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科幻舞榭,荧惑永耀

刘维佳

自古以来,太阳系中最受人类关注的星体,除了老家地球,太阳和月亮一直最为抢眼,人类的宗教、哲思、文艺、科研,很多都围绕着这两大星体展开。这是非常自然的,古典时代,星体受不受关注,与它的亮度关系很大,太阳和月亮显然最受关注,无数诗词歌赋、神话传说,都与它们有关。

而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是人类在地球上肉眼可见的,其中金星由于亮度最高,在古代最受关注,所谓“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太白金星”在我国本土宗教和传说中人气极旺,连诗仙李白的诞生都与它有关而取字“太白”。相比之下,火星显得没金星那么风光,但也不是等闲之辈。由于从地球上看去火星荧荧似火,其亮度变幻无常,行踪捉摸不定,令人迷惑,我们古代的老祖宗称之为“荧惑”。在封建时代,“荧惑守心”现象,是古代帝王最为畏惧的天象。帝王驾崩或亡国巨祸降临时出现“荧惑守心”天象,史册上有记载的不下十次,诸如“烽火戏诸侯”的褒姒诞生时、秦始皇驾崩时、汉成帝驾崩前、后秦帝国灭亡之前,都出现过“荧惑守心”天象。虽说这显然只是巧合,但也足见火星在古人心中的分量。无独有偶,火星不仅在东方与动**和战争关系紧密,在西方干脆被视为战争之神玛尔斯的化身,可以说,火星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被认为是战争、动乱的代表。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后,人类对于火星的兴趣更大了,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等人都对火星不断进行研究,伽利略还制作了人类第一架用于观察火星的望远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天文认知能力日益增强,天文观测器材也日新月异,因而火星在近代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这也很自然,毕竟随着了解的深入,人们发现火星实在是很像地球:同样是岩石行星,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两极,同样是四季分明,同样有尘暴和龙卷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这难免让地球人浮想联翩,产生火星上也有智慧生命的猜想。能幻想月球上有吴刚和嫦娥的人类,为什么不能幻想火星上也有人?

时间长河奔流到公元1877年,发生了一件对于火星来说至关重要的大事,直接开启了火星传奇叙事的黄金时代,令火星成为太阳系中除地球外上演传奇故事最多的星球。

那一年是火星大冲之年,火星距离地球特别近,相距只有四千万英里,引得欧洲许许多多天文学家争相制作、购买远距观测器材仔细观测火星。这其中,意大利天文学家乔万尼·斯基帕雷利运气很好,通过望远镜看到了比较清晰的火星表面,经过长期观察,他惊奇地发现,在火星表面布满了极细的直线所构成的网状系统。他把这些线条称为“Canali”,这个单词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沟渠”。然而,这个词在译成英文时被译成了“运河”,而“运河”这个词则不由让人联想到它们是被人工开凿出来的,结果全世界都被轰动了。

对火星热潮贡献最大的,是美国人帕西瓦尔·洛威尔,他就是被“运河”这个词彻底迷住了心窍的。洛威尔家族在美国非常著名,先后出了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艾米·洛威尔、詹姆斯·罗素·洛威尔、罗伯特·洛威尔等好几位大诗人,是个充溢浪漫气质和不羁想象的名门望族。帕西瓦尔·洛威尔显然也全身洋溢着家族所富有的诗人的浪漫气质,虽然他喜爱的是天文学和数学,但当他看到斯基帕雷利报道火星上存在“运河”,顿时激动万分,立刻前往亚利桑那州兴建了一座私人天文台(如今洛威尔天文台已成为美国著名景点),废寝忘食地研究了火星许多年,绘制了包括数百条火星运河在内的火星地图,撰写出版了《火星》《火星及其运河》《火星,生命的乐园》等多部著作。帕西瓦尔·洛威尔在书中尽情地发挥家族的浪漫诗人气质,天马行空地想象着火星上的运河,运河交汇处的绿洲,火星智慧种族齐心协力修建遍布火星的运河网,广袤庄稼的枯荣造成火星上季节性的变化……他是真的坚信火星上有智慧生命,有外星文明。他探索火星的举动和他撰写的著作,令他成为当时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行星科学科普作家,让无数人追随他相信火星上肯定有生命和文明。

