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夺嫡进行时
江都是一座繁华富庶而且风情万种的城市。
杨广一直觉得,自己和这座城市之间有一种冥冥中注定的缘分。平定江南叛乱后,他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坐镇江都。从此,这个地方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发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仿佛都生长着清丽妩媚的诗歌意象,而湿润的空气中,也仿佛一年四季都飘浮着一种江南文化特有的典雅气味和精致芳香。
杨广灵魂中作为诗人的一面,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滋养。
当然,杨广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因此,他生命中的黄金十年不可能一味地在这座城市诗意地栖居。相反,在他的十年任期内,这位扬州总管每天都极为繁忙。他做得最多的事情,首先是不遗余力地延揽江南的名士和各个领域的精英,其次是尽其所能地资助并参与各种文化事业,最后还在繁冗的政务之余,见缝插针地学习吴语……所有这一切,迅速博得了江南世族和上层人物对杨广的好感,无形中也对杨广所代表的中央政府产生了极大的文化认同。
对于刚刚用武力征服江南的隋帝国而言,还有什么比取得被征服者的文化认同更重要、更紧迫的呢?
没有了。这片土地及其在此生存繁衍的人民,已经与中原的文化母体分裂了将近三个世纪。所以,比“版图的归复”更加意义深远的,无疑就是“人心的统一”。
杨广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史称,在这位“允文允武,多才多艺”的扬州总管治下,江南人心稳定,民生富庶,文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江南士人情不自禁地对杨广发出了这样的赞誉——“继稷下之绝轨,弘泗上之沦风!”(《隋书·炀帝纪》)在江都的十年,把杨广从一个政治新秀打造成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因此,到了开皇末年,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政治作为,他都已经是隋文帝杨坚心目中最合格的接班人,也是帝国臣民心目中最理想的未来统治者。
计划的第一步已经取得圆满成功。接下来,杨广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第二阶段的夺嫡行动。
他知道,母亲独孤后的枕头风历来对父亲杨坚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首先寻求母亲的支持。杨广是藩王,按规定只能“每岁一朝”,也就是一年才能回一次长安,可即便是如此短暂的机会,也能被杨广紧紧抓住。
开皇二十年,杨广入朝述职,回江都之前专程去向母亲辞行。杨广一见到母亲,立刻泪流满面。而独孤后看着这个一年才能见上一面的爱子,也止不住泫然泣下。就在母子相对而泣、气氛异常伤感之时,杨广开口了:“儿臣秉性愚昧、才识低下,平生常守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爱东宫,使其蓄积怨恨,欲加戕害。臣时时恐惧会有谗言构陷于父母面前,亦屡屡忧虑会有鸩毒投之于杯勺之间,所以常怀焦灼之念,深恐陷入危亡之境!”独孤后郁积多年的愤怒终于不可遏止地爆发出来:“睍地伐(杨勇乳名)越来越让人难以容忍了。我替他娶元氏,他竟不以夫妇之礼相待,专宠阿云,使她一口气生下了那么多猪狗!元妃刚娶过门便被毒害致死,我还没找他们算帐,现在居然又欺负到了你的头上!我还没死尚且如此,我要是一死,他们还不知道要怎样鱼肉你呢!我每每想到东宫没有嫡子,皇上千秋之后,你们兄弟就得向阿云生的儿子磕头问安,心里简直是如同刀绞啊!”杨广泪如雨下,匍匐在母亲脚下不停叩首。
独孤后更是悲不自胜。
就在这一刻,独孤后作出了她一生中最痛苦也是最重大的一个决定:废长立幼。
她将在余生中,用尽全部力量去完成这个最后的心愿——让次子杨广入主东宫!
博得母亲的同情和支持后,杨广开始着手在帝国高层中寻求政治同盟。
为此,他找到了自己的好友、时任寿州刺史的公关高手宇文述。
杨广问宇文述有何良策。宇文述说:“太子失宠已久,他的德行无人称道,而大王的仁孝闻名宇内,才华盖世无双,皇上与皇后皆钟爱大王,四海之望亦归向大王。这一切世人有目共睹,只不过,废黜太子、另立储君乃国家大事,在下处于别人父子骨肉之间,这个事情嘛,实在不好谋划。”宇文述卖了个关子,悄悄瞅了杨广一眼。
杨广大笑:“在下决心已定,请宇文兄不必有所顾虑!”宇文述又看了看他,缓缓地说:“满朝文武,足以左右皇上心思的人只有一个。”“谁?”“杨素。”杨广一笑。宇文述的看法正与他不谋而合。只要把这位当朝宰相、帝国硕果仅存的元勋大佬拉进来,夺嫡之事就十拿九稳了。
“而真正能让杨素信任的人也只有一个,”宇文述接着说,“他就是杨素的弟弟:杨约。”但是,要怎么跟杨约搭上线呢?
