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不是天子的“天子”2

我是魏王的将军

还在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就为他提供了进取天下,兴复汉室的一整套战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认为,刘备应取得荆、益两州,巩固孙刘联盟,之后经营汉中、江陵两大战略基地,一俟条件成熟,再对洛阳实施两面夹攻。刘备的具体行动步骤,与“隆中对”是基本合拍的,他在曹操退出汉中后,即乘势继续向东进兵,又夺取了上庸等地,这样当需要北攻襄樊时,就不用担心曹军从西北方对其侧翼造成威胁了。

作为刘备、诸葛亮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北攻襄樊,才有机会北向宛若,谋击曹操。关羽负责打理江陵,北攻襄樊的战略任务自然要交给他,同时即便站在地方经营者的角度和立场,关羽对襄樊也非争不可:襄樊不仅是谋夺荆州全境所必须经历的步骤,还是江陵的门户,夺得襄樊,就能控制汉水,使江陵安全得到根本保障。

此前一年,南阳民众因苦于供给曹仁的徭役太重,曾拥宛城守将侯音发动起义。其实不仅是南阳,随着曹操军政中心北移,黄河以南包括襄樊在内的曹占区多不稳定,时任汝南太守的满宠承认,自许都以南,各地都有老百姓闹事。

关羽北攻的另外一个有利因素是,如曹操所料,孙权在与其修好后,并未完全履行约定,乘着曹操被牵制于汉中,他又对合肥发起攻势,只是与上次相比,规模较小而已。就这样,为了不让孙权找到空子,淮南及其周围各州的曹军也都被牵制在了当地。

当孙权攻打合肥时,各州将领私下都在讨论形势,扬州刺史温恢对兖州刺史裴潜说,其实我们这里尚不足虑,倒是曹仁在襄樊孤军突出,眼看雨季就要到来,他对面的关羽又骁勇多谋,曹仁对此准备不足,恐怕会有麻烦。话音刚落,公元219年秋,关羽即按照刘备、诸葛亮所制定的“出兵襄樊,北向宛、洛”计划,向襄樊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若是前后左右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孙刘联盟所共同发起的一次战略性攻势,自西向东,刘备进兵汉中,关羽北规襄樊,孙权攻击合肥。如果说赤壁大战是孙权为主,刘备为辅,襄樊战役则是以关羽(也即刘备)为主,孙权为辅,孙刘两军东西并举,规模相当之大,由曹仁指挥的襄樊战区即刻便由攻转守,且承受着沉重压力。

对曹操而言,襄樊乃是必保之地,只有保住襄樊,才能扼住汉水,从而南逼江陵,东望江夏,将关羽、孙权北进中原的道路封锁住。

这个时候不能不让人佩服曹操的远见和决心,正是因为他放弃了汉中,才能将主力部队从这一“泥淖”中拔出来,到了襄樊危急的关键时刻,也才能有足够的机动兵力可以调用。

从汉中撤出后,曹军大部集结于关中,得知襄樊战役爆发,曹操连忙调兵遣将,派于禁领兵从关中赴援襄樊。由于于禁及时赴援,曹仁的防守兵力得以加厚,又有了与关羽抗衡的底气。

在襄樊战区,襄阳和樊城隔汉水而望,同为南北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据点,关羽在进攻时,首先渡过汉水,把矛头对准了樊城。樊城由曹仁直接防守,他派协助其守城的庞德出战,和于禁等人率七部人马,在樊城以北结营屯扎,以便和城中成犄角呼应之势。

时值秋雨连绵的季节,襄樊地区一连下了十多天大雨,汉水暴涨,溢出堤外,平地水深即达数丈。温恢是北方人,他事前谈到雨季对曹军不利,说明对南方作战的特点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曹仁则确如温恢指出的那样,对此准备不足,结果不仅樊城被洪水包围,驻守于城北的于禁、庞德等七军屯营也全部淹没。

于禁等诸将迫不得已,只好率将士登上高处避水。关羽到荆州后,就亲自训练和率领水军,陆战、水战都能打,趁洪水上涨之机,他乘坐着大战船,率水师猛攻曹军。于禁等人无路可退,只好投降。

与于禁不同,庞德则表现出了宁死不降的武士气慨。他披着铠甲,挽着弓箭,站在避水的河堤上,与蜀军对射,箭无虚发,蜀军被他射死了好些人。部将董超、董衡想要投降,庞德大骂两人没骨气,挥起剑来,将他们都给砍死在了堤上。

庞德率余部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午后,关羽攻势更急,庞德的箭也用完了,双方短兵相接,他就用短兵器搏斗,而且越战越勇,气势逼人。这时水势渐大,庞德余部除了战死者,大部分都投降了,庞德仍拒不肯降,他对身边的少数几个士兵说:“我听说良将不会为了怕死而逃命,烈士不会为了活命而失节,今日就是我的死期!”

