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名师高徒(一)

蒙古元太宗窝阔台执政第五年,也即南宋理宗绍定六年,通往西京道大同府的官道上,车马粼粼。这些队伍或是来自西域商人的驼队,或是北方中原的汉人西进贩运茶叶丝绸等,也有很多来自西藏和原西夏国各地的喇嘛成群地前往西京。在北方战事连绵的时候,这样的繁荣景象着实是非常罕见。

这日,官道上行着一辆马车,吱吱呀呀的声音一路陪伴着行客的旅程。车上坐的是两位中年男子,这二人是兄弟,长兄冉琎,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冉璞,都身着灰袍,头戴方巾,言行之间透着从容睿智。二人都是饱学之士,冉琎思虑深远,沉静稳重;冉璞有燕赵之风,慷慨侠义。二人结伴,一路饱看处处风景,丝毫不露倦态。

这兄弟二人年少时父亡家贫,幸运的是有义士和家族相助,入学于播州学堂。二人义重情深,聪颖勤奋,饱读诗书,乡里讲学称他们年纪虽小,却敏于事而慎于言。稍为年长后,二人喜欢研读古今图籍,特别是兵法韬略等军事书籍。又因为机缘巧合,得到高人指点,二人的学问与日精进。所以兄弟二人年轻之时,就已经闻名于播州之地。

此次受人之托前往西京,二人仔细观察沿路军事情形,不时加以绘图记录。为两人驾车的是一少年,年纪虽轻,极为英伟,剑眉上翘,双目有神。少年名叫张钰,受忠顺军将军王坚之命护送二位先生前往西京大同府。二人想起忠顺军大帅孟珙不久之前的交谈和嘱托,又想到目前军势的复杂,他们的心里不禁沉重起来,思绪不由得又回到从前,太多变故发生了。

兄弟二人出生在播州绥阳,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他们的父亲务农为生,勤劳朴实。冉氏一族本来也是耕读世家,祖传家训“读书为本”。冉姓宗族的门联“圣门五贤士,蜀郡两郎官”,两郎官说的就是他们兄弟。

南宋以来金军不断入侵,兵荒马乱,盗匪横行之时,冉氏家族家道中落,流落在偏僻的播州隐居,日子起初倒也平顺。二人儿时的村落风景秀丽,四面峰峦,流水绕行,争奇竞秀,是读书习武和养怡情操的好去处。明代铁成吟道:“幽处自应人罕到,空山谁听鸟相呼。不知画地为军阵,可有当年琎璞无。”

不幸的是冉琎母亲在他四岁时染病过世,父亲生活不易,经宗人牵缘,又续弦娶了一位孀居的同乡女子,就是冉琎的继母。继母非常贤惠能干,待冉琎极好,如同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不久继母生了一个弟弟,就是冉璞。继母非常贤德,将一家的生活操持得逐渐兴旺起来。

兄弟俩的父母遵循祖训,重视他们的教育,将他们取名琎和璞,就是寄望他们将来能成为美玉一样的人才,很早就将他们送到附近的播州官学里接受良好的教育。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久他们的父亲不幸染病过世了。然而继母非常坚强,以一人之力照顾两个兄弟,还经常督促两人在撒了柴灰的地上写字绘画。当地乡间传言,继母贤德,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冉琎甚至比亲生的冉璞还好。在一次山匪袭击村子时,她宁愿舍弃亲生子冉璞也要保全冉琎,连山匪都被感动了,从此不再抢劫他们的村子。他们二人成名之后,当地人就将原先的村名平木台改称平母台。

兄弟二人幼时天资聪颖,在官学里表现的与其他孩子大不相同。讲学要求学生们将经书不断熟读背诵,唯独他们往往只阅其精要。讲学责怪他们懈怠,他们回答已经熟知。于是讲学随意指定文章,发现二人只需阅读一次,随即朗朗成诵,倒背如流。讲学大为惊讶,没想到学里有如此天资的两个孩子,便将此事报告给了族长。族长惊喜地说,人都传言汉朝的王仲宣,本朝的司马公是天纵英才的神童,可以过目不忘,没想到我们冉家也有如此两个麒麟之子。嘱托他们的母亲好好照料他们,族中也会全力资助二人的求学。