在杨广万分期许和极度迫切的目光下,宇文述最后笑盈盈地说:“巧的是,最了解杨约的人,就是在下。”既然如此,那就啥也别说了,下手吧!
杨广立即拿出一笔重金,让宇文述入朝打点。随后,宇文述便千里迢迢地从南方赶到京城,天天找杨约喝酒。
有朋自远方来,杨约当然高兴。而更让他高兴的是,自从这位老友来访,老天爷每天都会掉馅饼,而且每一次都准确无误地砸中了他——不知道宇文述这小子在哪儿发了横财,每天喝到半醉都要邀他赌博,且每一次都输得精光;第二天,宇文述马上又会揣得鼓鼓囊囊地来找他,照例喝酒,照例赌博,照例输钱!
杨约乐坏了。人生得一如此“良友”,夫复何求?
有一天,杨约照例赢得钵满盘满之后,颇为感慨地对宇文述表示感谢。宇文述眯着一双微醉的小眼看着杨约,忽然说:“这是晋王的赏赐,命我与你同乐。”杨约顿时目瞪口呆。
妈的,都说天上不会掉馅饼,看来还真是不折不扣的真理,你不服还不行!
杨约连日来的愉快心情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愚弄的懊丧。他狠狠盯着宇文述问:“为什么?”宇文述不慌不忙地说:“您兄弟二人,功高盖世,位居要津,长久以来跟满朝文武结下的梁子恐怕数都数不清;此外,太子这几年向朝廷提出的要求总不能如愿,难免会把怨气归结到宰相头上。试问,您兄弟二人虽然得宠于圣上,可要找你们算帐的人却不胜枚举,哪一天皇上要是撒手西归,你们拿什么当保护伞?如今太子失宠,主上也有废黜之意,这您也知道,现在如果要求册立晋王,只在你的老哥一句话。倘若抓住这个时机建立大功,晋王定会永远铭记在心。如此一来,你们便可摆脱累卵之危,稳坐泰山之安!”杨约不得不承认,公关高手宇文述的一席话,句句打在了他的心坎上。
接下来的具体步骤,也就不需要宇文述教他了。
当天晚上,杨约就找到了杨素。听完弟弟的一番密语后,杨素顿时兴奋得大腿一拍,说:“聪明!我还没想到‘废立太子’这一层,幸亏你及时提醒了我!”数日后,皇帝皇后举办宴会,杨素入宫作陪。酒过三巡,杨素用一种漫不经心的口吻对皇后说:“晋王孝敬友悌,恭敬节俭,颇有皇上之风啊!”一句话就扯到了皇后的伤心事。独孤后的眼泪应声而落,哽咽着说:“您说得太对了!吾儿对父母有大孝大爱,每闻皇上和我派遣的内使到达,必亲自到边境迎接;每当谈及远离双亲膝下,没有一次不悲伤哭泣。还有他的妻子萧妃也非常有爱心,每次我派婢女过去,萧妃就和她们同寝共食,哪像睍地伐,终日与阿云寻欢作乐,而且亲近小人,陷害骨肉!我之所以越发怜悯阿麽(杨广乳名),就是怕睍地伐暗中对他下毒手。”听完这一席话,杨素心里就有底了。
既然太子失宠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事实,那么杨素当然要把自己的全部筹码都押在晋王身上了。只要晋王成功入主东宫,杨素后半生的权力富贵也就有了保障。于是,当天的宴会上,杨素便专门就太子的问题跟独孤皇后聊了很久,中心思想当然只有一个:太子品行不端,缺乏才干,不堪为帝国储君。
独孤皇后与杨素深有同感,随后便暗中送给他一笔重金,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杨素以首席宰相的身份,想方设法去配合皇帝废黜杨勇,另立杨广。
杨广就这样在夺嫡的道路上步步为营、节节挺进,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同时也给太子杨勇撒下了一个天罗地网。
对此,杨勇当然不会没有察觉。但是,面对咄咄逼人、稳扎稳打的杨广,平庸无能的杨勇却方寸大乱,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应对举措。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命术士制造“厌胜”,企图以此对抗杨广,化解灾厄。
所谓厌胜,是盛传于古代宫廷的一种巫术,其实也就是民间流行的“扎小人”,具体的做法,就是将厌憎的对象画在纸上,或用泥塑木雕,然后刺心钉眼,系手缚足,诅咒对方早日死于非命。杨勇用这种招数对付杨广,显然是愚蠢可笑的。因为古代对厌胜之术的惩罚极重,一旦被人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便不败露,这种低级幼稚的做法也不可能伤到杨广半根汗毛。
如果说厌胜还算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对抗手段的话,那么杨勇接下来做的事情,则不但愚蠢,而且十分消极,毫无意义:他命人在东宫的后花园里搭了几间草寮,命名为“庶人村”,然后穿上布衣,在草寮里铺上草褥,每天就在里面住上几个时辰,希望以此消除罪业,禳解灾厄。
杨勇的这种做法,其原理大致是“斋戒忏悔”与“负荆请罪”二者的相加,不过忏悔和请罪的对象不是人,而是冥冥中主宰祸福的鬼神。可是,事到如今,还有哪个鬼神帮得了他呢?老话说得好: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暂且不说这个世界上是否真有鬼神,即便是有,鬼神也不能无端给人降下祸福。换言之,当下的祸福,都是自己过去的思想和行为召来的。鬼神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阅卷老师,只能根据你在人生试卷上的答题情况,该打钩打钩,该打叉打叉,最后再给出一个总分而已。所以,杨勇的做法,就好比平时学习不认真,整张考卷答得一塌糊涂,却等到分数出来以后才去找老师忏悔,希望老师能给他一个及格,试问这如何可能?
