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让你拥有运筹帷幄的谋略思维(2)

马瓜和冯弧

唐朝时,卫县有个大恶霸名叫冯弧。他倚仗着姐夫吴起是朝内掌管刑狱的大官,所以一向为非作歹,无恶不作。

有一天,冯弧和县城里一个开饭店的老板下棋,下着下着,冯弧便处于了劣势。眼看着要输棋,就开始逼着对方让着他,可店老板说什么也不干,执意要赢冯弧。

冯弧当即容颜大变,怒目圆睁,从兜里掏出了一把刀,一下子就将店老板刺死在棋桌旁。

死者家属连夜告到县衙,要求严惩凶手。

县令张方马上命人把冯弧抓了起来,并连夜起草了一份判处冯弧死刑的案卷,派人以最快速度送到了京城。

掌管刑狱的大官吴起接到案卷打开一看,呈报上来的案子竟然是要判自己小舅子的命,便马上批道:此案不实,请张县主另议再报。随后,他又悄悄地给张方写了封信,说明冯弧是他小舅子,让他从轻处理,将来一定保举张方晋升高官。

张方按到退回的案卷和说情信后,心中非常气愤。他不愿徇私情,便再次把案卷呈了上去,可几日后,案卷依然是被退了回来。张方不气馁,第三次又呈了上去,可同第二次一样,案卷照样被退了回来。

几次上报,几次被退回,张方就猜到了一定是吴起有意在包庇冯弧,如果还依次上报,肯定是还会被退回。他决定想个办法,以达到惩治冯弧的目的。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使吴起批准将冯弧斩首示众了。

张方想的是什么办法呢?

谋略断案——

张方重新写了一个案卷,在案卷上写道:“杀人犯马瓜,无故将人杀死,现呈报斩首示众,特报请审批。”第四次派人送到京城。吴起接到案卷,展开一看,见说的是杀人犯马瓜,不是冯弧,就挥笔批了“同意处斩“4个字。待批文回来后,张方便在“马”字旁添了两点。“瓜”字旁加了“弓”字,变成了“杀人犯冯弧”。这样,张方巧妙地用了汉字的拆字法,使这个不可一世的大恶霸终于伏法了。

盖字识盗

唐朝河阳县城里有个很大的粮仓,粮仓里储存着几十万担官粮。

一天,一个黄脸皮的中年人来到粮仓,把一个叫吕元的管粮人叫到了僻静处,轻声对他说道:

“有人要买粮食,咱们搭伙再干一次!”

“现在可不比从前了,新调来的那个库官冯忱可厉害了,又精细得很,一点儿荤腥都不沾。”

“那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犯事都推到他身上。”

“能行吗?”

“行!只要你听我的。”

“黄脸皮”附在吕元的耳朵上嘀咕了几句,吕元露出两排大黄牙笑了。

原来,“黄脸皮”和吕元想出了一个十分阴险的计策。他们先假造了冯忱批示的卖粮信,又由“黄脸皮”拿着假信买走了几千担粮食。

半个月后,冯忱发现粮食被人盗买,气得浑身发抖,他拿着那封假造的买粮信说,“盗买了粮食不算,还来诬陷本官。”他决定就是冒着受冤丢官的危险,也要把盗买粮食的人查出来。

冯忱到官府报了案。可他并不知道,这时吕元已恶人先告状,把一纸状词递到了官府。

县尉张族受理了此案。他问冯忱道:

“你说那封信不是你写的,可是实话?”

“下官办事清白,决写不出那种信!”

“可那信上的字很象你写的!”

“是这样。我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张族边问边观察着冯忱脸上的表情变化。他发现冯忱神态自然,不象是在说假话,便又问道:“盗买粮食的人把那封信交给谁了?”

“是吕元经手的。”

“吕元?”张族思忖了一下,对一名差役说道:“去把吕元传来。”

不一会儿,吕元被传来了。

张族问道:“吕元,这封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交给你的?”

吕元眨了眨眼睛,回答说:“大人,这个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冯大人。”

“什么?你说什么?”冯忱愣住了,转而愤怒地瞪着吕元骂道:“你这个混蛋,怎么敢血口喷人!”

“住口!”张族止住了冯忱,又问吕元:“你写的状词可是实情?”

“请大人放心,绝无半句戏言,我敢用脑袋担保。”吕元提高嗓门喊道。

冯忱站在一旁十分气愤,心想,都说张族办事公平,今日却为何偏听偏信?

这时,张族拿过一张纸,盖住两头,只留中间一个字,问道:“吕元,你仔细看看,这是你写的字吗?”

吕元看了看,答道:“大人,这字不是我写的!”

张族又拿出一张纸,照样盖住两头,只留中间的一个字问道:“吕元,你再看看这个字是不是你写的?”

吕元又看了看,故作镇静地答道:“大人,这字才是我写的呢?”

张族听了吕元的回答,朗声大笑:“你中计了。”说着,把那两张纸放在了吕元的面前。吕元看后面如土色,只得低头认罪。

张族立即派人把“黄脸皮”也抓获归案了。

张族是怎样推断,又先后拿出两张什么纸?才迫使吕元认罪的呢?

谋略断案——

张族推断,吕元自作聪明,一定会认为先拿出来的信是考验他的假信,肯定不敢承认。于是,张族先拿出吕元亲自写的状词盖住两头,让他辨认。果然不出所料,吕元回答说上面的字不是他写的。为了进一步证实吕元就是盗买粮食的人,张族又把那封假信拿出来,盖住两头的字再让吕元辨认。吕元看了看字,心想,刚才没有承认那张纸上的字是我写的。现在再不承认这张纸上的字是我写的,可就露馅了!于是,他承认了这字是他写的。这件盗买粮食案就这样被张族用盖字巧诈的方法巧妙地查清了。

被赖掉的八百贯钱

唐朝咸通年间,一天,有一高一矮两个人来到淮阴县打官司。高个子的叫陈石,矮个子的叫林兴,两个人争着向县令告状。

“都别吵,一个一个说。”知县一拍惊堂木,喝住了他们。县令对陈石说:“你先说吧!”

陈石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说:“大人,我和林兴隔条河住着,平时常有来往。大前年,我家失火,急等用钱花,便把一块肥田典当给了他,得典当金九百贯。当时我们说好,三年后按原价赎回。现在,三年到期了。昨天,我去赎地时,因为九百贯钱很重,我便分几次送去。可是,当我把最后一百贯钱送到他家时,他赖帐了,不肯把典当地契退还给我。无奈,小人只好来请大人做主。”

“把收据拿来给我看!”

陈石后悔地说:“我以为我与他很熟,平日关系又好,便没要收据。”

“该你的了!”知县又对林兴说。

林兴满脸怒气地说:“大人,陈石是在胡说八道,血口喷人。我虽不趁万贯家财,但在这一带却也算个富户了,哪能赖他九百贯钱呢?”

“你可有证人?”

“没有。”

“胡闹!你们既无证据,又无证人,来这里找本官干什么?还不都与我滚下堂去,不然各打你们三十大板。”衙役把陈石和林兴赶出了衙门。

二人出来后,林兴暗自发笑,陈石却伤心地失声痛哭。这时,有一老翁路过此处,向陈石问明缘由后,告诉他说:

“江阴知县赵和善断疑案,不妨找他去试一试。”

“江阴与咱这里不属一个州县,就怕赵和不肯管。”

“唉,死马当成活马医,这事儿还兴许能成呢?”

事到如今,也只有这么办了。陈石因打官司心内焦急,第二天,便奔江阴县而去。五、六日后,他来到了江阴,叩见了知县赵和。

赵和虽然有超人的智慧,但听了陈石的叙述后,还是摇头说道:“我是江阴的小官,你是淮阴的百姓,我管不着你的事,叫我怎么替你断案啊?”

“大人,我迢迢百里来此,就因为听人家说你能为民做主,断案如神。你若不管,我……”

赵和看见陈石绝望的样子,缓了口气说道:“既然如此,本官就与你断一断这个案子吧!只是你先不要回去,可能过几天要你当堂对质。”

“谢大人!”陈石破涕为笑,磕了个响头走了。

怎样才能断明这个案子呢?赵和很快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给淮阴知县写了一封公文,不但让他派人把林兴押到了江阴,还使林兴自动交待了赖掉陈石八百贯钱的事实。

赵和在公文上写了什么?又是怎样使林兴自动交待实情的呢?

谋略断案——

赵和在公文上写道:“最近,我县抓住了几名强盗。他们供认,他们所抢的一部分赃物窝藏在贵县林兴家里。请将林家查封,并把林兴速押来江阴。”赵和名气很大,淮阴知县也敬他三分。见了公文,淮阴知县立即派衙役把林兴抓来,派人押到江阴。赵和让林兴把所有财产填写一份清单,检查他的财产是否都有着落。林兴怕因抢劫案受到牵连,便在清单上如实填上了一项:“陈石赎地归还铜钱八百贯。”赵和又找来陈石当堂对质,林兴哑口无言,只得将典当地契退给了陈石。

两张诬告状纸

唐高祖临政的时候,一天早朝,有一个叫乔仁的大臣出班禀奏控告岐州刺史李靖谋反。

乔仁递上一纸状词,列举了李靖七条罪状。

高祖拿过乔仁递上来的状词,心里又惊讶又疑惑。他想:“我对李靖一直是十分信任的,他怎么能反叛呢?”想到这里,他又展开了乔仁递上的状纸,把状词一条一条地看了一遍,然后问乔仁:

“你告李靖谋反,事情属实吗?”

“千真万确。您若不信,可以派人去查!”

“如果调查结果相反呢?”

“臣甘愿被反坐处罪!”

