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让你拥有运筹帷幄的谋略思维(3)

四句救命诗

明朝的时候有位大臣刚直不阿,才华出众,敢于当面和崇祯皇帝争论,为民请命。为此崇祯皇帝很想置他于死地,只因找不到借口而未能如愿。一天,百官上朝时,崇祯皇帝突然心生一计,对他说:“我深知你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现在我说一句话,你作一句诗,作得好,自有重赏;作得不好,必杀不赦。”大臣应允了。

崇祯皇帝洋洋得意地说:“昨晚宫中妃子生了个孩子。”这位大臣随即吟出一句:“昨夜宫中降金龙。”皇帝没有好气地说:“什么金龙?是个女的。”大臣笑而应曰:“化为嫦娥下九重。”皇帝又说:“这孩子已经死了。”大臣不慌不忙地吟道:“料想人间留不住。”“胡说!”崇祯皇帝厉声吼道,“我已令人把她扔进荷花池了。”谁知大臣出人意料地来个急转:“翻身跃入水晶宫。”

皇帝顿时恼羞成怒道:“你是大学问家,必定知道‘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如今我令你即刻投水而死!”大臣无可奈何,只得向湖边走去,刚准备往下跳,突然急中生智,拔腿往回跑。皇帝拍案而起:“你竟敢违抗圣旨!”

“臣不敢抗旨,只是臣正要投水时,楚国忠臣屈原却从水中出现,对我说了几句,我不知该怎么办好,特来请示圣上。”皇帝一听这大臣的话,当即免大臣一死。你知道这位大臣说了什么话吗?

谋略断案——

大臣说:“陛下,臣刚才正准备投水,突然屈原从水中出现,他怒气冲冲地对臣说:‘当年我投汩罗江,是因为主上昏庸,山河破碎,如今国泰民安,君王圣明,你不思精忠报国,却来投水自尽,是何道理?’因此,臣将这番话禀明陛下,如果陛下认为我应该投水,我再去投水自尽不迟。”

真假强盗

山东福山县东村大财主张生元为独生儿子娶了位漂亮媳妇,被看家护院的拳师看中了。拳师经过几天筹划,想出一条毒计:这天夜里,拳师带上绳索、钉子和刀,上楼撬开小两口的卧室,用绳索将新郎捆在柱子上,把新娘子捆在**,用钉子把门从里边钉死。二人的呼救声惊醒了全家,张生元忙喊人上楼救儿子。拳师喊道:“现在新郎新娘全在我手里,谁敢上楼,我就先杀死新郎!”

这一喊,张生元不敢派人上楼了,只好在下边苦苦哀求,先是许下许多银两,后来也答应把新媳妇给他。无奈拳师就是不放人,还让张生元做好饭菜,从楼上放下绳子提上去。一日三餐,都是如此,有时还点名要菜。张生元对拳师有求必应。

张生元告到县衙,县令说:“要抓捕罪犯不难,只怕你儿子的性命难保!”一个多月后,老县令离任,新县令李琦接任。张生元又到县衙哭诉,恳请县令抓获拳师,救出儿子。李琦接过状纸,看了一遍,问了问拳师的长相,然后冷冷地说道:“事情拖了这么久,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张生元见新县令也指望不上,便跌跌撞撞回到家里,与夫人抱头痛哭。楼上的拳师听到哭声,更是得意忘形。

第二天夜里,拳师忽被打门声、吵嚷声惊醒。他从窗口往下一看,只见一伙蒙面大汉手拿刀枪,高举火把,破门而入。一会儿张生元老两口被推到院子里,跪在地上大喊:“大王饶命!”几个仆人拿着刀枪赶来,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强盗威风凛凛站到院子中央,大喊一声:“哪个不要命的过来!”仆人们见状,竟吓得谁也不敢上前。接着,就听见一阵丁丁当当的翻箱倒柜声,又看见有人往外抬东西。过了一阵,又听见有人说:“楼上还没有搜,这里有楼梯,上去几个弟兄,把家伙带上!”拳师一看,真强盗来了,顿时傻了眼。

楼门很快被撞开,众强盗一拥而入,把拳师一脚踢翻,五花大绑捆了起来。竟什么东西也没要,只把拳师带走了。

你知道这伙强盗是什么人吗?

谋略断案——

拳师拿新郎作人质。新县令李琦从县衙选了十几名强壮的捕快,扮成强盗,用夜间抢劫作掩护,转移拳师的注意力。真强盗来张家打劫,拳师再拿新郎作人质也就没有了意义,只好任由强盗来抓他,这样,便假戏真做了。

一颗假珍珠

清朝光绪年间,苏州城里有家叫“荣宝当”的当铺,掌柜的姓李,还有个聪明勤快的小伙计叫陆小山。

有一天早上,陆小山刚打开店门,一个穿扮讲究的高个子年轻人走了进来。李掌柜忙迎上去问道:“客人要当点什么?”

高个子年轻人并不答话,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摊开放在柜台上。布包里原来是一颗光亮硕大的珍珠。

“太妙了,真是奇宝!”李掌柜从未见过这么大的珍珠,心里不禁惊叹道。

高个子年轻人开口说道:“我是买卖人,常在苏杭一带走动,最近又在苏州城办了点货,不曾想还未等付钱提货,钱就被盗了,只得当了这颗家传的珍珠,先把货办回去。”

“那好,要当多少银子?”

“一百两就当。”

“可月利得给二成,你若能一个月内来赎,就得付赎银一百二十两。”

高个子年轻人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李掌柜让陆小山收起了珍珠,并把当票和一百两银子递给了高个子年轻人。

高个子年轻人揣起当票和银子刚走,陆小山就把珍珠又拿回到李掌柜面前,说道:“师傅,我看这珍珠不象是真的!”

“什么?不是真的?”

“我也不敢说准,但那个当珍珠的人太可疑了。”

“有什么可疑的地方?”李掌柜有些不高兴。

陆小山知道师傅最听不得别人在他面前说这样的话,忙说道:“师傅,您别生气,我可能是多心了。只是那个人在您看珍珠时神色紧张,拿到银子后又匆匆忙忙地离开了这里,我是怕……”

李掌柜尽管不相信陆小山的话,但想到前不久别的当铺发生过有人用琉璃充作珍珠骗钱的事,便拿起珍珠细看起来。可是,他看了半天还是分辨不出真假。

陆小山又笑笑说道:“师傅,您不是说过珍珠用刀能刮出粉末,而琉璃只能刮下片来吗!”

“噢,对了,我怎么忘了!”李掌柜一拍脑门儿,对陆小山说道:“快去拿把刀来!”

陆小山很快取来一把小刀递给师傅。李掌柜用小刀在珍珠上轻轻一刮,刮下来的竟是片。

“啊,假的!”李掌柜惊得一松手,长叹一声:“唉,这可怎么是好啊!店老板若是知道了,我赔得起吗?”

“这有什么可急的,不就是一百两银子嘛。”陆小山一边玩着那颗假珍珠,一边轻松地说。

“说得轻巧,一百两银子还是小数吗?”李掌柜瞪了陆小山一眼。

“师傅,您别愁,我有办法让那骗子连本带利给您送来一百二十两银子。”陆小山严肃地望着师傅说。

“简直是胡说八道,都什么时候了,还用这话来哄我。”

“我说的是真的,不过办成这事得先借给我二十两银子……”

李掌柜看陆小山不象在开玩笑,无可奈何地说:“那你就试试吧!”说着,把自己多年积蓄的二十两银子交给了陆小山。

几天以后,那个骗子果然来到了当铺,被迫掏出二十两银子交给了李掌柜。

陆小山帮助找回了银子,李掌柜感激得热泪横流,当铺里的小伙计们也都交口称赞陆小山。陆小山是怎样把银子要回来的呢?

谋略断案——

陆小山以李掌柜的名义,用那二十两银子在城里一家大饭店办了几桌酒席,宴请城内典当业同行。席间,陆小山拿出事先请人仿做的另一颗假珍珠,告诉各位来客说,李掌柜错把琉璃当珍珠被人骗走了一百两银子,提醒各位不要再上当。说完,陆小山故作生气地拿起小铁锤,当着众人的面把“珍珠”砸碎了。骗子也来到饭店观察动静,看见陆小山把假珍珠砸碎了,心中一喜,又想出个鬼主意。他想,这回可好了,明天就去赎珍珠,朝他们要几千两银子他们也得给。于是,骗子又来到了当铺。骗子万万没有想到,陆小山砸碎的并不是自己当的那颗假珍珠。当陆小山把假珍珠放在他面前时,他哑口无言,只得如数付出了一百二十两银子。

兄弟打官司

安徽张家庄住着兄弟两人,哥哥叫张震,弟弟叫张元。兄弟俩租种几亩薄田,勉强糊口。

有一年,遇上旱灾,田里颗粒无收。在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张震就东借西借凑些本钱,到汉口一带做起了生意。

说来也怪,张震做生意的运气特别好,过不了几年,就赚了许多钱。张震寄钱回家,买地造房,添置家产,并且供养其弟张元读书成人。

多年以后,张震已是一把年纪的人了。他打算不再做买卖,回家乡去安度晚年。谁知张震刚回到家门口,其弟张元竟翻脸不认人,喝令家人将他赶了出去。

这下可把张震气得眼睛都直了。去告状吧,田园契约都在张元手上,自己肯定要吃亏;不告吧,这些年来,明明是我一个人在外面东奔西跑,饱经风霜,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积攒下这笔家产,今天竟不明不白地被弟弟一人霸占了去,岂能甘心?

