长子长孙的徐志摩,得到了全家的关注和期望。四岁之前,徐志摩几乎是在祖母和母亲的臂弯中长大的,两个女人把所有的精力关注于他身上,不管是作息时间和喜怒哀乐,都以徐志摩的意向为准。在这样氛围中长大的徐志摩自然会有些娇纵和任性,也为他日后行事风格埋下了伏笔。

不过两个女人在规矩上教养还是很严格的,徐志摩刚开始牙牙学语时,母亲便教导他说叔叔伯伯等敬语。和女人的想法不同,女人想的是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男人想的是建功立业考取功名。同在一个镇上的蒋家多出读书人,查家更是一朝十进士,兄弟三翰林。族中表亲考取秀才后,徐申如更是对自己的儿子充满了期待。穿着开裆裤,含着手指只会叫妈妈和祖母的徐志摩被父亲送到了私塾里,那一年他才三岁。一般人家的孩子四五岁去学堂开蒙都算是比较早的了,不过徐志摩承担着整个家族的期望和常人自然不一样。

在那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出现了很多奇观,大城市有新式学堂教授物理和数学等新式学科,可是乡下的私塾里面还是那些屡试不第的老学究在教着之乎者也。徐志摩的启蒙老师有才学,却也迂腐。因为他出生时父母担心孩子着凉,便没有给他洗澡,这位查先生这辈子都不喜欢洗澡,不刷牙不洗头,甚至很少洗脸。这样奇特不入格的人怎么能成为徐志摩的先生,必然是才学。老师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可是在教学上异常严厉。徐志摩私塾的同学在回忆录中描述这段时光时,把它比作蹲监狱一样的痛苦,不过不同的是蹲监狱没有前途和希望,而他们这群孩子未来可期。

徐志摩也从中得力,他的一手好字就是从这个时候历练出来的。俗话说字相当于人的第二张脸,因为小时候勤学苦练,所以长大后徐志摩凭借字得来了婚姻。科举废除,学子们没有了接受旧式教育的动力。十一岁的徐志摩已经成为了“小大人”,他在开智学堂学习,徐申如常带着儿子去茶楼长见识。徐志摩的才华渐渐的露出头角来,徐家有神童的佳话慢慢传开。在书法上严格要求自己,读书也从不懈怠,更因徐志摩天生我材必有用,名气自然传扬开来。家业越来越兴旺,徐志摩的生活也更加阔绰。优渥的家境带来了两面,好的一面是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轻车熟路的驾驭精致的生活,感受艺术的熏陶,无限度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坏的一面,徐志摩性格浮躁,爱慕虚荣。很多人都在分析徐志摩的性格,为什么他屡次在情感上栽跟头,其根本原因就是他没有受过苦,不知道该如何在逆境中成长,直面成人的感情世界。

林徽因和徐志摩不一样,林家是书香门第,家境不如徐家富裕。不过社会地位上林家当然更高一头,站得高看得远,林徽因必然接触过许多破落的书香名门。他们徒有虚名,却要摆排场,早已经是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外表光鲜,内里腐朽不堪。徐家是富商,名声和地位稍微低了一些,可真是实打实的生活阔绰不为钱财发愁。

林长民去世之后,林徽因家里断了经济来源,家里弟弟妹妹们都未成人,几乎不能生存下去。好在林长民还有些至亲好友,为林长民的遗孤们奔波。此时的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订了婚,两个人已经在国外留学,林徽因突然没有了经济来源。可是她没有完全依赖于梁思成,她有自己的傲骨,不肯白白受人恩惠。她申请了奖学金,生活上也节俭起来,身处淤泥中,也不会让自己同流合污。林徽因在用自尊自强自爱,散发着自己的魅力。

反观徐志摩,和林徽因简直就是两个极端。他和张幼仪离婚之后,又娶了陆小曼,陆小曼挥霍无度,家里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也不再经济上接济他们。徐志摩的生活变得拮据起来,无奈之下他找到了张幼仪,张幼仪主动拿钱给他花。曾经这个可怜女人的尊严被他踩在地上碾压,现在却找她借钱,不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换作是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这样的勇气,粗俗点说没有这样的厚脸皮,不过徐志摩不是一般人。朋友常说他有着孩童一般的单纯,徐志摩在金钱上向来没什么概念。童年的家境富足,随着他的成长,财富的积累也在不断增加,他只知道怎么享受生活,怎么去利用自己的优势让自己生活的更体面。丝毫不知道赚钱的辛苦,以及如何积累财富和运用财富。或许在他眼里所有关于钱的事都是小事,借钱本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对金钱没概念的人,可能感受不到借钱的窘迫。

