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关于封赏

听到刘伯温的话,单仁安只觉得眼皮一跳,赶忙偷偷看向朱元璋,希望这位皇帝陛下,不会卸磨杀驴,真将自己的职位让给刘贺。

朱元璋显然对刘伯温的提议,也颇为感兴趣。

但想到单仁安的情况,朱元璋还是有些犹豫。

他问:“那单仁安这个如今的工部尚书,又该去做什么?总不能让他致仕吧?”

朱元璋只是笑谈,可这一句话,却是吓坏了单仁安。

就在单仁安想上前主动请辞时,刘伯温却先一步开口。

“陛下,兵部尚书如今是被大将军遥领的,可兵部关系甚大,许多事如今都堂官和吏员在做,本就有些吃不消,而且容易出纰漏。

单大人也是知兵的,您何不让他去做兵部尚书?至于大将军那边,您再加以勋爵之类的封赏,想来大将军不会有什么异议。”

这一番话,其实刘伯温也有自己的私心,只是他说得冠冕堂皇,也有正当理由,以至于众人根本没法反驳。

特别是朱元璋,此刻他心里,其实已经认可了刘伯温的想法。

毕竟若是将单仁安放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就等于兵部不再被淮西勋贵完全把控,到时候,朱元璋做起事来,也能更加安心。

只是师出必须有名,这么做虽说成全了刘贺,也保下了单仁安,但却也可能会让徐达等人心中不满。

朱元璋作为皇帝,自然得多想许多问题,以免日后出现大的纰漏。

李善长、胡惟庸,此刻心里也都是一阵郁闷。

特别是李善长,此刻他已经开始盘算,如果工部落入刘贺手里,而兵部又归了单仁安,今后淮西集团,会受到多大的冲击。

然而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所有人都在分析利弊时,刘贺的心声却再度响起,而且言辞之间,似乎对这个尚书的职位,颇为不屑。

【工部尚书吗?虽说算不上什么大官,可也还不错。

只是不知道,如果我把我那些改良稻种、改善水利和河道的图纸、方案拿出来了,他们到时候,又该如何看我,如何封赏我。】

【不对,我怎么能要什么封赏?银子才是硬道理啊!

皇帝最喜欢白嫖了,我不能做这个尚书。

否则一切都是上指下派,只要一个差事丢过来,我就得去办,岂不是所有好处,都给他白嫖了去?】

听到刘贺居然还藏着许多东西,而且听起来似乎对民生颇有好处,朱元璋的心里,瞬间闪过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只是听到刘贺后面的话,朱元璋的冲动却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厌恶,以及各种算计。

看着刘贺,朱元璋心中暗想:你小子既然想要藏私,而且还总觉得咱要白嫖。

那咱何不直接白嫖到底?这可是你自己提醒咱的,怪不得咱。

暗自打定主意,朱元璋微微摇头,将刘伯温的建议否定。

“刘贺有功,可刘贺却是单仁安举荐,他也是有功之臣。

为显示公允,单仁安,你便兼理兵部尚书之事吧,等到大将军回朝,再正式给你任命。”

单仁安可没想到,朱元璋居然直接将两个权力部门,都交给了自己。

他左右看了看,几乎怀疑自己是听错了。

好在,朱元璋这次显得很平和,见单仁安没反应,便又提醒了一句。

得了提醒,单仁安赶忙上前谢恩。

刘贺将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一阵狐疑,但同时,也隐隐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

不待刘贺想清楚头绪,朱元璋的目光,便直接落在了他的身上。

只听朱元璋说道:“诸位也都是读过书的,还有不少是上过战场的。

你们应该知道,一场仗打下来,得死多少人。

如今红衣大炮只要投入战场,便能减少许多伤亡。

说得夸张些,刘贺此番研制红衣大炮,等同拯救了无数家庭,无数军士。

说不定过几年,咱们就真能将鞑虏尽数灭掉,重现汉唐风采!

这般功绩,咱觉得,一个尚书,似乎还是轻了。

你们都来说说看,该给刘贺什么封赏!”

朱元璋这番话说完,在场众人,瞬间都傻了。

尚书这般品阶若还不够,那似乎就只能去中书省,甚至去做左右相了。

可刘贺今年才多大啊?他既没资历,也没背景,谁敢让他做这种职务?

况且中书省里,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去了,别人又该如何?

众人心中非议,却没人敢说破此事,一时间气氛变得十分诡异。

刘贺此刻,心里也是一阵腹诽,几乎差点让朱元璋破防。

【封赏都是虚名啊,不是说朱皇帝最务实吗?把我吹捧的那么大,总该给些银钱什么的吧?难不成想用几句后,就把我打发了?】

朱元璋听着这番话,几乎快要骂娘了,可最终却还是忍了下来。

见始终没人开口,李善长朝着胡惟庸递了一个眼神。

两人相处多年,早有默契,胡惟庸瞬间明白过来,赶忙朝着朱元璋请命。

“陛下,臣以为,以刘贺的功绩,大可入中书省,加以磨砺,说不定刘贺也能成为一代贤臣。”

这话才说完,李善长却是直接开口反驳。

“陛下,此法不可,若是如此,岂不是要让刘贺的本事,明珠蒙尘,再难施展?”

胡惟庸、李善长本就是在做戏,只是此刻,他们却没想到,自己的主意,正中朱元璋的下怀。

朱元璋闻言,一拍巴掌,冲着李善长说:“是了,这话的确没错。

既然入中书省,没有合适的职位,而且还可能耽误他的才干。

咱倒是觉得,可以给刘贺找一个最合适的官职,实在不成,咱们便造一个嘛!”

朱元璋这话,几乎是有些荒唐了,可在刘贺的功绩面前,大臣们,这次还真就不敢,也不能多说什么。

见没人做声,朱元璋看向刘伯温,直接询问起他的态度。

“伯温先生学贯古今,想必知道,这种事以往是否有过成例,又或者,有没有什么古时的官职,适合刘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