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老朱又翘班

凤阳银行。

朱标初来乍到,并没有急着报道。

背着双手,他站在门口默默观察。

很快,就为这边的办事效率吃了一惊。

跟他认知中的钱庄完全不一样。

大明现如今的钱庄,是给予存票,通存通取。

而凤阳银行,虽然看似有一样的业务,但更多的是兑换成凤阳银行发行的纸钞。

眼前,就有一打渔翁,高高兴兴拿着两贯钱前来兑换纸钞。

开国初期,为代替贬值的元朝纸币,朱元璋制定钱法。

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

而一个打渔翁,竟随手就掏出两贯钱。

那可是八百文,足足二十两银子!

银行柜台,掌柜的穿着干净整洁的制服,微笑服务。

“老翁,您确定要在王小二家的账户存入两贯钱,共二十两吗?”

“对对,我老二家媳妇就快生啦,我得给我的乖孙孙提前存好岁钱。”

打渔翁笑容满面,待办完手续,顺利取得二十两纸钞,便脚步轻快离去。

紧随其后,挎着篮子仿佛买菜顺便取钱的大娘,把纸钞往柜台一放。

“掌柜的,之前在你家存了三钱银子,我现在要买菜,你给我取五文来。”

“大娘,办理小额存取的窗口在那边,请左拐自行办理手续,别忘了拿收据。”

……

一样的纸钞,不管面额大小,这里的百姓似乎从不担心银行会骗他们的钱。

而钱庄涉及金额巨大,普通百姓望而却步,宁可将钱串成贯藏在家中,也不愿随意拿出。

与这相比,朱标不由联想到自家老爹即将推行的大明宝钞。

因铸造铜钱需要用铜,此时铜矿开采量不多,铜比较缺乏。

为了收集更多的铜来铸钱,官府曾责令百姓交铜,百姓被迫砸毁器皿上交官府,但是数量有限,仍然满足不了经济运行对流通货币的需求。

铜钱价值低,比较重,携带很不方便,很多商户在元朝时习惯了使用纸钞,也不愿意用铜钱交易。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朱元璋便想发行纸钞。

不过宋朝、元朝发行纸钞往往以金银或丝作为钞本,即储备金;

纸钞可以随时兑换金银,金银也可以随时兑换纸钞。

大明建朝不过八载,经济百废待兴,实在难以筹措到巨额的储备金。

于是经过多次朝会商议,朱元璋决定发行纯信用纸币,不需要任何实物做抵押,依靠朝廷的信用保证其价值。

以桑穰为制钞原料,横额印有“大明通行宝钞”六字,与铜钱同时流通,伪造者斩。

目前宝钞已经定下的有六种面额,分别是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一贯大明宝钞的价值相当于一千铜钱,一两银子,四贯大明宝钞的价值相当于一两黄金。

万事俱备,只等宝钞提举司做好最后审查,就将正式发行大明宝钞。

届时民间将禁止使用金银买卖货物,违者治罪。

“与大明宝钞相同的是,凤阳银行也是基于民间对朝廷的信任,才会选择到这里存入。”

“不过,凤阳县本身在老师的管辖下,工商发展蒸蒸日上,百姓富足,所以日常存取十分方便。”

“而大明……刚建朝不久,万事都缺银子,国库实在是捉襟见肘。”

“空凭借朝廷的信任,海量印制宝钞,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打底,宝钞的价值迟早会像元末帝时期一般,迅速贬值。”

朱标眉头紧皱,顿时陷入沉思。

他们准备发行的宝钞,说到底是一张白纸,本身毫无价值。

偏偏,还会作为朝廷命官俸禄的一部分。

这朝廷俸禄一旦贬值,造成的连环效应将是极其可怕的。

贪腐不止,黎民受苦……

说不定,还会殃及后代子孙!

“这么一看,万一遇到天灾人祸,有银行打底,县衙也有充足的钱平衡物价,迅速安抚百姓。”

“若是能适当调整大明宝钞的发行计划,让宝钞提举司向凤阳银行看齐……”

“不,还是干脆和老师的凤阳银行合作,最好能收归国有……”

一边喃喃,朱标眼睛越来越亮,仿佛已经看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至于两者能不能兼容,衍生出更符合大明国情的新制度。

他还需要再多多观察,学习!