高祖看见乔仁表现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心中的疑惑完全被愤恨所代替了。他铁青着脸,思忖着应该派谁去调查。

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决定派正直忠厚的梁光去调查此事。

第二天上朝,高祖当众受命梁光为钦差大臣,专程去岐州调查李靖谋反之事。

这时,梁光提出了一个请求,让高祖派乔仁一同前往。

乔仁一听,不禁慌了神。可他又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路上可试着对梁光施以贿赂,还许能把他争取过来呢!

高祖应允了梁光的请求。于是,梁光和乔仁当即赶往岐州。

梁光很熟悉乔仁奸刁阴险的为人。他虽然对李靖的情况不很了解,但已推测到乔仁所告李靖的七条罪状,可能都是无中生有。他十分痛恨乔仁这样的奸臣,又不免替李靖担心。一路上,梁光表面上与乔仁谈得很投机,心里却一直在琢磨着怎样才能查明此案。

当离开京城,走到第七个驿站时,梁光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卸下行李,慌慌张张地找到乔仁说:

“乔兄,不好了,你写的那张状纸被管理行李的人弄丢了,这如何是好呢?”

“这有什么,重写一张就是了。”

乔仁不知是计,很快重写了一张。这时,梁光厉声对乔仁说道:“你捏造事实,陷害忠良,还不与我回京城伏罪!”

听了这话,乔仁才知中了梁光的计谋,后悔不已。

回到京城,高祖听完梁光述说了事情的经过,命令把乔仁按诬告陷害罪杀了。

梁光根据什么断定乔仁诬告李靖的呢?

谋略断案——

如果乔仁告李靖谋反是事实的话,那么乔仁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说得都应该是一样。可是,梁光设了丢状纸计迫使乔仁重写了一张状纸后,梁光将两张状纸一对照,发现内容有很大出入。梁光就这样揭露了乔仁诬陷李靖的犯罪事实。

黄泥的证明

李德裕是主政浙江的最高行政长官。有一天,在复查案卷时,发现有个案子判得不明不白,疑点很多。案卷上写的案情是这样的:

甘露寺的一个新主事僧说,他接管寺庙的财产时,文书上写着有黄金一百五十两,但并没见实物,只是一张空文,黄金是让前任主事僧私吞了。而甘露寺前几任的主事僧和几个管庙务的和尚都说这一百五十两黄金,一任传一任,到新任主事僧手里不见了,是他在外面胡作非为,把金子挥霍掉了。众僧作证,新任主事僧无理可讲,只好承认自己私吞了寺庙里的黄金。现在此人已被撵出甘露寺,并伏刑在押。只是私吞黄金的开销情况尚未查清……

李德裕想:案子是由黄金引起的,黄金的下落还未真正查清,没见实物,只凭几个和尚空口作证,怎么就定案了呢?于是,他把被告传上大堂,进行查问。

“被告,你把寺庙里的情况以及黄金的事向本官详细地说一说。”李德裕问道。

“启禀大人,现在在庙里做和尚的人都乐意掌管庙务,好从中捞些油水。多年以来,前后好几任主事僧,都是凭空交接写着黄金一百五十两的文书,其实并没有黄金。大家心照不宣,乱中谋私,庙中的财产年年被他们侵吞。只是我新来乍到,处境孤立,我又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他们便孤立我,排挤我。诬蔑我私吞了庙里的黄金……”话未说完,跪在地上的被告已是泪流满面,一脸的冤屈。

“谁是谁非总会弄清楚的!”李德裕的态度不冷不热,不偏不倚,当即把被告打发走了。他低头沉思,很快想出一个破案办法。他想:“以前的几任主事僧,交接财产时,文书上都写有黄金,到底有没有黄金,还是让他们自己来证明吧。”

他马上派出许多乘轿子,把那些有关的主事僧都请了来。

“在你们任主事僧交接财产时,文书上都写有黄金,请问,确有黄金吗?”李德裕突然这么问。

主事僧们大概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直接牵扯到自己,都屏住呼吸,偷眼相看。

李德裕又追问了一句。结果,由一个主事僧迟迟疑疑地带头,其余主事僧接着响应,都说确实有黄金,并说交接财产时,都是主事僧亲自过目交接。因为他们以前出庭做证,也是这样讲的,现已不好改口另讲了。

接着,李德裕让这些主事僧分散开,叫人弄来一些柔软的黄泥,每人分一块。李德裕说:“你们每人都用黄泥捏出你们曾经交接过的黄金的形状。”

很快,这几个主事僧就都拿着自己捏出的黄金模样交给李德裕看。李德裕逐个查看完之后,突然大声地命令衙役:“来人,把这几个主事僧都给我抓起来,因为是他们侵吞了黄金!”

李德裕是如何认定这几个主事僧才是偷黄金的贼呢?

谋略断案——

李德裕通过分析,断定这几个主事僧根本就没有交接过黄金,因此也就不会知道黄金是个什么样子。这样,他们捏出的黄金模样也必然是各不相同,所以案子也就真相大白了。

假扮阎王

有一个名叫郝广友的普通农民,在端午节的当天,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县城观看赛龙船。因为高兴,郝广友就在镇上喝了点酒,回家后酒劲大发,不禁酣睡不醒。到了晚上,他的妻子突然嚎啕大哭,邻居们闻声赶来,只见郝广友鼓出两只大眼,已死于非命。大家便连夜禀报给县令狄仁杰。

狄仁杰断案是出了名的。接到这个案件后,他便带着衙役来到了郝广友的家,先是查看了郝广友的尸体,发现死者既无伤痕也无中毒迹象,便又开始细心地查验死者的住房,查着查着,突然他发现死者家的地窑内有一个秘密通道,连接着邻居孙坤的家。狄仁杰觉得有点蹊跷,便把孙坤传了过来进行盘问。孙坤一见狄仁杰立刻慌了神,马上就招供说自己与郝广友妻子有私情,私密通道就是自己挖的。

狄仁杰见孙坤说出了实情,马上就开始审问郝妻,并将孙坤已承认与郝妻有私情的事实告诉了郝妻,希望郝妻不要执迷不悟。

可是,郝妻不但不听狄仁杰的规劝,反而一口咬定那通道是他家原来购置房产时就有的,并在狄仁杰面前大骂孙坤因调戏她不成,竟然害死了她丈夫郝广友。

狄仁杰眼见郝妻据不承认。自己又没有真凭实据来认定郝妻是否也是凶手,便耐心地问郝妻:“你丈夫白天还好好的呢;为何晚间便突然死去了呢?”

郝妻回答道:“这种事命里注定的,你说说,阎王要你三更死,你便活不到五更。”

狄仁杰在郝妻回答自己的问题时,便察言观色,心中初步认定郝妻一定与死者的死有关系。突然他在脑海中想出了一个计策。于是,他让衙役先将郝妻押在狱中,在半夜三更之时,便将郝妻定了罪,破了这个案子。

狄仁杰是如何让郝妻伏了法的呢?

谋略断案——

当夜三更的时候,在狱中的郝妻突然被两个蓬头小鬼将一条铁链子套住她的脖子,将她押到一个阴森森的大殿,殿两旁凶神恶煞张牙舞爪,牛头马面如狼似虎。大殿正中端坐着阎王。郝妻见到如此的场面,霎时吓得脸都变了色。

在幽暗地烛光下,从殿后走出了一个年轻鬼魂,突鼓着两眼对着郝妻叫道:“你这贱人,还我命来!”郝妻一见,那人竟是自己的丈夫郝广友。这时,阎王开口问道:“郝广友,你有何冤屈可如实禀告。”郝广友马上呈上了一份状纸,说道:“我的冤屈全写在状纸上,请大王审阅。”阎王看完状纸,对着郝妻大声喝道:“大胆泼妇,与人私通,谋害亲夫,还不从实招来!”

郝妻已经吓得不能自已,连忙从实招供是自己与孙坤私通之后,在端午节那天趁丈夫酒醉熟睡之际,用钢针害死了丈夫的犯罪事实。

阎王命令道:“立即画押!”郝妻便画了押,待画完押之后,大殿上忽然灯火通明,堂上坐的阎王,原来是狄仁杰假扮的。原来狄仁杰见郝妻相信因果报应和阴间阎王的迷信之说,便巧妙地利用了这些破了案。

用驴找鞍

唐朝的时候,河南有个河阳县,因为交通比较方便,所以集市贸易特别兴旺。逢五排十,赶河阳集的人络绎不绝。

这一天,一个客商到河阳来卖东西。天过中午,集市快散了,他的东西也卖光了。他找到一家小饭店,把小毛驴拴在外面,走进店里,很惬意地吃了一顿,饭后又稍停了片刻,就准备上路了。

等他走出饭店一看,他的小毛驴不见了。只有半截被割断的缰绳留在树桩上。

客商着急起来,便四处打听寻找。可一直找到傍晚,也不见驴子的影子。他不得不住下,第二天继续寻找。又找了两天,还是没找到。于是,这位客商便把丢驴的情况报告给了县衙。

河阳县县令名叫张坚,他接到这一案子,立即命令差役把寻驴告示张贴在各主要街口,告诉截驴的人把驴赶快放出来,并要知情人到县衙告发。告示贴出的头一天,没什么动静。第二天,张坚又叫差役把寻驴告示贴进大街小巷,声言要进行搜查。因为追查的风声越来越紧,私藏客商驴子的人在晚上把驴子悄悄地放出来了。

这天早晨,客商在大街上忽然见到了自己的驴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找到差役说,还有一个新驴鞍子备在驴身上,现在不见了,准是叫偷驴的人藏起来了。

“驴找到就行了,一个鞍子才值几个钱!“一个差役不耐烦地说。

“驴鞍子是个死东西,不能象驴那样会自己走出来。再说,鞍子那么个小玩意,藏起来,很难找到。”另一个差役说。

两个差役满不在乎地样子,让客商十分不快,他就又来到县衙,希望张坚能帮他再找到鞍子。张坚很有把握地告诉他:“既然驴子都找到了,驴鞍自然就有线索可查了。”果然,第二天,张坚就找到了驴鞍。你知道张坚是如何找到驴鞍的吗?