从对待金钱的态度上来看,林徽因和徐志摩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这也同样是他们没有走到你一起的原因之一。我们常常说要找一个三观一致的伴侣,这所谓的三观无非是每个人作为个体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对金钱的态度,以及对生活方式的理解。你喜欢过精致的生活本没有错,可是我喜欢过低调得过且过的日子,你不能说我邋遢没追求,我同样没有权利批判你虚荣是享乐主义。生活方式不一样而已,对金钱的看法不同罢了。

徐志摩和林徽因相识于浪漫的雾都伦敦,徐志摩用才华征服了林徽因,林徽因用自己的天赋和超强共情力令徐志摩臣服。说到底,不过是两个学霸在学习能力上相互认同和欣赏,当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术领域中离开,来到现实世界,所维系的情感简直是不堪一击。

张幼仪得知徐志摩在英国有了异心之后,主动前往伦敦想要挽回这段感情。徐志摩着了魔一般,不管张幼仪怎么挽回这段感情都不能打动他,怀孕也不行,最后以离婚收场。说到张幼仪,这门亲事本就是强压牛喝水,让人不痛不快。张家社会地位超然,张幼仪的兄弟是梁启超的左膀右臂,在政治地位上也不容小觑。

徐申如做了一辈子的生意,他太清楚到底应该和是谁结亲才能永保儿子的富贵生活了。作为父亲他是了解自己儿子的,儿子离不开精致享乐的生活,可是在做生意上又是一窍不通,只不过在文学上颇具才情而已。如果能够找到一个稳固牢靠的岳家,可保儿子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这门亲事最开始也是张家递出了橄榄枝,张家哥哥看到了徐志摩的字,认同和欣赏徐志摩的才华,有意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徐志摩。

徐申如知道这件事后,内心涌不住的兴奋和激动,当即表示自己非常认同这门亲事。徐志摩这一生都在向往自由,是理想状态下的自由,他常年在国外留学,耳濡目染新式教育,对于婚姻和爱情,必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母亲和祖母会娇惯他,可是父亲是一家之长,父亲不可能让他随着自己的心意结婚。他自己也深刻的明白其中的玄妙,无奈之下硬着头皮答应了这门亲事。

相比于徐志摩的勉强,张幼仪则是对这门婚事充满了期待。她在张家十二个女人中排行第二,自小没有裹小脚,还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当时的女子读书,多半是为了新式婚姻做准备。说是新式婚姻,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女人读书为了找一个好婆家,男人读书为了搏一个好前程。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许是知道张幼仪读过书没有裹小脚,徐志摩才勉强答应了这门婚事。不过在张幼仪的相关书籍中记载,张幼仪看到徐志摩的照片后,只说我同意这门婚事。证明她对徐志摩的长相是满意的,对他的才学是认可的。

徐家张家的长辈极力促成此事怎么可能有不成的道理,中间有一个小插曲,张幼仪的属相鼠,徐志摩则是猴,他们在属上本就不合适。也不知道哪一家在其中做了手脚,也有可能是给钱太多,相命婆自作主张宣布两家是天作之合。彼时的徐志摩刚刚考上北京大学的预科,他兴致昂扬的上学享受美好青春,突然被家里召回结婚,心里多少要有些不乐意。

这些张家都不知道,他们以为徐申如和徐志摩的态度是一样的对于这门婚事不能再满意了。精心准备的奢华嫁妆惊动了徐志摩的老家,从欧洲购买的桃心木家具,还有各色象牙制品,多到一节火车车厢都装不下,只能从上海用驳船运到硖石。

这门婚事让徐家更上一层楼,可是徐志摩看不见这些好处。他满心满眼都是嫌弃,嫌弃张幼仪的外貌长相,嫌弃张幼仪的说话谈吐。这一切张幼仪都不知道,嫁进来后,她从佣人的嘴里得知,徐志摩看她的照片后,直言不讳评价她是乡下来的土包子。