在厮杀中,庞德带着三个士兵,从蜀军手里抢到一只小船,想乘坐小船逃回城中曹仁的军营,不料洪水把船掀翻了。庞德落水,失去武器,被关羽擒获。

关羽对于禁、庞德两位降将的态度明显不一样。对于禁,他往江陵一送,大牢里一关,就不管了,对庞德则极力劝降,承诺只要庞德归降,便可授之以将军的职务。原因是于禁本属曹家班的人,庞德则原为马超部将,是后来在汉中降曹的,而且其堂兄也在刘备处做官。

不料庞德毫不屈服,不仅立而不跪,而且大骂关羽和刘备。关羽见状,只得下令把庞德杀了。

襄樊战役前,曹军中就有人议论,说像庞德这样的人,肯定不会真心同关羽作战。庞德听后非常气愤,当即表态:“今年不是我杀关羽,就是关羽杀我!”结果一语成谶,命丧樊城。

得知于禁降敌而庞德死节的消息,曹操叹息良久,并为庞德流下了眼泪,说:“我信用于禁三十年,哪里能想到危难时刻,他的表现反不如庞德呢!”

庞德与吕布不同,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寻找能够为之效死力的主公,而这个人显然就是曹操。曹操自己能打,又知人善任,对部属极其慷慨,庞德死后,庞德的两个儿子都被他封为了列侯,无怪乎庞德在关羽面前会说出这样的话:魏王带兵百万,威震天下。我是魏王的将军,宁肯做鬼,也不愿再做别人的将军!

请将军再坚持一下

在樊城城下,关羽完成了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水淹七军”,于禁等七军仅被俘者就有三万之众,如果加上战死和溃败者,应有四五万人。

关羽继续猛攻樊城。曹仁在派庞德出战时,就已经把相当一部分兵力都派了出去,城内兵马不过数千,面对关羽的优势兵力,根本无还手之力。

更糟的当然还是洪水的侵袭。樊城里里外外都被泡在水中,城墙因此已经崩坍损坏了好几处。众人都惊恐不安,有人对曹仁说,现在局面这么危险,不是我们的力量所能对付的,他劝曹仁趁关羽的包围圈还没有合拢之际,赶紧坐小船趁夜逃走。

守下去确实没有什么希望啊,曹仁动了心,与被曹操派来协助守城的满宠商量此事。满宠出身酷吏,心坚如铁,他给曹仁打气,认为这种山洪倾泻的情况,肯定不会持续很久,又分析关羽围城之后,之所以不敢继续往许都以南挺进,乃是因为害怕曹仁截其后路,所以樊城决不能弃。

曹仁原先认为,他逃走就是他一个人的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满宠则指出,那样的话,你曹仁是苟活了,但关羽没了后顾之忧,就可以狂飚突进,以后不但许都以南,怕是连黄河以南,都要丢掉了。

“请将军再坚持一下吧!”

满宠名为协助,某种程度上也起着监军的作用。曹仁听了他的话,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守下去。

可是满宠关于洪水将退的结论,对缓解现实困境其实作用甚微。城外洪水依旧不断上涨,已触及城墙顶部,城墙尚未被淹没的部分只剩下几尺高,眼看着全城都要被淹没了。再瞧城外,关羽乘船围攻,已在外围设立了好几道包围圈,这下即便曹仁想溜都溜不掉了,而且城内的粮食也越来越少。

满宠有一点倒是说得不错,关羽自己暂时还不能脱离樊城战场,但他可以分出兵力,让他的部将到别处进攻啊,而且不用往前挺进,就先在旁边下手即可——与樊城一水之隔的襄阳也被围住了,襄阳守将吕常被困于城内,和曹仁一样动弹不得,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见势不好,全都投降了关羽。

眼见襄樊战区已陷入危殆之中,曹操一面先将徐晃由关中调出,率兵屯据樊城北部的宛城,用以屏障许都,同时待机救援曹仁,一面紧急把其余机动部队也从关中陆续抽回,自己则从长安移往洛阳,以便就近指挥襄樊战事。

就在曹操坐镇洛阳的时候,弘农郡陆浑县平民孙狼等人突然揭竿而起,杀死该县主簿,向南归附关羽。关羽授予其官印,拨给部队,派他们重新潜回曹占区进行活动。孙狼部虽非正规部队,但在许都以南游击作战,与关羽遥相呼应,影响力也不小。

其实在孙狼之前,从许都起义到南阳起义,都已经出现了这一迹象,即起义者不管是将领还是民众,大多接受关羽印号,与关羽相呼应,显示关羽在黄河以南地区早已拥有相当高的声望和威信。水淹七军后,关羽在上述地区的民间形象更是不同凡响,号称“威震华夏”,以孙狼起义为代表,各地民众甚至是盗匪都纷纷举兵响应,呈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曹操这才发现,情况远比自己原来想像的还要严重得多。徐晃所据的宛城乃南阳郡中心,南阳起义刚被镇压不久,以前的宛城守将侯音即为那次起义的领导者,可见曹军在当地不得民心,极易再次发生变乱。