谋略断案——

张坚叫两个差役去专门看管驴子,并告诉差役不得给驴子喂料,经过一天一宿之后,驴子已经被饿得直叫,第二天傍晚,张坚命令差役将驴子放开,随它任意走动,几个差役跟在驴子的后面。驴子又饿又渴,便径直跑到这几天饲养它的那一家去。差役跟着进去,一搜查,便找到了鞍子。

巧还耕牛

唐朝时,一向断案如神的张允济被派到武阳县做县令。

一天,有个青年人来到县衙前击鼓报案。衙役将这个青年人带到县令大堂。

张允济见堂下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民,便问道:“你要状告何事何人呢?”

“小人要告我的岳母。”

“你把告状的理由说给本官听听。”

“小人名叫张生,以养牛种地为生。我的岳母曾向我借过一头公牛,一头母牛,帮着犁地。前些时,这头母牛生下了几头小牛,我就去要还,可我的岳母就是不还,并说牛是她的,从来没有向我借过牛。”

张允济听了,问张生:“当初你岳母找你借牛时,可曾写有字据?”

“没有!”张生答道。

“没有字据!”张允济有些为难地重复了一句,他看了看眼前的这个青年人,忽然心生一计。

他让衙役蒙住张生的眼,又对其进行了化装。然后五花大绑地押着张生来到张生的岳母家。张生的岳母见来了不少人,便迎了出来,张允济走上前去,只几句话,张生的岳母便说道:“这些都是我女婿的牛,我正准备还他呢!”

张允济说了什么?使张生的岳母乖乖地还了张生的牛呢?

谋略断案——

张允济说道:“我们抓捕了一个偷牛贼,正在挨家挨户地核对,好查清楚每家牛的来源”。

秘密公差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对流浪汉解庆宾谢思安兄弟,因犯法被流放到扬州。弟弟解思安躲过看守的士兵逃走了,解庆宾怕看守追查,就冒认了城外一具死尸,谎称是自己的弟弟被人杀了,而把尸首领回来安葬了。因为死者的相貌与解思安颇有点想像,所以见到的人都分不清真假。

为了更加真实,解庆宾一不做,二不休,又向扬州府写信诬告看守士兵苏显甫和李盖,说怀疑是他们杀了自己的弟弟。扬州知府不问青红皂白,立刻对两名士兵严刑拷打,经不住皮肉之苦,苏显甫和李盖只得承认解庆宾所告是实。马上扬州知府将案子呈报到了上级主管淮南都督李崇。李崇看了案卷后觉得该案颇有疑问,就指示扬州知府先不要判决,他需再次提审解庆宾。

不久,有两个外地公差风尘仆仆地找到解庆宾,对解庆宾说:“我俩是北边管理治安的人,在巡查时曾遇到一个人来投宿,夜里和他聊天时,发现他有点可疑,经过追问,他才说是从流放地逃跑来的,叫解思安。我们要把他送交官府,他苦苦央求,说:‘我有个哥哥解庆宾,现住在扬州相国城内,嫂嫂姓徐。您如果可怜我,请帮我报个信,说说我的处境,我哥哥知道后,一定会重重报答您的。’今天我们俩是来核对这件事的,如果他说了谎,找不到他哥哥,就把他送官府治罪。如果你真是他哥哥,并且愿意给我们一些好处,我们就放你弟弟;你如果不信,现在就可以跟我们去见他。”解庆宾听到弟弟解思安在外面又被抓住了,吃了一惊,吓得不得了,赶紧好好款待这二人,说解思安是他弟弟,请这二人务必帮忙放了解思安,他愿意送些钱给这二人作为酬谢。那二人答应了,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二天,李崇让扬州知府把解庆宾带来一审,解庆宾当即就招了供,承认他弟弟没有死,那两个士兵也是自己诬告的。很快,解思安就被抓住了。两个士兵被放了出来。

李崇是如何侦破这个案件的呢?

谋略断案——

那两个去找解庆宾的外地人是李崇秘密派去的。他们装扮成外地的公差,预先套取了解思安的口供。

两锭假银宝

五代时期的郓州城内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当铺,自开张起就生意兴隆,信誉非常好。

一天中午,烈日高悬,天气炎热,街上的行人非常稀少,当铺内的伙计因没有生意做,便都在柜台内耷拉着眼皮昏昏闭目养神。这时,一位穿着华丽服装的青年人走进了当铺。他来到柜台前,从兜里取出了两个明晃晃地大银宝放在了柜台上,很傲气地说道:“伙计,我来当银子!”

正在闭目养神的伙计听到说话声,连忙睁开眼,一看柜台上的大银宝,不禁吓了一跳。还未等他说话,那个青年又开口了:“我听说你们这个当铺是这座城里最大又最有信誉度的当铺,我现在急需现钱,不知可否用这两个银元宝兑付些现钱,几日后我再来赎回。”

伙计听罢连连说:“可以兑,可以兑。”同时用手抓起了银元宝一掂,心中暗自称奇:好大的份量呀,起码可当10万钱。这么大的数量他一个伙计可不敢做主,连忙把老板召了出来。

老板一见,又问了一下青年人典银的原因,便马上答应了。随后,他让伙计将两锭大银宝在秤上秤了一秤,价值20万钱,依照当铺的规矩,开出了当票,兑付了10万钱。

青年人拿到钱后便道了谢扬长而去,临出门时,留下了一句话:“10天后我来赎银宝。”

做成了这样一笔生意,老板非常高兴,回到后房,就跟老板娘讲了一遍。老板娘有些好奇,就来到了店里要好好看一看这两个大银宝。可他手一滑,一个大银宝“啪”地一声掉到了地上。一旁的伙计捡起一瞧,发现银宝表面脱落了一块,里面黑乎乎的根本不是银子。伙计急忙告诉了老板,马上,老板就来到了郓州府衙报了案。

郓州府衙的主帅是这一带赫赫有名的清官,名叫慕荣彦。听了老板的报案,略一思索,便让老板回去了,并告诉老板只要我贴了一个告示后,不出几日,就可破案。果然,几天后,这个青年骗子就被抓住了。

慕荣彦是如何抓住骗子的呢?

谋略断案——

慕荣彦让衙役在街头贴了一张布告,上面写道:本城的一个当铺因不慎被盗,一些值钱的抵押品都被抢走,现府衙想请各界人士协助捕盗,发现疑迹立刻告官。几天后,那个青年见到了这张布告,心想:当铺被盗,那当铺的假银宝就无证可对,我马上去兑付,当铺拿不出银宝,就得赔偿,于是,他来到了当铺,准备再敲当铺一笔钱,可他一到当铺就被老板和伙计抓了正着。慕荣彦轻松地用计就破了案。

谁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宋朝有个著名的清官,名字叫包拯。因为他判案公正,人们都尊敬地叫他包公。当时,在官衙门外放着一面大鼓,如果谁有冤枉,可以到衙门口来敲鼓,这就叫“击鼓喊冤。”

有一天,衙门外来了两个妇人,她们一面争吵着,一面抢鼓槌,敲打衙门口的鼓。其中一个妇人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幼儿,被吓得哇哇大哭。包公听到有人击鼓,立刻升堂审判案子。

穿蓝布衣裙的妇人,“扑通”一声跪下,抹着眼泪说:“这孩子是我亲生的,可是那泼妇竟然说,是我偷了她的孩子,硬要把孩子抢去,请老爷做主啊!”包公又让另一个妇人说话。那妇人头发散乱,身上的衣服很破旧,她听到包公在问她,嘴巴动了几下,没有说出一句话,却“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久久不能停息。蓝衣妇人一听,也大声哭起来。

包公想了想,命令差役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说:“我一时也分不清,到底谁是孩子的母亲。既然你们都要这孩子,而孩子只有一个,如今只能让你们自己去抢了。我把孩子放在圆圈里,你们一人拉住他的一只手,看谁把孩子拉出圆圈,孩子就归谁吧。”

蓝衣妇人一听,马上抓住孩子的手拼命拉,另一个妇人呢,却放下了孩子,哭着连声说:“老爷,是我错了,孩子不是我的……”包公一听,马上指着蓝衣妇人,大声说:“来人呀,把这个骗子抓起来!”

包公不经过审问,怎么能判断出谁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呢?

谋略断案——

孩子的亲生母亲,怎么会忍心去拉扯自己的孩子呢?包公巧妙地用画圈的方法,就考察出了谁是骗子,谁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审问石头

一天,包公访客途经一个小县城。忽然一个卖油条的男孩子在大街上拦住了包公,哭喊他的钱被偷了。男孩说他把油条卖完后,数了一数,一共100个铜钱。铜钱放在篮子里,他靠在路边的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后,铜钱被别人偷走了。

包公听完后,想了一想,对男孩子说:“一定是这块石头偷走了,我来审一审它。”于是就命令跟随的差役重责石头40大板。差役们抡起大板,噼噼啪啪打得石头火星四溅,附近的人见状纷纷围拢过来。包公见人越来越多,便示意差役们住手。

包公对大家说:“这个男孩子丢了卖油条的钱,怪可怜的,我判在场的每个人给男孩1个铜板。”然后,他命令差役端来一盆水,率先将1个铜板扔进了盆里。看热闹的人本来就很同情这个孩子,又见包公带了头,就自觉排好队,一个挨一个往盆里扔铜钱。扔着扔着,有一个人刚把铜钱扔到盆里,包公立刻命令差役:“把他抓起来!”然后指着这个人说:“就是你偷了小孩儿卖油条得来的钱!”

