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血缘之亲

张仲坚等人借住的是镇中祠堂,一间正殿摆放着张氏一族的牌位,几间偏房刚好安置下众少年。

因为要照顾受伤的李秀宁,还要盘算接下来该怎么办,进入了祠堂院子半天,张仲坚都没来得及好好看看,直到张桥镇族长张继宗过来。

张继宗不是一个人来的,身后还跟着一个身材粗壮的壮汉,看面貌和张继宗长得很像,应该是他的儿子。

“小郎君住的还习惯吧?”张继宗先是笑眯眯的问候着。

张仲坚恭敬的行礼:“谢过族长,一切都还安好。”

“不用客气,你们是小伍的朋友,便是我张桥镇的客人,招待一下也是应该的。”张继宗笑道,“却不知小郎君尊姓大名?”

“我也姓张,名叫张仲坚,大兴城人,也是府兵家庭出身。”对方是伍小六的亲戚,又有着收留之恩,张仲坚便也不隐瞒。

“竟然是同姓之人,”张继宗很是意外,“却不知尊父祖的名讳是?”

“家祖名六斤,家父名大力。”张仲坚回答道,心中隐隐有些期待,大家都姓张,又都在大兴城附近,祖上有些关系也说不定。

“你祖父名叫张六斤?”张继宗一下子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嘴角哆嗦着问道。

“正是。不过家祖死的早,便是我也没有见过他的容颜。”张仲坚如实相告道。

张继宗嘴角抽搐着,神情看起来很是激动,眼睛眨也不眨的看着张仲坚,“像,真像。”

张仲坚一脸无辜的看着他,心中暗想难道要上演穿越者师傅说戏时说的的亲人相认的戏码?可这也太巧了吧!

“老人家,像什么?”张仲坚试探着问道。

“没什么,”张继宗摇摇头,“对了,小郎君,请问你的祖籍在哪里?”

张仲坚道:“我是大兴城出生大兴城长大,不过听我父亲说,我们家好像是北周时从梁郡迁到关中来的。”

“梁郡哪里?”张继宗坐直了身子,神情紧张的问道。

“襄邑,梁郡襄邑!”

“天啊!”张继宗抬头看着屋顶,一双老眼蕴含着泪花,胸口起伏着看起来激动万分,“果然是六斤兄弟的后人,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竟然还能见到六斤兄弟的后人!”

“老人家,您认识我爷爷吗?”张仲坚试探着问道。

张继宗点点头:“当然认识,我们是叔伯兄弟啊。”

“我祖父去世的时候还没有我,我父亲常年征战在外,也很少和我讲起以前的事情,老人家,对张家以前的事我一点也不清楚,能不能请您给我讲讲?”张仲坚道。

张继宗点点头,开始讲述张家的历史。

据张继宗讲,张家本是梁郡襄邑人,原本是北魏统治下的汉民,后来北魏灭亡,先是分为东魏和西魏,很快又被北周和北齐代替。

北方常年的战乱,襄邑张家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阖族被北齐征调为府兵。后来北周灭了北齐,为了消除关东的势力,大量的关东家族被迁入关中。

“我们张家在魏郡也是大族,是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分支,族中男丁多达千人。然而常年的战斗,人丁损耗很多,更加艰难的是千里迁徙之路。很多人死在了路上,很多人和家族失散,而你爷爷便是其中一个。

我和你爷爷本是堂兄弟,打小一起长大,可就在入关中的路上,我们兄弟失散了,我随着家族来到了这里定居,筚路蓝缕,用了几十年时间建成了张桥镇,而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听到你爷爷的消息。”张继宗叹息着道。

张仲坚听得也很是感叹,他没想到一场逃亡,竟然寻到了祖上的亲人!在这个年代最重亲情,血缘之亲是最亲近的关系,宗族是最大的存在,远远高于国家。

这个年代的人没有什么胡汉之别,也没有什么国家概念,维持彼此关系的便是一个个的宗族。

在以前的时候,张仲坚常常为张家人丁单薄而感到无奈,伍小六还有很多族亲,而伍小六自己兄弟姐妹都七八个,而张仲坚家却一脉单传,除了父亲张大力连一个亲人都没有,做事根本找不到亲族助力。张仲坚小的时候常问张家的历史,但奈何祖父张六斤死的太早,死时父亲张大力还不到十岁,所以除了知道张家来自魏郡襄邑,其他的便一概不知了。

“我应该喊您爷爷?”张仲坚心神激**的看着眼前的老人。

“我在族中排行第三,你便喊我三爷爷吧。”张继宗叹道。

“孙儿拜见三爷爷。”张仲坚跪了下来,郑重的向张继宗行大礼参拜。

“这是我儿义山,你应该喊他叔叔。”张继宗介绍身边魁梧的汉子道。

“见过义山叔。”张仲坚继续见礼。

“不用多礼。”张义山扶住了张仲坚的胳膊,没有让他拜下。

张仲坚愣了一下,这才发现张义山并不像张继宗那么激动,而且,张义山不时的给张继宗使着眼色。

张继宗没有理会张义山,而是和颜悦色的和张仲坚说着话,介绍着张桥镇的情形。这张桥镇有二百来户人家,算得上一个大镇,镇中所有人家都姓张,都是张仲坚的族亲。当年从关东迁过来时,张家一族只剩下了四五十户,发展了四五十年才恢复了这么多。

“三爷爷,您找我可还有其他事情吗?若是有,您但讲无妨。”见张义山又一次给张继宗使眼色,张仲坚便忍不住问道。

“唉,孩子啊,按说咱们祖孙刚刚相认,不应该说其他的。但事关咱张氏一族安危,我不得不问了。”张继宗叹息道。

“昨日下暴雨之时,伍小六带着一帮人来到了镇外喊门,他姐姐是张家的儿媳,下这么大的雨,总不能把人家拒之门外,我便下令开门让他们进来。

原以为不过是一帮被大雨耽误的府兵少年,人数虽然有些多我张桥镇还容得下。可今天一早孩子你来了,还带来了一个中箭的女子。镇中医生看过了,她中的应该是军弩,应该是伤在交战之中,所以,孩子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