壮丽的火星传奇心灵冒险就此展开。

洛威尔的《火星》一书出版三年后,也就是1897年,世界科幻文学史上的一代经典《星际战争》问世了。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这本传世之作,中译文就曾以《大战火星人》之名出版。这部科幻小说开启了地外智慧生物入侵地球这一题材,在科幻史上举足轻重。威尔斯不愧是与凡尔纳比肩的科幻巨擘,生花妙笔谱写出的大战火星人的故事,精彩绝伦,令火星人真实存在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193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把《星际战争》改编为广播剧播出时,在全美国引发巨大恐慌,无数人相信手持热线枪的可怕火星怪物已经把美国军队消灭殆尽,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这一事件连续数日占据美国新闻头条,甚至把正在大闹欧洲的希特勒的风头都给压下去了。

广播剧威力之所以这么大,主要还是因为自《星际战争》一书诞生之后,以火星文明和火星人为叙事对象的各类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在北美和欧洲问世,其中,又以《人猿泰山》的作者埃德加·赖斯·巴勒斯1912年发表的《火星公主》(杂志连载时名为《火星月球下》)最为著名。

巴勒斯的“火星系列”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科学传奇(Scientific Romance)的时代诞生了。从此,无数精彩纷呈的火星故事在美国街头巷尾流传,长年潜移默化之下,火星人简直成了外星人的代名词,也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漫画和影视。

不仅火星在通俗科幻领域光芒四射,美国核心科幻也是在火星舞台上诞生的。斯坦利·温鲍姆仅以一篇短篇小说就跻身于世界级科幻大师行列,可谓文学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他1934年发表的时代名篇《火星奥德赛》。《火星奥德赛》被誉为美国“第一篇真正具有文学性的科幻小说”。为了纪念斯坦利·温鲍姆在火星科幻领域的巨大贡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火星上的一个火山口以他的名字命名。科幻迷们都应该记得这一点:火星是美国科幻的襁褓。

舒适襁褓中的美国科幻飞速成长。火星舞台是如此充满创作魔力,以至于《火星奥德赛》这篇敲开文学殿堂之门的开山作发表仅十几年后,就诞生了堪称美国科幻文学价值标杆的《火星纪事》(又译《火星编年史》)。这部令被誉为“南美卡夫卡”的阿根廷大文豪博尔赫斯赞不绝口的科幻小说,至今仍是世界科幻文学的巅峰杰作之一,无数美国公立、私立大学和中学教材都曾节选收录。雷·布拉德伯里笔下那个如梦似幻的诗意火星,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沉醉不知归路。2012年,当雷·布拉德伯里以91岁高龄病逝于洛杉矶,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亲撰悼词,称赞“他的叙事才华重塑了我们的文化,拓展了我们的世界”。

在《星际战争》一书问世后的这数十年间,火星是地球人真正的科幻乐园,各种天马行空的奇妙幻想故事,在火星这一难得舞台上尽情上演。无数的小说、影视剧、漫画,都在讲述形形色色的关于火星的精彩传奇。这一时期的极度繁荣,显然与创作的无拘无束关系极大。当时其实咱们地球人对于火星认知程度不高,并不清楚火星上的真实环境和真实地貌,反而因此自我设限很少,下笔编故事 不羁,各路有叙事天赋的才子才女尽情纵酒酣歌,火星因此成为难得的浪漫主义写意叙事舞台,各种类型的奇妙故事缤纷竞呈。就是在这一时期,火星成了科幻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与机器人、星际旅行、时间机器、虚拟现实、激光武器等等比肩齐名。围绕这一科幻符号创作的各类故事风格多样,数量众多,既有《火星纪事》这样的代表美国科幻文学价值最高峰的绝世经典,以及海因莱因的《双星》《异乡异客》这种叫好又叫座的时代名作,也有满足广大劳苦大众消遣阅读的冒险、侦破、怪兽类通俗故事。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交相辉映,百花齐放、各展异彩,一派科幻盛世气象。

这一派科幻盛世华景,终结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大规模火星探测行动。那个万花筒般绚丽的火星浪漫写意舞台,于1965年被“水手4号”击毁。

自从1965年7月14日“水手4号”无人火星探测器发回人类历史上第一张近距离火星地面照片,生机无限的科幻火星就像烈日下的露珠一样消逝了,而一个布满陨石坑的大气极为稀薄的荒漠世界,面目狰狞地呈现在全体地球人面前,没有运河,没有绿洲,没有农场,更没有千姿百态的火星人……