官学诸生中杨文等人与他们友善,互相引为好友,可以高谈阔论,纵论古今。南宋官学基本以学员参加科举为目的,细分经义诗赋,讲员基本只教授五经等,后来二程和朱熹的理学开始受到朝廷的推崇,朱熹编撰的《四书集注》就成为学童们的指定学习书籍。但是二冉对它们并不喜欢,反而对古籍中的各种兵法战策和河流山川的各种图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日兄弟俩在一道宫游玩,看到道士在散发道德经,冉琎随即拿了一本读起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冉璞一边听,一边说,“这些难道不也是用兵之法吗?”道观住持恰在一旁,听了少年如此评论,大为惊奇,于是留住他们细谈,对二人的聪慧深为喜欢。

这住持原来不是常人,原名杨钦,当年也是一个饱学之士,曾是洞庭湖杨幺起义军中的大将,是杨幺水军的创始人。杨钦利用河湖港汊,帮助义军设立营寨,训练水军。他建造战船的左右两侧和船尾都装有可以转动的桨轮,每个桨轮上装有八个叶片,桨轮与转轴相连,轴上装踏脚板,士兵踩踏脚板,轴转带动轮转,“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杨钦指挥水军机动速度,且大小结合,适应在各种情况下的作战。所以朝廷水军多次被杨钦击败,是起义军中的常胜将军。

当初杨钦投奔钟相杨幺,是因为不满朝廷昏聩,对外软弱可欺,对内横征暴敛。他又被钟杨二人的口号所吸引,“等贵贱,均贫富。”当时洞庭湖区由于多年战争,已经是残破至极,满目荆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杨幺起义军对官府充满仇恨,“焚官府、城市、寺观、神庙及豪右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及有仇隙之人”,他们粗暴地认为“行法”就要杀人,“均平”必须劫财,一切都理所当然。但是杨幺称王后衣食住行无不穷奢极欲,屋内的家具都要金玉镶嵌,部下士卒和治下的百姓却依然困苦潦倒。杨钦对这些无比失望。特别是杨幺过早地称王之后,他就萌生了退意。

朝廷屡征不胜,于是从北方调来了主力岳飞军。但是岳飞在前几战都被杨钦的水军击败了,正踌躇之时,听说杨钦是杨幺水军中的关键人物,并且为人正直忠义,就派人去劝导归降。杨钦早就听说岳飞名声极好,心底佩服岳飞是朝廷抗金的主力人物。所以一旦联络,马上归顺岳飞,随即献计掘闸放水,让湖水陡然变浅,并且四处伐木塞港,将杂草堆在水面,使得杨幺军车船失去了机动能力,岳飞军之后大胜,全凭杨钦智勇过人。

以后杨钦跟随岳飞北上抗金,岳飞也对他行军布阵多有指点,杨钦对待岳飞有如老师一样尊重。谁曾想,就在岳飞军大胜金军以后,得罪了朝廷主和派的首脑集团,奸臣秦桧等罗织罪名构陷杀害了岳飞。杨钦非常愤怒,对朝廷大失所望。多年以后,杨钦辞去所有官职归乡隐居,而后又修习黄老之术,辗转进了这个道宫当了住持。

不想此时遇到冉氏兄弟,见他们二人如此天资聪颖,不禁心里喜欢。他让二人带路见了他们的母亲,杨钦表示耄耋之年遇到兄弟二人,实在是天作之合,愿将平生所学兵法战策授予二人。冉母大喜,带领兄弟俩办了拜师仪式。自此,冉氏兄弟常常前往道观跟随杨钦习文练武,阅读古今兵家典籍,因而学识眼界和心胸自是与常人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