左思右想,张震心中不平,就去找县令百文敏。

百文敏下令将张元带到衙门。张元一上大堂就咬定说:“家中财产全是我一手置办,不信,契约字据可以作证。”说完,从口袋里摸出一大把字据来。

百文敏看张震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不像存心诬告,再看张元有根有据,道理充足。但是,张元年纪毕竟不大,又一直是读书人,谅他也不懂生财之道。不过,证据不足,难以定案,他只好吩咐退堂。

但是,过了几天,百文敏便想了一个办法,把这个案件给断了。

你知道他想的是什么办法吗?

谋略断案——

过了几天,百文敏将张元带到县衙,喝问:“本县刚查获一桩盗窃案,据盗犯招认,他的赃物全部窝藏在你的家中,你枉读诗书,竟干出无法无天之事,岂有此理!”

张元吓得连忙说:“回禀大人,我一直在家读书,与外人从不来往。家兄张震在外经商,走南闯北,结交三朋四友,或许其中藏有隐私。家中之物都是张震购置,与我无关。”

“哦,家中之物都是张震购置?”

“一点不错。”

百文敏顿时把脸一沉:“大胆张元,竟霸占哥哥家产,丧尽天良,国法难容,家产全归还哥哥所有。来呀,将张元轰出公堂。”

斗米斤鸡

于成龙是清康熙时候的著名廉吏,一向以勤于政务,爱民如子著称。有一天,于成龙刚刚吃罢早茶,一米店老板拉着一位种田人前来打官司。事件起因是:种田人上街卖柴时,不小心踩死了米店老板的一只小鸡,米店老板硬要他赔900钱。种田人不服,米店老板便把种田人拉到了于成龙的府衙。

于成龙升堂,众衙役站在公堂两旁。于成龙问:“是谁击鼓鸣冤要告状啊?”那种田人何曾见过这种场面,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那米店老板是城里人,见过世面,他说:“这个乡下人进城卖柴。路过我家门口,踩死我家的一只鸡。我的鸡是良种鸡,只要喂几个月就能长到9斤重,按现在的鸡价,1斤是100钱,9斤刚好900钱,请大人判他赔我900钱。”

于成龙一听,笑了,:“好,我就判农夫赔你900钱。”农夫听了,大声喊冤说:“我卖10担柴还没有900钱呢!”米店老板连称青天,可于成龙又说了一句话,农夫不再喊冤,米店老板却连喊倒霉。

你知道他说的什么吗?

谋略断案——

于成龙说:“农夫踩死的是一只小鸡,你并未喂多久。俗语说:‘斗米斤鸡’,如今你的鸡死了,就不必喂了,你就会省了9斗米,你既得了900钱,就应还农夫9斗米。”当时1斗米300钱,9斗就是2700钱,米店老板当然赔本了。

失而复得的官印

康熙初年的时候,蓝溪县新任知县黄敬刚上任两个月,就发现官印丢失了,不禁大吃一惊。他不敢声张,私下召来师爷毕矮商量。毕矮分析说:“这人偷去官印,也没有什么用处,可是你却落下一个丢印的罪名,我想偷印的人无非是想让你丢掉官职,因此可以断定偷印是报复你。你有没有什么仇人啊?”

黄敬想了想,说:“我刚来此地,也没有什么仇人啊。要说得罪人,我上任不足两个月,会得罪谁呢?只有胡狱吏,他贪赃枉法,曾经被我责罚过。只有他有偷印的可能,可又没有什么凭据,也不好办啊。”

毕矮沉思了一会儿,附耳给黄敬出了个主意。黄敬听后,不禁拍案叫绝。

这天晚上,胡狱吏正在县衙做事,突然后院起火。黄敬立即当着众下属的面,把封好的官印盒交给胡狱吏拿回家保管,自己立即转身指挥救火。

第二天,胡狱吏当着众官的面把官印盒还给县令。黄县令打开一看,官印在里面,于是当着众衙役的面,表彰胡狱吏保护官印有功,发了赏钱。

那胡狱吏为什么盗了官印又偷偷还回来呢?

谋略断案——

当黄县令将封好的官印盒子交给胡狱吏时,胡狱吏就面临着两难选择:或者当场打开盒子,说明盒中无印;或者拿回盒子,送还时,再说明盒中无印。如果选择前者,说明他早知道盒中无印,他有偷印的嫌疑;如果选择后者,得承担丢印的罪名。胡狱吏为了摆脱罪名,只有将偷来的官印,再放回盒中。

谁害死了老太太

北京城里有一户人家,丈夫是一个商人,长年在外地做生意,妻子留在家里,既要养育年幼的儿子,又要服侍年老的婆婆。她对婆婆特别孝顺,婆婆逢人就说:“我真是福气,有这么一个好媳妇。”

商人有一个妹妹,人又懒又馋,心眼还特别坏。看到婆婆这么喜欢嫂嫂,心里非常嫉妒,就想着法子,趁哥哥不在家的时候陷害嫂嫂。有一天晚上,小姑来到嫂嫂家,看见嫂嫂在忙着照顾婆婆,炉灶上煮着什么。她揭开锅盖,看到里面煮着红枣莲心汤,心想:“哼!这么好吃的东西,也不叫我来吃,我要你吃下去送命!”她偷偷跑回自己的屋子,拿了一包老鼠药,放进锅里。

谁知道嫂子煮的红枣莲心汤,是给婆婆喝的。婆婆喝了以后,立刻口吐鲜血,从**滚到地上死了。小姑看见闯了大祸,就一口咬定,是嫂子故意毒死了婆婆,连夜报告县官,把嫂嫂抓了起来。

县官先审问嫂嫂:“你为什么要毒死婆婆?”嫂嫂伤心地大喊冤枉,小姑却在一边,编造了很多假话,说嫂嫂早就想害死婆婆了,要求县官判她死刑,为婆婆偿命。县官说:“今天已经很晚了,本官也累了,你们先在附近的小庙里睡一晚,明天早上再审吧。”他又叫来了手下人,一五一十交代了几句。

小庙里阴森恐怖,姑嫂俩硬着头皮睡了进去。第二天一早,县官还没有审问呢,手下人告诉县官:“小姑已经自己招供了,是她想毒死嫂嫂,却把婆婆给毒死了!”

县官想了一个办法,让凶手自己承认真相,他用的是什么妙计呢?

谋略断案——

县官让手下人半夜里装成鬼,来到小庙里,对小姑和嫂嫂说:“谁要是撒谎,就要抓她去见阎王。”小姑因为胆战心惊,就把真相都招供了。

真假布店伙计

有一个人名叫王乔,在一个布店里当小学徒。布店里的布全是卷起来的,顾客要买布了,店里的伙计就把布扯起来,让顾客挑,卖完以后,再要把布卷起来。这卷布的手艺,表现出布店伙计的水平,王乔就天天刻苦练习卷布,练得手心起泡,胳膊都肿了。几个月以后,他已经练得很熟练,手里的布一甩、一抖、一晃,再长再乱的布,一眨眼就卷得服服帖帖的。

有一天,老板要王乔送一匹布到裁缝店去。他扛着布就上了路,走到一半,突然一个闪电,天上下起了雷阵雨。豆大的雨点劈劈啪啪落下来,路上的行人都抱着头,赶紧找地方躲雨。王乔担心,大雨会把布淋湿的,他看到路边有一座凉亭,马上奔了进去。

凉亭里,已经有一个年轻人在躲雨,看到王乔进来,很热情地打招呼。王乔就和他一起聊天。聊着聊着,雨一下子停了,太阳出来了。王乔跟那个年轻人说:“天晴了,我该送布去了,再见吧!”说着,拿起布就要走,谁知道那年轻人抢过布,生气地说:“你怎么拿我的布?”王乔奇怪地问:“这是我的布,你是不是搞错了?”年轻人理直气壮地说:“明明是我的布!”两人争吵起来,最后,只好请县官来评判。

县官把布料摊开,认真地看了一看,然后叹了口气,挥挥手说:“本官看不出来什么证据,请你们把布料卷起来,本官不管啦!”年轻人得意极了,抢先夺过布料,手忙脚乱地卷起来。县官哈哈大笑,指着年轻人说:“你才是真的骗子啊!”

县官凭什么判断出年轻人就是骗子?

谋略断案——

从年轻人生疏的动作就可以看出,他不是布店伙计。

妙用谐音的知县

一天,杨知县刚刚处理完一起人命案,衙门口又来了一个告状者。只见他愁容满面,咳声叹气,上得堂来跪在知县面前哭诉道:

“我叫蔡山,是个做小本生意的小客商。昨天刚从祁县赶来此地,住在县城西关的小客栈里。临来时,我随身携带了二十两银子,想到这里贩点货物,我见客房里人杂,怕银子丢失,便交给了店主人保管。想不到,今天早上我去找店主人领取时,打开包裹一看,里面的银子变成了半块青砖头。我向店主人讨要银子,可他赖着不给。我没有别的法子,只得来此请求大人明断。”

杨知县听完蔡山的诉状,立即命衙役去传店主人来堂对证。

不一会儿,店主人便随衙役来到了大堂。

杨知县盯了他片刻,问道:“你可曾替蔡山保存过二十两银子?”

店主人晃动着那肥胖的脑袋,鼓肉眼转了三圈,答道:“大人,您可是青天大老爷。昨天他来到我的店里投宿,不错,他是让我替他保存了一个包裹,可那里面并没有银子。不信,您让他自己说,当时他让我存什么来着?”

杨知县把脸转向蔡山问道:“昨天,你让他存的什么?”