自此,世界科幻文学遭受了一次重创,不得不发生重大改变。当然,数十年的辉煌传统并没有瞬间全部消失,比如“水手4号”击碎科幻火星的次年,菲利普·迪克依然发表了《记忆公司》(著名科幻影片《全面回忆》的原著)。但渐渐地,外星人都不再来自火星,而必须从极为遥远的星系飞来,恒星际航行的难度和成本让叙事变得棘手多了,需要行星间频繁互动的故事也对火星不再青睐,而文学价值高到足以跻身殿堂的经典之作,更是再也没有诞生于火星了。

多年以来,以詹姆斯·冈恩、乔治·雷蒙德·理查德·马丁为代表的许多美国科幻作家、编辑和学者,一直对那个无拘无束可以尽情浪漫写意叙事的火星舞台从美国科幻叙事领域中消失而耿耿于怀、万分惋惜。严酷现实对浪漫叙事的严重侵蚀,在火星与科幻创作这件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美苏大规模火星探测活动对科幻文化也并不是只有破坏没有贡献。随着对火星越来越深入准确的了解,美国核心科幻领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火星小说,只不过这些故事都走的是写实流路线,描写发生在现实火星上的现实风格的科幻故事。

这一波诞生在火星舞台上的故事,基本都是严格遵循火星现实环境创作的相对写实的科幻小说,叙事重点总是必须追求令人有置身火星的真实感,比如弗雷德里克·波尔的《火星超人》,杰克·威廉森的《滩头堡》,本·博瓦的《火星》和《重返火星》,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红火星》《绿火星》《蓝火星》,以及近几年走红的安迪·威尔的《火星救援》。

这些作品在科幻圈里口碑都不错,因为仔细遵循火星现实环境进行创作,基本都被科幻迷称作“硬科幻力作”,各类科幻奖也拿下了很多,《火星救援》还借助好莱坞的力量成功杀到圈外颇有斩获。

但不得不说,无论是文学价值还是受众广度,写实流的这些佳作的成就与影响力,都远远不能与写意流时代相媲美。个中缘由也不复杂,严酷的火星现实环境大大压缩了创作自由度和想象空间,同时写实流科幻叙事需要比较高的相关知识积累,这方面客观上就形成了一个“筛选器”,导致创作者数量大减(这样的机制只是筛选出了相关知识积累不错的人,而将大量叙事天赋高的人挡在了这一题材之外),因而涌现文学天才和文学经典的概率也大大下降。

或许,火星上再次诞生殿堂级文学经典,可能要等到人类真的移民火星之时了,但那些作品可能不再是科幻小说,而是现实主义严肃文学了……

这本选集既然名曰《中国火星纪事》,自然收录的全都是中国的火星故事。之所以前面说那么多欧美火星科幻旧事,一是为了追本溯源,让大家对火星与科幻的渊源有个大致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科幻中围绕火星的作品实在太少了,说起火星与科幻时欧美方面自然占了大头。

中国的火星题材科幻作品之所以数量稀少,主因当然是中国科幻起步太晚、命运多舛。等到中国科幻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90年代两次爆发时期,火星科幻叙事的黄金时代早已错过,自然,果实也就不多。

细细盘点,中国关于火星的科幻发展脉络比较奇特,可以说与美国科幻这一领域几乎截然相反。

早期中国科幻发展比较混乱,关于火星的优秀佳作踪影难觅。但毫无征兆,平地突然耸立起了一座高山——20世纪30年代初,文学大师老舍创作出了长期被传说“差点儿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猫城记》。这部被很多文学评论家誉为老舍唯一的科幻小说的时代经典,就是以火星为舞台的反乌托邦杰作,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老舍在书中以客观冷峻、力透纸背的犀利讽喻笔锋,淋漓尽致地描绘火星猫人悲惨凄怆而又荒谬绝伦的命运和其民族文化中的腐朽与惰性,饱含着老舍对社会现实的极其深刻的思考,投射出当时异常严峻的家国危机,显示出作者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时至今日,《猫城记》不仅是文学价值最高的中国火星题材科幻小说,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中讽刺小说殿堂级经典文本。在海外,《猫城记》是知名度仅次于《骆驼祥子》的老舍作品,被译为英、法、日、俄、德、匈等多种文字。