限于后勤供给条件,曹操一向都以少而精的原则来编组军队,他外出远征,一般情况下,每次最多都只能集结十万大军。襄樊战役爆发后,于禁从关中已经带走了至少三四万的主力部队,刘备尚在汉中虎视眈眈,所以陈仓防线及其关中也必须部署相当数量的精锐武装,这样一来,曹操真正能够从西北调来的兵力就很有限了。徐晃部多为新兵,很难直接和关羽交锋争胜,此外虽然还能再从关中零零碎碎地抽出一些机动兵力,但也形不成规模。

假如徐晃救不了樊城,亦守不住南阳,许都必受威胁,许都的守军不多,万一关羽攻入许都抢走献帝,曹操将失去他自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的最大政治资源,“以魏代汉”以及统一天下的图谋亦将随之落空。

想到这里,曹操真是一身冷汗,他赶紧召集军政会议,提出许都离前线太近,是否应将献帝迁至邺城,以避关羽兵锋。最终,因大家都担心迁移将会极大地动摇人心,使得局面更加被动,此议方才作罢。

联吴

曹操面临着自赤壁兵败以来的最大危机,曹营的上上下下都被动员起来,纷纷献计献策,其中谋士司马懿、蒋济的观点引起了曹操的特别关注,这就是“联吴”。

在赤壁大战前,曹操并不把孙权、刘备放在眼里,对于“联吴”基本是不屑一顾的。赤壁一战,曹操被孙权打得鼻青脸肿,只得退还中原,从那时候起,他才清醒过来,开始明白孙刘联盟的价值,并尝试对孙、刘进行挑拨和分别拉拢,“联吴”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联吴”的效果,最初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者,当时孙刘都处于发展期,有抱团抗曹的现实需要,二者,刘备营中有诸葛亮,孙权营中有鲁肃,两人都是极具前瞻性眼光的大战略家,特别是鲁肃,正是他始终坚持,一力促成,才有了“湘水划界”。

当然还有最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曹操对于“联吴”的认识仍不够深刻,他总认为自己的中原大军数倍于孙刘,赤壁兵败只是一时失利,只要缓过神来,总能把孙刘都统统收拾掉。这种心态导致他对于“联吴”一直都是采取权宜态度,比如给孙权写信相诱,以及“四越巢湖”未果后接受孙权求和,事先均缺乏认真细致的战略性思考和安排,于是注定都只能沦为失败。

一场两场战斗战役的失败,是可以补救的,一个战略性的失误,却会导致满盘皆输。襄樊战役距离赤壁大战已过去了十一年,在这十一年中,曹操以一敌二,孙、刘两家则是合二抗一,虽然偶有破裂,但马上就又能弥合,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孙、刘逐步扩张势力,一个进据江北,时时逼攻合肥,一个全取益州、汉中,而曹操却只能步步退却,直至被关羽水淹七军,襄樊危在旦夕。

曹操本有扑灭群雄之志,在其全盛时期威风八面,势不可挡,关东的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关西的马超、韩遂,哪一个不是强者中的强者,好汉中的好汉,最后都被曹操一扫而空。唯独对于江东的孙权、巴蜀的刘备,曹操一直难占上风,无怪乎有人评论他“公亦老矣”,说曹操还是年纪太大,故而已经雄风不再,打不动了。

其实真不是年纪的问题,是战略出错了,司马懿、蒋济点醒了曹操。

要论“联吴”的时机,此时却也再好不过。孙、刘之间的联盟关系本就属于利益的联盟,相当松散,也相当脆弱。在争夺荆州之前,因为刘备独取益州,未让孙权分到好处,孙权一怒之下,接回了嫁给刘备的妹妹,接着又为荆州归属,差点与刘备全面开战,是刘备慑于曹操进兵关中,以及依赖鲁肃的说服调解,双方才得以重归于好。

随着鲁肃去世,孙权的态度再次出现变化。

荆州在长江以南的部分,以江陵为最重要,自江陵顺流而下,对下游的江东地区据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正因如此,曹操在退往北方后,才会让曹仁留守江陵,周瑜也才会死盯着江陵不放。当初江东拿下江陵并不容易,周瑜一条命可以说就是断送在了江陵,但它后来却被“借”给了刘备,即便“湘水划界”,也没能要回来。

在刘备尚未取得益州时,他和关羽的力量都还有限,江陵尚未对江东构成威胁,及至刘备占领益州、关中,其实力已与孙权相当,江陵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关羽虽然只是刘备的一个大将,却具有独当一面和独立发展的能力,他以江陵为基地,雄视各方,连江东也处在其威慑之下。

孙权曾派人向关羽提亲,欲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此举拉拢的意图很明显,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关羽在请示刘备后能够答应下来,则既可以缓解孙权的焦虑,又能使孙刘联盟得到巩固,结果却是,关羽不仅不许婚,还将孙权使者大骂了一顿。

