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危险的仕途
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七月,隋朝发生了一场政治地震——自开国以来一直被杨坚视为心腹股肱的宰辅重臣苏威突然落马,同时受到株连的还有一百多个颇具名望的朝臣。
苏威的落马,起因是他与国子博士何妥的矛盾。
在当时的朝廷,苏威权大势大,很少有人敢跟他公开叫板,可偏偏何妥是根直肠子,从不买苏威的账,经常跟他就各种公事吵得面红耳赤。苏威有个儿子叫苏夑,官任太子通事舍人,年轻聪明,口才很好,尤其对音律很有研究,在朝中享有盛名。有一次,杨坚命何妥与苏夑共同制定音律,两人因一些细节问题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杨坚命百官公开讨论。百官都是聪明人,当然绝大多数都站在宰相公子这边,于是何妥的意见就被否了。
何妥怒火中烧,对亲信说:“我当了四十多年的国子博士,难道就栽在这个后生小辈之手?!”旋即回到家中,关起门来,把这些年暗中搜集的有关苏威的黑材料,全部集中起来,然后洋洋洒洒地写了一道弹劾奏章,第二天就交到了杨坚手里。
据何妥所奏,苏威依仗权势,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人,结成朋党,把持朝政。文武百官慑于这个小集团的**威,都尊称王弘为“世子”、李同和为“阿叔”,以示王弘的地位有如苏威之子、李同和的地位有如苏威之弟。
此外,何妥又指控苏威滥用职权,以非法手段任用堂弟苏彻、苏肃为官。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总之,这回何妥是豁出去了,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把苏威整垮。
杨坚见到奏疏,大为惊愕,马上命四子蜀王杨秀(时任内史令)与上柱国虞庆则共同查办此案。经过调查,何妥对苏威的所有指控几乎全部属实。杨坚怒不可遏,当即免除了苏威的所有官爵,仅保留开府仪同三司的勋职,将其勒归私第,并将卢恺等人除名,同时还把一百多个与苏威有关系的官员全部治罪。
表面上看,苏威的落马似乎是因偶然事件所致,其实稍一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的必然性。首先,苏威执掌朝柄十余年,且深受杨坚器重,无论他的本性如何淡泊自守、清廉自律,最终必然难逃“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官场铁律。所以,即便没有何妥,迟早也会有别人跳出来揭他的老底。
其次,如前所述,杨坚是历史上性情最为猜忌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手底下做事,小心谨慎尚且要遭殃,何况你居然敢在他眼皮底下缔结小集团,那当然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不过,苏威的政治生命并没有到此终结。
因为,杨坚对他的器重终究还是异于常人。
苏威被勒归私第不久,杨坚就对他颇为想念,忍不住对左右说:“苏威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只是被小人所误罢了!”旋即恢复了他入宫朝见的权利。
一年多后,苏威就被杨坚重新起用,不仅恢复了邳公的爵位,而且官拜纳言。此后,苏威的仕途还将几起几落,其人生轨迹不亚于一列急剧起伏的过山车。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就在苏威首次落马的三个月后,杨素取代他成为尚书右仆射,与高颎共掌朝政。几乎与杨素上位同时,一个同样在平陈之战中立下大功的重臣,却遭遇了与杨素截然相反的命运。
他就是贺若弼。
贺若弼当时的职位是右领军(十二禁军中第八军)大将军,官秩正三品。论权力,论品阶,杨坚都算对得起他了。可贺若弼生来就是个心高气傲的人,总觉得自己的功勋和威望都在同僚之上,经常以宰相自许。
杨素上位后,同为功臣的贺若弼却仍然待在将军的位子上,这口气让他无论如何都咽不下,于是愤愤不平,逢人便发牢骚,整天怒形于色。
一看贺若弼如此戾气冲天,杨坚当然很不爽,于是二话不说就把他的官给撤了。贺若弼没料到是这个结果,顿时“怨望更甚”,天天骂娘,严重影响安定团结。杨坚忍无可忍,索性把他抓起来扔进了监狱。
考虑到贺若弼立有大功,所以杨坚就给他最后一个面子,亲自审问他:“我让杨素、高颎当宰相,可你却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骂他们,说他们都是酒囊饭袋,你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直到此刻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梗着脖子说:“高颎是我的老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对他们知根知底,才会说这个话。”贺若弼此言,往轻了说叫做口无遮拦,往重了说就是骂杨坚有眼无珠。道理很简单:人家皇帝都强调了,杨素和高颎都是他亲自任命的,显然是对他们青睐有加、寄予厚望,可你贺若弼却口口声声骂他们是吃白饭的,还说是因为了解他们才这么说,这不是明摆着扇杨坚的耳光吗?