然而比较奇怪的是,很少有科幻人士注意到《猫城记》与科幻迷口中常提到的“科幻反乌托邦三部曲”完全处于同一时代,水平也不逊色于这三部作品。《猫城记》创作于1932年,而扎米亚京的《我们》创作于1921年,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1932年出版,奥威尔的《1984》1949年出版。《猫城记》与这三部曲一样,都选择了科幻化的陌生化叙事手法,而不论是反思深度还是讽刺力度,《猫城记》都不落下风。慎思明辨,所谓“科幻反乌托邦三部曲”,实在应该是“四部曲”,《猫城记》完全应该跻身其中,这不仅是中国文学应得的尊敬,也是中国科幻的一大荣耀。

从科幻的角度来看,《猫城记》用的就是美国《火星公主》《火星纪事》那种彻底把想象中的火星作为陌生化叙事舞台的手法,无拘无束的宽广舞台提供了尽情想象的完美叙事空间,恐怕这也是老舍这部传世经典挥洒自如、一气呵成的重要原因。当时那个魅力无穷的火星舞台,也为老舍的这部时代经典的诞生助力良多。老舍很可能就是受到早期美国蓬勃热烈的科幻火星叙事潮流的影响,才把“猫城”设置在了诞生了无数文艺传奇的火星之上。

从这里也可以体会到,为什么美国科幻作家那样痛惜火星写意舞台的消逝……

《猫城记》公认是老舍等身著作中最独特的“异数”,也是中国科幻文学中的“异数”,它犹如一颗亮度极高的流星,蓦然划过漆黑一片的天穹,耀眼炫目,但却并未拉开黑色大幕尽显灿烂阳光……在《猫城记》之后,中国的火星叙事不仅佳作阙如,甚至连踪影都难寻觅。

直到新中国诞生五年后,郑文光写出了《从地球到火星》。

《从地球到火星》被誉为新中国第一篇完整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新中国科幻小说开局就以火星为舞台,与美国科幻真有殊途同归之妙。1957年,郑文光又发表了更为成熟的短篇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这两篇科幻故事都是描述中国人奋勇开拓火星的故事,现在看来确实不免显得粗糙单薄,但在当年却是开山之作,《火星建设者》还获得了“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郑文光一向被誉为中国核心硬科幻的典型代表作家,所以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选择了写实路线展开他的火星叙事,远比波尔、罗宾逊等美国科幻作家更早。

改革开放之后,趁着新中国科幻第一次爆发,1983年郑文光写成科幻长篇《战神的后裔》,生动而真实地详细描写了人类征服火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可惜写完仅仅两天,郑文光就突患脑血栓病倒了,从此半身不遂……

更加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科幻之后命运再起波折,作者和创作数量都越来越稀少,涉及火星的科幻作品更是如同凤毛麟角,没能出现美国20世纪上半叶那种火星叙事热火朝天、百花齐放的盛世华景。这种地瘦苗稀的贫瘠现实令人唏嘘,为编选这本原创火星科幻选集,编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方才选出这十几个火星故事,真可谓“得米如得珠”。这也反衬出中国科幻创作力量势单力薄的客观现实。

这本选集中,选取的全部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幻第二次复兴时期的优秀佳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投袂而起,奋力振兴瘦弱的中国科幻。奋斗二十余年,有艰辛,也有欢愉,结出了可观的果实,开创了有史以来中国科幻最为繁荣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虽然火星题材已经远不如20世纪上半叶那般火热,但年轻的中国科幻作者凭借敢闯敢拼、努力接受新鲜事物的朝气和冲劲,还是在火星这个传统舞台上创作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佳作。纵览这批中国火星故事,可以看出中国火星叙事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新生代时期最早最纯正的中国火星故事佳作,当属吴岩的《沧桑》。在1995年的时候,这篇小说显得起点很高,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对火星生活的描绘,都明显在同时期大多数作者之上,而且写出了迥异于郑文光那种宏大叙事、豪迈壮烈风格的作品,以清新自然、生活化的笔法,来展开自己的火星叙事,显得更为贴近人心,富有生活气息。《沧桑》因此获得了第七届银河奖。