那个人吓得马上撒腿想跑,不想却被众人围住,绑了回来。有人问包公:“你凭什么说这个人就是偷钱的人呢?包公向众人说出了一番话,大家才恍然大悟。

谋略断案——

包公对人们解释说:“你们瞧男孩的手上满是油,他数过的钱上也一定沾满了油。这个人扔到盆里1枚铜钱,水面上立即漂起一层油花。所以,他的铜钱就是趁着小男孩儿睡觉的时候偷来的!我审石头,只不过是要大家围拢过来。”

藏人的木桶

宋朝仁宗年间,河南洛阳城外有个姓李的人家,因发生水灾,在生活无计的情况下,李家弟兄俩便把破衣裳、旧棉被装进一只木桶里,两人抬着到外地谋生去了。

李家弟兄俩在外面苦干了几年,挣了60两银子,还买了许多衣服,他们把银子裹进衣服里,然后装在木桶中,用盖子盖严,准备抬着回家去。

这天,弟兄俩走到天长县,天已经黑了,他们便住进天长县城一家客栈。到半夜,弟弟忽然肚子疼,哥哥就背着他到处找郎中。

天亮时,弟兄俩赶回客栈,想拿些银子付郎中医药费。不料,木桶被人翻过,藏在衣服里的60两银子不见了。这间客房,只有店老板和老板娘来过,不是他们偷的,还会有谁?可店老板和老板娘说这弟兄俩存心敲诈。双方争论不休,就来到县衙打官司。

当时,包拯任天长县县令。他叫人把那木桶抬到后院。他围着大木桶转了转,然后附着一个当差的耳朵说了几句话,又回到了大堂上。

包拯对店老板和老板娘说:“依我看,是他们诬赖你夫妇二人,现在将那只大木桶判给你们,快到后院去抬吧!”

一会儿,店老板和老板娘又被衙役押了回来,包拯责罚了那对贪心的夫妇,把银子还给了弟兄俩。请问,包拯是怎样找到证据的呢?

谋略断案——

店老板和老板娘一听,包拯让他们俩抬走木桶,便高兴地抬起那盖得严严实实的大木桶就往家走。走到半路,店老板回过头,见四下里没人,笑嘻嘻地说:“咱们拿了他们60两银子,还得了这一大木桶衣物,真是发财啦!”

两人正说得高兴,忽然呼啦一声,木桶上的盖子掀开了,从里面跳出一个衙役,对他俩说:“你们的话我都听到了,现在回衙门去听候处理吧!”

就这样,包拯略施小计,就取得了口供和证据,责罚了这对贪心的夫妇。

一口大铁锅

有一天早上,包拯在衙门里正在批阅案卷,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在争吵,一个尖尖的嗓音在叫:“我没有偷锅,快放我走!”另一个沙哑的嗓音说:“你偷没偷锅,请包大人审问就知道了!”

包拯放下笔,起身来到门口,看到两个男子拉扯在一起。一个高个儿提着一只大铁锅,另外一个人是残疾人,少了一只胳膊,脚一瘸一瘸的。高个儿说:“小人是卖铁锅的小商人,在院子里放了很多铁锅,最近发现铁锅老是被偷走,昨天夜里我就一宿没睡,等着抓小偷。半夜里,看到这个家伙来偷锅,就把他抓住了,还请老爷发落!”

还没等包拯发问,那独臂跛子喊起了冤枉:“冤枉哪!我半夜起来上茅房,他却一把抓住我,说我偷了他家的什么铁锅,我缺手断脚的一个残疾人,这么大的一口铁锅,怎么背得动呀?分明是他诬陷小人,还请老爷明察啊!”

包拯听了他的话,点点头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分明是商人诬告你,所以本官决定,把这只大铁锅奖励你!”

商人一听,气呼呼地说:“老百姓都说包大人公正廉明,谁知道……”他还没说完呢,独臂跛子早已等不及了,兴奋地拿了铁锅,飞快地奔了出去。还没等他跨出门槛呢,包拯就大喝一声:“偷锅的窃贼,你往哪里走!”

包拯为什么先是说偷锅贼是被诬告的,后来又说他是窃贼呢?

谋略断案——

偷锅贼说自己无法背走铁锅,包拯就故意把铁锅奖给他,偷锅贼不知道是计,熟练地把铁锅背在身上就走,揭穿了他拿不走锅的谎话,暴露了窃贼的身份。

被割掉舌头的耕牛

在天长县的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里,住着一个叫李大柱的青年农民。他身强力壮,又很勤劳,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不但添了一头肥壮的耕牛,而且还翻盖了草房。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农民们都下地了。唯有金兆来不肯下地,独自一人在屋里喝着闷酒。他想:我和李大柱前后院住着,凭什么他比我富有。不行,得想个法子治治他。他寻思了好一会儿,终于想出了个办法。

当天晚上,金兆来蹑手蹑脚地来到了李大柱家的牛棚前,抓起一把青草伸到了耕牛的嘴边。耕牛以为是主人来喂自己,便伸出舌头去卷草。这时,金兆来手起刀落,耕牛的舌头被割掉了。耕牛疼得直叫,金兆来急忙逃窜了。

李大柱一觉醒来,听见屋外耕牛叫唤得不是动静,忙出去察看。来到牛棚,吃惊地发现耕牛满嘴是血,再一细看,耕牛的舌头被割掉了一半。

第二天,他气呼呼地来到了县衙告状。县令包公听了李大柱的述说后,对李大柱说:“这好办,你只要回去把耕牛杀了,我就能知道是谁割掉了耕牛的舌头。”

“把耕牛杀了?”李大柱听了包公的话,不禁瞪大了眼睛惊愣地问道。

“对,要杀死吃肉,而且要让村里的人都知道,但不要说是我的主意。”包公说完退堂了。

李大柱虽然没弄明白包公为什么非要自己杀死耕牛,但还是按包公说的去做了。当天,他就把耕牛杀了,并邀乡亲们来吃牛肉。

第二天,那个割掉耕牛舌头的人果然自动来到了县衙,被包公当堂抓获。这个人正是金兆来。

包公是根据什么把金兆来捉住呢?

谋略断案——

包公听了李大柱的讲述,立即想到割牛舌头的人一定与李大柱平素有怨。因为把耕牛的舌头割掉。牛就不能吃草了,认留它无用,就会杀掉它。这样一来,就犯了私宰耕牛罪。于是,包公便将计就计,让李大柱把耕牛杀掉。金兆来不知这是包公的计策,看见李大柱杀死了耕牛,心中大喜,当即来到县衙告李大柱私宰耕牛罪。这个案子就是这样被包公巧妙地侦破了。

智斩鲁斋郎

仁宗年间,有个名叫鲁斋郎的京官,倚仗着皇帝的宠爱,对百姓大施**威,敲诈勒索,谋财害命,夺人妻女,无恶不作,尽管他罪恶累累,却无人敢动他一根毫毛。

在京城附近,有个叫许州的县城,住着一个姓李的银匠。一天,鲁斋郎带着一帮仆人在许州闲逛,路过李家的银匠铺,发现李妻长得如花似玉,便叫仆人把李妻抢到府中,并把李银匠驱除出了许州。

李银匠眼见着妻子被鲁斋郎抢走,不禁怒火中烧,找人写了状纸来到许州县衙状告鲁斋郎。谁料,县衙惧怕鲁斋郎的权势,不但不管,反而还把李银匠打了一顿。

这天,包拯升上许州县衙大堂,让随从去请鲁斋郎。一向趾高气扬的鲁斋郎闻听包大人有请,便来到了县衙。待他一进县衙大门,包拯大喊一声“给我拿下”,随从们便冲上前去。将鲁斋郎绳捆索绑了起来。

鲁斋郎先是一惊,随即便大骂起包拯来:“包黑子,你凭什么绑我?”包拯正气凛然地说道:“鲁斋郎,你强抢民女,无恶不做,还不从实招来!”鲁斋郎知道包拯指的是李银匠的事,可他根本不把包拯放在眼里,嘲笑地说道:“包黑子,我就是抢了民女,你能把我怎么样,别忘了,我可是皇上身边的人,你如果敢动我,小心你的脑袋!”包拯闻听他的话,更加愤怒,再转念一想,鲁斋郎毕竟是皇帝的红人,要想严办他,皇帝也未必能同意,包拯看了一眼堂下的傲慢的鲁斋郎,突然心生一计,几天后,鲁斋郎便被皇帝批准,斩首示众了。

包拯用了什么办法,使皇帝能够同意处斩鲁斋郎呢?

谋略断案——

包拯把鲁斋郎犯罪事实列成条文,然后冠上罪犯“鱼文即”的名字呈报给仁宗皇帝,皇帝见了这份罪状大怒,当即在“鱼文即”的名字上用红笔批上“斩”字,包拯接到之后,再在“鱼文即”三个字上加些笔画,就变成了“鲁斋郎”的名字,包拯巧妙地用拆字法,惩治了鲁斋郎。

强盗后背的蜡烛油

宋朝时,京城汴梁有一个富裕的大户叫王知军。金兵入侵中原后,他和许多富户一样,带着家眷和许多财宝迁居到了当时的新金县,寄居在一个大寺院里。

一天晚上,王知军送走了几个朋友后,便歇息去了。因为刚才与那几个朋友喝了点酒,他睡得很死。

忽然,有一伙强盗闯进了寺院。他们手持砍刀、短剑,把寺院里的人都捆绑起来。

“王知军到哪儿去了?”一个脸蒙黑布的大汉问道。

被捆绑的人谁也没吱声。

蒙面大汉把利刀横在一个小姑娘的脖子上,恶狠狠地说:“不说出王知军在哪里,我就杀了你!”

“我领你们去找!”话音未落,人群里走出来一个漂亮的姑娘。

人们一看,十分惊讶,走出来的姑娘竟是王家的丫鬟小红。她聪明秀丽,是王知军最喜欢的丫头。她怎么会出卖主人呢?