张幼仪长得粗壮了些,她还曾经说过自己天生强如男子,说的不仅是眉眼相似,也是自己命运多舛。从始至终,她都是小女人性格,她心中没有大爱,只有自己的小家,她此生的愿望不过是守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好好的过日子。偏偏这样的日子,她不曾拥有过。直到晚年时,她才考虑再婚。

第二个孩子的夭折,让张幼仪好长时间没办法缓过劲来,她很自责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她深受封建礼教的荼毒,觉得相夫教子本就是女人的天职,在她的成长环境中,无数人在她耳边提醒她,丈夫就是她的天,她一定要照顾丈夫和公婆,恪守妇道。如果不是遇到了徐志摩,或许张幼仪能过得比较幸福。偏偏她遇到了这样的“魔头”,徐志摩对浪漫和自由有着谜一样的痴迷。

徐志摩最不喜欢的就是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看来和张幼仪的婚姻就是一场错误,是封建礼教对他的抹杀。婚后,徐志摩不曾正眼看过张幼仪,只不过碍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结婚履行夫妻义务而已。那段时间,估计徐志摩觉得自己都快要窒息了,在他的眼里张幼仪就是一个木讷的披着人皮的木偶。她的一举一动都让徐志摩可怜可恨,可能可恨的成分更多一些。毕竟他可不是怜香惜玉的人,他是精致的男孩。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徐志摩到处求学,父母又逼着他生下长孙。在有了长孙之后,徐志摩正式踏上了去国外留学的旅途。在国外接受了更先进和自由的教育后,徐志摩更是对原本的婚姻嗤之以鼻。

恰逢此时,他遇到了林徽因。这是和张幼仪完全不一样的女人,才华横溢,长相清秀,眉眼可爱,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和张幼仪可没话说。不过也可能是徐志摩从来没有和张幼仪好好的说过话。他们的婚姻生活很糟糕,尽管居住环境在当时非常的奢侈,偌大的庭院、华丽的家具,生活用品无一不透露着精致。张幼仪整日坐在卧房里,或是做女红,或是看书,要不就去照顾公婆,温良恭顺。而徐志摩几乎不回家,偶尔回来也是住上几天便走。他站在张幼仪的面前冷冷的看着她,不管张幼仪说什么,他都不回应,只是偶尔淡淡的回复一个“嗯”或“好”,都可以让气氛直接窒息。

所以,突然遇到了林徽因这样出色美丽的女人,对徐志摩的吸引是致命的。久旱逢甘霖,正如走在沙漠里口渴难耐的人,猛然遇到了一处绿洲,那种狂喜是没办法用语言描述的。不管付出多少代价的代价,徐志摩铁了心也要离婚。张幼仪在国内听到风声,她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挽救自己的婚姻。或许同意另一个女人进门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我们不知道当时张幼仪心里到底是这么想的。她虽然接受了新式教育,可那都是做给外人看的,她的骨子里面还是传统女人,更何况家里也是多妻家庭。不过没有一个女人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丈夫,这是毋庸置疑的,张幼仪梦想着能和这个长相风流的男人过一辈子,哪怕不爱也还有亲情。

对谁都留了三分情的徐志摩对张幼仪冷血到让人厌恶,在张幼仪怀孕时便提出了离婚。张幼仪不同意义,徐志摩甚至逼着她们去打胎。不过这个孩子还是生了下来,生下孩子后,俩人彻底离了婚。离婚时,徐志摩没有对张幼仪表示一分一毫的愧疚,恰恰相反他觉得自己终于冲突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获得了身体上的精神上的真正的自由。他是特立独行的,是勇敢无畏的,他只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能够去追求自己的女神林徽因,不用有任何的心里负担。刚刚生完孩子的张幼仪被他扔在了异国他乡,既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语言又不通。好在她娘家得力,她联系了自己的二哥。毕竟二哥见多识广,给了张幼仪不少建议,张幼仪在国外进修了高等教育,奠定了以后成功的基础。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相见总是不合时宜的,在英国时徐志摩是有妇之夫,回到国内时,林徽因已经有了未婚夫梁思成,人生就是这么戏剧。林家和梁家本就是世交,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少时便见过,相同的教育背景,相同的文化熏陶,相同的志向和生活乐趣,两个年轻人惺惺相惜。徐志摩浪漫狂放,才华写在了脸上,他的双眼都散发着睿智的光芒。梁思成不一样,他是内敛的,像宝藏一样需要你慢慢挖掘。他擅体育,美术尤为突出,待人和逊又有满腔热血。