听了这话,蔡山支吾着答不上话来。

“你到底存的是什么?”杨知县追问道。

蔡山刚想着该怎么回答,店主人却抢着话头说道:“昨天他存东西时,说包裹里是一块砖头。我收下包裹后,动也没动过,哪里知道有什么二十两银子的事。”

“你是这样说的吗?”杨知县注视着蔡山脸上的表情变化。

蔡山畏惧地抬头看看杨知县,说道:“我怕存这么多银子,店主人起疑心。为了不招来麻烦,我把银子包在了几件衣服里,当时是没告诉他实情!”

“这就对了,黑的变不成白的,想讹诈我?没门儿!”店主人一脸的得意样儿。

蔡山急得眼睛里直冒火,泪流满面,十分凄楚地说:“青天大老爷啊,那二十两银子可是我家老小的活命钱呵!”

杨知县眯缝着眼睛,交替审视着眼前这两张迥然不同的脸,心想:原告蔡山并没有当面把银子交给店主人保管,但瞧他那愁苦的样子,象是个善良老实的人。店主人虽说不知道蔡山的包裹里有银子,可他那诡谲狡黠的样子实在叫人生疑。难道真的是他发现蔡山包裹里有银子,便暗自用半块青砖换下?虽然店主人很可疑,但是,蔡山昨天晚上存包裹时并没说清。现在既无证人,又没证据,如何才能断明此案呢?

杨知县来到堂下,踱步思忖。蓦然,他心生一计。他让人取来一支墨笔,来到店主人身边说道:“伸出手来。”

店主人不知杨知县要干什么,莫名其妙地把手伸到杨知县面前。只见杨知县在店主人的手心写了一个“银”字,然后让他来到院子里,站在烈日下暴晒。杨知县还叮嘱他:“千万注意,看好你手上的这个‘银’字,若是没有了,我就判罚你换蔡山银两。”

于是,店主人站在院子里纹丝不动,两眼死盯着手心上的“银”字,生怕跑了“银”字,丢了银子。

这时,杨知县又差衙役迅速将店主人的妻子传讯到庭。

杨知县突然问她:“昨天晚上,你们替客商保存的银子放在什么地方了?”

“什么银子?我不知道!”老板娘没被诈出来,故作糊涂地答道。

杨知县大怒:“贼婆娘,你还想诡辩!你男人都从实招来了!你还不承认?”老板娘嘿嘿一笑不说话了。

杨知县气得火冒三丈。但他没有对老板娘施以重刑逼问,却让老板娘跟他来到窗口。然后,他隔着窗口向站在院子里的店主人只喊了一句话,老板娘便如实招供了,还供出了银子藏在她家衣柜顶上。杨知县派衙役去店主人家搜查,果然在衣柜顶部的夹板里搜出了那二十两脏银。

杨知县在窗口对店主人喊了什么话,才使老板娘如实招供的呢?

谋略断案——

杨知县对店主人喊道:“你收(手)上的银子(字)还在不在?”店主人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手心上的“银”字,听到杨知县问他,脱口回答道:“我手上的‘银’字在啊,错不了。”杨知县转身又对老板娘说道:“听清楚了吧!你男人都承认收了别人的银子,你还不从实招来吗?”

由于杨知县巧妙地利用了语言中的谐音,老板娘不知是计,以为自己的男人真的招供了,便供出了真情。

一封奇异的家书

有一个美丽的小镇,镇子东街住着小商贩黄果木一家。黄果木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可做买卖却十分精明,每次出去,总能带回不少银子来。这年春天,黄果木又告别了妻子秋竹,进关来到繁华的天津城。

两个月后,黄果木做生意挣了一些钱。一天,他独自一人坐在客房里,双眉紧蹙,脸上布满了愁云。原来,临从家里出来时,他父亲刚刚生病去世,为医治父亲的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他知道家里一定等着用钱,应该尽快把这两个月挣的银子送回去。可是眼下正在进行着一笔大买卖,怎能放过这样一个挣钱的机会呢!想到这里,黄果木不禁长叹一声。

“老弟,听说你又发了大财,怎么还唉声叹气呢?”这时一个油头粉面的青年男子走进屋来。

黄果木一看,来人是同街的邻居陈阿六,忙起身让座:“来来来,仁兄,你什么时候到这来的呢?”

陈阿六看看屋内没有外人,便故作神秘地对黄果木说:“老弟,我这次来天津也算福分不浅,一共赚了这个数。”说着,伸出了两个手指头。

“挣了二十两银子?”

“不对,少说了十倍!”

“什么?二百两银子?”

“对了,其实还能多挣,可我惦念家里的人,明天就要回去了。”说到这里陈阿六看了一眼黄果木那忧伤的面容,又说:“哎,老弟,不往家捎个信吗?”

“噢,对了!”黄果木这才想起要往家里捎银子的事,忙说道:“仁兄,我想托你给家里人捎点银子去,行吗?”

“这有什么,不必客气,一定给你捎到。”陈阿六答应得很痛快。

黄果木高兴地借来纸墨。陈阿六站在一旁感到很奇怪,心想,这小子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怎么竟写起家书来了。他好奇地伸过脖子一看,差点笑出声来。那哪是什么家书,是一副奇特的画。黄果木在纸上画了三座高山,并在每座山头上画了一面小旗。陈阿六忽然明白了,这可能是黄果木画给儿子玩的,于是脱口问道:

“这是给儿子画的吧?”

黄果木刚要说什么,却又止住了,只是朝陈阿六点了点头,并从包袱里拿出了三十两白银,连同画一起交给了陈阿六。

半个月后,陈阿六带着银子和那张画来到了黄家。黄妻秋竹得知丈夫托陈阿六给自己捎来三十两银子,很是高兴。可是当秋竹看过那副画后,把陈阿六拽住了,问道:“孩子他爹托你捎回来三十两银子,你怎么才交给我十两呢?”

“那……那怎么能呢?”陈阿六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嗫嚅着说道。

秋竹指着画一说,陈阿六羞愧难当,只得交出昧下的那二十两白银。

秋竹是怎么知道丈夫给自己捎来了三十两银子的呢?

谋略断案——

秋竹把画递到陈阿六的面前,指着画上的三座山说:“三山(三)得九!”又指着山上的三面小旗说:“三旗(七)二十一!你是读过书的人,加一加看吧!”

生豆子和熟豆子

王恺是平原县的县令,一天,有个贩麦的商人,来到衙门告状,说夜里路过一村子的寺庙前时,被一伙人抢劫了,但由于天黑,并没有看清楚盗贼是什么模样,有多少人。

王恺听完贩麦商人的报案后,并没有马上去抓盗贼。他想如果官府去抓盗贼,由于没有确凿证据,不仅抓不到盗贼,反而容易打草惊蛇,盗贼必定会躲起来,短时间内不会再出来作案;即使抓到强盗,找到了麦子,但这种麦子是很普通的粮食,几乎家家都有,强盗要抵赖说这不是赃物也难验证。于是王恺叫贩麦的商人先回家去等候消息,并嘱咐贩麦商人一定不要招之过急。

过了几天,又有一个贩豆子的商人晚上走过那个寺庙,结果,豆贩子也遭了抢。王恺就命一个士兵化了装,到寺庙去买豆子。士兵说要检验豆子的好坏,要和尚把所有装着豆子的袋子都打开。士兵一袋一袋地认真检验,找了好一会儿,才挑选到了几袋满意的豆子。随后,士兵立刻就逮捕了这个卖豆子的和尚,把他押解回县衙。到县衙后,这和尚没有抵赖,交代了全部罪行。从这以后,当地的盗贼们躲的躲、逃的逃,再也不敢作案了。

王恺是用什么方法抓获强盗的呢?

谋略断案——

贩豆子的商人是王恺派去的。王恺暗中派的这名商人夜里路过那寺庙,他被抢的豆子中掺进了少数熟豆子。王恺派士兵到寺庙买回的豆子中发现了熟的,说明这寺里的和尚是抢劫嫌疑犯或者是销赃犯。

“神钟”识盗

陈述古刚到蒲城县做县令不久,就发生一起盗窃案,失主家里的几件贵重东西被偷走了。衙役们抓了一批嫌疑犯,但一连审问了几次,均毫无结果。这使陈述古有些犯难:把嫌疑犯都押起来,显然不合适;都放掉,案子破不了会被人看作无能,受到人们的嘲笑。怎样才能把真正的盗贼抓出来呢?

深夜里,陈述古难以入睡,坐在灯下翻阅有关材料,苦苦地思索。这时,寺庙里的钟声传来,久久地在他耳边缭绕。这悠扬的钟声使他想出了一个破案的巧妙办法。

隔了几天,陈述古向官员们说:“最近在县南边的灵山寺里发现了一口‘神钟’,能辨别盗贼,而且非常灵验。”随后派人将那口“神钟”运到蒲城,低低地悬挂在衙门后面的阁楼里,让人焚香点烛,供上果品祭拜。

这事很快传到嫌疑犯的耳中,他们不知“神钟”怎样辨盗贼,人人都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惊慌。

这一天,陈述古吩咐把嫌疑犯带进阁楼。他带领官员们在“神钟”面前恭恭敬敬地摆上供品。烧香叩头。然后对嫌疑犯们说:“这口钟很灵验,没偷东西的人摸它,不会发出声音;偷过东西的人只要手一碰到它,就会发出嗡嗡的声响。你们现在都不承认自己偷了东西,我只好请‘神钟’来辨别了。”

说完,陈述古让他们退出阁楼,叫狱吏把“神钟”用帷帐围起来。过了一会儿,陈述古亲自监视,把嫌疑犯逐个带进黑乎乎地帷帐里,让他们伸手去摸钟,摸过后,都挤在阁楼的一个黑暗角落里。

十几个人都摸过了,“神钟”竟没有发出一点声音。陈述古叫嫌疑犯一个个走出阁楼,说:“把你们的手伸出来。”他们先是一愣,接着毫不在意地把手伸到面前。陈述古逐个检查,然后指着其中一人说:“偷东西的就是你!”经过审问,那人果然就是盗贼。陈述古是怎样破案的呢?