或许是围绕着荆州,双方积累的怨恨已经太多太深,也或者关羽本身的性格缺点支配了他,让他一时头脑发热,忘了大局。总之,刘备、关羽在屡屡得手获胜后,心态上有多么忘乎所以,对于孙刘联盟又有多么忽略,于此已可见一斑。

孙权是与刘备同等级别的诸侯,关羽的做法无异于在打他的脸,孙权怎么可能不感到愤恨,同时与关羽关系的急剧恶化,也促使他不能不考虑尽快设法从关羽手中夺回江陵。

这些情况早已为曹营智囊所掌握,司马懿、蒋济分析认为,关羽此次水淹七军,必使孙权再次感到威胁,“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二人建议,趁此机会,应赶快与孙权议和,不仅要议和,而且还要劝说孙权,让他偷袭关羽的后方。

你是在救援,还是在磨洋工?

议和,是为了让孙权不再进逼合肥,以便把淮南方面的兵力抽出来救援樊城,但援军无法立即赶到樊城,在这段时间里,就需要孙权从背后捅关羽一刀。

议和是议和,捅刀是捅刀,这一刀下去,也就意味着孙权要与刘备彻底翻脸了,若不下点本钱,孙权岂肯为之?司马懿、蒋济的建议是:“事成之后,割江南之地给孙权。”

所谓江南之地,即长江以南的荆州区域,那里本来也不是曹占区,曹操一时也没能力拿下来,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孙权和刘备、关羽互斗。应该说,司马懿等人的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曹操听后连连称是,据此,他做出了其一生中最后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联合孙权,遣使江东。

即便联吴成功,使者往返和孙权实施行动,都还需要时间,已处在覆灭边缘的樊城显然是等不及的。曹操在派出使者后,即命徐晃动身前去救援曹仁。

在徐晃领兵进抵阳摩陂后,考虑到该部战斗力薄弱的实际情况,曹操又派战将徐商、吕建率兵到阳摩陂与之会合,并传令徐晃,让他务必要等到大部队全部集结后,再一起向关羽发起进攻。

有徐商、吕建相助,徐晃感到自身的兵力已经加强,虽然不能直接进攻关羽,但进攻关羽部署在附近的部队,总没有问题吧。徐晃对准偃城的关羽部队,率部杀了过去。

许是跟着曹操日久,徐晃也学会了他那套兵不厌诈的手法,在兵抵偃城之初,他便派兵绕至敌人侧后,并假装在小路上挖掘壕沟,构筑工事,做出要截断敌人后路的样子。对方并不知道徐晃部的真正实力,只是根据表面信息判断,他们数量很多,来势很猛,连交手都没敢交手,就烧掉军营逃走了。

徐晃得到偃城后,将曹军两边的营垒连接起来,向关羽大营缓缓推进。这时,满宠给曹仁打气的话总算是兑现了,大水一天天退下去,关羽水军的船只也渐渐派不上用处了,曹仁又鼓起勇气,以必守的决心率部抵抗,关羽虽亲自督战,也无法攻进城中。跟随徐晃作战的将领们一看,曹仁和樊城还有救,便催促徐晃赶快进兵,然而徐晃不为所动,走起路来简直像蜗牛爬。

你是在救援,还是在磨洋工?诸将对徐晃很是不满,甚至用严厉的语气责问他。其实,徐晃是严格按照曹操的指示以及实际情况在行事,关羽对樊城的包围圈很牢固,洪水也还没有完全退下去,在曹操增派的援兵尚未赶到的情况下,若只以现有兵力出击,不但不足以解围,还可能让自己也遭到挫败和损失。

徐晃和张辽、张郃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最早都不是曹操的部下,是中途从敌方营垒中投奔过来的,独统一军时还行,临时指挥其他诸将并要让他们心服口服,便是件殊为不易的事了。张辽在合肥,张郃在汉中,都经过一段特殊时期,才得以统御诸将,诸将不服徐晃,多少也与此有关。

战前,曹操为贯彻自己的军事意图,特派谋臣赵俨以议郎身份作为曹仁的参军,并随徐晃一起行动。在徐晃军中,赵俨相当于钦差大臣,实际权威比徐晃还高,见徐晃遭到责难,他理所当然地站出来,替徐晃向诸将作解释,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曹仁在城中处境艰难,契需让他和守军知道援兵已到达外围,这样既可以激励他们继续坚守城池,也便于他们和援兵里应外合,协调行动。赵俨据此认为,现在最好的办法,不是马上对敌人发动进攻,而是一边进逼敌人的包围圈,给其施加压力,一边设法与曹仁取得联系。

赵俨估计,至多不超过十天,后续援军就能赶到,这期间曹仁应该能守住樊城,等援军到达,城内城外一起发动进攻,一定能够打败敌人。他还慨然表示,如果因为没有及时发动进攻而导致不利后果,他愿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

有功大家一起分,有过赵俨独自担,诸将哪里会不乐意,都一个个地高兴起来。徐晃也接受赵俨的建议,率部向关羽的包围圈进逼,其先头部队所扎营的地方,距樊城最外一层包围圈竟然只有三丈远。

关羽急于集中力量攻下樊城,并没有立即回首攻击,趁此机会,徐晃军通过挖掘地道的方式,派人进入城下,用箭将书信传入城中,这样城内城外就建立了联系,自此可以频频互通信息了。

一拍即合

赵俨敢于承担缓救的责任,徐晃迫关羽之围如此之近,也能耐住性子不予突袭,显然是因为两人都掌握着当时曹营的最高军事机密:借孙权之手搞掉关羽!

