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庶出之子

“这巴蜀之地,巫风盛行,哀家也多有耳闻。”

董太后一边喝茶一边听王允讲这一路遇到的阻碍,半天没有开口说话。

及至他讲完了。才终于放下手中的茶盏,说道:“话虽如此。,还是要劳烦,侍御史大人再去一趟巴蜀。哀家可多派些人手给你,时间也会再宽裕些。”

“太后如此深明大义,真乃我大汉之福。”王允闻言连忙跪下,对着董太后便是伏地大礼。

董太后见状,很是受用。

她假意上前搀扶,抓着王允的胳膊便问:“王大人这话便见外了,都是为了这汉家天下。此番前往,王大人可需带什么助手?若有合适的人选,只管提出来便是。”

王允听了这话很是感动。他低头想了想便说:“我有一世侄,名唤袁本初。此刻正在军中当差。他为人机敏,有谋略,说话做事皆有章法,倒是个好的人选。”

“你所说的袁本初,可是……袁绍?”董太后听了这话突然问。

“正是袁绍。”王允一听这话,吃了一惊,忙问:“太后知道这小子?”

“汝南袁氏……”董太后似笑非笑,口中喃喃。顿了一会儿才说:“袁家也就数这小子最出挑了。可惜是个庶出,一辈子也未必混得出头。”

“太后所言极是。”王允见董太后如此了解袁本初,心头又是一惊。

“袁家人可真是糊涂。这样的一个好小子,他父亲却把他过继给兄弟的庶子,这样的安排与弃子无异。”董太后又叹了口气说。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满门煊赫,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先祖袁安在汉章帝时期担任大司徒,他的儿子袁敞担任了大司空,孙子袁汤担任了太尉、曾孙袁逢担任大司空,袁隗担任太傅。

四代人,每代人都位列三公,掌有实权。因此袁氏家族在朝堂上,可谓是树大根深。就连皇上与他们说话,也要忌惮三分。

这种显赫程度,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这样的一个家族里,只要有心栽培,就是母猪也能飞起来。当然,一旦被视为弃子,那么被世家的盛名所累所压,一辈子翻不了身,出不了头也是常有的事。

这袁本初在袁氏家族中,想要受到扶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他心性极高,并不甘心屈居人下,只做一个富贵闲人,故而才会自找出路,与王允攀上交情。

其实董太后注意到袁本初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她一直有心想要让董家与袁家联姻。因此对袁家所有适婚年龄的男子,都有所留意。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袁本初。

若单论相貌才华、人品心性,她最中意的就是他。可若加上族中地位这一条,那这袁本初就难免有些可惜了。

“他自己倒是要强。一心想去军中建立功勋。故而这一次才投军出征去了。”王允见到董太后话里似乎有意拉拔,连忙说道。

“的确是个聪明人。要想翻身,到军营里去是最快的。只要有了军功,进入朝堂就容易许多。”董太后欣赏的点了点头。

“太后所言极是,因此微臣向太后娘娘您讨个奉赏。”王允闻言连忙朝着太后作了一揖。作势便要跪下。

董太后见状,只朝他摆摆手,说:“你也不必向我讨封赏。只要你们这事办的漂亮,我自然会让他如愿。”

“太后大恩,允没齿难忘,定当肝脑涂地以报大恩。”王允见太后如此上路,连忙跪地谢恩。

磕了一通头之后才说:“只是如今他在军中,若突然抽掉,会否影响战事?”

“王大人你多虑了。军中有才干的,没有一万也有八千。缺他一个并不打紧。你领着我的手谕,去调人即可。”董太后闻言点了点头,随即转向郭胜,将这件事吩咐了下去。

王允没想到一切竟会来得如此顺利,自然是千恩万谢。稍后领了诏令便退下了。

他退下的时候,董太后又特地赏了他一百金,权当是此次出行的路费了。

这叫王允难免感慨,早上出门的时候还愁云惨淡的,这会儿离宫却有一种拨云见日的轻快感。

然而他此时一心期盼着快些与袁本初见面,却还不知,郭胜将与他们同行……

雨下得滂沱,王允离宫的同时,洛阳郊外的一处农家小院前,来了一位戴斗笠穿蓑衣的年轻人。

他机警的在门口张望许久,确定没人,才悄悄伸手,在门上敲了敲。

此时雨大得生出一种水雾感,雨打在斗笠上,噼噼啪啪,喧闹一片。

年轻人将斗笠的帽檐压得极低,远远望去只能看见两只鼻孔、一张嘴,露在斗笠外。

他的手里擎着一柄铁剑,一身装束干净利落。即使身穿蓑衣,还是能一下子分辨出他的身份——此人绝对是行伍出身!

她站在雨里,目光警惕的望着周遭。只听“咔嚓”一声,天空中炸响一记惊雷,一道闪电自西向东横劈过去,照亮了整个天地,也照亮了那人的脸。

他长得黑眉细目,白面长须,虽谈不上帅气,却也算秀气。只是他一张脸上,鼻子长得高挺,且略带些鹰钩,天生带着一丝狠劲。若走在路上,吓唬个把小孩子不成问题。

闪电劈过的时候,刚好映出他寒潭似的目光。那种逼人的气势令人不寒而栗。

“吱嘎——”就在这时小院的木门打开了一条缝。

从那门缝里探出半张脸,极警惕的往四周看了看,然后说:“曹公子,主人已经等候多时了,里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