回到国内的徐志摩听说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事,可是他并没有完全死心,他不相信林徽因对自己毫无感情,在伦敦的情愫不是假的,不过他高估了自己。林徽因的确仰慕过徐志摩,可是这点感情抵不过现实的暴风雨。徐志摩是有妻子的,这一点让林徽因瞬间清醒,她和父亲去过很多地方,读过很多书,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她是不可能接受传统婚姻,接受一夫多妻,也不可能去摧毁另一个女人的幸福。离开英国那个孤寂的地方,回到熟悉的家乡,林徽因很快找到了自己熟悉的朋友和生活节奏,和徐志摩的那点情丝彻底可以斩断了。她遇到了自己一生都挚爱的男人梁思成,徐志摩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从徐志摩的角度看,他有这不幸的婚姻,不过是他单方面认为的不幸。三岁开始,他踏上了求学之路。私塾到学堂,国外留学归来,二十多年的生涯中,他在经济上没有负担,精神上却缺少了教育。长子长孙的宗族地位让他自视甚高,大家宠着他爱护他,让他可以随便发展自己的喜好和感情。唯有在结婚时碰到了钉子,父亲坚决让他娶张幼仪。这段婚姻是徐志摩不愿意去承认的,林徽因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让他内心的炸弹瞬间炸开,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伦敦的那段时光让林徽因感觉异常孤独,她想要一个能陪着自己说话的人,徐志摩填补了这个空缺,幽默风趣见解独到,他们相谈甚欢,最后超越了一般感情。

不过感情失意的徐志摩又遇到了另一个让人着迷的女人,她就是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提到陆小曼就不得不提她的前夫王赓,原本王赓和陆小曼是夫妻,后来因为徐志摩的介入,两个人关系破裂最终还是离了婚。

王赓并非泛泛之辈,他先是毕业于清华大学,随后到美国留学,并且是先拿到了文学学士的学位后,再入美国西点军校读书,用一句文武双全来形容都是单薄无力的。他刚回国时是所有贵妇人眼中的理想女婿,多少人挤破脑袋都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而陆小曼的母亲最后杀出了重围,得到了这么优秀的女婿,不过陆小曼却丝毫不珍惜母亲的胜利成果,最后惨淡收场,多少女人都想不明白其中原因,估计只有陆小曼自己知道。

王赓不但自己优秀,家里也是世代为官,可以算是有底蕴的官宦之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才算是有一点破落了,所以王赓下定决心重振家业。十四岁他考上清华,用我们现代的话说,这是妥妥的天才少年。十六岁时又因为成绩突出被派到美国公费留学,在国外读书时成绩斐然,但他还不满足,历史和政治这样的学科已经没有办法满足他了,他考上了世界最有名的军校之一,在军校也混的如鱼得水,认识了不少有才能的世界级将军。

显贵的出身、深厚的资历、出色的才能,这些词叠加在王赓的身上毫不过分。所以刚回国的他便委以重任,当时他才二十三岁。正是大展抱负的时光,他成了所有女人的梦中的情人。还不止这样,因为在巴黎召开的会谈上他提出了不少意见,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回来之后正式升任陆军上校,晋升的如此之快也是罕见。

在一次聚会上,王赓遇到了光彩照人的陆小曼。陆小曼在交际场上盛名已久,她还担任外交翻译员,有了这层身份让她在交际场上如鱼得水。一见钟情过于俗套,不过用在王赓和陆小曼的身上恰到好处。王赓是军人,生性木纳老实,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苛刻。学业上勇攀高峰,事业上不坠青云之志,他就如翱翔在天空中的雄鹰。

陆小曼则是人间富贵花,她生性浪漫、喜欢热闹、爱慕虚荣,向往精致繁华的生活。说到这点陆小曼和徐志摩异常契合。徐志摩就是养花人,他喜欢天山上的雪莲,喜欢人间富贵花牡丹,就是不喜欢寻常淡然的月季。在浪漫天真的性情上,徐志摩和陆小曼一模一样。相同的性情和喜好,便有了相同的共同语言,灵魂上的契合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