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唐经记(五)

惊魂未定的吴清远抱着那只破铜盒下了山,东拐西拐不知摔了多少次,终于遇上了进山打柴的农人,问询之下,农人惊诧:“先生,这里离正定府城足有四十多里地,您咋跑这儿来啦?”说着顺手指路,吴清远千恩万谢,在路上雇了头小毛驴,骑着驴走了一个多时辰,才回到城内客栈。

回了房,他见自己狼狈不堪,叫小二提水来全身洗漱一番,也不吃饭,抱着铜盒关在屋里呼呼大睡了一天一夜,等醒过来,才觉得四肢酸软,心神安定,又活过来喽。吃了点东西,关好门窗,细细回忆了这番奇遇,把铜盒拿出来搁在桌上,戴上眼镜,仔细鉴赏起来。

这盒子二尺多长,半尺厚,黄铜打造,四角包精致的吉祥银花,满面浅浅细雕了八大金刚,八大菩萨,全是古面古身,天衣风带,宝冠璎珞也古朴庄严,大有唐宋风韵,金刚菩萨眼中,俱是小粒猫眼儿、红宝石镶嵌,五色迷离,毫光冉冉。更令人吃惊的是,盒子整体用泥金涂抹,历经不知多少年月,金泥剥落不少,残存的依然厚达几分,星星点点金光盈盈宝气森森。

若说普通的鎏金、錾金、捻金、炝金、镀金、错金等工艺,他也见识过不少,这泥金涂铜工艺,故老相传,元末明初才出世,明中期大盛于世,因耗费过巨,用金奢靡,只有朝廷官造器物才用得,不想一番奇遇,竟得到如此珍贵的宝物,可见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吴清远用丝帕轻轻摩挲一番,心里早念了几百句佛,单凭他的眼力,可知这盒子年代已到唐宋。

轻轻打开,盒盖内面,鎏金浅雕三世佛祖,高坐莲台,大慈大悲,脑后佛光冉冉,盒内落了不少灰尘,还有少许五色粉末,拈起一嗅,仿佛是各类名香,盒内四周錾刻了密密麻麻的梵文咒语,里头除了那卷二尺高古锦包扎的经卷,还有一道早已发黄薄脆的纸卷。

一入眼,吴清远就倒吸了一口冷气!这道纸卷,微微发黄,厚如棉纸,略显粗糙,那黄色并非天然,烟云流动斑斑驳驳,乃是用黄蘗汁熏染而成,上面有小如米粒大的虫眼虫洞,浅浅灰尘,他心中震惊:这便是历代传闻中,流行于晋、隋、唐、宋时代的黄麻纸喽!从前只在古籍记载中见过,如今乍一见了真物,真不敢相信自己这双眼!

他小心翼翼捧出纸卷,拇指轻轻拈动,生怕伤损了。随着纸卷展开,吴清远的眼珠儿逐渐瞪大,只见斑驳的纸卷上,是一笔雍容雄健正书,写的是:“敕大历寺方丈怀仁:昔者我太宗文皇帝崇敬大教,弘济万品,典御十方,恭承我佛之威灵,广弥于宇宙,细摄于毫厘。无生无灭,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百福而长今。今朕凝心内典,广承大教,贵妃与宫人日书宝藏真经,以广福运,群达济世,善育苍生。功劳福果,是为至大。为供养三宝,朕特命内侍曹怀忠,赍符护送贵妃与宫人虔心抄写之宝藏真经一部,往常山郡真定县大历寺供奉。合天之弘运,祈地之永固,三宝归一,大教永兴,亦为朕与贵妃永永无极之福果矣。尔钦承朕命,务珍重守护,慎之慎之。故敕。天宝五载夏吉日。”落款是个御笔花押。

吴清远晃了晃脑袋,沉醉于盎然古韵之中,捂着“砰砰”直跳的心脏,好半天才平静下来。原来这是一封唐明皇李隆基御笔敕书,专门为贵妃和宫人嫔妾书写的一部真经送往大历寺供奉而写,细算年岁,已然一千一百余年悠悠而过,千年以下,大唐天宝敕书竟完好存于世间,真是冥冥中自有天佑!

