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和解:成长之痛后的醒悟

阎真

认识彭海燕是十三年前。说是以文会友,她跟我的写作领域却不一样,是个有才气的诗人,又是电视台忙碌的编剧。从来没听说她转移了写作领域,突然就捧出了这一部长篇,又写得这么好,让我吃了一惊。彭海燕的文字幽默而富于想象力,即使是在讲述一个悲剧,她也能用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轻松地化解。

如火如荼的拆迁现场,深藏爱恨的男女主人公狭路相逢,一个是前来督阵拆迁的官员,一个是被拆迁户的独生女儿。

编剧出身的作者开篇就将人物推向了绝境,然后笔锋一转,故事回到充满了跨世纪情结的2000年,那时候,主人公梅一朵刚刚穿上婚嫁的红裙,为了进电视台,她这个师范大学的校花亲点又错点了自己的鸳鸯谱。

由此,主人公的情感之路与职业生涯的多米诺骨牌开始倾倒,一错再错,许多的人生与情感的岔路口,她做出了种种不同常人的“拧巴”的选择—明明颜值高,却要拼才华;师范毕业,偏不去教书;实在是不爱,又托付终身;邂逅真爱,却只肯清谈感情……

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看到了根上的原因—她不认同自己“凤码头风流寡妇”女儿的出身,她想在男权社会里,像个男人一样有面子地去爱,去成功。

螳臂挡车般的较量,结局似乎不妙,然而看到最后,也没那么不妙,当她经历了几个能左右她职场命运的关键男人之后,终于捂着血流汩汩的伤口明白过来,男人看重的,永远不是她自鸣得意的才华,而只是她红裙之下的**;活得是否有尊严,不是别人的看法与说法,而是生命本体的思维角度,这些年的痛,都来自于她自己跟自己较量。

梦醒时分,她终于在心里,与母亲,与自己的出身和解。

这本书所呈现的饱满的信息量与深厚的刻画功力,也让人浮想联翩:关于人物,我想到了《红与黑》里的于连、《项链》里的马蒂尔德、《长恨歌》里的王琦瑶,他们的命运有些相似,却又因时代与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关于爱情故事,我想到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都是变化无常却贯穿生命的爱情命数,都因一场与爱情的症候类似的流行疾病而有所感悟,不同的是,迥异的人物性格,导致了迥异的结局;而关于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放弃,以及小学教育现状的描述,又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我自己新近的长篇《活着之上》,彭海燕因为浸**小学教育十几年,对这一特定环境的揭示,更是入木三分。

总之,读这部小说,你会不自觉地融入到主人公的世界里,体会他们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生活是美好的,但又是残酷的,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它会在你面前开出绚烂的花朵,也许就在暴风雨之后。你可以不认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是你必须学会接受它,因为你我都生活在这残酷的现实之中,说不定当你经历过一切再回首时,每个人都会发现,小说中隐约闪动着自己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