这一年的另一篇中国火星故事,也很值得一说,那就是潘海天的《火星公主》。这篇精致的科幻小文,精神意蕴上显然受雷·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纪事》影响很大,走的是写意流火星幻想叙事路线。虽然表面上是遵循历次火星探测活动所获知的火星认知资料,细腻地刻画出逼真的火星环境,但其精神意蕴,却是浪漫而写意的,带有神秘未知领域独有的朦胧虚幻的美感,飘逸着文明反思的忧郁伤感。这篇潘海天中学时期创作的小文,其实已经带有后来潘海天优秀佳作的主要美学特征,可见他的写作天赋之高。

创作于1998年的杨平的《库克岩石》,也是这一叙事路线的产物。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火星人用特殊的方式告诫地球人不要染指火星,明显迥异于80年代中国科幻的立意与思维,而与《2001:太空漫游》这类美国科幻经典声气相通、精神共鸣。

看得出90年代新生代年轻作家受美国科幻名著影响极大,起点很高。但是,这类师承美国写意流火星叙事作品的中国科幻,数量特别稀少,上述两篇科幻小说的篇幅也很短。作者在当年受教育程度高,接收信息相对广泛,所以才能广泛学习美国写意派优秀经典,写出了为数不多的写意流火星故事。

由于中国科幻起步太晚,时不与华,新生代科幻作品中注定不可能出现美国第一次科幻热潮时期那种无拘无束的写意流传奇科幻。但是,与美国科幻先写意后写实、写意流成就远大于写实流的发展历程截然相反的是,中国火星题材科幻小说的写实流一派起步最早,成长也相对健壮。

写实流中国火星科幻,继承发扬了郑文光的工业救国思想、英雄主义叙事和家国情怀。这本选集中所收录的《火星尘暴》《洗礼》《搬运海洋》《这里是火星》《娥伊》等几篇佳作,都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

《火星尘暴》的作者苏学军是最接近郑文光精神气质的火星叙事者,他创作的《火星尘暴》《火星三日》等优秀火星故事,都是描写中国人艰苦开拓、改造火星的悲壮故事,饱含昂扬奋发的英雄主义气概,富有正能量,读后能激发广大读者积极向上的励志精神。《火星尘暴》因为强大的感染力,荣获第八届银河奖。

2013年发表的《搬运海洋》和2018年发表的《这里是火星》,也是与苏学军的作品一样,充分展现中国人“人定胜天,锐意进取”的坚韧性格的佳作。虽然《搬运海洋》中毕生致力于向火星运冰的主人公最终没能保住自己的运冰飞船,但咱们中国人向来不以成败论英雄,功业自有兴衰,然而英雄的豪迈气概却永远不会泯灭。《这里是火星》里,中国军人和他的后代坚韧不拔,面对莫测的宇宙、暴虐的自然,迎难挺身,虽天崩地裂,仍然一往无前。

而《洗礼》的作者凤歌,被誉为大陆新武侠小说领军人物,出版有现象级畅销武侠巨著《昆仑》《沧海》,评论家称赞“其文辉煌大气,尤擅长结构设置、**推进。其武侠作品风格效仿金庸之厚重,又有推陈出新之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凤歌的处女作是一篇科幻小说,就是这本选集所收录的《洗礼》。

2002年发表的《洗礼》虽然仅不到三万字,是个小中篇,但其结构宏大,线索和人物众多,其实是个长篇的结构。这就是优秀中篇的典型特征:看上去如同“精炼的长篇”。这个描写人类奋勇改造火星环境的中篇科幻小说,充分展现了凤歌超强的叙事结构能力,他日后能写出上百万言的史诗武侠巨著,实乃顺理成章。

凤歌这样的叙事高手,却在一试身手后离开了科幻领域,转而在武侠世界大展宏图,做成了一番大事业,既令中国科幻惋惜,也值得中国科幻反思。

江波的《娥伊》更是小短篇写出了大史诗的感觉。不足一万字的短篇小说,居然写完了地球毁灭、人类改造火星完成自救的艰苦历程,也写活了女主角娥伊悲壮豪迈的精彩一生。当年笔者编辑此文,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火星上,科学最有力量”这句话,多年一直难忘。

这些**气回肠的火星开拓故事,都是中国特有的豪迈悲壮风格,展现的是中国人战天斗地、勇于开拓的顽强奋斗精神。这一类型的火星故事既是这本选集的支柱,也是中国火星题材科幻小说的脊梁骨,在如今的中国科幻创作中仍然很有影响,这些年又赶上美国写实流火星叙事声势逐渐复振,小说电影常有佳作,世界各国对于火星探测甚至火星移民开发的呼声渐渐高涨,期待这类火星故事将来在中国仍能大有作为。