谋略断案——

陈述古暗中派狱吏将钟身上涂满了墨炭,而那人做贼心虚,惟恐手摸到钟后发出声音,只做了个摸的样子,没敢让手触到钟上,所以手指上一点儿墨炭也没沾上,手指是干净的,便说明他是盗贼,而其余的人手上全涂上了墨炭。

装哑巴

有个秀才名叫蒋勤,他有一匹膘肥体壮、性情凶猛的烈马。那马莫说是人,就连别的马一接近它,也会被踢伤或踢死。因此,蒋勤外出时十分注意,要么将自己的马拴开,要么叫别人的马拴远点。

一天,他来到县城,就把自己的马拴在离店铺较远的一棵树上。正要走开,看见一个富家公子吩咐随从,将马也拴在这棵树上,蒋勤连忙劝阻:“客官且慢,我这马性情暴烈,怕有格斗之危。”

那随从狗仗人势,根本不听蒋勤之劝。

蒋勤又转身对主人说:“公子明断,我这马性烈,请将马另拴别处。”富家公子一听怒不可遏,厉声说:“我定要拴在这里,看你把我怎样!”说罢就走了。

不多时,蒋勤的烈马就将富家公子的马踢死。富家公子一见大发雷霆,就吩咐随从将蒋勤扭到县衙。

知县王文敏升堂后,看见原告是本县有名的富家公子苏衙内,知道不好对付,问清原委后,就以验马尸为名宣布退堂。随后王文敏一边派人验马尸,一边派人向蒋勤授意,要他明日到公堂上委屈一下。果然,王文敏就非常利索地断了此案,为蒋勤讨了公道。

王文敏是怎样审案的呢?

谋略断案——

次日升堂,王文敏一拍惊堂木,要蒋勤从实招来,蒋勤一言不发。

王文敏又说:“此人是个哑巴,本县不好审理。退堂!”

苏衙内上前说道:“大人且慢,此人并非哑巴,昨天我家奴去拴马时,他亲口说了话。”

王文敏问家奴:“他昨天说什么话?”

家奴说:“我去拴马时他对我说,他的马很凶,要我把马拴到别处去,免得踢坏了我家公子的马。”

王文敏又问:“此话当真?”

苏衙内说:“一点不假,我亲耳听见。”

王文敏一听,哈哈大笑道:“此案已经了结,蒋勤已将他的马性烈的情形讲明。你们不听,硬要拴在一起,只能自食其果。”说罢退堂了。

苏衙内理屈词穷,只好作罢。

一副银牙签

一天,陈达与酒店老板赵富贵撕扯着来到县衙告状。

陈达先起诉道:“小民陈达,以卖布为生。前天赵富贵到我处取走两匹细布,说好今日付钱,谁知今日我来收账,他竟矢口否定曾拿过我的布匹。小民的生意薄本小利,经不得讹骗,求老爷为小民做主。”

赵富贵反唇相驳,两人在黄知县前各执一词,互相拆责。

黄知县一拍桌子,喝住了他们。待问过两人详细情节后,掷下捕签,大声对陈达道:“大胆刁民,自己卖布亏了本,竟敢诬告他人,讹诈银两。你告赵富贵骗你布匹,契据何在?证人可有?分明视本公堂如儿戏,将刁民陈达押下,听候发落!”

说罢,黄知县走下公堂,来到赵富贵面前,和声地对赵富贵说:“赵老板受惊了,刁民陈达素不安分,本县一瞧便知其非善良之辈,此番定重责不贷。”黄知县与赵富贵老板攀谈起来,言语间甚是投机。

这时,黄知县见赵富贵胸前露出一副银牙签,便道:“本官早有心打造一副牙签,终因无此物样,难以如愿,今借赵老板此牙签仿造一副,你看可以吗?”赵富贵忙说:“老爷见外了,请随意仿制打造。”

结果,黄知县就靠这一副银牙签,便破了此案。

黄知县是怎样破案的呢?

谋略断案——

黄知县让赵富贵稍候,然后拿着银牙签来到了后衙。让他一个衙役带上银牙签,扮做伙计模样,去赵富贵店中取布。衙役见到赵富贵妻子后,取出银牙签对她说:“赵老板将前两天进的那两匹布转卖他人了,现在赵老板有事不能亲自来,派我来代为取布,因为怕你生疑,故以银牙签为凭。”赵富贵的妻子仔细地查看了银牙签后,确认是丈夫的随身之物,便将陈述的布匹交给了差役。此刻,证据确凿,赵富贵只好认罪。

谁的旱烟管

李文德和柳吉生是居住在黄河岸边某县的邻居,一天,为了一根旱烟管争吵到县衙。柳吉生说:“这烟管是我花重金购买的,是我心爱之物。”

县令李绍听完他们的陈述后,叫衙役将这烟管呈上来。烟管有一尺多长,杆是木质的,烟杆的上端刻有“癸未仲夏”4字,烟斗和烟嘴都是铜的,烟斗的磨损不大,烟斗和烟嘴上没有什么污秽,擦得很光亮。

看完后,他问李、柳二人:“这烟管值多少钱?为何吵闹不休?”

柳吉生说:“这烟管是我花5两纹银买的,虽不是很好看,却是我心爱之物。现今仍值5两银子。”

李文德说:“这烟管其本身不值3钱银两,但是我父亲留下的,已使用了20多年,烟杆用有毒的黄藤做成,用这管烟袋装烟可以克毒,正是这样,就算10两银子也不止。昨天柳吉生来我家抽烟拿走了,今日我向他讨还,他却说是用5两银子买的。”

李知县听完他们的申述后,独自深思,心想:今年是庚戌年,“癸未仲夏”至今也有20多年了。

他想到这儿,连忙拿起这烟管对堂下李、柳两人说:“这烟管确实不错,制作精细,取材黄藤。根据你们两人所述,都无证据,这叫我断给谁都不公平。现在本县就按你们二人所述的价格之和15两纹银买下。但你们都喜爱这烟管,今天本县就让你们在堂上各抽3袋烟,抽完后,你们各取一半银子回去。”

两人抽完烟后,李知县即断定柳吉生是强拿别人烟管的人。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谋略断案——

李知县看着他们各抽完3袋烟后,便大声喝道:“大胆柳吉生,胆敢拿别人烟管。这烟管上刻有‘癸未仲夏’,癸未年至今年庚戌年已27年。烟斗上并无大的磨损。你抽3袋烟时,吹不出烟灰,连续在地上重打。照此抽法,这烟斗早无残存了。李文德抽烟吹不出烟灰,用头上之发簪挑出,可见他对烟斗之爱护。据此,烟斗之主必是李文德无疑。柳吉生,还不从实招来?”

柳吉生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得供认了自己的罪行。

一张借条

一天,“铁判官”柳清审理完一桩偷窃案刚要退堂,一个商人前来告状。

柳清仔细打量来人,见是个白面黑须、衣冠整齐的中年人,便问:“你有何事?”

“回禀大老爷,小人孙贵,在城南关开布店。去年,开木匠铺的邻居张乾因手头拮据,曾到本店借钱,说好半年还清。可我今天找他讨取,不想张乾拒不承认,望大老爷明断,替小人追回银两。”

“你借给他多少银两?”

“300两银子。”

“借据可带来?”

“在这儿。”孙贵从怀里掏出一纸呈上。

柳清接过一看,见借据写得明明白白,而且还有两个中间人的签名。柳清抬头问:“中间人金平和龙六成可在?”

“我把他们请来了,现在门外。”

不一会儿,三个人都被带到堂上。

柳清问:“张乾,你向孙贵借钱,可有此事?”

张乾说:“绝无此事!”

“这张借据上的签名可是你所写?”柳清朝他举起那张借据。

张乾道:“根本就无借贷之事,我哪会签名?”

“来人,纸笔伺候,命你写上自己的姓名。”柳清说。

张乾写好自己的名字呈上。柳清将借据拿起一对,两个签名分毫不差。柳清很诧异,心想:莫非借据是真的?他这么痛快写字签名,岂不等于在证实自己犯罪吗?

忽然,柳清心里一愣,想出了一个办法,立刻就破了案。

请问,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谋略断案——

柳清吩咐差役将纸笔分给原告孙贵、证人金平和龙六成,说:“你们3人分开站好,张乾借钱时间是上午还是下午或是晚上,写在纸上,不得交头接耳!”