这时,只听小红对那些强盗说:“各位大爷,我猜想我家老爷与你们没冤没仇吧?如果你们为了钱财而来,我会帮助你们,因为老爷家的所有钥匙都在我身上。怎么样?跟我去拿财宝吧!”

蒙面大汉一听高兴极了,忙给小红松了绑。他盯着小红说道:“你不要骗我们,不然,我要你的脑袋!”

“我给你们照亮,你们自己开。”小红把钥匙递给蒙面大汉,自己则举着蜡烛在后面替他照亮。门锁打开了,强盗们蜂拥而入。

“这个箱子里是玉器,那个箱子里是珍珠……”小红依次介绍着。强盗们高兴极了,一个个贪婪地往自己的布包里塞着。

小红像生怕强盗不识货,一会儿跑到这个跟前,告诉他哪串珍珠最值钱;一会儿又跑到那个跟前,帮助他找出最名贵的玉器。待每个人的布包都装得鼓鼓的,强盗们便高兴地逃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小红才把王知军叫醒,报告了昨天晚上财宝被抢之事。

王知军听说自己的全部财宝被强盗抢走,几乎昏了过去。小红急忙扶住了主人:

“老爷,您先别着急。”

“不急?说得倒轻巧,那可是我祖辈的全部心血啊!”王知军推开小红,气冲冲地问道:“我平日待你不薄,你为什么把我的财宝全部拱手送给强盗呢?”

小红并不惊慌,轻声说道:“老爷,您是愿意保住自己的脑袋,还是愿意留下那些财宝呢?”

“这话怎么讲?”

“那些强盗是为了抢劫财宝而来,如果不给他们,他们就会杀死您。您若连性命都没有了,还要财宝干什么呀!”

听了小红的话,王知军感到在理。可又一想,金兵入侵,自己一家躲在这里度日,全凭这些财宝,现在,家产一点没有了,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他绝望地长叹一声,瘫坐在地上。

小红看见主人那愁苦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可是,她好象忽然想起什么,笑了。

王知军莫名其妙,生气地问道:“都落到了这步田地,还有心笑呢!”

小红不慌不忙地说:“其实,那些财宝很快就能找回来。”

“别做梦了!”王知军摇摇头,根本不信。

可是,当小红附在主人的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后,王知军也笑了。

果然,当天县衙就捉住了强盗,并派人把被抢劫的财宝全部送回了寺院。

小红到底向主人说了些什么?县衙又是根据什么破的案呢?

谋略断案——

小红说,强盗抢劫时,她借着点蜡烛照明,把每个强盗的后背都滴上了蜡烛油。强盗走后,她便叫家人去县衙报了案。县衙就是根据后背有蜡油这一特征,抓获了强盗。

一碗油炒豆

明朝的某一年,著名的学者刘伯温考中了进士,皇上便派他到江西省高安县去做县令。

这一天,他来到了高安县被一群当差的迎进衙门,刚落座就听外边有人击鼓喊冤。

刘伯温便下令马上击鼓升堂。

那告状的人,一个是大高个,非常干瘦,因为姓刘,人们叫他刘瘦子,另一个身材短小,膀宽腰阔,人称吕胖子,他们两人都是单身汉。

半年前有一天,刘瘦子的一只鸡跃墙飞入吕胖子院内,吕胖子嘴馋了,把鸡抓住就杀吃了,把鸡毛和骨头埋在刘瘦子的马圈粪里。刘瘦子丢了鸡,闻到邻家有煮肉的气味便拉着吕胖子到县衙去说理,在县官前面,他们各说各的理,县官无奈,率领当差的到两家去查找,结果在刘瘦子家马粪里翻出了鸡毛,断刘瘦子诬告好人,责打五十大板。弄得刘瘦子有冤无处诉,有理我处申。从此,两人更是火火的。

今天,吕胖子听说新来了一位县太爷,就来了鬼主意,想借着县官大爷的权势,再整治整治刘瘦子。

两人上堂以后,刘瘦子大声喊:“县老爷,青天白日,刚才,我回到家刚要吃饭,姓吕的跑到我家,硬赖我偷吃了他的油炒豆。小人冤枉……”

吕胖子抢过话说道:“他确实偷吃了我家的油炒豆。过去,他还吃了自家的鸡,诬告好人呢。你若不信,请问各位差官。”他指了指两旁站立的差人。又说:“我炒了一碗油炒豆,还没吃,我出去到店铺装了点酒,回来一看,碗也没了。我一查看,两家中间的墙上做的记号让他蹬掉了,地上还掉着豆粒呢。”

听了他俩的争吵,众差人也是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

只见刘伯温“啪”地一拍惊堂木,喊了声:“把二人分别带下。退堂!”

众人说:“这案子老爷你还没审呢,怎么退堂呢?”

刘伯温笑了笑,说:“明天本官自见分晓。”

第二天,刘伯温叫差人在大堂两侧用黑布做了两个“井”字形布幔,一边一个,每个里边都放上一个瓦盆。差人见了十分纳闷。刘伯温升堂以后,吩咐将刘吕二人分别带入黑幔,并告诉他们必须如此如此。一会儿,差人说道:“按老爷吩咐已经如此如此了。”

“当场实验来。”刘伯温不动声色地说。

差人看了半天,当场说了一句话,吕胖子闻听,不禁“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说道:“请县老爷饶命……”

刘伯温宣判道:“吕胖子,你诬告好人,欺骗本官,你可知罪?”

“小人知罪,半年前,是小人吃了刘家的鸡,我又来个恶人先告状。”吕胖子一边磕头一边说道。

“好,本官念你从实招认,暂且记下五十大板,你速速赔刘家一只鸡。今后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再有如此,罪加一等。”刘伯温警告地说。

“是,小人谢罪。”

刘伯温是用什么办法让吕胖子现了原型?差人又是说了一句什么话,顿时让吕胖子马上就承认了是诬告?

谋略断案——

刘伯温让差人围起了两个布幔,是让刘瘦子和吕胖子马上大便,因为他知道豆瓣在胃里短时期是不会粉碎的,必然有豆瓣出现在大便里。所以,当差人告诉刘伯温,吕胖子的大便里有豆瓣,刘瘦子没有时,吕胖子知道自己已现了原型。

有一位姓王的老先生病逝了。临死之前,老先生把自己一生积蓄和财产——一箱银元宝交给了18岁的长子王立,非常殷切地嘱咐他一定要照顾好7岁的弟弟王成,要在弟弟年龄合适的时候为弟弟成一个家,同时要把银元宝分给弟弟一半,这些交代作为遗嘱要长子王立务必遵守,不得违背。

老父病逝后,哥哥王立不久就娶了妻子,两个人共同拉扯着弟弟,日子过得风平浪静,相安无事。

转眼,弟弟王成20岁了,哥哥王立便遵照老父的遗愿为弟弟成了亲,这样,在一个院子里便有了哥哥和弟弟两个家。

渐渐地,王立媳妇开始看不上小叔子和妯娌了,经常地百般挑剔,指桑骂槐。时间一长,王成媳妇实在忍无可忍,便悄悄地对丈夫王成说:“相公,我看咱们还是和哥哥他们分家吧!”

王成也觉得大嫂实在刁蛮,见妻子提出分家,就同意了妻子的意见。他来到了哥哥的家,对哥哥说道:“大哥,如今我也长大了,也有了媳妇,我看咱们还是各自分开了过吧!你看能不能把父亲留给我的遗产分给我呀!”

还未等哥哥王立说话,王立媳妇便吼了起来:“你真没良心,爹娘死得早,这些年你哥好不容易把你拉扯大,爹娘死时剩下的一点钱早就为你花光了,你还要遗产,真是恩将仇报,令人心寒哪!”嫂子这么一闹,老实的王成一时没了主意,只得回房跟媳妇商量。

媳妇问:“相公,你可知道咱爹留有多少遗产?”

王成答道:“有一箱银元宝,是我亲眼看见的。”

媳妇想了想,说道:“你嫂子不讲理,心又狠,听说知县宋清为官清正,判案无私,咱们去向他告状。”

第二天清晨,王成便将状子呈上县衙,县令宋清阅完状子,问王成:“你爹死时,你有多大呀?”

“七岁。”

“那么小,你怎么知道你爹留下了遗产呢?”

“我记得爹的丧事刚完,哥哥就让我帮他把满满一大箱银元宝装在一口大缸里。”

“那缸在什么地方?”

“不知道。后来,我再没见过此缸。”

听完王成的话,宋清叫王成先回去,并告诉他几天后我一定能断清此案。果然,仅仅三天,宋清就叫王成来到哥哥王立家,取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遗产。

宋清是如何破的案呢?

谋略断案——

宋清把王成打发走之后,三天之后的一天夜里,便带着一班衙差,忽然闯进了王立家,将王立拿住,宋清怒喝道:“有人检举,说你参与了邻县的杀人抢劫案!”王立夫妻顿时吓得面如土灰,连连喊冤,宋清板着铁青的脸,喝道:“搜!”房前房后,一下子被衙役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床底下浮土中挖出一口缸,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银元宝。宋清说道:“这就是赃物。”王立连忙分辨:“老爷,这不是赃物,而是家父留下的遗产,请老爷明察。”宋清不相信他说的话,让王立拿出证据。王立便说道:“这些钱,真是家父留给我和我的弟弟的!”宋清见王立说出了实话,让他录下了口供,然后,便派人叫来了王成,取走了自己的那一半遗产。

明朝的时候,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城里住着一个秀才,名叫郑堂,这个人一向豪爽,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皆通。为了广交朋友。郑堂在福州城繁华的鼓角鸡口开了一个字画店。由于它本身是个行家。所以,字画店一开业就生意兴隆。

一天,字画店来了一个自称名叫龚智远的人,在与郑堂寒暄了一会后,龚智远从一个竹筒里拿出了一幅画,展开之后,郑堂当即大喜,马上脱口道:“这不是五代时期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吗?”

