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慈恩寺
第二天一早,明和在二兄的呼唤声里醒来。
想到马上要去寺院,明和加快速度收拾。
明和在大唐生活的几个月里,深深体会到,佛教已经成为大多数唐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活在大唐,作为一个标准的大唐人,就一定要对佛教文化有所了解。
在唐代,佛教文化已经是显学,僧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有这么多有品位的僧人,自然寺庙也就非常有品位了。
比如,明和今日要来游玩的长安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和国立译经院,也是长安城最宏伟壮丽、规模最大的寺院,占进昌坊半坊之地。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并增建了“翻经院”。
随后,太子李治令西游天竺取经的玄奘法师,自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翻经院,继续从事佛典翻译工作。
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太宗皇帝为玄奘法师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月,玄奘法师欲于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高三十丈的石塔。
建塔的目的,一是用于安置、保存玄奘法师西域请回来的经像。二是借之以显大国威风。三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故迹垂世,供人瞻仰。
这座最初用于盛放经书的石塔,就是著名的大雁塔。
李川作为西安人,自然游览过现代的大慈恩寺。
但他知道,他游览的大慈恩寺是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在唐代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其余院落早已**然无存。
正因为如此,今日明和游览的可是正宗、原版的慈恩寺!他能不激动嘛!
明和一路上跟着二兄,边走边聊。很快到了进昌坊。
进昌坊位于长安东南方向,占地之大,超出明和想象。
听二兄讲,大慈恩寺共有十三庭院、屋宇一千八百九十七间,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并有塑像。僧人三百多人。
明和除了看到剃度的众多僧人,还看到许多像农民的百姓忙忙碌碌在干活。明和好奇地问:
“二兄,这些人是做什么的?”
明贵看了一眼说:
“你说的‘净人’呐!其他还有一些是佃户、杂役。他们都是帮着寺院干活的。”
明和问:
“他们有奉金吗?”
明贵答道:
“那要看是什么身份了。”
根据大唐对僧人的福利显示,某些僧人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的。
但他们自己不种地,一般都是把土地出租给普通农民,也就是佃户。自己只要按时收租就行。
有些僧人不但有土地,还有许多产业。不过,一般都是委托商人操作的,他们只管收取费用。
佃户们除了平时要交租金给僧人,还要额外承担寺院里的一些杂务,比如帮僧人们买菜做饭,整理僧人们的小金库等。
因为僧人是看破红尘的,所以,这些俗事都是由俗人代办的。
此外,寺院里的‘净人’,也是分两个等级。
对待上等净人,寺院提供衣服和饭食,而下等净人,就什么也没有了。净人的构成比较复杂,不过大部分是自愿来寺院帮忙的。
寺院繁忙的时候,还会出钱雇用一些临时工来干活。
听了二兄一番讲解,明和恍然大悟。他感慨说道:
“二兄,在三弟看来,僧人的生活比地主过得还舒服。”
明贵被明和一语说中,打着哈哈说:
“也可以这么说。不然,二兄为何劝你剃度呢!”
明和感叹道:
“真是没有想到啊!”
看三弟如此大惊小怪,明贵又说:
“三弟,你没听大家说,如果大唐是个能分成十份的大圆饼,那僧人们已经占了七、八份。”
明和想起坊里的穷百姓,说:
“唉!僧人的金库越来越满,百姓的日子还是很清苦的!”
明贵反驳说:
“三弟,也不尽然。没有收入的僧人一样贫穷。像某家,就要给仙逝的人超度,为活在这世上的人祈福。这就是二兄的主要工作。”
二兄还告诉明和:
唐中宗以来,达官贵族纷纷营建佛寺。豪强富户们往往利用出家为僧来逃避赋税、服役。
这样以来,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减少了国家的收入。
明和听了,不由感慨万分。
大唐盛世,经济与文化高度繁荣,中外文化交流也空前活跃。出现了像玄奘法师这样的佛教高僧、大翻译家,为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非常巨大的贡献。
但也有许多乘机浑水摸鱼、敛财贪戒的僧人、为富不仁的达官贵族肆意压榨穷人,贪图享受。
明和游览着整座大慈恩寺,这里有各种花草树木,有的明贵,有的稀有,观赏价值很高。
二兄告诉明和,大慈恩寺定期“俗讲”,观者如云。
明和自作聪明地说:
“二兄,这种讲座三弟见得多了,一定是讲一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再顺便让大家买些什么,推销推销寺庙的东西,增加些收入罢了。”
明和脑子里想的,就是他作为李川的时候,母亲常常被“请”到会展中心,听老年人健康讲座。
开始一两次,讲座上还免费给听课的老人发几个鸡蛋。第三次,就开始推销他们的保健产品。
这些老年人就像被洗了脑一样,高高兴兴拿回一堆乱七八糟的保健品,还高兴得不得了,仿佛占了天大的便宜。
李川的母亲就被骗了小一万。但老人浑然不觉,李川劝她,老人还要生气。
李川看老太太乐得受骗,也无奈了。
这会子,听二兄讲大慈恩寺的讲座,明和一猜就是骗钱的。
明贵摇头说:
“哪里哪里!大慈恩寺的俗讲有说有唱,为大家讲述的都是佛经里的故事。不要说善男信女,就是小孩子听了,也能感受佛家恩泽,会一生平安喜乐的!——三弟,你小时候不是经常来听俗讲的嘛,如何能忘记了?”
明贵的一番话,蓦然让明和惊醒,他给二兄认错:“二兄见谅!三弟糊涂了!”
明和有些惭愧,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真是罪过。
二兄继续说:
“到了节假日,大慈恩寺还会有庙会,庙会期间,有盛大的佛事会在寺内举行,很多百姓前来参观,场面甚是壮观!”
“三弟你还没有见到过迎佛骨吧?”
明和纳闷地问道:“佛骨又是什么?”
明贵介绍说:
“佛骨就是佛祖的舍利,皇帝认为此物吉祥,历来皇帝陛下们喜欢把寺庙的舍利迎回皇宫,以求佛祖保佑。”
明和这下听懂了,他说:“哦,二兄早说舍利愚弟不是就明白了嘛!”
明和不知道佛骨,但舍利多少还是听说过的。
皇帝迎接佛骨的仪仗队必须严肃、安全、谨慎。把佛骨请出来的时候,要举行盛大的送佛骨。
老百姓趁此机会在路边等着,想着远远看一眼佛骨也是会沾染福气的。
皇宫里,为迎接佛骨,皇帝会派宫人采购最好的佛教用品、经幡和各种香烛,更新佛骨的“日用品”。
佛骨还要听音乐。迎接佛骨的一路上,太常音的乐工一路要演奏回宫。
这样的迎接仪式,来回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钱财。
但大唐的人们如此喜爱。对佛祖的信仰,在人们看来,是一种普世的人生观。
迎佛骨的过程,庄重儿而神圣,一切的花费都是应该的,越多才越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