这一下,孙、金、龙愕然失色,拿着纸不知如何下笔。片刻之后,孙、金、龙沉不住气了,纷纷跪下磕头认罪。

原来,孙、金、龙三人嫉恨张乾买卖兴隆,于是合计坑害他。由金平仿照张乾的手笔,在一张假借据上署了名,不想“铁判官”智胜一筹,用计在公堂上揪住了狐狸的尾巴。

被托管的1500两白银

一天,县衙门来了一老一小两个人,老的告小的忘恩负义,小的告老的背信弃义。小的叫苏小良,老的名唤周进。

苏小良幼年丧亲,从小在周进家寄养长大。不久前,苏小良提出另立门户,自谋生计,并向周进索取当年父亲托其保管之银。而周进矢口否认有这件事,故互相争吵着来到县衙。

苏小良说:“县太爷,父亲死那年,我已有6岁,虽年幼但已懂事。我清楚地记得,先父临终之前,取出白银2500两交付给周伯父,并当面讲清,1000两作为我的养育之费,还有1500两托伯父代我保管,等我长大以后,给我自谋生计。我今年已有18岁了,理应自立,故而向伯父讨取,想不到周伯父竟一口否认,请老爷公断。”

周进马上说:“县太爷,我与他父亲情同手足,他父亲临终时只留下一间破屋和一个孤儿,为不负朋友之托,我卖掉破屋为他安葬,并历尽艰辛,将苏小良抚养成人。想不到今天他养育之恩不报,却反咬一口,请县太爷明察。”

苏小良说得头头是道,但无真凭实据;周进的话合情合理,但无旁证可依。这案怎么断?这时,旁边的师爷想了个办法,很快就搞清了事实,作出了正确判断。

师爷想的是什么办法呢?

谋略断案——

县令惊堂木一拍,大喝一声:“周进,我看你一脸奸相,一定是你见苏小良软弱可欺,想贪吞这笔钱财。看来你是不打不招,来呀,给我打!”

县令一听,大发雷霆:“好呀,你小子无事生非,戏弄本官!来呀,换打苏小良,给我重重地打!”

差役们按倒苏小良,棍棒齐下。此时,周进在一旁痛哭起来:“大老爷,别打了,都是我错,大老爷息怒。苏小良的父亲临终时确留有白银,我想苏小良当初年幼,又无凭据,存心贪吞这笔钱财。刚才我在挨打之时,苏小良自愿承担诬告之罪,我受良心谴责。他有情,我岂能无义,确实是我不对啊!”

两碗寿面

一天,一个白发老妇到襄阳县衙来告状。她一上堂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十分伤心。

老妇说,她的媳妇金氏忤逆不孝,平日里从来没有好好服侍过她。今天老妇过生日,金氏竟只给烧了碗青菜萝卜汤,而她自己却在房里吃鱼吃肉。婆婆一气之下,跑到县衙来,要县令替她做主。

县令马上派人将金氏带上堂来,惊堂木一拍,问道:“金氏,你为何忤逆不孝,不敬公婆,快快讲来!”

金氏竟同哑巴一样,只知道低头呜呜地哭,什么话也不肯说。

这一来,县令大人可就为难起来,看着婆媳俩都哭哭啼啼,他感到束手无策。

忽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平心静气地对婆婆说:“你媳妇不孝,实在不该。不过,本县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却使百姓出了如此不孝之人,实在也要负教化不明的责任。今天本县摆下两碗寿面,一来为你祝寿庆贺,二来使你婆媳和好,可好?”婆婆连忙叩头谢恩。

县令让人在大堂上摆开一张长桌,搬来两把椅子,让婆媳两人面对面坐下,又亲自到后堂安排。

不一会儿,差役端上两碗热气腾腾的寿面,婆媳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实在弄不懂,再看看堂上的县官大爷,正笑眯眯地看着她们,于是她们只好端起碗吃了起来。

过不多久,县令就把案子断清了。请问,你知道他怎样断案的吗?

谋略断案——

婆婆和媳妇吃完面后,都感到腹中一阵难受,竟当场把吃进去的东西通通吐了出来。两旁衙役走过去一看,只见婆婆吐出来的是些鱼肉面条,而媳妇吐出来的却只是些青菜萝卜。

原来,许老爷在两碗寿面里放进了呕吐药。当然,谁是谁非,一下就都非常清楚了。

受冤枉的木匠

有个财主生病死了,给三个儿子留下了一笔钱和县城里的一家钱庄。钱庄是赚大钱的地方,三兄弟都争着要当老板,最后决定,三兄弟轮流当老板。可是都去县城的话,那笔钱放在哪里呢?老三说:“村里的王木匠是老实人,就委托他保管吧。”两个哥哥都同意,可是又怕老三和王木匠勾结,私下里把钱拿走,就和王木匠写下了字据:“三兄弟必须同时在场,才能把钱交还。”

这天晚上,老三去见王木匠,说:“我们三兄弟一起来取钱的话,人多眼杂不安全,所以明天早上赶集的时候,我们来向你鞠躬,这就暗示三兄弟一致同意,由我做代表来取钱。”王木匠不知道其中有鬼,就同意了。第二天早上,三兄弟恭恭敬敬给王木匠鞠躬行礼。中午,老三就拿到了钱,逃到外乡去了。下午,两个哥哥找不到老三,就来找王木匠,这才知道上当了,他们找不到老三,就向县官报案,诬告王木匠勾结老三骗钱,还拿出字据,要王木匠赔钱。王木匠好心却没有好报,大喊冤枉。

聪明的县官看了字据,竟然对王木匠说:“老三没有拿走钱,钱还在你那里!”

县官为什么说钱还在王木匠那里呢?

谋略断案——

县官知道王木匠是冤枉的,故意这样说的。因为根据字据,要兄弟三人一起到场才能还钱,现在少了老三,两个哥哥就无法向王木匠要钱,而如果老三出现的话,县官就可以把他抓起来。

心理战术

有一天晚上,有个姓胡的商人,在外面做生意忙了一天,刚刚睡下,突然门被撞开了,一伙人冲了进来。他们都用黑布蒙着脸,只露出两只眼睛。他们把胡商人绑起来,嘴里塞了破袜子,扔在**,然后乱哄哄地翻箱倒柜,看到值钱的东西就拿,有的还互相争抢起来。直到把胡家抢劫一空,才四处奔散逃走了。

当地的县官名叫柳庆,他接到报案以后,先询问了胡商人,再查看了现场,还走访了附近的邻居,最后得出结论:参与这起抢劫案的,不像是有组织的团伙,很可能是一群乌合之众。那么,怎样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让罪犯主动来投案自首呢?

柳庆回到衙门,想出了一个主意。这天半夜里,一封匿名信张贴在县府的大门上,匿名信的标题是《致县官大人》,信上写着:“我知道抢劫者中间,已经有胆小鬼向县官大人告密,我也想前来自首,请求大人能从轻处理。”

第二天早上,县衙门外里三层外三层,人们争着来看匿名信,看过的,又把信上的内容你传我、我传他,很快就传遍了全城的大街小巷。当天下午,柳庆以县官的名义,在全城贴出告示,告示写着:“本官已收到匿名信,并已知道谁参加了抢劫,为给罪犯自首悔过的机会,特宽限三天,凡投案自首者可以从轻发落,逾期则一律捉拿归案,予以重判。”

柳庆想出了什么办法,让抢劫犯们主动投案自首的呢?

谋略断案——

柳庆用的是离间敌人的心理战术,他知道这伙盗贼是乌合之众,相互间没有什么信任感,就伪造了匿名信,罪犯们看了相互猜疑,以为别人已经自首并且告发了自己,只好主动来自首了。

公审大树

有一个商人,在外面做了好多年生意,赚了一大笔钱,放在身边不放心,就带着钱回到老家,当天晚上,他关紧了门窗,拿出钱对妻子说:“这是我几年来辛辛苦苦赚下的钱,现在儿子只有3岁,咱们先把钱藏着,等将来儿子大了,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

妻子看到这么多钱,惊喜得嘴巴都合不拢了,“当啷当啷”数起来,商人慌忙说:“别弄出声响,让别人知道了不安全!”妻子数好了钱,商人问她:“这么一大笔钱,你看藏在哪里好呢?”妻子想了一想说:“就埋到后院吧。”等到后半夜,他们来到后院,把钱埋在一棵大树下。

过了几天,商人又要出门了,他到后院里,想检查一下钱还在不在,谁知刨开土一看,钱袋竟然不见了,就赶紧去县衙报了案。县官仔细地询问了情况,对他说:“钱埋在大树底下,谁拿了钱,大树应该知道啊。明天早上,我要亲自审问大树!”

第二天,县官派人把大树砍下来,运到村口的空地上。村里人听说要审问大树,感到很稀奇,都聚集在空地上看热闹。县官让商人的全家站在大树旁边,然后大声责问:“大树啊大树,到底是谁偷了钱,快快招来!”大树当然一声不吭啦。县官又下令:“大树不肯招供,就请众人排成队,在大树前走过去,或许大树会告诉你什么。”众人就排着长队,一个个走过大树。

忽然,商人的儿子朝一个年轻人喊起来:“抱、抱!”县官大喝一声:“来人!把这个偷钱的人抓起来!”

为什么县官通过审问大树,能判断出年轻人就是偷钱的人?

谋略断案——

县官想,埋钱的事只有商人和他的妻子知道,估计妻子趁商人不常在家,有了相好,她把藏钱的事告诉了相好,是相好偷走了钱。县官考虑到相好常到商人家来,商人的儿子对他一定很熟,就假装审问大树,吸引来众人,见到小孩要谁抱,谁就是相好。

过继

李铁桥是广东某县的知县,一天衙门口来了一位告状的老妇人,当差的衙役便把老妇人带到了堂上。

老妇人哭诉道:“大人,我丈夫李福贵去世多年,没有留下儿子,现在我丈夫的哥哥李富友有两个儿子,为了占有我的家业,他想把他的小儿子过继给我,做合法继承人。大人,我的这个小侄子一向品学不端,经常谩骂我,我实在不想让他做我的过继儿子,于是,我就自己收养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做继子。这下我可惹怒了我的丈夫的哥哥,他说什么也不同意让我收养别人家的孩子,并说不收养他的孩子,就让我这位小侄子气死我!大人呀!天下还有这样的哥哥,这样的侄子吗?请大人给我做主哇!”