“对,就是这幅名作。不过我现在急等银子用,你看,能不能暂时押给你,我只要8000两银子,三天后,我来赎回,给你15000两银子!”龚智远说道。

郑堂略一沉思,当即答应,并马上给了龚智远8000两银子。

龚智远刚一走出店门,郑堂带着兴奋的心情,马上又扑到画前仔细地看起了画。看着看着,郑堂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劲,他便拿出了放大镜,再仔细一瞧,不禁冒出了冷汗,他断定眼前的这幅名作是一张假画,明摆着是自己受了骗,白白地被那个叫龚智远的人骗走了8000两银子。

郑堂毕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稍一调整心情,他便来到了府衙,把自己被骗之事呈报给了府尹。府尹听完之后,在郑堂的身边悄悄的说了一番话之后。然后说道:“你放心,不出三天,我就让龚智远来到你的店里,并给你把本金拿回来。”

果然,第三天,郑堂刚把店门打开,龚智远就来到了店里,拿着15000两银子要求赎回那幅名画。郑堂便顺利地收回了失去的8000两银子。

郑堂是如何让龚智远能够回到店里来?府尹对郑堂又悄悄地说了些什么话呢?

谋略断案——

府尹给郑堂出了一个主意。让郑堂第二天在家里办了10桌酒席。遍请全城的名流名士和字画行家聚宴,酒过一半,郑堂把自己被骗的事情当场说出,并拿出了那幅画,挂在大堂的当中,对大家说:“今天宴请大家,主要是想要告诉大家今后一定要注意识别假货,避免上当。”在大家纷纷起立观看那幅假画之后,突然,郑堂一把把假画扯了下来,扔进了火炉中,很快,郑堂烧画的事情便传遍了全城,龚智远自然也听说了此事,以为有机可乘,便来到了店里要求赎画。他以为郑堂已经把画给烧了,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郑堂烧的是他复制的一张画,原来的那张假画,郑堂根本没有烧,而等着龚智远来上钩呢!

祖传妙药

有一年的中秋节,大明徽州府城出外经商的人都在纷纷赶回家乡,准备与家人团聚共度中秋。知府冯祥也是喜气洋洋,在府内张灯结彩,欲与家人好好过上一个喜庆团圆的良宵佳节。

就在这时,知府的差衙丁小山急急忙忙地来到府衙:“报告老爷,城门外有一人被杀,现在尚未断气。”

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差衙丁小山害怕妨碍知府大人判案,要将众人驱散,就在丁小山驱散人的时候,冯祥眼前一亮,计上心头,他忙制止丁小山,并说道:“让大家看好了,我还有事要向众人相求呢!”接着,他高声对围观的百姓说道:“这个商人还未断气,尚有救活的可能,谁能救活此人,本府定有重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两个人先后来为商人诊治,但终因商人伤势太重,他们都无能为力,只好摇着头退出人群。接着,又来了几个人上前医治,也都是束手无策。

这时,冯祥便当众说了几句话,留下丁小山然后就离开了。待他刚走,一个中年人便来到了商人面前,只见他俯下身来察看着商人的病情,一会儿功夫,他趁人不备,突然将手掌轻轻地按住了商人的喉咙,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丁小山一把抓住了这个人的手腕,使他不能用力往下按,并大声说道:“你这个强盗,还不束束就擒!”

丁小山的话音刚落,冯祥便来到了这个人面前,手捻胡须地说道:“好你个图财害命的家伙,本府只略施小计,就将你抓了现形,你现在还有什么话说?”

冯祥说了一句什么话,就让凶手立刻现形了呢?

谋略断案——

冯祥当众告诉众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看来,只好本府亲自来救治这个商人了,本府深明医理医道,丁小山你在这里好生守护,待我回家去取家传的祖传妙方。”说罢,他便向丁小山使了个眼色,然后自己就走出了人群。此时的凶手就在人群中,他以为知府真会医道,害怕知府取回了妙方治好了商人,于是,便趁知府离开之际,以医治为名向商人第二次下了毒手,可他没有想到,丁小山正在一旁紧紧地注视着他,等他一动手,便被丁小山抓了个正着。

招兵抗倭

明朝嘉靖年间的一天清晨,淮安知府范贾正在公堂上批阅公文,忽然听见门外的大鼓“咚咚”地直响,便命衙役出门去传击鼓之人。

告状者是一对老年夫妇,说他们的儿子大牛几天前外出置办彩礼时,突然失踪,生死不明,恳请府衙派人出外去寻找。

范贾向老夫妇问了一些情况,立即排除了几种可能,大牛与未婚妻秀英是乡邻,自小青梅竹马,是不会逃婚出走的;大牛力大如牛,更不会被人轻易劫走。很有可能是大牛路遇了强盗,而强盗见他携带购买彩礼的银子,便见钱眼开,将其杀死。所以当务之急,应该是找到大牛的尸体。

范贾查看了大牛的刀伤后得出结论,死者刚刚被杀,时间不会超过三天,他绕着大塘走了一个来回后,心中便有了破案的计策。

于是,他向在场的所有人员说了一番话,大家也都纷纷认可他说的话。之后,他便在大塘边支起了几案,办起了公,当天下午,范贾让人贴出了一个告示:因近期倭寇时常骚扰本地,为了保卫地方,防止倭寇再来烧杀抢掠,现拟招幕乡勇100名,每名乡勇将得银元100两。因淮安周围此时不断地遭到倭寇的侵扰,所以告示贴出后,大塘边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报名者。

范贾见来了这么多的应征者,十分高兴,禁不住的一个一个的招见,并亲加勉励。突然,范贾在一个反穿棉袄的汉子面前停住了脚步,两眼紧紧盯住他的眼睛。那汉子被范贾看得不知所措,马上局促不安地低下了头。范贾厉声问道:“你为什么反穿棉袄?”

那汉子一时无以答对,怔了一下说道:“我因要赶来应征,不经意地就穿反了棉袄!”

范贾让衙役将汉子棉袄脱下,发现棉袄的正面沾有不少的血迹,便问道:“你这血迹是怎么留下的呀?”

汉子闪烁其词地回答道:“我也遇到了倭寇,与他们拼杀,便留下了血迹。”

“胡说!”范贾揭穿说:“倭寇三个月前曾来到我们淮安地区滋事,已被官府肃清,近日根本就没有倭寇犯境,你身上的血迹,明明是新沾上的。”

汉子狡辩道:“听说老爷曾宣称塘中捞出的尸体是被倭寇杀害的,怎么又说没有倭寇犯境呢?”

范贾说道:“这就是我设下的计策,我故意布下迷阵,使得你这个杀人凶手放下心来,我再用重金作为诱饵,引你上钩,你还有何话说?

汉子知道自己已无可反驳,只得承认了是自己杀害了大牛。

那么,范贾在查看了大牛的尸体后,当众说了什么话,使得大家都纷纷认同,并亦传到了凶手的耳朵里呢?

谋略断案——

范贾看了大牛的尸体,马上联想到本地区是倭寇曾经出没的地方,便想到了一个计策,故意说大牛是被倭寇杀死的,好让听到此话的人再传出去,这样凶手就一定会听到,误以为杀人之事不可能再追究到自己身上。当布告登出之后,又有重金的赏赐,凶手就自己主动地送上了门,尽管为了掩盖血迹,反穿棉袄,也一定会被范贾认出。

午夜的偷听者

王宗是明朝刑部的一名普通官员,一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天傍晚,王宗正在衙门里值班,忽然,他的家中仆人来到衙门,颤颤巍巍报告说:“大人,大人,不好了,夫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杀死在卧室里了!”王宗不禁大惊,随着仆人飞速敢回家中,待他走进卧室一瞧,顿时如五雷轰顶,只见夫人浑身是血,早已气决身亡。

周用率人调查了数日,也没有查到一点线索,便开始怀疑是王宗杀了自己的夫人之后,又假腥腥的报了案,于是,他将王宗抓了起来,严刑拷打,可无论周用用什么刑具,王宗就是不从,辩解道:“大人,我那天正在当值,是家人来告诉我的,这是衙门里所有人都看见的,我怎么又能回去杀人呢?再说,我有什么理由杀害我的夫人呢?”

周用见王宗硬是不从,便将手下的一位御使杨逢春找来,让他接手此案。

杨逢春断案是出了名的,只要他接手的案子,没有审不了的,从周用手里接下案子后,杨逢春对王宗的家里以及此前审案的经过进行了祥祥细细的查访,最后,他便叫来了一位心腹衙役,对其交待了一番之后,就让衙役走了。

当天,杨逢春让另一个衙役在刑部门口贴出告示,说定于今日晚上午时在刑部门房正式审理王宗一案,如有愿听案者,可来门房旁听。

到了晚上,午时一到,杨逢春打开正堂,一拍惊堂木:“带王宗!”

王宗被带上堂来,杨逢春按照公式刚问了几句之后,就见他派出去的那个心腹衙役急匆匆的来到杨逢春身边,悄悄的耳语几句之后,杨逢春突然大声叫道:“来人,速速去门外,将两位偷听之人给我抓进来。”

衙役们很快就抓进来一高一矮两个人。

杨逢春喝道:“你们两个鬼鬼祟祟的偷听是何原因?快快从实招来。”

“我们没有偷听啊?”高个子回答。

“没有偷听?衙役,你来说!”杨逢春招呼心腹衙役。

“是,大人,我装做来听案的人在外面看了多时,发现这两个人偷偷摸摸的直往里瞧。”心腹衙役说道。

杨逢春微微一笑,“将这两个人全部抓起来,这两个人就是杀人凶手!”

