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惑与不惑 别样人生别样情

人们呵,请读此书吧!

编汇其中的家信,是从一万多封家信中认真选出的。北京市总工会建筑工委的同志们为此付出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他们对从各个省份来到北京的民工兄弟姐妹们,一向满怀爱心与敬意,特别乐于为民工兄弟姐妹们做些实事。

今年七八月间,北京市总工会的同志们要求我为某建筑工地的民工兄弟讲一堂文化课,课题是“怎样写家书”。我欣然从命。

由此我了解到,即使我们的民工兄弟姐妹们,现在也很少以书信方式与家人交流亲情了。当然,他们不可能靠电脑。手机和电话是他们与亲人传达情感的普遍方式。而这一种方式,仅仅从花费方面考虑,对于他们也是不可取的。一次十分钟的长途通话,话费起码三五元。而一枚八角钱邮票寄出的普通家信包含的内容,倾诉的情感,即使二十分钟的长途通话也难以充分表达!何况,论及情感的表达,文字之温馨与细腻每胜于语言。尤其在亲人之间,爱人之间,那些最令人怦然心动的话语,恰恰是人欲说还休的。真相常是——不是一方觉得那些话语说与不说没什么两样;也不是听到过与没听到过都没什么区别。欲说还休实因窘于言说;而期望听到的一方,一旦听到了往往会记在心里一辈子。

这便是“家书一封抵万金”的意义。

也当是民工兄弟姐妹们与亲人之间的情愫互补的必要性。

何况,家信是可以长久保留的,是可以反复来看的,甚至可以作为传给下一代的亲情遗产。而一次手机或电话通话却不能……

我当时将我对家信的这一种看法讲给民工兄弟姐妹们听了——他们都同意我的看法。

于是我向北京市总工会的同志们提议——何不在民工兄弟和姐妹们之间开展一次家信评选活动,并进而为民工兄弟和姐妹们编汇成书呢?他们说也早有此意,而且表示要年年做下去。他们的承诺获得了在场民工兄弟姐妹们的热烈掌声……于是,便有了这一本书。在京务工的民工兄弟姐妹们为北京做出的贡献,是我们北京人有目共睹的。几乎可以这么说,没有他们终日为北京默默地服务着、劳动着,北京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甚至连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也是难以想象的。

就我看来,北京人为他们所做的、所想到的事情,实在说仍是很不够的。普遍的我们北京的人,其实也不是太经常关注他们、了解他们。但我认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但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而且也是值得我们感激的。那么,此书会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缺乏了解,又何言尊重与感激呢?

阳光底下,人人生而平等。不同仅仅在于,命况千差万别。背井离乡人,或为父母,或为儿女,或为夫妻,或为长兄、长姐,其孤其苦,先系其家;其劳其作,益于北京。而其亲情,落字成行,一叮一咛,一忧一喜,深矣浓矣真矣,跃然纸上。

所以我进而认为,这样的一本书,其实值得我们许多是父母的北京人买了给自己的从没写过家信的儿女们看一看的。如果,前者们也希望这辈子读到过一次儿女们写给自己的信,那么,对后者们进行一次间接的亲情教育是完全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