吴清远竭力按捺激动心情,轻轻扫视“贵妃”“天宝五载”,心脏猛地一停!惊叫道“莫非、莫非是……”,浓眉紧皱两眼冒光,心里七上八下乱作一团,额头上热汗淋漓。惊喜交加中,吴清远第一次失态了。

心里痒成一片,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测,他屏气凝神半晌,才缓缓取出那卷二尺高,古锦包扎的经卷,深深吸了口气,轻轻解扣,那古锦乃五色织金锦,历千年光芒璀璨,挂首是羊脂玉双龙如意钩,提心吊胆解开搭扣,轻轻松开,将经卷搁在铺了自己外褂的炕桌上细看。

触手可及的是深黄褐犹如茶色、略有棉性、一半龙洋厚度的藏经纸,古色斑斓,古朴厚重,吴清远惊得目瞪口呆:这纸张果然比北宋藏经纸犹有过之。经卷首是泥金工笔细描绘一副释迦如来说法图,金色灿然,栩栩如生,九品莲台上的如来佛祖慈眉善目,瑞相光明,佛光上有飞天神女,色色精丽,周围围坐着八大菩萨,十六罗汉,众比丘僧比丘尼聆听佛音。后面左首开始则是经文,上下四角界栏,都是五彩泥金夔龙纹,中间每隔两寸,打着泥金竖格,经文就抄写在竖格内,起笔题目写的是:《妙法莲华经 序品第一》。

整卷经文墨色光泽内蕴,略有斑驳落色,细闻却有檀麝异香之气,乃掺了龙涎、麝香的上等松烟墨。其字迹流畅华美,精致婉丽,秀媚生芳,气韵清雅,骨少肉多,笔势转折生动,点染间略有稚嫩,稍带二王笔意,有几处错字涂抹痕迹,娟秀中亦有雍容,保存十分完整。看到最后落款,吴清远脸色突变,得了疟疾似得颤抖不已,只见是一行小字:善女子贵妃杨氏玉环为大唐皇帝李三郎书,虔心祝祷我佛,祈愿皇基永固,圣躬康泰,我二人生生世世永享福乐无极。天宝四载秋吉日。

“天爷!”吴清远大叫一声,脑袋上犹如炸了个焦雷,打得他天旋地转头昏眼花,噗通一下从炕上滚到地下,双掌合十哽咽半晌,却说不出一句话。没错,这纸是唐纸、墨也是唐代宫廷流行的龙麝天章 御香松烟,文字也是女子手书……这真的是一千多年前那位闻名遐迩,以“红颜祸水”著称于世,从寿王妃入宫转为大唐贵妃的杨玉环,在被册封为贵妃的当年,专为唐明皇李隆基祈福所亲笔手书的经卷!这旷古奇珍,千年绝品,竟然湮没于沉沉一千余年岁月,又完好无损的出现于世间。这惊天的欣喜、凄美的不伦之恋、诡异的奇遇和早已风流云散的千年传奇,犹如迷离梦幻盘旋在吴清远头顶,令他神魂飞跃、心旌意驰、难以自持。

熏熏然如大醉后如在梦中的吴清远不知过了多久,才慢慢爬起来,赶忙严严实实包好敕书、经卷,塞进被窝里,想了想又不放心,四处踅摸能藏的地方,最后还是搁在枕头底下。他疑神疑鬼又检查了一遍关严实的门窗,想干点什么,又手足无措,呆坐在炕头,不敢笑更不敢哭,饶是他见多识广学富五车内蕴深厚,竟也是被这千年奇珍闹得如痴如醉呆若木鸡。

狠狠掐了自己一下,他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在做梦。晃了晃脑袋,喝了两碗热茶,才定住了心。既然这宝物让自己一分钱没花碰上了,可见是天缘定数。只是这大历寺到底有何来历?大唐定都长安,陪都洛阳,这么贵重的奇珍怎么会流落在此?再者当日那些和尚及精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得脑仁疼,眼看到了下午,预知本地事,还得请教本乡人。吴清远整整衣裳,走到客栈外间,正遇上那日的店小二手脚不停照顾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一见他,店小二很是殷勤,擦桌端茶问询:“吴先生,您这两天怎么了?自打那日碰上大雨在外过夜,回来就瞅着您脸色不好,掌柜的还怕您生病呢。叫我照应着您点,如今看着好些了吧?”