当使者来到东吴,拜见孙权时,恰好孙权和他的手下也正在对关羽磨刀霍霍。

鲁肃的继任者吕蒙相当于另一个周瑜,一贯主张赶走刘备、关羽,完全夺回荆州,但为了麻痹关羽,他又常常故意示弱。在关羽进攻樊城时,鲁肃与孙权商量好,假装病重离任,由陆逊接替其职务。陆逊年纪轻,此前既没有什么资历也未积累足以傲人的战绩,他到任后,按照事先筹谋,像吕蒙一样对关羽保持低姿态,甚至于加倍地殷勤。

关羽上了吕蒙、陆逊的当,他原本在江陵与东吴交界处配备着一定数量的部队,结果在放松警惕,掉以轻心的情况下,又把这些部队多数调出,用于增援樊城。

就算是曹操不教唆,孙权也要动手,他还担心独自攻打荆州,会遭到曹操牵制呢,曹操的请求正合其意,更不用说曹操还答应给予割地的额外好处。

双方一拍即合,孙权立即给曹操写了一封密信,表示不久他就会派兵西上,偷袭关羽的江陵、公安二城,到时樊城之围自解,但他同时也要求曹操不要走漏风声,理由是如果泄漏出去,关羽将有所防备。

使者完成使命后,急急赶回洛阳。听完他的汇报,再看了密信,曹操极为高兴,然而对于孙权要他保密一事,他却好象有些自己的想法,为此专门召集部属进行了商议。

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替孙权保密,只有随军征战的谋士董昭持有不同意见,他的主张是:表面上不妨仍答应为孙权保密,但暗中却要故意把孙权的偷袭行动原封不动地泄露出去。

权变甚至不惜使诈,是曹操军事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曹操的不少谋臣部将们亦受此影响,在他们看来,打仗本就没有什么信用不信用,在这个领域,赢才是硬道理,因此即便答应了别人或与之建立了暂时的联盟,但只要认为有必要,一样可以对对方进行欺诈,而不用负有任何道义上的责任和压力。

从孙权这件事来看,他让曹操替他保密,自然有个人的算盘,倘若真的依其所言,秘而不露,吃亏的是曹军,得志的是孙权,这决不是上策。此外,被围在城中的守军,虽知道援军到来,但却还不知道有没有把握获救,加上粮食已经不足,心情必然十分紧张恐惧,万一因情况过于危急而萌生其它想法,那就糟了。

反之,若泄露秘密,无非两种后果,其一,关羽知道后,立即亲自撤兵回救,如此樊城之围就能迅速解除,而关羽、孙权也会因此结下梁子,成为死敌,他们两相争斗,曹军坐收渔人之利,坐观其败,有何不好?其二,关羽明知孙权要偷袭其后,但自恃江陵、公安两座城池防守严密,樊城又有必破之势,仍不肯急速撤退回救。

根据关羽一向高傲自负、争强好胜的性格,董昭估计,最可能发生的是第二种情况,如此,则既可以鼓舞樊城守军,又不至影响孙权的偷袭计划。

曹操把保不保密单独拿出来进行讨论,其实就已经在进行相关暗示了,只不过这种事最好要部属帮他提而已。董昭老谋深算,甚知曹操的心意,所以才带头戳破了窗户纸。果然,曹操听后马上表示接受,说:“妙!”

曹操当即派人到徐晃处,命令徐晃把孙权信中偷袭荆州的内容抄录下来,用箭分别射至城内和关羽营中。事态发展如其所料,城中曹军看到后,顿时士气大振,而关羽的反应则和董昭的推断差不多,一方面眼看樊城陷落在即,他舍不得放弃,另一方面,对孙权的背盟也半信半疑,怕曹操从中捣鬼,为的是使他前功尽弃。

关羽没有立即退兵,但因为他清楚自己和孙权的关系确实处在恶化之中,对于孙权撕毁盟约,偷袭其后方,又觉得不无可能,所以试图攻拔樊城的决心也开始动摇了。

在故意将秘密暴露给关羽后,曹操便准备亲自从洛阳南下襄樊,援救樊城的曹仁和襄阳的吕常,属下也大多认为有这必要,说曹操如果不亲临一线,整个战役可能真的就要失败了。

侍中桓阶却觉得大可不必如此紧张,他问曹操:“大王认为曹仁他们能否相机独当一面,处理好守城之事?”