这么一想,朱标摩拳擦掌,愈发迫不及待了。

急忙兴冲冲地走到柜台前。

掌柜的疑惑地看着他。

“这位先生,不知要办理什么业务?”

“掌柜的,我是经咱们张县令介绍,特来凤阳银行寻事做的。”

一听朱标是听张成指派,来凤阳银行做事,掌柜看着他的目光顿时就不同了。

不过出乎朱标意料的是,掌柜虽然很爽快地帮他办理入职手续。

可临到安排工作了,他直接被推到小额存取的窗口。

“因为你是新来的,按照县令最初给银行定下的规矩,你得从大厅接待开始做起。”

“像这种小额存取窗口,虽然办理业务的客户都能自给自足,但是遇到老人孩子,亦或是外来商旅,总需要人讲解的。”

朱标一听就明白了,这是刚来资历不够,让他负责处理琐碎小事。

望着排着长龙办理业务的老百姓,小朱双眼精亮,却并不觉得沮丧。

反而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正好,从微末之事做起,才能更深入了解凤阳百姓的生活水平。”

就让他看看,在老师治下,百姓家底有多殷实。

……

在小朱斗志昂扬,开始在凤阳银行开启打工之路时。

另一边,南京城的老朱却是又一次召开朝会。

“陛下,臣要弹劾胡惟庸、涂节、陈宁三人结党营私,引起朝中多番动**,隐有不臣之心!”

“臣也有本奏!近日胡府宾客满员,胡相多次私下接见朝臣,整个淮西一党过从甚密,此举实在不妥!”

“韩御史何出此言!还有你郑士元,区区六品监察御史,也敢犯上诬告!”

朝堂之上,两名刚直不阿的御史又对胡惟庸为首的淮西一党,展开激烈的弹劾。

御史陈宁,中丞涂节自是不甘示弱,与两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

不知不觉间,战场扩大,又再度演变成朝中清流又与淮西勋贵一党的碰撞。

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之上,冷眼旁观,只觉十分腻味。

这样的争斗,他天天看都看厌了。

自从提拔胡惟庸为宰相,这厮愈发骄横,仗着淮西一党的拥护,大肆打压异己。

这些从乡野请来的大贤者,都是品性高洁的清流,岂能与胡惟庸一党同流合污。

在两方斗个势均力敌之际,老朱不想处理任何一方,尤其是淮西的功勋们。

建国初期,全天下都在看着他们。

刘伯温刚死不久,现在再兔死狗烹,必会背上骂名。

所以,还不是时候。

就在朝堂争吵进入新的**,老朱烦躁地站了起来。

“朕忽然想起来,老刘冥诞已至。”

“一晃眼,朕痛失肱骨已经过了一月半啊!”

“若诸卿实在无事,不妨与我一同,罢朝十日,好好祭奠老友。”

提起亡因存疑的刘基,满朝喧嚣,顿时一静。

谁都知道老朱的逆鳞,就算耿直如韩宜可、郑士元之清流,也对这位神机妙算的开国功臣,报以极大的敬意。

一时间,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刚争吵不休的两方,不尴不尬地只能停止。

老朱冠冕下的沉郁表情,转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等下了朝,他脚步轻快走到马皇后宫中,不由分说就拉上元后的手。

“妹子,快,咱这次带你回老家看看去。”

“也不知老大和一帮小子们现在在那儿过得怎么样了。”

“咱顺便给你介绍一位妙人。”

马皇后笑着任老朱拉走,听到他要回凤阳县,立马惊讶地问道:

“你说的那位妙人,就是你上次回来以后,赞不绝口的那个张成张县令?”

“他真有你说的那么大本事?”

“嘿,这人比妹子你想得更加厉害!”

老朱兴冲冲换了一身常服,点上人就再次微服私访。

不过这次与上次不同,为了验收自家小子们的学习成果,好好在老友们面前炫耀炫耀。

老朱心血**,领着马皇后又陆续拜访了徐达等老兄弟。

带上这些人,大明最强开国功臣阵容,浩浩****,直往凤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