李铁桥先把李富友叫到堂前,问道:“李富友,你想把你儿子过继给你弟弟家,你是怎么想的呀?”

李富友理直气壮地说道:“回禀大人,按照现行的法律,我就应该过继给我弟弟家一个儿子,好让我弟弟续上香火。”

“你说的有些道理。”李铁桥肯定地说。旋即,他又叫来老妇人,让老妇人说说他不要这个侄子的道理。

老妇人回答道:“回禀大人,照理说我应该让我这个侄儿为嗣子,可是,这个孩子浪**挥霍,来到我家必定会败坏家业。我已年老,怕是靠他不住,不如让我自己选择称心如意的人来继承家产。”

李铁桥大怒:“公堂之上只能讲法律,不能徇人情,怎么能任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呢。”

他的话还没说完,李富友连忙跪下称谢,嘴里直说“大老爷真是办案公正啊”,而告状的老妇人却是无奈的直摇头。

马上,李铁桥就让他们在过继状上签字画押,然后把李富友的儿子叫到跟前说:“你父亲已经与你断绝关系,从今天起,你婶子就是你的母亲了,你赶快去拜认吧。这样一来名正言顺,免得以后再纠缠。”

李富友的小儿子立刻就向婶母跪下拜道:“母亲大人,请受孩儿一拜!”

老妇人眼见着知县如此判案,侄儿又在眼前跪着,边哭边对着李铁桥诉道:“大人,要立这个不孝之子当我的儿子,这等于要我的命,我还不如死了好!”

听了他的话,知县李铁桥不禁哈哈大笑,笑后很快就断了案,还了老妇人一个公道。

你知道知县李铁桥在老妇人叹气之后是如何断的案吗?

谋略断案——

知县李铁桥将那个孩子断给老妇人是欲擒故纵,他知道如此不公的判决,老妇人一定不服,甚至觉得冤屈,果然如他所料,老妇人听到不公的判决后便说了“不孝之子……”那句话,于是李铁桥马上便问道:“你说这个儿子对你不孝,你能列举事实吗?”老妇人立刻便说出了很多件侄儿不孝之事。李铁桥便当众对其父李富友说到:“父母控告儿不孝,儿子犯了十恶大罪应当处死。”李富友闻听儿子要处死,连连求情。李铁桥便说道:“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让他做婶母的儿子,也就可以无从以不孝重罪来处死他。”李富友只得照办,老妇人便顺利地不要了这个侄儿。

收萝卜

新任知县胡海山,刚接过官印就下乡察访民情。

一天晚上,他来到城外田野里,突然从一条田埂下跳出一个大汉,将胡知县擒住。

胡知县厉声喝道:“大胆毛贼,居然偷抢到本县身上。”

大汉将胡知县紧紧抓住:“贼喊捉贼,分明是你黑夜来此偷窃,不意被我守候在此,当场捉住,还有何话可说!”

大汉伤心地说:“我萝卜被偷断了生计,如今又冒犯了大人,甘愿进监服役,尚能勉强温饱。”

胡知县说:“你且放心,本县一定想办法抓住贼人,追回你的萝卜。”

他回转县衙,派人去告诉本城最大的酱园老板,托他高价收购数万斤萝卜。

酱园老板不敢怠慢,四处张贴收萝卜的告示。一时间,四面八方闻风而动,肩挑车载的萝卜源源不断地涌向酱园。

一天,来了两个送萝卜的人,正在过秤付款的两个伙计只与这两个送萝卜的人说了几句话,就将他俩带到了知县面前,经过审问,证实了这两个人就是偷萝卜的贼。

胡知县是如何破案的呢?

谋略断案——

胡知县先让酱园老板散布广收萝卜,然后让衙役化装成酱园的伙计,在收购时一边付款过秤一边与每个卖萝卜的人进行谈话,询问他们的萝卜种在什么地方,当问到这两人时,因为是偷来的,所以这两人说不清来历,便断定一定是贼。

羊皮垫子是谁的

初夏的一天,没有风,也没有云。高悬在天空中的太阳,火辣辣的,有些烤人。

大道上,有两个挑担的人并肩走着。扁担在他们肩上很有节奏地颤动着,发出和谐悦耳的声响。他俩一个是盐贩子,挑了一担沉甸甸的盐;另一个挑了一担柴,赶到集上去卖。他俩本来互不相识,由于一同赶路,便很自然地搭讪起来。边谈边走,不知不觉就赶了很长一段路。

两个人都感觉有些累了,见路旁有棵大树,就放下担子,一同坐在树荫下,喘喘气,歇歇肩。

歇了一会儿,又要赶路。可是,两个人却为一块羊皮垫子争吵起来。盐贩子说垫子是他的,卖柴人说垫子是他带来的。两个人越吵越凶,捋袖子伸拳头地想动手。在地里干活的和几个过路的都围上来,把那个垫子左看右看,想分出个是非曲直,把纠纷合理地劝解开。结果,有的说是盐贩子的,有的则认为是卖柴人的。争来争去,最后不得不进雍州府去打官司。

雍州刺史名叫李惠,他曾断过很多疑案。

在公堂上,盐贩子先讲了事情的经过,最后强调说:“这垫子是我的,我一直用它垫在肩上背盐。”卖柴人也讲了事情的经过,最后气愤地说:“这垫子是我的,我好心好意让他坐着歇歇,他财迷心窍,不识好歹,竟说成是他的。”

听完他俩的申述后,李惠说:“把羊皮垫留在这里,你俩到公堂外面等候。”

大家摇摇头,判定不了。

李惠说:“我有办法,能够断定羊皮垫子是谁的!”于是,他让差役们把羊皮垫子拿了出去,并悄悄地交待了一番。一会儿,差役们把羊皮垫子拿了回来,其中一个差役在李惠的耳边嘀咕了一番,李惠便命令人把盐贩子和卖柴人叫进来,他指着卖柴人说道:“你过去,仔细看看地上的席子上是什么东西?”卖柴人凑近席子一看,顿时浑身发抖,“咕咚”跪在地上,承认了羊皮垫子不是自己的。

谋略断案——

李惠让差役们在另一个屋里把羊皮垫子摊在一张席子上,然后用木棒狠狠地敲打羊皮垫子。经过敲击的羊皮垫子里顿时就抖落出来一些盐屑,也就证明了羊皮垫子是盐贩子的。

谁是抢劫者

在海滨的一个城市里,半夜时分,风平浪静,万簌俱寂。只有那一排排整齐的街灯,哨兵似的挺立在路旁,默默地洒下柔和的光辉。

女工王芳下夜班后骑着自行车回家。和她结伴而行的工友一个个拐进黑暗幽静的胡同,只有她的自行车仍在空****的马路上沙沙地响着。

突然,一个人从黑影里窜出来,拦住了王芳的去路,就在王芳吓得手足无措的时候,那人一下子捋走了她的手表,转身向一条小巷跑去。这时,王芳才蓦地醒悟过来,大声喊叫:“抓坏人!抓坏蛋!”

这时,一个刚刚下班的小伙子正赶到她面前,便毫不犹豫的拔腿向着王芳指示的方向追去。

王芳尖利的喊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惊动了公安战士徐明和赵维平,他俩正在街上值勤。听到喊声,立即赶到那个王芳面前,简单地问明情况,也向着那条小巷跑去。

徐明和赵维平赶到小巷深处,只见有两个青年扭打在一起,嘴里互相责骂着,一只手表在墙角处发出微弱的光亮。

徐明和赵维平互相递了个眼神,稍站了一会儿,把打架的两个人制止住,问他俩为什么要打架。没想到,两个人互相指责说:“他抢了人家的手表,我跑来把他抓住!”口气都很强硬,不容你有丝毫怀疑。

年轻的赵维平厉声进行盘问。他想从他俩的说话、表情、动作上看出点破绽。可是,两个人的年龄,穿戴,甚至说话的腔调、满不在乎的神态都很相仿,所不同的一个是方脸的,稍胖;一个是长脸的,略瘦。分不出哪个是拦路抢劫的坏蛋,哪个是见义勇为的好人。

“走!跟我来!”赵维平命令着,徐明掏出干净的手帕,把手表用手帕裹着捡起来,跟在后面。

四个人一块儿来到王芳面前。赵维平是想叫王芳辨认辨认,分出好坏。可是,当时王芳只是紧张害怕,没有看清抢劫者的面孔。

这时,一直没有出声的徐明,把手表交还给王芳,用一种老于世故、息事宁人的口气说:“表找到就行了,没事了,你们都回家吧。”

这样处理,显然出乎在场人的意料。

王芳接过手表,迟迟疑疑地不想立即离开。

赵维平用一种不解与不满的眼光看着徐明。

“你们就这样处理问题?还出来值勤,顶个屁用!”那个胖脸的青年突然愤怒地说,用手点着徐明和赵维平的鼻子。

“你还敢骂人!野蛮!”赵维平以公安战士特有的口气训斥道,“你叫什么名子?哪个单位的?”