一高一矮地两个人知道不能再隐瞒了,就如实说出了他们溜进王宗家盗窃,被夫人撞见而杀人灭口的犯罪事实。

杨逢春命人将二人打入死牢,同时放了王宗。

谋略断案——

杨逢春为了洗清王宗的冤情,设下了一个午夜审案的计策,他断定只有与自己相关的事的人,才能在午夜来偷听审案经过,而这个偷听的人一定是杀人凶手。

假犯人

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御史周新由于不畏强权,敢于揭发皇亲国戚的贪污行为,被朱棣派到了浙江做按察使,负责全省的司法工作。

朱棣刚一上任,就遇到了一个非常蹊跷的案子:杭州府监狱一个关了好几年的老囚犯,一天突然向主管官员告起状来,说是有个叫范典的乡民曾同他一起做过强盗,杀人越货,强抢民女,罪恶十分深重。主管官员得到老囚犯的状纸后,立刻就呈报给了杭州知府,可杭州知府一调查,发现那个叫范典的人一向规规矩矩,不可能是老囚犯所说的那样的罪犯,因此,杭州知府感到此案十分棘手,正好周新上任,杭州知府就将此案呈给了周新。

还未等周新问话,范典就“扑通”一声跪在了台阶下,大声的申辩道:“青天大老爷呀,我同那个强盗素未萍生,怎么会有合伙杀人抢劫之事呢?”

周新仔细的观察范典的言语神情,心中断定,范典一定是清白无辜的。于是他便和颜悦色的对范典说道:“你别着急,一切由本官做主!”

周新马上布置一番,然后将老囚犯押到了大堂。

老囚犯刚一跪在地上,周新突然对站在一旁的范典喝道:“范典,你的同案犯已到,你还不跪下!”范典便“扑通”一声跪在老囚犯的身旁。

周新对着老囚犯指着范典说道:“你告他是同伙,他却不认帐,你看是不是他?”

老囚犯望了望范典,很坚定的说:“周大人,千真万确是他,他跟我一起抢劫,烧成灰我也认得。”

范典见老囚犯指认他,并没有急,反倒问老囚犯:“你真的认识我?”

“没错,就是你,你就是犯典!”老囚犯肯定的说道。

周新见老囚犯确认跪在身旁的人就是范典,不仅哈哈大笑地说道:“你认错人啦,他根本不是范典,你还是敢快说实话吧,是谁指使你诬告范典,快快从实招来,免得皮肉受苦!”

老囚犯见事情败露,便一骨脑的把实情说了出来,原来是一个小吏与范典有仇,用重金买通了他陷害范典。

谋略断案——

周新让自己的一个衙役装扮成范典与老囚犯对证,老囚犯误以为衙役就是范典,故而原形毕露。

字迹的证明

明朝正德年间的清江县,有一个生意人名叫朱铠。一天,人们发现朱铠被杀死在文庙之中,县衙得知情况后,马上立案调查,开始寻找凶手,可是,调查了一个多月却没有发现一丝现索。

就在人们苦无良策之时,一天,清江县令殷云霁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揭发县衙里的一个名叫王信的差人,杀死了朱铠,殷云霁便问身旁的几位差人:“我收到了一封匿名信,说朱铠是被王信所杀,你们认为这可能吗?”

“可能,非常可能。”几个差人回答道。

殷云霁想了想说道:“我看不一定,仇人未必就是杀人者,这难道就不能是真凶嫁祸于人的一种手断?好让我们转移视线,从而放松追查真凶吗?”

殷云霁看着手中的匿名信,突然问道:“县衙里都有哪些人平常与朱铠非常要好呢?”

一个差人回答道:“有个姓姚的小吏,同朱铠交往甚多。”

“好了,我可以找到凶手了。”殷云霁高兴的说道。

他马上让差人把全衙门所有的当差者都叫到大堂,然后,让他们做了一件事,立刻殷云霁便指着一个人说道:“姚明,你还不从实招来!”

案件在殷云霁的巧妙布置下,终于破了,可殷云霁是让所有当差者做了一件什么事?就让凶手姚明露了馅呢?

谋略断案——

殷云霁让所有衙门里的当差者全都来到他的大堂,对他们说道:“本县令因公务忙不过来,想让你们帮助抄写文章,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呈上来,我好看看谁的字写得好,同时,我又记住了你的名字。”当每人写了字呈上来后,殷云霁拿着匿名信一一核对,发现姚明写的字与匿名信上的字相同,便认定姚明就是杀人凶手。

数茄子

一天早晨,一位菜农,挑着两只空筐往菜地走去。茄子长大上市了,他要摘一挑子到集上去卖。想到自己精心种植的紫盈盈的茄子开始收获了,心里美滋滋的。

走着走,他突然看到一个青年挑着满满两筐茄子,从他的菜地里走出来,向集市匆匆赶去。

菜农急忙赶到自己的菜地,一看,大个的茄子都被摘走了,有好几棵连茄枝也给劈下来。他拼命跑着去追赶偷茄子的青年。追上后,伸手抓住吊筐的绳子,质问道:

“你怎么偷我的茄子?”

那个青年却说:“这是我自家的茄子,你怎么说是我偷的?你怎么诬赖好人?”

“我亲眼看到你从我的菜地里出来,我的茄子没了好多!”菜农气愤地说。

“你看到我,怎么不在你的菜地里抓住我?”那个青年用无赖的腔调说。

菜农见青年拒不认账,便拉着他来到了县衙。

县令李亨是个善于断案子的人。他先叫两个人各自说了事情的经过,然后满有把握地说:“这茄子是谁的,一看便知。”

他命令衙役把筐里的茄子倒在大堂上,粗粗一看,就指着那个青年说:“这茄子分明是你偷的,还敢耍赖!”

大堂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困惑不解。

那个青年仍然坚持说:“县老爷,这茄子确实不是偷的,是我自己的。”

县令李亨笑笑说:“如果这茄子真是你自家种出来的,你怎么舍得在茄子刚刚熟的时候,就把小嫩茄子也摘下来去卖?有几个茄子,还是连嫩枝子一块劈下来的。可见不是你自家流汗出力种出来的。”

这时,大堂上的人才注意到那堆茄子透出的秘密。

青年开始露出心虚胆怯的神色,但仍狡辩道:“那是因为天黑,看不清,才把小茄子也捋了下来。”

见年青人还不认罪,李亨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便说道:“你把这堆茄子分成大、中、小三等,数数看各有多少。不许数错!数错了,重打四十大板。”

李亨马上把一个衙役叫到跟前耳语了一番,衙役便走了出去,不大一会儿,衙役回来又在李亨的耳边嘀咕了一阵,然后,便指出了青年人就是偷茄子的窃贼。青年人见证据充分,便乖乖地认了罪。县令李亨是怎样让青年人认罪的呢?

谋略断案——

当青年人查完茄子数后,李亨便叫衙役到菜农的地里去数摘掉茄子后留下的蒂把,结果,摘掉茄子留下的蒂把与青年人数的茄子数正相符。证明青年人是偷了菜农的茄子。

同案犯的罪证

明朝的一天,被通辑多日的盗窃头目王和尚让追踪他的捕快给抓住了,捕快在初审他的时候,王和尚又供出了他的同伙李强、李福兄弟俩,于是,捕快又把李家兄弟抓捕归案。

几天后,知县王阳明开始正式升堂审理此案,捕快先把王和尚带上大堂,还未等王阳明问话,一进大堂内王和尚就跪在地上先开了口:“大人哪,小人有话要说,有道是一人做事一人当,以前所犯的所有盗窃事都是我一个人所干,与李强李福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你们抓错了人,他俩是无辜的。”

“什么,他俩是无辜的,我来问你,李强、李福是不是你招供出来的!”知县王阳明惊诧地问道。

“大人哪,那是我害怕捕快打我,说的假话,他们俩真是冤枉的。”王和尚狡辩的回答道。

王阳明见王和尚当庭翻了供,心里不禁一惊,心想,如果王和尚拒不承认李强李福是同伙,自己还真治不了他们兄弟俩的罪,再说,这李强李福到底是不是王和尚的同案犯呢?现在还真就没有直接证据。

正在他踌躇之时,一个差人走了进来,递给他一封公函,王阳明拆信一看,是知府给他发来的一封信,信上声称李强李福很可能不是王和尚的同案犯,是被王和尚冤枉的。你要谨慎详查,不要诬陷了好人。

王阳明读完信,抬起头看了一眼堂下的王和尚,又瞧瞧手中顶头上司的信函,不仅犯了难。一会,他来到后堂,叫来负责看押的狱差,寻问这几天在看押期间,有没有人来探监。狱差告诉他,李家兄弟的亲眷来探过监,而且还与王和尚接触过。

“哦,李家兄弟的亲眷来过。”王阳明一下高兴起来,他在屋里踱了几步,突然眼前一亮,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叫来一个亲信差人,在差人的耳旁说了一番话,然后差人便急匆匆的出去了。又叫来第二个差人,让他把堂上的王和尚先带到另一间屋里去。

之后王阳明重新回到大堂上,继续审案,他“啪”的一拍惊堂木。“把三个犯人带上来!”话音刚落,王和尚,李强、李福三个人便被差人带了进来。

王阳明不敢怠慢,抬腿就与差人走出大厅,去迎接上差去了。

这时大堂上只剩下了王和尚,李强,李福三人,王和尚东望望,西望望,见果真没有人,便对李强李福说:“二位兄弟,你们放心,我已翻了供,他们没有证据就一定会放你们出去。”

“王大哥,你也放心,我家眷答应给你的好处,一定会兑现的,我想,我们俩也一定能被放出去,再说,我想我们家已经给知府送了好处费,知府也一定会给这个县官施加压力的。

三个人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王阳明走了回来,只见他一到公案边便大声说道:“李强,李福,王和尚,你们知罪吗?”