但更应该肯定、更值得期待的,是超越这种当前东西方都大行其道的写实流火星叙事风格,复兴当年辉煌耀眼的写意流火星叙事,进而力争掀起多元化火星叙事潮流。换言之,如何在日益清晰的火星写实舞台上再次努力展开无拘无束的想象叙事,创作出五光十色的新奇火星故事,才是当前最值得做的事。

因此之故,本书的后半部分,收录了七篇风格各异、匠心独具的另类火星故事。它们基本都创作于21世纪,从中可以看到21世纪的中国科幻作者对于多元化火星叙事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意愿。

这七个火星故事中,《霜夜》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反火星建设”故事,困居火星的人们,横下心不破不立,孤注一掷想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希望能突破“温水煮青蛙”的文明困局。《瞬间加速度》讲述了火星移民和地球居民的貌合神离,以及亿万年前因为类似纷争而一直延续、最后在主角的误操作下重开战端的星际战争。这两篇故事的精神意蕴都与前述的“建设火星派”迥然不同。

《金黄色的天空》则是一个发生在火星上的惊悚悬疑故事。悬疑故事,惊险故事,都是通俗文学中的主力军之一,科幻小说如果缺失这类故事,在市场上的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不少科幻作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一直在努力学习,认真创作,希望能写出足以令贩夫走卒都津津乐道的精彩故事。火星上当然也不能缺失了悬疑惊悚故事,实际上,美国火星叙事的黄金时代,这类故事车载斗量,为当年的文学盛世立下过汗马功劳。中国火星叙事要想做一番大事,实在不能少了这类故事。

《方外昆仑》尝试的是将历史科幻与火星叙事嫁接在一起,讲述了唐朝大海商越洋贩运黑奴,结果自己反而被火星人贩卖到火星,最后火星硅基生命和其文明竟然断送在这个一身花柳病的风流海商手里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奇妙故事。历史科幻在科幻小说中也是个重要类型,《方外昆仑》证明历史科幻完全可以放到火星舞台上挥舞长袖。

最值得注意的是《火星户口》这篇小说。它大概是本书中最接近《猫城记》那种类型的火星故事。《猫城记》虽是科幻反乌托邦小说,但却极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美国译者赖尔曾这样说:“除了文学价值之外,《猫城记》作为1930年代初期社会文献资料来说,有极大的价值。”《火星户口》发表于2009年,作品中有着大量21世纪最初十年的时代印痕和记忆,阅读时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社会中的各种世态,以及各色人等的情绪情感状态。小说中的火星,其实是现实中地球上发达地区的科幻投影。这种以科幻手法将现实生活陌生化的叙事方式,正是继承了《猫城记》的衣钵,可以称之为“科幻现实主义”。这种表现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对等,都是用变形、夸张的内容来表现现实生活,虽然情节离奇陌生,但却力度更大、程度更深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只不过,“科幻现实主义”是选用科幻化而非魔幻化达成陌生化效果的。

《火星上的战争》和《火星上的经典解读》,则是幽默搞笑的谐谑曲,向大家展示了中国人在火星舞台上的幽默感和乐观精神。不缺幽默风格,方显健全人格。慷慨悲壮的郑文光式火星建设主旋律这样的红花,也需要插科打诨的幽默小品作为绿叶陪衬。多元化的叙事里,幽默诙谐作品是很典型的一派,但中国科幻中这样的故事不是很多,看来幽默感还需要提升和加强。

2020年是人类集中探测火星的热点之年,中国人也会在这一年开始自己的火星探索之旅。现实中的火星探测,需要积累足够的技术和资源,火候不到,不可轻举妄动。但是,想象力从来都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派出无人飞船之前,我们中国人早就在火星舞台上演绎出很多精彩传奇故事了。编选这本选集,就是为了集中展现中国人对于荧惑火星的渴望与向往,让人们知道自古就幻想登月的中国人,也早就有登陆火星、开拓新家园的壮志与梦想。非常期待,在我们中国真正开始火星探测行动之后,能有更多的年轻科幻作者关注这颗极富传奇色彩的红色奇妙行星,展开全新的中国火星叙事,力争开创又一个科幻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