曹操既把襄樊委与曹仁等人,就是相信他们有独立守城的能力,因此回答:“我觉得他们可以做到。”

“大王或许是担心他们这个时候会放弃努力,弃城不守?”

“不!”曹仁已经坚持到现在,又知道关羽将袭击关羽,当然更不会放弃,曹操对此也是有信心的。

“那么您为什么还要亲自带兵前往救援呢?”

“我不是担心曹仁他们,我是担心关羽的军队太多,徐晃等人难以对付。”曹操答道。

桓阶坦言,曹操就算是纯粹担心徐晃等人,也不应亲往。因为曹仁、吕常身在重围之中,处于万死之地,仍能够死心踏地地坚守城池,最大的希望还是获得强援。曹操亲自前往第一线,会让他们以为曹操手中的牌都已经打光了,反而会影响其死守抗争的决心和意志,倒不如在远处进行声援,以显示自身还有余力,援军会源源不断地到来。

曹操觉得桓阶言之有理,遂统兵进至摩陂就停了下来,然后便不断地调拨军队前去支援徐晃。

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与孙权达成协约后,曹操即向襄樊邻近各州发出了征召令。兖州刺史裴潜、豫州刺史吕贡等人都接到了命令,起初裴潜等人因不明究竟,拖延着没有马上行动。扬州刺史温恢一直关注着襄樊战役,他私下对裴潜说,这一定是襄阳危急,要让你们赶去支援,之所以没有大张旗鼓急着让你们前去集结,是因为上面还不愿惊动远处的部队。

温恢预计在这一两天内,曹操一定还会有密信发来,催促各州尽快上路,甚至就连驻守合肥的张辽等人也将接到征召令。张辽等人是长年征战沙场的武将,相比于刺史们,更了解襄樊战场的危急局势,也更能体会到曹操的急迫心情,相信一定不会犹豫,温恢为此提醒裴潜:如果张辽等人后召先到,你可就要受责备了!

裴潜听了温恢的话,这才紧张起来,连辎重都不带,就让部下改换轻装迅速出发。少时,他果然接到了曹操催促进军的命令,而张辽等人不久也都分别受到征召,与温恢所预料的完全一样。

事实上,为了支援徐晃,曹操几乎动用了他所能动用的所有精锐,其中也包括撤走合肥、居巢的部队,当然这样做,本身也是要告诉孙权:我决不会南下袭击你,你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地去偷袭荆州吧,祝你好运!

在张辽等人到达襄樊之前,曹操已陆续为徐晃提供了十二营援兵。徐晃兵力既增,便趁关羽狐疑动摇之机,向其发起攻击。这时关羽在其包围圈外,专门屯扎围头、四冢两处军营,用于对付徐晃,徐晃扬言要进攻围头军营,实际却声东击西,偷偷地攻打四冢。

眼看四冢军营就要保不住了,关羽亲率五千步骑兵前来作战,徐晃军多为生力军,关羽军则久战已疲,结果关羽被击败,只得退入包围圈。徐晃乘胜追击,关羽在包围圈的壕沟中设置十重鹿角,但就连这个也没能难倒徐晃,被他一举突破,徐晃当天的气势和状态,真是只能用“神勇无敌”四个字来形容了。

关羽军大败,所部损失惨重,投降曹操的原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都死于此战,关羽见状,被迫撤樊城之围,樊城危机烟消云散。

曹操闻讯,立即下令嘉奖徐晃。他在嘉奖令中说,我用兵三十多年,也知道许多古代的善用兵者,但像徐晃这样**,连破敌军营寨,甚而冲进敌人包围圈并将其攻破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春秋时,燕国大将乐毅攻打齐国,对齐国大将田单所固守的莒和即墨进行围攻,当时情形非常危急,但是曹操经过对比,认为樊城、襄阳在襄樊战役中的困境远比莒、即墨更甚,由此更可见徐晃能力之强以及战功之高。

过去,曹操在给荀彧论功中,曾经评价荀彧的计谋和功绩,连他也有所不及,谋臣中,能够得到曹操如此高评价的,也就只有荀彧一人。至于武将,夏侯渊倒是被曹操这样夸赞过,但那其实是出于特定目的,而不是夏侯渊真的到达了这种程度。夏侯渊没能做到的,现在,徐晃基本上做到了,孙武和司马穰苴皆为春秋时代的顶尖兵家,曹操说徐晃的战功已经超过了他俩!

在大败关羽后,徐晃整顿军队返回摩陂,曹操亲自到七里之外迎接,并在摩陂大摆庆功宴。庆功宴上,曹操给徐晃敬酒,举起酒杯对他说:“保全樊城、襄阳,这都是将军的功劳啊!”