吴清远点点头:“多谢多谢,如今好多了。前天是累坏了,今儿有了胃口,想吃点东西,另外,还得请教小二哥一点事。”

“是啊,谁背着房子走道呢?远路客人就怕生病。这样,我给您预备一大碗肉丝面,卧俩鸡蛋,姜末葱花少许,陈醋少许,再来两盘清淡小菜,如何?”,吴清远点头,片刻面、菜上桌,热腾腾香喷喷,他吃了一通,出了身透汗,浑身舒坦多了。这时店小二才过来,陪笑:“吴先生有什么事,我能帮上忙一定效劳。”

他递过一块龙洋,吓了店小二一跳,赶忙推辞:“谢您的赏!您、您这是干什么?吴先生,若平常事倒也罢了,干犯律法的勾当,我可不干。”

吴清远笑道:“你放心,绝不是什么坏事。我想打听一下,上次你说正定各处寺庙古刹颇多,请问,有没有一座叫大历寺的古刹,它的来历是什么,小二哥知不知道?”

“哟!那也不能值一块龙洋呀!我还得谢您!您说哪儿?”

“大历寺,在城外西边。”

店小二鼓着腮帮子想了半天,又数了半天手指头,皱眉摇头道:“按说我是本地人,在正定府活了二十多年,这里的庙宇古刹,没我不知道的,可您说的这个大历寺,对不住,还真没听说过,连家里老人也从没提起过。”

吴清远闻言有些失望,店小二年轻心气盛,对此异常感兴趣,片刻陪笑道:“您别灰心,我知道有个人大概知道,您不用破费,这一块龙洋,请他喝点小酒,剩下的归我,您稍等,我去找他来!”说完,颇为热心的小二跟掌柜的告了声假,匆匆跑了。

一袋烟工夫,店小二扶着个素衣短打扮的老头,从外头进来,领到桌前指着吴清远笑道:“大爷爷,就是这位先生,想打听点咱们这儿的事,我知道您老肚里典故多,人家还要请您喝几杯呢!”,老者七十开外年纪,虽是粗布衣裳,浆洗得干干净净,方面大耳,红光满面,手提一根三尺长的大烟袋,不亢不卑微笑点头拱手:“这位先生,我这儿有礼了!”

吴清远一见就知道,这老者虽不大富,也是吃穿不愁家底殷实的人,或许在家族里还是管事的,赶紧起身拱手作揖:“不敢劳动您老人家,快请坐,小二哥,多上几个好菜,好酒来二斤,都算在我账上。”

“得嘞!”店小二忙活去了,不大会儿,掌柜的也来了,向老人施礼问好,招呼着送菜送酒,老者很淡然笑道:“打扰贵客了,菜无所谓,酒好就成啊。”,霎时酱鸡、卤肉、牛肉和各种小菜摆了一桌,掌柜的陪了一杯,忙活去了。老者自己连干了三倍,点头说:“好酒。这位吴先生,我痴长七十五岁,一辈子在此生活,在正定城也有个小小名号,叫‘百事通’,此地风俗民情,历代典故都略知一二。不知先生要问什么?”

寒暄几句,吴清远才知道这老者姓宋,是当地的地保,又是宋家的长辈,德高望重,赶忙陪了几杯,捡着能说的说了一番。宋老者一听就是一怔,半闭了眼似乎在认真回忆着什么,灰苍苍的发辫抖了抖,猛然睁眼问:“吴先生,您没记错?是城外西边的古刹,叫大历寺?”

“没错,老人家。我看得真真的,庙宇很大,建在山中,塌陷不少,山门上的大匾写的是;敕建大历寺。”

“嘶……”老者捏着酒杯脸色发白,两眼露出几丝惊恐不安,嗫喏道:“不该,不该啊!”