“我们没罪!”李强李福双双说道。

“好,我叫你们自己来认罪!”说完,王阳明叫了一个人出来,三人一看顿时傻了眼,便就认了罪,王阳明叫进来的是一个什么人呢?

谋略断案——

王阳明在台上叫了一个差人的名字,那个差人便从公案的桌子底下钻了出来,所以三人立时傻了眼,因为他们三人说的话,藏在公案底下的差人全都听了去。

寻找嫁妆

明朝的时候,有一户姓李的富人家,养了一个宝贝女儿。女儿渐渐长大了,到了出嫁的年龄了,夫妻俩托媒婆,为女儿找了一个婆家,也是一户富裕人家。他们想,我们是有钱人家,女儿出嫁的时候,嫁妆一定要显出派头,不能让婆家笑话。

女儿出嫁前的那天晚上,他们连夜准备嫁妆,一箱箱的名贵衣服,一条条的绸缎被子,多得数也数不清。屋子里装不下了,就推放在院子里,准备第二天再装上彩车。谁知道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发现有一个箱子空了,放在里面的衣服都不见了,那都是女儿上花轿前要穿的呀!他们问了仆人,都说没有拿过,四下里寻找,也不见衣服的踪影。李家只好到县府报案,并且请求马上抓到盗贼,不影响女儿晚上的婚礼。

县官听了案情,为难地说:“县城里有这么多的人,要是一家一户查起来,得好几天啊!”这时,有个叫刘炎泽的州官,正好到县里来视察,听说了以后,对李家夫妻俩说:“今天日落之前,我保证让盗贼自投罗网!”他先让文书写了一张公告,公告上写着:“城里某户人家失窃一箱衣服,为捉拿盗贼,明天上午各户居民务必等在家里,等候官兵前来搜查后,方可离开。”然后,他吩咐手下人马上到处张贴,最后,他又对守城门的官兵关照了几句。

这天日落之前,在县城门口,那几个偷衣服的盗贼,真的自投罗网了。守门官兵在他们的身上,搜出了很多女人的衣服,都是被偷的嫁妆。

谋略断案——

刘炎泽估计,盗贼看了布告,因为害怕第二天被查出来,会马上把偷来的衣服运出城外,而整箱衣服目标太大,他们会把衣服穿在里面,分几次穿出城。刘炎泽关照士兵,看谁反复进出城门的,就扣留搜查。

大牢与小牢

崇祯皇帝的时候,山西一带盗匪猖獗,一股股的强盗结成了多个帮派,他们拦路抢劫,杀人越货,把个好端端的山西搅扰得天翻地覆,民不聊生。

为了打击匪患,还老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太原知府组织了一支强悍的队伍,向各路土匪强盗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终于一股民愤极大的强盗被活捉了。

太原知府十分高兴,开始公开审理这伙强盗,可是本以为好审的案子,却偏偏碰上了钉子。这伙强盗不仅组织严密,而且有不怕死的帮规,任凭知府如何审理,他们就是不招供,甚至向知府叫板,说他们无罪。

眼看着没有定罪的线索和直接证据,太原知府不禁急得一筹莫展,手足无措。

这时,太原府的一位足智多谋的师爷向知府献了一计。知府听罢,不禁连连称好。

很快,知府升上大堂,命令衙役把强盗们一个一个的单独带到堂上进行审问,然后把其中的几个人带进大牢对面的小牢里,其余的人押进大牢里。这样带进小牢里的强盗马上又被单独的进行了提审,而提审之后,衙役们就会给他们送去酒肉。与此同时,关进大牢里的那些强盗吃的都是粗茶淡饭。这样进行了两天后,知府开始提审大牢里的强盗,在审问时,非常郑重的告诉他们已经有人揭发了你们的强盗行径。

很快,大牢里的强盗就主动地交待了罪行,这伙强盗的所有罪恶便全部暴露了出来,使知府顺利的破了此案。

这位师爷献的是什么计策呢?

谋略断案——

师爷献的是离间计。他让知府把强盗分别关在大牢和小牢里,并给小牢里的强盗吃好酒好肉,给大牢里的强盗吃粗茶淡饭,目的就是让他们互相猜忌,狗咬狗,从而互相揭发,达到破案的目的。

被扔进荷塘的男孩

有一户人家,姐姐和她娘家弟媳同时怀了孕,可天有不测风云,突然间姐夫和内弟都相继得病死去。

十个月之后,姐姐和弟媳又同时生了孩子,一个女孩,一个男孩。满月后的第三天,弟媳来到县衙告状,说婆家姐姐在回娘家时把她的儿子换成了女孩。

知县孔铁林接案后,连审两堂也没问出头绪来。两方互不相让,两方证人都分别证明二人生的是男孩。

这下可真让孔铁林犯了难。这天夜里,孔铁林猛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传话明天晚上再审。

第二天晚上,月色朦胧,孔知县端坐在西花厅上,紧靠花厅的栏杆外边就是一个半亩大的荷花塘。原告、被告和证人带到后,双方还是各执一词,吵得孔铁林心烦意乱,一甩袖子,回内室去了。

片刻,孔铁林走出来继续问案,依然问不出啥名堂来。他顿时火冒三丈,手执惊堂木,在案桌上拍得“啪啪”震天响。

正在这时,佣人把小孩子抱出来了,说是夫人已经看过。孔知县随手接过来,怒气冲冲地指着孩子道:“为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儿,累得我连审两天,还未审清问明,像你这种婴儿,白白给大人添了烦恼,要你何用!”

说罢,两手一扬,就把小孩子扔进了荷塘,只听扑通一声,那小孩子在水面上蹿了两蹿,就沉下水底。这一下,顿时吓呆了原告、被告、衙役和证人,花厅里立刻乱起来。

姐姐跑到塘边,捶胸顿足地呼叫起来:“快捞人哪!可别淹坏了俺的孩子哟!”而弟媳妇一听见响声,就疾步蹿到塘边,扑通一声和衣跳进荷塘,扑到水里去救孩子。

案子就这样轻松地破了。你猜到底谁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呢?

谋略断案——

孔知县让人将弟媳妇救起来,此时,花厅里添灯加亮,如同白昼。

孔知县再次升堂,手捋胡须,威严地说:“此案已明,本县心中有数。”命姐姐如实招供,若再谎言狡辩,一定严惩不贷。姐姐只得如实招供了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夺子之计”。

而那扔在荷花塘里的小孩,则是用红绸裹着一条5斤重的大鲤鱼,孩子在夫人**睡得正香呢!

智破赖账案

明朝的时候,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汤显祖,家在江西临川,人们尊称他“临川先生”。他在浙江遂昌县做知县的时候,曾经审理过一个案子。

与遂昌县相邻的龙游县里,有个叫卜为仁的人,家里很富,长年放高利贷。有一回,商人吕豆明向他借了两千贯钱。借约上写明,用房产、土地作抵押,借期一年,一年期满用本利赎回。

吕豆明的买卖做得很顺利,在第八个月的时候,就提前去还清借款。到那里一数,只带了1800贯。他就先还了1800贯,约好第二天交清欠款,取回供约,因为只有一夜之隔,又互相熟悉,所以也就没有写收据,也没有在借据上注明。

第二天,吕豆明拿了钱去取借约时,卜为仁竟不承认昨天还钱的事。吕豆明一气之下,到龙游县衙去告状。但因没有凭证,反被判诬陷罪,后来花了许多钱,才免受处罚。

吕豆明有口难辩,愤愤不已,又无可奈何。这时,他听说在遂昌县做知县的临川先生,能秉公办事,善断疑案,便星夜投奔而去。

临川先生问明情况后,觉得事关邻县,不便越权审理,便要吕豆明回龙游县解决。

差役把卜为仁捉来后,临川先生几句话就让卜为仁招认赖了吕豆明的1800贯钱。

临川先生说了什么话就让卜为仁承认赖账了呢?

谋略断案——

临川先生说:“捕到的强盗已招认,赃物在你家窝藏着,我马上派人到你家搜赃,你把你家的主要财物当堂讲明,以便查对。”卜为仁便把自己家有多少牛羊、布帛、粮油一一说出,最后说还有邻人还债的1800贯钱。

巧称黄金的文官

明朝的朱棣皇帝准备在渭河上新建一座坚固美观的石桥。为了解决建桥的经费问题,他派出十名使臣,要求他们在十天之内每人征收黄金千两。

十天后,十名使臣全部按期回朝交差了。黄金都是按皇帝的旨意装箱的:每块黄金重一两,每一百两装成一箱,每个使臣上交十箱。

谁知,就在使臣们交上黄金的当天夜里,皇帝忽然收到一封密信,说有一个使臣在每块黄金上都偷偷割了一钱,用肉眼看不出来。皇帝读完这封信,非常生气,决心查出贪污黄金的使臣。

第二天上朝,他吩咐内侍取来一杆十斤的盘秤,然后对满朝文武官员说:“谁能一秤称出是哪个使臣的黄金不足,定有重赏。”说罢命令那十名使臣各自站在自己交的十箱黄金跟前。

这下子朝廷上的气氛马上紧张起来了,文武官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说话,皇帝正要大发雷霆,一个年轻文官站了出来,说愿意试上一试。皇帝点了点头。只见年轻文官在第一个使臣的箱子里拿了一块黄金,又在第二个使臣的箱子里拿了两块黄金,第三个拿了三块、……第十个拿了十块,都放到秤盘上,用秤一称,马上指着第三个使臣的鼻子报告皇帝说:“是这人贪污了黄金!”

这个文官根据什么说第三个使臣贪污了黄金?

谋略断案——

原来,年轻文官在十个使臣的箱子里依次取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块黄金,只要称一下缺了几钱,就可以查出是哪个使臣贪污了黄金。年轻文官称黄金时发现少了三钱,便断定贪污黄金的就是第三个使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