接着,曹操又在摩陂巡视各营。像曹操这样的大人物,普通士兵平时是见不到的,得知他要来巡视,各营士兵都纷纷离开阵列,前来围观,阵列当然也就显得有些杂乱。这种场面,曹操已经见多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当他走到徐晃营中时,却发现军营整齐,秩序井然,将士们全都留在阵列之中,没有一个人乱走乱动。

西汉时,汉文帝到各军犒劳慰问,一听说皇帝来了,从将军到士兵,注意力都在皇帝身上。只有名将周亚夫的细柳营不同,士兵们该干啥还干啥,连文帝到了营门,也得通报了才能进去,文帝当时认为,周亚夫才是“真将军”,后来周亚夫果然平定了七国之乱。现在的徐晃一样治军严谨,一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曹操颇为感慨地说:“徐将军真可谓有周亚夫的遗风。”

不能抢他的戏

关羽虽撤樊城之围,但其水军船队仍占据着沔水,襄阳守军依然被与曹军大部队隔离,这种情况下,曹操却并没有让徐晃继续对关羽展开进攻,原因就在于他要坐山观虎斗,为孙权袭击关羽留出足够的档期。

孙刘目前是在为争夺荆州而斗,但其实联合抗曹才符合他们根本和长远的利益,曹孙联盟则不同。对于曹操而言,孙刘两家始终都是他要吞并的对象,只不过以现时形势而论,关羽是他的主要敌人,孙权是他的次要敌人,为了给自己解困,他必须先争取次要敌人,用以对付主要敌人,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让他们互相磨损和伤害。

该孙权出场了,不能抢他的戏。

事实上,孙权以及一直躲在幕后的吕蒙,对于各自的戏份也确实都挺尽心尽力。乘关羽后方空虚,孙权亲自率军沿江西上,吕蒙更是一马当先,把战船伪装成商船,把士兵假扮成商人,关羽设在江边的岗哨本来就已不多,一路上被全部收拾了个干净。

等到南郡守军发现情况不妙,吕蒙已经兵临城下。当然如果他们肯抵抗一下,也是能坚持一段时间的,但守江陵的糜芳、守公安的士仁,都与关羽不和,一看大势已去,便都投降了,孙权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夺取了整个南郡。

关羽围攻襄、樊失利,又得到南郡失守的确凿情报,便立即全线撤兵,回救南郡。

曹操对此早有预料,让他感到格外吃惊的是孙权此次得手之快。要知道,当初周瑜和曹仁争夺江陵,双方整整打了一年多,周瑜为此而死,曹军也因损失太大而不得不自行退出,没想到孙权、吕蒙居然这么容易就取得了南郡。

指望关羽和孙权在互斗中难分难解,最终两败俱伤,自己则从中尽收渔翁之利的如意算盘,至此彻底落空了,曹操内心的不甘和失望恐怕是难免的。

在据南郡最近的樊城,人们的心情也像调味瓶被打翻了一样,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孙权能轻易拿下南郡,其实就是以他们在襄樊战役中所付出的惨重损失作为代价的。参军赵俨不无苦涩地指出,孙权本来就是想利用关羽在襄樊与曹军交战之机,出其不意地袭击其后方,而与曹方建立联盟,也无非是要乘机牟利而已,现在是得偿所愿了。

曹仁召集众将商议,多数人都主张趁关羽陷入困境,赶紧集结部队,予以追击擒拿,这样既报了先前被关羽水淹围攻之仇,又可防止利益被孙吴独占。

唯有赵俨力排众议,反对追击关羽。

孙权利用关羽威震中原,曹操急于解除襄、樊之围的心理,与曹操达成了联盟协约,但他仍然会存有顾虑,即在关羽回救江陵时,曹操会不会趁机发兵进攻他。因有此顾虑,他才会在给曹操的信中,显得态度格外谦顺。现在如果曹军对关羽穷追不舍,势必引起孙权的疑心,这样他就不会一心一意地对付关羽了。赵俨的意见是,既然关羽已舍去根本,孤军奔逃,曹军就没必要费力穷追,倒不如先留着他,让他去找孙权算帐,再与孙权拼个你死我活。

曹仁听从赵俨,下令解除警备,对关羽不予追击。不久,曹操给曹仁下达的急令传来,一如赵俨所言,果然是让曹仁不要追击关羽。

曹操站得高,看得远,他很清楚,关羽到了这个地步,注定不会是孙权的对手,如果能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孙、刘以后必将势不两立,下一步棋就好走了。

事情的发展正是如此。关羽南下,势穷力竭,在归途上即全军溃散,不仅救不了南郡,连自身安危都成了问题,只得西退麦城。麦城仅仅是一座孤立小城,在被吴军包围后,难以长守,关羽不得已率数十骑逃出麦城,结果在漳乡遇伏遭擒,随后就被斩杀了。