“不用问我,问问你自己吧!”青年人并不示弱。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徐明手疾眼快,冷不防把站在一旁一直默不作声的那个瘦脸青年摔倒了,随即把他押到公安局。经过审讯、调查,果然他就是那个拦路抢劫的人。

徐明的这一手,是年轻的赵维平没想到的。他怀着敬佩的心情问徐明当时是怎样做出判断的。

谋略断案——

徐明说:“把表当面还给本人,不再追究,拦路抢劫的人会暗自庆幸,欣然同意;挺身而出抓坏蛋的人,肯定不会同意这样做,因为这样敷衍塞责,好坏不分,就等于把他的正义行动给抹杀、亵渎了。又因为他心中无愧,无所畏惧,所以就敢毫不客气地指责我们,顶撞我们。这样,谁是谁非,真相也就大白了。”

谁是房子的主人

有一个叫王松的人刚刚修建了一座房子。一天,突然来了一个过路的陌生人,走得腰酸腿痛,精疲力竭,恳求房主人王松借住一宿,歇歇脚。好心的王松看他那可怜样子,很痛快地答应了。并亲自动手把房内收拾了收拾,帮助过路人安顿下。

过了一宿,那人还要求再住两宿,王松又答应了。

一连住了一个多月。那人每天在房前房后溜溜达达,暗暗数清了房子有几根椽,地上铺了多少块砖,房顶上盖了多少瓦,甚至连梁用什么木料做的,他都记在心里。

那人仍不声不响的住着,看不出要走的样子。等王松急着用房,催他离开时,他反咬一口,说:“这房子本来是我的,你怎么叫我离开?”

王松气愤难忍,说“我好心待你,你反而恩将仇报!你这个无赖,你绝不会得到好报!”

尽管王松肺都要气炸了,可那个人还坚持说房子是他的。

两个人争执不下,一同来到了县衙。

在公堂上,王松说:“我修建的房子,他借住了一个月,就说是他的了。”

那人却说:“不对,我敢对天起誓,是我新建的一座房子,他想赖去。要是这房子是他的,那么,让他说说,这房子有几根椽?地上铺了多少块砖?房顶上盖了多少片瓦?”

知县问那个人:“你说的上来吗?”

“因为这房子是我亲手盖的,我会说得一清二楚。”那个人立即把平日记下的数字熟练而又准确的说了出来。

听着那人象背书那样熟练地背下来了,有多年断案经验的知县不禁产生了怀疑。他想:“只有想到要用这些数字的人,才会背这么熟。真正的房主人只想到住上新房,不会想到要用这些数字去打官司,所以往往也就说不清。不过,怎样把那人的假象揭露出来呢?”

很快,知县就想出了办法。他问了那个人几个问题,顿时就让那个人露了陷。

知县问了那个人什么问题,就让那个人露了陷呢?

谋略断案——

知县问道:“你能把房子说得如此详细,看来你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不过,我想问你房子的地基是用什么石头砌的?是青石还是红石?”露在地上的东西,那人记得清;可埋在地下的,他可就不知道了。于是,他故作镇静地答道:“是青石砌的地基。”知县又问:“房柱子底下有什么?”那人答道:“没有什么。”知县转身问王松。王松说道:“我的房子的地基是红石砌的。房子的东南角低洼潮湿,修建时,我在那边的柱子底下垫了三块方石。”知县叫人一验,果然如王松所说。骗子也就露了陷。

聪明的局长

1950年,哈尔滨警方在一次查户口时,发现了一个很像日本战犯的嫌疑人。经过审讯,此人说他是牡丹江附近李家庄的农民叫李胜利。由于这个村庄的人都被日本人杀死了,所以没办法辨别真伪。

为了查明真相,市公安局的宋局长亲自将他安排到牡丹江附近的农民家中参加劳动。李胜利同农民很谈得来,而且知道很多这一带的事情,农活也干得很在行。

一天,宋局将他带到一间密室,经过一番审讯后,对身边的侦察科长用日语说:“明天,将他带到刑场枪决。”局长本来想观察李胜利有什么反应,但他无动于衷。宋局长在心里泛起了琢磨,难道李胜利真的不懂日语,不是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

又过了几天,宋局长决定使出杀手锏。李胜利再次走进了宋局长的办公室,里面显得特别安静,宋局长正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看见李胜利走了进来,宋局长抬起头,用日语对李胜利说了一句话。李胜利听后舒了一口气,露着微笑转身准备离开。门口的两位警察堵住了他的去路,李胜利知道刚才一时失态露出了破绽,只好老实地招供了。你知道宋局长说了一句什么话?

谋略断案——

宋局长用日语说:“你可以走了。”由于李胜利连日十分紧张,急于离开公安局,当他听到宋局长的话转身就走。原来他懂日语,狐狸的尾巴终于露出来了。

某市公安局里有两个刚上任不久的巡警,一个叫小张,一个叫小王。他们两人在同一个小组工作,经常一起上班,一起巡逻,一起回家。

小张和小王虽然工作不久,但他们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并且经常热心地帮助他们管辖范围内的居民,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他俩在一起时,最常讨论的便是如何捉贼,如何擒拿罪犯。而且,他俩都很擅长跑步,是局里有名的飞毛腿。

有一天,他俩正在街上巡逻,突然听到不远处有人在大声呼喊:“抓小偷!抓小偷!”他俩寻声望去,只见两个犯罪嫌疑人正飞快地向远方跑去。没等多想,二人撒开腿,不一会儿,他们便跑到了离犯罪嫌疑人,只有几步远的地方。眼看犯罪嫌疑人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小张和小王采取了不同的擒贼技巧:小张拽住犯罪嫌疑人的衣领向后拉,小王却猛然把犯罪嫌疑人向前一推。

两位巡警的擒贼方法哪一种更有智慧?

谋略断案——

小王的方法比较好。他从背后把犯罪嫌疑人一推,自已奔跑的速度会减慢,可以立刻从跑的姿势改变为抓的姿势。然而前面跑的犯罪嫌疑人,由于后面加上一个推力,会因为重心不稳而摔倒,那样就更利于抓捕。而小张是把犯罪嫌疑人的衣领往后拉,犯罪嫌疑人的速度虽然降低了,重心反倒比较稳定,他完全可能掏出匕首刺小张。

破译天书

民国初年,云南大理县近郊的乡绅赵兰君在一天深夜突然死亡,家属和乡邻都说是被“鬼火”吓死的。

县警署侦探施维路接到报案后承办了这个案件。他来到赵家,只见赵兰君已死亡多时,除了脸上呈现恐惧的模样外,并无其他可疑之处。他又开始询问赵妻。

正在一旁哀哀哭泣的赵妻对侦探说:“近时期来,家中经常出现点点火光,丈夫神经衰弱,心脏有病,见了这火光非常害怕,说是有鬼来勾魂。为此,家中曾买了一些贡品,祭了送鬼,但仍不平静。今天早晨,我丈夫从梦中惊醒大呼:‘有鬼!’便起来逃到前厅,只见梁上悬着点点绿火,便大叫一声,气绝身亡。”

“这鬼火,其他人是否也看见过?”施维路继续探问。

赵妻说:“我也曾多次看见。这里是座百年老屋,几辈老人都在这里故世,光线暗淡,凄凄惨惨。我多次劝说我丈夫离开此宅,可我丈夫故土难离,就是不肯走!”

赵妻的话得到了几个仆人的证实,这时使女梅香进屋送茶,也插言说:“那鬼火我也见过的,但只觉得好玩,并不可怕。”

赵妻马上喝斥道:“小孩子家懂得什么?”

由于此时,科学不发达,迷信盛行,乡民们信神怕鬼,习为常事。施维路不信这一套,便心存疑问,他吩咐道:“你们料理后事,我一定设法将鬼拿住!”

“禾五三牛四又二十一见四五彳八四,壹三一日首人六又三十八殳七九止二二虫十五又二十四牛四又二十一。”

他一时难解其意,便将信揣入衣袋,回到警署。署长问他:“侦探案情,可有眉目?”

施维路出示信件:“虽尚未有头绪,但是只要破译这封‘天书’,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署长一看信件的收信人是赵妻,也若有所悟地说:“莫非赵妻有了外遇,设计害死丈夫?”

施维路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反复琢磨这封信件。他发现“禾、牛、见、彳”这些都是汉字的部首偏旁,剩下的都是些数字。他想了想,终于发现了“天书”的奥妙。很快赵妻就自投罗网。在施维路逼问下,她终于招供了勾结中学化学老师杨坤谋害赵兰君的事实。

施维路是怎样破译了天书的秘密的呢?

谋略断案——

施维路发现“天书”里所写的部首后面第一个数字是笔画的画数,第二数字是某画里的第某个字,怕数字混淆才在两个数字中间加上一个又字,于是他根据《康熙字典》组合成了信件的内容:“秘物觅得,不日来杀此蠢货。”接着,施维路又对赵妻进行了调察,发现她与一所中学的化学老师杨坤关系密切,就猜到了九分。为了进一步证实赵妻与杨坤是否就是凶手,施维路模仿“天书”的写法依样照葫芦也给赵妻写了封天书:“事急:翌日午时齐明酒家一见。”赵妻接到信后,果然来到了齐明酒家,这样就暴露了真情。

良师益友

宗涛是个好学上进的青年。近一时期,为了准备考托福出国深造,每晚都要到外语学院进修英文。这天,他照例匆匆吃罢晚饭背上书包去赶公共汽车。

可能是周末的缘故,站台上候车的人很多,而汽车又偏偏不来。宗涛不停地向来车方向眺望,一只手还经常去摸他的书包。书包里除了必要的资料和文具外,还有他未婚妻小姜送给他的一份珍贵礼物。他把这份礼物称之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所以生怕它丢了。

汽车终于来了,站台上显示出一派紧张忙乱的景象。乘客们挤着上车。胡宗涛虽然年轻敏捷,但他没有加入拥挤的队伍,而是帮助维持秩序。他拦住人群先让前面的一对老夫妻平安地登上汽车,再转身抱过一个年轻妈妈手中的婴孩,将母子护送上去,等自己挤上汽车时,门正好关上了。

他每天都乘这路汽车,和售票员小姐相当熟悉。售票员微笑着向他道谢,他也笑着点点头,就向靠窗的地方移动。当他找到一个立足之处时,全身已汗涔涔了。

汽车开动了,售票员也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腕上的表,她正为汽车晚点而焦急。宗涛突然灵机一动,对售票员小姐说:“这班车晚点将近15分钟,可能会造成线路混乱。”

售票员显得更加焦急的样子,回答说:“不是晚15分钟,而是误了近20分钟时间。”

宗涛安慰说:“可能你的手表快了。我每天去进修,总带着一只小闹钟放在包里,定在6点钟响铃,以提醒我不要误了时间,不信它很快就要响了。”

就在宗涛与售票员小姐对完话之后,宗涛马上就指着一个乘客说道:“是你偷了我的心爱之物!”

