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见:紫气东来
一团团白色的雾气从山间的竹林里溢出来,像是山中人家的炊烟。山风徐徐,湿漉漉的雾气云彩一样在高低错落的山村屋顶上飘过。山对面的人看山村,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山村里的人看太阳,一会儿刺眼,一会儿不见。
山脚下是一条小河,河水清清亮亮的,水里的各种鱼虾活物都像是游弋在空气中一般,在岸上就清晰可见。河边有一条黑黝黝的柏油公路,蜿蜿蜒蜒,直达村口。沿着山村往上,可以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树林和竹林中时隐时现,小路的尽头处有若干石阶,拾级而上,有一个亭子,亭子上有三个刻在石板上的字“卧龙亭”。卧龙亭红柱绿瓦,像是建造了不久,矗立在山顶之上。亭子的顶端,是一个上粗下细的圆墩,不知道是石头做的还是木头做的,像是一个老人头,俯瞰着下面的山村,和山村里发生的一切。
这座高山名叫卧龙山,陡峭险峻。好像一围环抱的屏障一般,把吴家寨这个小山村护在心窝里。除了山脚下小河边那条弯弯曲曲的柏油路,没有第二条通道能从吴家寨走出卧龙山——当然,岁数比较大的吴家寨村民们总会跟游客说,吴家寨以前是土匪窝,有很多山洞密道是能够通往山外的。这种传说增加了吴家寨的神秘性,很多游客也跃跃欲试,但是很少听说有谁真的发现什么密道的。当然吴家寨也有严格的规定,禁止游客们去山里找密道探险,毕竟这里是刚开发的旅游区,如果出了什么事故,救援都很困难。
山村叫作“吴家寨”,顾名思义,是这个村子里的村民姓吴的最多。其实,“山村”这个词对今天的吴家寨来说已经名不符实,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个村子里本来的“村民”已经所剩无几,大部分人都在前些年跑到城里打工去了,并且定居在城里;二是这个村子除了少部分房屋还保持着“山村人家”的样子,大部分建筑已经变样,虽然外表上除了“新”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但是走进去会发现,这些建筑已经变成了一个个独具风格的旅店,有西式的,日式的,欧式的,也有雕梁画栋的中式屋舍。时兴的称呼是,“民宿式酒店”,简称“民宿”。比起那些仅仅是吃吃农家菜、住住农家屋的乡村旅游来说,这种民宿式酒店显然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这要感谢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吴家寨旅游公司”为村里带来了全新的服务,把原本的“农家乐”升级成了民宿酒店,接待水平上升了好几个档次。吴家寨的村民们由此获益不少,当然公司也有不错的收益,“吴家寨旅游公司”变成了“吴家寨民宿旅游服务集团”,据说正在准备上市。
随着这几年吴家寨在旅游行业的声名鹊起,当地政府也看到了它的价值,对其大力扶持,民宿早期发展面临的各种基础设施问题,包括水、电、天然气、无线通信基站什么的都一步步得到解决,上山的路也从原来的石子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路。
吴家寨的村东头,靠近上山的柏油公路衔接村里的水泥路的交界处,有一座三层的中式楼房。楼房的房顶伸出来二尺宽的紫色屋檐,显得古朴大气。楼房的结构就像高层的四合院,围出一个方方正正的天井,天井上笼着玻璃罩,又保温又敞亮。这里是这家民宿的大堂,也是房客们吃饭聚会的地方。大堂的正面是朝南的落地玻璃窗,目及之处,青山绿水,美景如画。楼上的每一个房间也都有宽大的落地窗,有的有阳台,有的没有。
楼房靠近公路的地方,也就是南面的一个院子,是停车用的。院门在东南角,树立着一个高高的牌坊,上面写着四个大字“紫气东来”。这字写得大气磅礴,和北京颐和园里的那个“紫气东来”相比,毫不逊色。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笔好字,这家民宿的名字就叫“紫气阁”。“紫气阁”三个大字,高高树立在主楼的房顶前,五里以外都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尤其是晚上,牌子上的霓虹灯亮起,连对面的山上都能看得见。
院子的西南角是正在施工的工地,看起来是旧建筑还没有拆完的样子,一米半米高的老砖墙**在外面。
紫气阁旁边的邻居是个懒惰的家伙,也就顺便把自己的民宿起名叫“东来阁”。东来阁正停业装修,院门紧闭,窗户也都被围得严严实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