“是不是有什么忌讳?”吴清远轻轻问。老者上下左右打量他一番,突然伸出大拇指说道:“吴先生真是大福之人啊!”

“嗯?”吴清远懵了,忙问:“这是怎么说?”。老者长叹一声,说:“不错,正定城西不到四十里山中,确有一座古刹,叫大历寺,只是年深日久,别说我这侄孙不知道,即便正定城里,十个倒有九个半不晓得那庙宇的来历呢!还是我儿时听我祖爷爷说起过,这大历寺非同寻常,乃是……”

大历寺,乃北魏年间建造的一座寺庙,当年北魏天子皇室笃信佛教,在疆域内大兴寺庙宝塔,正定乃燕赵名城大郡,所以城内城外寺庙修筑颇多,大历寺就是当时所建,建筑宏伟,规模浩大。隋朝定鼎,文帝更是应了我佛符命才统一九州,抚有天下,更是踵事增华,在长安、洛阳各处名山胜景大肆修建庙宇,塑造金身。大历寺是古刹,更得看重。大唐兴运,代替隋朝,以太上道祖为始祖太上玄元皇帝,崇信道教,延及武周,又革李唐之命,佛教再兴,大历寺又为北魏古刹,颇得看重,颁赐良田金银,大加修葺。当时香火鼎盛,进香祈福官员百姓络绎不绝。

到了大唐玄宗天宝年间,杨玉环入宫为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她幼年时便虔诚皈依,唐明皇为讨其欢心,特下敕命,命各郡州城府,点察名山古刹,有残损破落之处,重加修建,以为贵妃祝福。大历寺为古刹,神异显灵之处颇多,地方官上奏朝廷,明皇与贵妃大喜,特御赐了大历寺一部七宝龙藏经,命永远供奉珍藏。据传,这七宝龙藏,非同凡本,乃是内宫嫔妃女子手抄所成,其中还有杨贵妃亲笔抄写的经卷,连盛装经卷的箱柜,都是满绘龙纹檀香木包金,镶嵌七宝做成,举世罕见。大历寺得了御赐龙藏真经,更是声名远扬,成了当时北方第一禅林。

哪知盛唐之后,唐武宗会昌年间,武宗皇帝极为好道,崇道抑佛,下旨清查天下寺院及土地僧侣人数,命限期拆毁庙宇,僧侣还俗,寺内金身法器全部辇送长安,充实国库。史称“会昌灭佛”。

诏书一下,天下震动,各地哗然,圣命难违,只好遵旨行事。大唐四海之内,名山古刹被毁四千余所,僧侣还俗二十余万,被抄土地数千万亩,金银珍宝金身法器不计其数。关内京畿特被骚扰,大历寺也差点遭此大难。万幸的是,当年范阳、成德、魏博此河朔三镇节度使割据称雄,威势赫赫,朝廷鞭长莫及,三镇节度使并没尊严旨大肆骚扰毁坏名山古刹,当地大德高僧又联名写了奏疏直送长安,说大历寺、隆兴寺等古刹,乃先朝天子敕命所建,尤其大历寺还秘密珍藏玄宗皇帝御赐敕书及七宝龙藏真经,万一毁坏,不仅对先朝天子、宝藏真经大为不敬,还有伤圣德,恳请武宗皇帝开恩赦免。

唐武宗见此,知道物极必反,三镇势大,也不便逼迫过甚,便写了一道敕书,派钦差前往河朔宣布圣意赦免三镇所有古刹,由此,河朔三镇境内的名山古刹才得以保全无恙。

只是唐末以后,五代纷争,各地战乱灾害不断,民生凋敝哀鸿遍野,年深日久,各处古刹纷纷损毁,城内的还算保全了不少,城外荒山野岭间的寺庙古刹,早已没了香火,修行的和尚们也纷纷逃离,不到数十年工夫,被风雨侵袭,殿阁倾倒,房舍坍塌,逐渐湮没于世。北宋之后,就再也没有大历寺的消息了……

宋老者借酒谈古,边喝边谈,足足快一个时辰,才把大历寺的来历原原本本说了个清楚,不仅吴清远听得目眩神迷,连掌柜的和店里一应客人们全听呆了。店小二惊诧道:“大爷爷真好记性!怨不得呢,连我也一点没听说过什么大历寺。原来有这么大的名声!”

