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圣心难测

注意到朱元璋的反应不对,朱标心中一沉,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

他赶忙话锋一转,开始为官员辩解。

“只是朝中近来,似乎并没传回此类消息,所以孩儿觉得,这可能是讹传,或者他们家中的人,刻意将此事夸大,想要讨些银子。

孩儿回去后,定当严惩他们,让他们今后不再嚼舌根,坏了朝廷名声。”

朱元璋闻言,却是一摆手,道:“不必,你即刻回去,将那几个太监找来,另外,让他们带着书信过来!”

听出朱元璋语气不对,朱标看向朱棣,眼神中出现一丝嗔怪。

朱棣见了,一缩脖子,心中也知道,自己多半惹了祸事,只好将头缩进朱元璋的怀里,不看朱标。

见到这一幕,朱元璋却是倍感无奈。

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素来仁厚,此番多半是误会了自己。

事实上,他方才也仔细回忆了一番,朝中的确没有收到江西的奏报。

若是以往,他也许会心存怀疑,可结合之前刘贺的信,朱元璋此刻却是彻底信了江西存在问题。

只是信归信了,要让朱元璋放权,也的确不大容易。

另一边,以往朱棣是撞到了太监们说话,所以才一路跑来宫中,所以不少太监,都在现场。

朱标转了一圈,不多时便将太监寻了出来。

在安排了人去寻信件后,朱标直接引着几名太监,来到朱元璋的面前。

看着这些面如土色的太监,朱元璋叹了口气,而后开口询问。

“你们都是哪里的?”

几名太监面面相觑,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

朱标在一旁看得着急,赶忙小声提醒了一句。

“都愣着作甚?没听陛下问你们的话?”

听到朱标的话,终于有人反应过来,赶忙将自己的籍贯如实说了。

和朱标所言一样,这些人大多来自江西,这一点,也让朱元璋心里更加别扭。

待到众人七嘴八舌的说完,朱元璋微微颔首,冷声询问。

“咱听说江西遭了灾?你们家里都有什么人?可是都收了消息?”

一名太监反应快些,虽说惶恐,可想想有机会为家乡换来一线生机,最终还是高声回应。

“陛下,奴才家里只有一个兄弟,原打算今年成家,只是前不久,家中受了灾,土地都毁了,能保住命已然不易。”

有人带头,其余想要帮衬家里的太监,自然是不甘落后。

一时间,又有好几人抢着开口,而说出的内容,也是一个惨过一个。

朱元璋也是吃过苦,见过百姓生活情况的,听完众人的话,饶是铁石心肠,他也有些别扭。

暗暗叹了口气,朱元璋道:“可朝廷并没收到消息,难不成,是地方官欺瞒了此事?”

一名太监连忙说道:“陛下明鉴,奴才们都是废人,也没读过书,但却知道,什么叫忠。

况且这种事乃是死罪,您就是给奴才们十个胆子,奴才也不敢在这事上撒谎啊!”

朱元璋哼了一声,吓得众人还以为,是这话触怒了朱元璋。

朱标刚想求情,可朱元璋却是已经下令。

“来人,请李相,还有伯温先生。”

一声命令发出,朱元璋却又觉得不妥,随后赶忙补了一句。

“不,让在京所有三品以上官员,全都过来。另外御史,还有着令户部、吏部,将江西的所有卷宗,都一并送入宫中!”

听了这般吩咐,几名太监心中欢喜,可朱标心里,却是一阵无奈。

他之所以不主动提及今日的事,便是知道,今日的事,一但坐实,很有可能直接便会造成大批官员丢官罢职。

加上此事耽搁日久,只怕早已出现百姓死亡的事,说不定又要有不少人,被朱元璋问罪斩首。

如今朝廷初立,若是朱元璋骤兴牢狱,不明真相之人,自然是会将其当做暴君。

可如今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朱标虽说不甘,却也只能暂且忍下。

片刻后,李善长的府邸。

李善长原本才刚回府,正要歇息片刻,便听到管家匆匆赶来,在门口喊了一声。

“老爷,胡惟庸胡大人求见。”

李善长眉头一皱,心中暗道不好。

他知道胡惟庸是个什么样的人,此刻胡惟庸来,绝不会有什么好事。

可奈何他年纪大了,有不少事还得用到胡惟庸等人,所以此刻也只能耐着性子,主动接受。

“请他进来吧!”

李善长吩咐一声,心中则是默默思考,究竟胡惟庸此来,会是为了什么。

不过还没等李善长想出头绪,胡惟庸便从外面,急匆匆赶了进来。

一进门,胡惟庸便哭丧着脸,朝李善长行了一礼,而后急促地开口。

“老相国啊,陛下突然下旨,要户部、吏部将江西卷宗拿出来。

据说刘贺也已经到了江西,只怕是那边的事,已经瞒不住了啊!”

听到这话,原本微微眯着眼的李善长,突然便坐直了身体。

他睁开眼,看向胡惟庸,高声问:“宫中可有什么变故?”

胡惟庸叹了口气,道:“也不只是太子爷有意为之,还是怎么,今日四皇子向陛下告状,说宦官咒骂大臣,结果那些阉宦便在御前,将江西的事给捅了出来。

只是按理说,陛下只是凭着这个,也不该有这么大的反应。

所以学生才觉得,这事恐怕是和刘贺有关啊!”

李善长闻言,似乎变得轻松了些。

他长出一口气,而后朝着胡惟庸一摆手,道:“此事已经发生,无论后果如何,都必须得去面对。

你即刻让人把江西的折子找出来,还有,吩咐人去一趟江西,让他们赶紧补折子。

具体事由什么的,也让他们好好想想。

还有,刘贺的所作所为,要事无巨细,全部上报,免得咱们这边再出纰漏。”

得了李善长的提醒,胡惟庸连忙答应一声,便要去操办。

可说来也巧,他这边还没出门,便有传旨的太监匆匆赶到。

双方碰了个对脸,胡惟庸见太监是个熟面孔,赶忙便要询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