竟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

公元220年2月,曹操率大军从摩陂退到洛阳。紧接着,孙权就派人将关羽的首级送来洛阳,献给了曹操。

二十年前,曹操曾经想尽一切办法,想将关羽挽留在自己的军营,但终究未能如愿。在关羽离去时,有人要去追赶,被曹操拦住了,尽管他知道以关羽的能力,日后终将成为一大患。果然,二十年后,此人翻天覆地,若不是曹操尚称老到,靠政治手段扳回局面,差点就要老马失蹄了。

他是敌人,却也是曹操最欣赏最喜爱也最尊重的那一类顶级武士,曹操下令,按照诸侯之礼将关羽的首级予以安葬。

曹操很重感情,但站在他的位置,就算再动情,也不会忘记使用心计和权谋。孙权为什么要急急忙忙地献上关羽首级?孙权杀掉关羽,夺取荆州,虽然实现了他的目标,但也深怕刘备进行报复,从战略上考虑,他不能不继续把曹操拉上,和自己坐一块。

献首级一事,是孙权有意识地要让刘备认为,袭击关羽其实出自于曹操的主谋,他孙权只是附从甚至是被迫附从而已。

你想的倒是挺美,敢情这世上什么好事都得让你给占全?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孙权的居心,他厚葬关羽,就是向刘备表明,你家关羽是被孙权弄死的,冤有头债有主,你如果有想不开的地方,不妨直接去找孙权商量,我看好你哦!

孙曹联手之前,曹操对孙权开出过一个条件,现在他也很爽快地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上表推举孙权为骠骑将军,假符节,兼领荆州牧,封南昌侯。这其实也是在间接地告诉刘备,孙权才是此次襄樊战役的最大赢家和最大获利者,他之所以突然撕毁和平协定,袭击和杀掉关羽,为的就是要从我这里拿到好处和利益。

孙权不仅能够继承父兄基业,还能将其发扬光大,说到底,靠的不是他比父兄更能打,而是更会玩心思。在曹操给他封官进爵后,他马上顺势派人进贡,并上书向曹操称臣,劝曹操顺应天命称帝。

曹操虽是这样说,但他的话听在僚属们的耳朵里,则还有另外一番意味。“以魏代汉”进行到现在,无人不知道曹操的心思,如果曹操仅仅只是为了跟孙权斗心眼,那他就根本没必要把孙权的奏书拿出来展示。明白了吗?这是在试探大家的态度呢!

在连荀彧都被清除掉的情况下,朝中如今已全都是识时务的聪明人了,当下,文以陈群为首,武以夏侯惇为首,群臣纷纷向曹操上表劝进,强调汉朝气数已尽,只剩下了一个皇帝的名号,除此以外,实际已没有一寸土地,一个臣民,身为魏王的曹操如果要登上大位,恰在其时,没什么值得谦让,也根本不用犹疑。

曹操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态度,究竟该怎么办,其实心里早就有了谱。在群臣劝进后,他志得意满,同时又悠然自得地做了总结性陈述:对政治施加影响,也就是参与了政治,只要掌握了政治实权,又何必非要在乎皇帝这个虚名呢?

接着,曹操明确表示,即使天命所归,当皇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也不会当皇帝,而要做周文王,其潜台词就是,他将像周文王给周武王创造条件那样,让自己的儿子去当皇帝。

曹操不仅把当皇帝的机会留给了儿子,也用余生为儿子创造了登基的外部条件。在此之前,孙刘一直持续进行扩张,至襄樊战役爆发,已至顶点,曹操巧妙地利用孙权消灭关羽,既解除了襄樊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又在战略上使刘备失去了荆州基地,至此,刘备、诸葛亮自荆州、秦川两线出击、两面钳制的战略蓝图彻底流产。后来诸葛亮数谋北定中原,都只能北出秦川一线,其对中原的威胁被降到了最低点。

至于孙权,曹操把他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看得极其透彻。这小子看似放弃了与刘备的同盟关系,与自己联手,更进而称表纳贡,似乎要多谦卑就有多谦卑,但所有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现象,其实他背地里一直都在捣鬼使坏。

曹操决不会上孙权的当,通过与孙权表面议和,他已经从既要对付刘备,又要对付孙权的两线作战模式中解放出来了,而且未来完全可以预见到的是,刘备在挨了当头重重一棒之后,决不会善罢甘休,孙刘必将一战。

曹操返回洛阳的这一年,已经六十五岁,襄樊战役作为其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战役,也耗尽了他的精力,回到洛阳后,他就无心再回邺城了。

洛阳被摧残荒废了很多年,早已沦为一座残破之城,此前汉献帝以许县为汉都,曹操以邺城为魏都,洛阳的政治地位也根本不能与许、邺相比。不过在钟繇平定河东等地叛乱,以及曹操亲征汉中后,都向洛阳迁来了大批移民,洛阳于是又拥有了重振的希望。曹操上次从关中来到洛阳后,即下令修建宫殿,此即建始殿。后人结合文字进行分析,认为曹操从这个时候起,实际上已视洛阳为都城。

公元220年3月15日,魏王曹操病逝于洛阳。同年12月11日,留守邺城的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