“你小子才活了多大年纪!”宋老者在烟荷包里挖了几下,打火点烟,深深吸了一口笑道:“这大历寺的来历,连我都是听你高祖太爷说过,咱们城里普通人家,早就不知根底喽。今日吴先生问起来,我才想起有这么回事。”

吴清远惊喜交加,已然确定了宝物来历,脸上丝毫不敢带出来,陪笑问:“老先生,这七宝龙藏真经是什么?方才您听了我的话,惊讶不安,还夸我有福,莫不是那里有什么忌讳?”

宋老者点点头叹道:“吴先生,说句实话。七宝龙藏真经,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也从没见过。当日据故老传说,这七宝龙藏真经,除了箱柜都是金银宝石镶嵌,那经文用的笔墨纸张,也是长安大内上贡御用的珍品,连经文的文本,都是明皇特命以长安大慈恩寺秘藏的大唐玄奘法师从天竺国取回来的真经为范本,乃稀世之宝。只怕五代宋元早已毁于战火之中了。当日市井以讹传讹,有的说那七宝龙藏里有佛骨舍利子,看一看能长生不老,有的说里面还有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笔敕书,还有的说那七宝龙藏都是用赤金板镶嵌七色宝石书文,价值连城,街谈巷议议论纷纷,反正都是些无稽之谈。至于说先生有福,可不是我虚奉承您……”

原来北宋大历寺不存于世之后,那座山中常有怪异发生,据当地农人传言,三更半夜,废墟之内出现五色毫光,光明照天,雷雨之夜,会有五颜六色的云气蒸腾,直冲云霄,也有那好事的,传言山中废墟里有佛宝奇珍,便三五成群,纷纷上山寻觅宝物,意图发财,不料去的人进了山,却从未出来过,竟是失踪无存。更多的则是樵夫农人,有时上山打柴采药,三三两两或是失踪,或是惨死,打那以后,当地的人都说山中有精怪作祟,对那座荒山,视为禁地,除了在山下丛林里打猎砍柴采药,等闲之人不敢深入。这也是数百年前流传下来的老话,以后大历寺消息湮没无存,再也没人谈论了。

宋老者皱眉接着说:“您想,那处禁地不知里头有什么山精水怪魑魅魍魉作祟,吴先生竟然能全身而返,安然无恙,岂不是有大福气?您当日在庙里过夜,就没遇上些怪事?”

吴清远担心露了底,便随意说了些奇闻异事,听得众人一愣一愣,这才算完。吃喝完,他又谢了宋老者两块龙洋,又在店里住了一夜,黎明时分,启程返京。

沿路倒很安静,一路之上,吴清远把前因后果琢磨了一遍,才明白自己奇遇:那大历寺荒废之前,必是有那有心的和尚,知道真经宝贵,便将唐明皇敕书和杨贵妃写经密封在盒子里,秘藏于藏经阁顶楼的青石莲花座内,密不外传。而当时战火纷飞,其余的唐宫人写经及那七宝镶嵌的箱柜,早已灰飞烟灭。寺庙荒废后,不知何年何月,庙后的古墓活尸或许沾染了灵气修炼成魔,常在夜里兴妖作怪,戕害上山寻宝的民人,而浩大的寺庙废墟,又成了山中精怪避难之处,种种怪异离奇,都是因此而发。

那日那些规劝自己的和尚师傅,想必就是后院砖塔下历代高僧的精魂未灭,特来救护,同时指点自己,天定因缘际会,得了这千年仅存的珍宝,真真是不可思议的机缘巧合。吴清远虽深通佛道内典,却并不迷信,如今想来,感慨万千,更加立志要珍藏好这份来之不易硕果仅存的大唐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