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官职之争

寒风凛冽,刘伯温宽大的官袍之中,身子微微有些颤抖。

他本就身形清瘦,此刻在这种情况下,看起来,便更多了几分萧瑟和落寞。

朱元璋将这等问题抛给他,既是要卖他个人情,用浙东一系制衡淮西集团,也是担心,若是其亲自开口,会让众人为难,所以才将这个烫手的山芋给了自己。

毕竟,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工匠器物一类营生,都被算作末业。

而官员乃是天底下一等一尊贵的身份和行当,也正是因此,刘贺所在的军械局,虽说是极为重要的职司,可地位、品级却低得可怜。

如今,朱元璋要单独创立一个官职,而且看意思,还是要放在中书省里,这几乎是等同于,向千百年流传的观念,向天下的读书人挑衅。

这样的一个官职,品阶和职能都得反复斟酌,而且有理有据,否则根本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更是可能在史书上留下荒唐之类的记录。

沉吟了好一阵,刘伯温却始终不知该如何回答。

朱元璋手指在龙撵的扶手上反复敲击,那样子像是在计时,又像是在表达自己的不耐烦。

终于,朱元璋有些急了。

他将目光在众人身上兜了一圈,随后便再度开口。

“怎么?便是博学如先生,竟也想不出什么合适的名号、官职?”

说这话时,朱元璋双眉紧锁,神情默然,语气更是带着几分冰冷,显然是已经动了肝火。

刘伯温闻言,虽不情愿,却也只能先做出回答。

“启禀陛下,臣汗颜,这史书浩如烟海,自汉以降,更有六朝为汉人天下,且官制相似,唯有小国,或是战时,才偶有变化。

臣一时半刻,确实没能想出合适的名号和官职来。

还请陛下降罪,臣定当毫无怨言!”

说完,刘伯温下意识地要举起笏板,这才意识到,今日已经不是朝会,故而自己并未携带此物,只能尴尬地朝着朱元璋拜倒。

见刘伯温如此,朱元璋不由得更加嗔怒。

看着刘伯温下拜,朱元璋暗骂:这老狐狸,明知道是咱要借他的口,将此事定下,他偏偏还想推脱。

如今要想再寻一个德高望重,可以在读书人之中站住脚的,来处置此事,实在有些不易啊!

朱元璋心中咒骂,刘贺这里,也没闲着。

眼看局势变得有些微妙,刘贺的目光,时不时便会偷偷地在朱元璋身上扫过。

【这算什么啊?给我一个荣誉称号,然后就把我的技术,我宝贵的才华,给白嫖了?

想什么官职啊?给我点真金白银,不是好过这些虚名?

这老朱也太吝啬了吧?要不是读过书,我都快怀疑他是个地主老财了。】

朱元璋本就心情不悦,骤然听到刘贺的“诋毁”,心里不禁更加恼怒。

他阴鸷的目光,从刘伯温等人身上移开,而后落在刘贺身上。

龙袍的袖子里,一双满是老茧的手,已经攥成了拳,但很快就再度松开。

朱元璋心中暗暗想着:这小子终归有些本事,况且他方才所说的那些东西,也的确有用。

如今大明新立,百废待兴,如今四海尚未重归太平,不知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吃不饱饭。

咱暂且忍他一忍,那些贫苦百姓说不定就有救了。

想到这些,朱元璋的心中瞬间又有变化。

然而还没等朱元璋的思绪收回来,刘贺的心声,便再度响起。

【那是什么眼神?想我主动要求,拒绝奖赏吗?我才不会!刚刚他们想对付我时,你可是什么都没说。

而且最最最重要的是,我得吃饱饭啊!你大明的俸禄就那么点,如果上下打点关系什么的,分分钟就变回穷光蛋啊!】

这下,朱元璋真的是有些不淡定了。

他看着刘贺,心中几乎快要骂娘了。

甚至有那么一瞬间,他都在怀疑,刘贺真的是搞这红衣大炮,把脑子给累坏了。

否则为何要放着天字第一号的大腿不抱,反而要去上下打点关系,而且眼光就只盯着钱财。

他轻咳一声,掩饰自己的情绪,而后将眼神移到李善长的身上。

感受到朱元璋的目光,李善长心中一动,有了算计。

这次,刘伯温不肯去做坏人,所以甘愿让出了结好刘贺的机会,他这个宰相,却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一来是淮西集团已经和刘贺结下梁子,自己必须防范刘贺倒向浙东一系。

二来是这是在为朱元璋分忧,自己将此事办了,朱元璋哪里,自然也得挂念自己一份情谊。

思量片刻,李善长朝着不远处的胡惟庸使了个眼色。

胡惟庸本就是个人精,此刻收到李善长的提醒,立刻会意,微微颔首,旋即出列。

“陛下,臣以为,纵论古今,其实都没什么合适的官职,但却可借古之称谓,重设官职。”

听到胡惟庸的话,朱元璋立刻眼睛一亮,目光旋即环视众人。

“这话有理,诸位都是才华极深的俊杰,不妨都说说看。

咱这里有言在先,今日绝不会因言罪人,你们只管畅所欲言便是。”

说完,朱元璋还不忘看向刘贺,笑呵呵地追问一声。

“刘贺啊,你自己可有什么中意的官职?”

听到朱元璋的询问,刘贺表面上满脸恭顺,可心里却是已经开始叫骂。

“陛下,臣不敢贪功,更不敢妄自要求什么。”

【这朱皇帝到底想干嘛?让我自己堵自己的嘴吗?我才不说!绝不说!

还有那是什么眼神?怎么我有种,他在幸灾乐祸的感觉?】

没等刘贺想出头绪,朱元璋的声音,便已经再次响起。

“好,这般气度、心胸,这般对朝廷的忠心,咱甚为感动,你放心,咱绝不会亏待了你!

咱听说你在治农等事上,也颇有些造诣,等你日后再立下功绩,咱就学李世民,也弄个凌烟阁,让你名标青史!”

听到朱元璋这话,刘贺几乎快气得吐血,可胡惟庸却是眼前一亮。

“陛下,臣想到了,不妨便叫大司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