在一个又一个事实面前,小偷终于承认了是他偷了宗涛的心爱之物!

宗涛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里抓到了小偷的呢?

谋略断案——

宗涛与售票员小姐的对话声音很大,车上所有的乘客全都听到了。这时有一位乘客慌张地将手伸进了自已的提包里去摸索着,宗涛看在眼里,上前一把抓住了他的手:“是你偷了我的心爱之物!”那人支支吾吾的不承认。宗涛便说道:“我刚才说,闹钟很快就要响了,别人都不以为然,只有你慌张地将手伸进包里,你这样做,是想将偷得的闹钟的响铃按住。”说着宗涛从那人提包里拿出了一件东西,却不是闹钟,而是一台小巧的收录机。那人见状马上又强辩道:“你丢失的是闹钟,与我有何相干?”宗涛说:“我丢失的就是这台“良师益友”。如果我不说是闹钟你能暴露么?”

没装胶卷的相机

仲夏的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鹅鼻川风景区游人如云,一派热闹的景象。摄影师薛剑依着石炮台的矮墙,眺望着长江,欣赏着眼前这一派壮观秀丽的绝妙景色。他拿起放在石凳上的摄影包,打开包盖,准备拿出他的心爱的宾得像机,好拍照片。可他打开包盖,顿时惊呆了:他的宾得相机不翼而飞了。

他立即抬眼朝四周望去,发现不远处有一个穿T恤衫的男子,正在向人群中挤去,手里好像拎着一台宾得照相机。

薛剑马上快步如飞的追上了那个人,从后面一把拉住了那人的衣裳。那人被拉住了脚步,返身责问薛剑:“你拉着我的衣裳干什么?”

薛剑指着他手上的照相机说:“我刚才丢了一台这样的照相机。”

“你丢了照相机管我什么事?”那人反唇相讥:“难道只有你一个人买得起照相机吗?”

薛剑向四周一看,拎着同类相机的人很多,但他依稀记得这个男子刚才曾站在他的身边,现在又想挤进人群溜走,凭感觉断定这个人一定是小偷。可现在自己无凭无据,小偷怎肯承认呢?

那人马上反驳道:“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谁的相机里不装胶卷呢?”

薛剑听了此话。更加确定了这个人一定是小偷,便抓住话头,问道:“请问你在相机里装的是什么牌子的胶卷?”

“金奖柯达”那人随口答道。

薛剑又问:“请问你拍了几张?”

那人有些不耐烦了:“我拍了几张关你什么事?你说这相机是你的,你能说出拍了几张吗?”

“我能”,薛剑说。“不过,现在要邀请个人来验证一下。”

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薛剑就请一位戴着“纠察”袖套的工作人员作公证人。

仅仅一会功夫,公证人就当众宣布:“薛剑是相机的拥有者,这个人是小偷!”

薛剑是如何通过公证人让小偷认罪的呢?

谋略断案——

薛剑故意在公证人耳边低估的一会儿,还用手指做了个“八”的手势,然后大声地对那个人说到:“我已向公证人讲了拍几张的数字,现在该轮到你了。”那个人有些心虚,也附在公证人身旁说了几句话,他猜测薛剑的手势的八一定是说拍了八张,于是便当众说:“我拍了八张!”

公证人待这个人说完后,举着相机当众宣布说:“这位叫薛剑的人刚才悄悄告诉我说相机里根本没有装胶卷,而这个人却说装的是柯达,而且拍了八张,我告诉你们,薛剑说的是对的,他刚才打的手势‘八’是故意迷惑这个人的。”

酸鱼味的银币

傣族有一个种田人,名叫艾洛佐。一天,他来到另一个寨子的富人玛哈沙梯家,买了一头瘦水牛,价钱是50银币。可是,艾洛佐一不小心,竟把自己带来的100银币全都给了玛哈沙梯。等到艾洛佐发现,回头来要,玛哈沙梯却坚决不认账,并说艾洛佐是在讹诈他。

两个人争执不下,便来到衙门,请求衙门给一个公断。

衙门是由土司来管理,土司见事情不大,就让司爷朱腊波提审理这个案子。

朱腊波提是这一带绝顶聪明的人。他先问艾洛佐:“你去买牛时”钱都装在什么地方呀?”

艾洛佐答道:“我把钱全装在一个酸鱼筒里背着去的!”

朱腊波提又问玛哈沙梯:“你的钱也是装在一个酸鱼筒里的吗?”

玛哈沙梯说:“老爷,我的钱全都是装在木箱里。像他这样的钱,现在我就有1500个呢?加上他今天买牛付的牛钱50个,一共是1550个。”说着,他让他的家人抬来一个小木箱,打开箱盖指着白亮亮的银币说:“里面整整1550个全是我的。”

朱腊波提见玛哈沙梯说的头头是道,便想了一个主意。他让玛哈沙梯把钱全都倒在地上,均匀地摊开,仅仅一会功夫。朱腊波提就对着玛哈沙梯说道:“艾洛佐确实多付给你了50银币,如果你不信的话,你就看看地上。”

朱腊波提是如何识破赖帐的玛哈沙梯呢?

谋略断案——

朱腊波提让玛哈沙梯把银子倒在地上,均匀的摊开。一会儿,便飞来许多苍蝇,飞着飞着,苍蝇们落到了一些钱上,朱腊波提一数,正好是100个。所以就断定是玛哈沙梯赖了50个银币。因为那100银币是装在酸鱼筒里的,必然沾上了酸鱼的腥味,所以一摊开,苍蝇就闻味而来,也就识别了银币的归属。

两只大鼓

勐西纳是西南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村落,这个村落里,有一对以打猎为生的多嘎达兄弟。由于兄弟俩为人厚道,乐善好施,方圆几十里的村民没有不喜欢他俩的。

有一天,兄弟俩用猎杀的一头熊在集市上卖了100两黄金,因为要给人送野货,便将100两黄金装在一个篮子里,上面盖上一些鳝鱼,寄存在集市上的一个名叫阿夏的朋友家里。

兄弟俩送完野货,回来取黄金时,那位叫阿夏的朋友将篮子还给兄弟俩,俩人打开篮子一看,见篮子里只有鳝鱼,却没有了黄金。

兄弟俩便问阿夏,可阿夏说什么也不承认看见了黄金。没有办法,兄弟俩只好来到王宫,向国王召贺拉报了案。

召贺拉国王马上在皇宫的大殿上公开审理此案。他把兄弟俩和阿夏夫妻俩一同召进宫里,让他们再把事情说一遍,于是双方面对国王召贺拉又都分别陈述了一遍自己的理由。

召贺拉听双方说的都有道理,有些犯难。站在身边的宰相看出了国王的烦忧,便向国王献了一计。国王召贺拉一听,不禁大喜过忘。

立刻,召贺拉国王命人抬出了两只直径足足有一米宽的大鼓。下令道:“因为你们都说不清黄金的真实情况,我决定重重的惩罚你们,现在我命令你们两人抬一只鼓,在森林里走一圈。”

多嘎达兄弟俩先抬了一只大鼓,走出皇宫大门,向森林里走去。

阿夏和他的老婆没有办法,只好也抬上了一只大鼓,远远地随着多嘎达兄弟俩,向森林里走去。

笨重的大鼓压得阿夏和他老婆弯着腰直喘粗气。就在他们俩个来到一处山坡时,走在前面的阿夏的老婆扭着头对阿夏说:“我说阿夏,你怎么能忍心骗别人的黄金呢!”

阿夏往四外看了看,见没有人便说道:“笨货,你知道那些黄金够我们吃几辈子的吗?”

阿夏老婆把鼓放在地上,冲着阿夏嚷道:“哼,埋黄金你不让我知道,抬大鼓有我的份,我不抬啦!”

阿夏连忙说:“你别吵了,小点声啊,我告诉你,金子就埋在三叉丫的那棵老茶树下,等把鼓抬回去,我把黄金分一半给你保存就是啦!”

阿夏老婆这才把鼓抬了起来,往森林里走去。俩人刚刚走出一片阴暗的森林,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处多嘎达兄弟一边抬着鼓一边正骂着国王召贺拉呢!俩人连忙绕了过去,回到了王宫。他俩刚到宫门,多嘎达兄弟俩也抬着鼓来到了宫门口。

阿夏为什么一听到了召贺拉国王的命令就认了罪呢?

谋略断案——

召贺拉国王下的命令是:“你们俩个人从大鼓里出来吧!”话音一落,两个大鼓的盖一起打开,从鼓里各走出了一个拿着笔和纸的差役。把他们在鼓里听到的四人对话全部呈给了召贺拉国王。于是,阿夏便认了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