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神秘信件(下)
不过,冷静下来之后,李望并没有按照信上说的向对方求助。
因为他意识到,对方不过是在撒谎。
对方既然自称是李希的同事兼好友,那他就不可能不知道,事实上,李望与李希的关系很僵。
李望原本是个弃婴,从小在孤儿院长大。
孤儿院这种地方,善心人自然不会少,伪君子却也存在。不幸的是,李望所在孤儿院的院长,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孤儿院表面欣欣向荣,活动丰富多彩,孩子脸上全是阳光,院长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名气。
但实际上,等到那些热心的志愿者,累并快乐着离开;等到那些慕名采访的媒体,心满意足地回去……白天就变成了黑夜,月光也被乌云掩盖。
离成功最近的一次逃跑,也因为李望唯一信赖的伙伴的告发,功亏一篑。
那大概是李望一生中最为黑暗的时期。好在,人脑独特的运行机制让他模糊了那段记忆。他只模模糊糊地记得,有一次他忍无可忍地选择反抗,结果却是他浑身是伤,眼前一片黑暗……
等到李望长到十一岁,孤儿院终于被人举报。一位年轻记者卧底进了孤儿院,搜集到了大量证据。
曝光那日恰逢世界儿童日,社会舆论一片哗然,随即是铺天盖地的同情和愤怒。
孤儿孤儿,生长在孤儿院的,原本就是无父无母的可怜孩子啊。
最后的问题,却是这些不幸的孩子应该如何安置。
有人提出,让社会爱心人士领养这些孩子。
只是,因为这些孩子经历特殊,大多留下了暂时或永久的心理创伤,领养条件比一般孤儿院的孩子更为苛刻。不少爱心人士有心无力,或着有力无心,领养活动进展缓慢。
李望自小就长得可爱漂亮,又聪明懂事,身体健康,本该是最容易被领养的。之前若非孤儿院从中作梗,他早就被人领养了。
可惜当时李望已经十一岁,早已过了领养的最佳年龄,身上还透着一股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冷漠,寡言少语,不愿再相信别人。明明只有十一岁,李望身上的冷漠气息却重得令人惊异,连儿童心理创伤治疗院的顶级专家也觉得棘手无比。这样的孩子,愿意领养的人真的不多。
一年以后,也就是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李望才被李耿飞夫妇领养。虽然接受了良好的心理创伤治疗,但那时,他身上那与年龄格格不入的冷漠依然明显。
只是,人心总是肉长的。他的领养家庭对他是真的好,尤其是李希。李希是一名刑警,平时工作很忙,但有空总会来看他,而且真的非常溺爱他。他的同学都知道,他有一个英俊帅气的哥哥,对他很好很好。
李希曾说:“小望,只要你愿意,哥哥愿意成为你最忠实的后盾。”
心中的坚冰慢慢融化,形成了涓涓细流。李望渐渐从一个沉默寡言、总是独自发呆的学渣,变成了依旧沉默寡言、但成绩却不断上升的励志典型。更重要的是,李望最近终于想开,小心翼翼地想要回应哥哥李希。
这次的高中毕业典礼,就是他回应的途径——出乎绝大多数同学老师的意料,李望毛遂自荐,成为学生代表候选人。最后,他成功得到了这次在典礼上发言的机会。李耿飞夫妇也知道他的想法,提前一周就打电话给李希,说他们夫妻俩因为各种推不开的原因无法出席典礼。这样,李希就成了唯一可能出席典礼的家长了,就算有事也得想办法推开。
李望想让李希亲眼见证,他的弟弟是多么的优秀,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可恨意外偏偏就在此时发生……
只有旁人才会以为,他们兄弟俩的关系一直很好。
很显然,写信者就是这样一个“旁人”,而且还是根本不了解李希为人的那种。按照李希的为人,即使他真的是含冤而死,也不会希望李望为他出面。李希一直希望,李望能够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生活里永远洋溢着温柔的阳光。
即使往好的方面想,说写信者是出于好心,为了取信于李望而说了善意的谎言,也不可能。除非对方脑子进水了。
一方面,李望即使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成熟独立的,但年纪太轻,连大学都还没上。而且他为人淡漠,并不适合做“为身为刑警却含冤而死的李希找出真凶”这种既危险、又高难度的事;
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李耿飞,即李望的养父、李希的亲生父亲,更适合做这件事。李耿飞虽然早已称不上年轻力壮,又在这个年纪痛失唯一的亲生儿子,但也不至于说是年老体衰、无法做事。而且李耿飞性格沉稳冷静,也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和钱财,有足够的能力和渠道去做这件事。
——而写信者,却在信中千叮咛万嘱咐,说为了避免李耿飞夫妇更加悲痛,此事万万不可让他们知道。
写信者即使称不上是聪明绝顶,也绝对不至于脑子进水,不然不可能拿到这些机密的资料,并把这封信送到李望手上。如果李望笨一点,幼稚一点,冲动一点,想的浅一点,那李望就会不可避免地,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如果李希之死的确有猫腻,那有嫌疑的人简直不要太少。毕竟,李希自己就是一名优秀的刑警,爱戴他的人很多,恨他恨得牙痒痒的也不会少。也就是说,写信者本身就有嫌疑。
而即使对方考虑到李望并非轻信之人,对他有所怀疑,也有足够的把握让李望去找他。毕竟只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几乎所有人,都会想要探究一向溺爱自己的哥哥的死亡真相。要不是因为李希曾经说过的话,李望也会忍不住去找写信者的。
如果李希有在天之灵,李望知道,李希一定不会希望他为此冒险。
所以毫无疑问,写信者是别有用心,而且绝对来者不善。
虽然李望并不清楚,自己身上有什么值得对方利用的地方。
——不对,真要说起来,自己身上,的确可能有值得对方觊觎的东西——比如,他未明的身世。
不过这封信让李望意识到,李希死亡的真相,恐怕要远比信上说的复杂。李希自己就是一名优秀的刑警,如果其中有什么黑幕,公安局的人不可能不立案,更不可能行事如此轻率,一下子就将它判定为意外事故。这让李希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公安局内部出现了什么败类。
但这封信明显就是将矛头指向公安局。按照写信人的说法,公安局不是杀害李希的幕后黑手,就是幕后黑手的帮凶。可因为写信者本身就别有用心,李望更愿意相信,公安局内部并没有什么败类。如果有,那就是这个写信者。
毕竟,李希自己就是警察,一名优秀的警察。因为李希,李望愿意相信公安局。何况,李耿飞夫妇身为李希的亲生父母,也对李望有所隐瞒。
只是,信封里的证据不假。也就是说,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公安局都难辞其咎。除非……李希出于某种原因,对他有所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