所以,不管是“厌胜”还是“庶人村”,都无法挽回杨勇走向深渊的命运。
当然,杨勇其实也没做过什么大恶,可在这个世界上,善恶从来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在当时的隋帝国,杨坚和独孤氏的好恶就是善恶的标准,而杨勇从来不懂得去迎合这个标准,最后当然只能是自取灭亡了。而且,杨勇在此最后关头,仍然找不出自己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原因所在,还在那儿七弄八弄、昏招频出,其结果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只能招致杨坚更深的反感和厌恶。
杨坚知道杨勇已经惧不自安,便故意离开长安住到仁寿宫里,然后命杨素监视东宫,观察太子言行,以便找出一些足以废黜他的证据。
杨素对皇帝的意图心领神会,随即前往东宫,要求觐见太子。杨勇一听帝国大佬杨素来了,顿时又惊又喜,赶紧穿戴整齐,在东宫大殿正襟危坐地恭候。
可外面的杨素却不急着进去,而是坐在候客厅里悠哉悠哉地喝茶,慢慢品尝各色美味的小点心。杨勇在大殿里左等右等,等得花儿都快谢了,还是不见杨素进来,终于心头火起,怒形于色。
杨素知道火候到了,才不慌不忙地上殿拜见。可想而知,杨勇既没给他好脸色,说话的口气也很冲。
杨素在心里无声地笑了。
这就是他要的结果。
随后,杨素便“如实”上奏杨坚:“太子满腹怨恨,恐将生变,陛下应严加提防!”就在杨素给太子下套的同时,独孤皇后也没有闲着。她人在仁寿宫,却派了一大批卧底潜伏在东宫内外,凡是杨勇有任何芝麻蒜皮的问题,她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报告。而且,抓住杨勇的小辫子后,独孤后又会发挥想象,在这些黑材料上添油加醋,然后才化成一阵一阵的枕头风,润物细无声地吹进杨坚的耳朵。
杨坚的天下本来就是篡来的,所以他这辈子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今杨勇心怀怨望,而且小动作不断,杨坚自然怀疑这小子会发动政变篡他的天下。尤其是杨素和独孤后的奏报,更是极大地加深了他的怀疑。
随后,杨坚便将东宫卫戍部队中的主要指挥官和精锐悉数调离,同时,又在东宫附近的主要街坊安置了众多密探,对太子实施了全天候监控。
杨广的统一战线相当广泛,谁也不知道他在朝中拥有多少心照不宣的同盟。就连皇家天文台台长(太史令)袁充都利用天象对杨坚说:“臣夜观天象,见太白袭月,此是东宫废退之兆,臣以为皇太子应当废黜!”杨坚没好气地说:“天上的异象已经出现很久了!只是大臣们谁也不敢先开这个口罢了。”迄今为止,所有对杨勇不利的举报都是来自东宫以外的。杨广觉得,要迫使父皇下定决心废黜杨勇,还需要来自东宫内部的更有力的举报。随后,杨广便命心腹段达去策反杨勇的心腹、东宫宠臣姬威。
段达拿上重金去拜访了姬威,一边把金子堆在他面前,一边扔下了这么一句话:“东宫过失,皇上皆已知之;已奉密诏,定当废立!你若能上书告发,大富贵唾手可得!”姬威眼里盯着那堆黄灿灿的金子,耳中听着段达的话,用手抹着不断从额角冒出的冷汗,最后终于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次日,姬威的举报信就递到了杨坚手中。
天罗地网就这么罩了下来,杨勇的灭亡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