不客气地说,贺若弼虽然打仗很猛,但在做人方面实在是很幼稚,尤其在政治上,更是个毫无头脑的低能儿。这样的人还敢公然跟高颎、杨素叫板,显然是活得不耐烦了。
随后,朝廷三公联名上奏,要求以“心怀怨望、辱骂朝廷”为由,将贺若弼处死。
杨坚最后又找他谈了一次话,说:“三公按照国法要治你死罪,朕也救不了你,你自己想想还有什么活命的理由?”贺若弼到这时候才感到了恐惧,慌忙说:“微臣仰仗陛下神威,率八千军队横渡长江,生擒陈叔宝,这个活命的理由够不够?”杨坚冷笑:“这份功劳早已得到格外重赏,现在还炒什么冷饭!”最后时刻,贺若弼总算说了一句聪明话:“臣已蒙格外重赏,今还格外望活!”(《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之所以说这是句聪明话,是因为这话虽然在逻辑上狗屁不通,可在语气上却明显是低头服软了,而且听上去还稍稍有那么点撒娇的意味。
美女天天撒娇很正常,可一个粗人一辈子只撒一次娇,却有可能让人觉得可爱。杨坚闻言,又好气又好笑。考虑了几天后,终于将贺若弼特赦,只剥夺了他的所有官爵。
一年多后,贺若弼恢复了爵位,但仍深受杨坚猜忌,从此不再担任任何有实权的官职。可以说,走到这一步,贺若弼的政治生命就算彻底完结了。
隋朝建国后,经过杨坚君臣十余年的精心治理,人口逐渐增长,GDP稳步提升,国家开始不差钱了。开皇十二年年底,有关部门奏报,国库里面的钱粮布帛已经多得没地方放了,只好堆积在走廊和大厅。杨坚一听,又惊又喜道:“朕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又频频赏赐功臣,库藏怎么可能不少反多呢?”官员答:“这是因为每年的财政收入都大于支出。据粗略统计,朝廷每年赏赐所用的绢帛,最多也才几百万匹,所以对库藏没什么影响。”杨坚很欣慰,便命人兴建了一座新国库,称为“左藏院”,存放那些多出来的钱粮布帛,同时下了一道“藏富于民”的诏书,称:“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赋税减免三分之一,兵役减少一半,徭役全免。”尽管杨坚的这道诏令并没有成为一项经常性政策,从而不可能真正实现“藏富于民”,可是“宁积于人,无藏府库”这八个字,却仍然值得今天的执政者思考。
今日中国,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国民收入的增长水平,却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当中国政府早已不差钱,所以动辄就给非洲国家免除几百亿美元债务的时候,本国的大多数老百姓却正在被住房、教育、医疗的“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当西方的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主权债务危机,以致政府都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却多得不好打理,以致在明知美元资产不断缩水的情况下,还一次次大举购买美国国债;当西方民众动不动就上街游行,抗议政府增加税收削减工资的时候,中国老百姓却一直背负着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税负痛苦指数,不断为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和“三公消费”支出默默奉献、乖乖买单……在这样的现实下,让我们重温古代帝王说的“宁积于人,无藏府库”这八个字,也许并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当然,重温古人的思想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向古人学习又是另外一回事。
国家不差钱了,大兴土木也就在所难免。
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春天,隋朝的避暑行宫仁寿宫开始兴建,地址选在歧州北部(今陕西麟游县),以杨素为工程总指挥。杨素推荐了两个心腹作为这项工程的主要执行人:宇文恺,任检校将作大匠(代理建筑部长);封德彝,任土木监(土木总管)。
杨坚把这座行宫的建设全权交给了杨素,从规划、预算到设计施工、徭役征发,通通不予过问。这对于杨素而言,当然是一个表忠心、博欢心的大好机会。于是,杨素从一开始就给工程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规模要大、档次要高,而且质量要好、进度要快。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仁寿宫的建设就成了当地百姓的一场梦魇。为了达到杨素的要求,以宇文恺、封德彝为首的工程指挥部便对负责施工的各级官员下了死命令,“于是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屯颠仆,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资治通鉴》卷一七八)平山填谷建立宫殿,高台层榭蜿蜒相连;工程时间紧急,官员督促严苛,故民工大量死亡;那些因疲劳过度而昏倒的,也都被推进坑里,用土石覆盖,填为平地;死者数以万计。
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春夏之交,仁寿宫竣工落成。杨坚首次前往仁寿宫视察。由于当时天气逐渐转热,许多民工在完成最后的工程时纷纷倒毙于途,杨素便命人将死尸全部焚烧灭迹(在古代,死人均用土葬,焚毁尸体相当于是对罪人的一种惩罚)。
如此大规模的焚尸行动,难免会走漏风声。杨坚还没到仁寿宫,就已经有人给他打了小报告。杨坚大为不悦。等到了仁寿宫一看,其雄伟奢华之程度顿时把杨坚吓了一大跳。他当即火起,愤愤地对左右说:“杨素耗尽民力建此离宫,是要让我结怨于天下人。”杨素听到这话,差点就晕了过去。
他费尽心机把这座仁寿宫建得有如天宫一般壮丽,就是想拍皇帝的马屁,如今却拍到了马腿上,自己花了半辈子换来的荣华富贵,岂不是要毁于一旦?!
正当杨素惶惶不安、愁肠百结之时,心腹封德彝却对他说:“杨公勿忧,等到皇后来了,一定会有恩赐慰勉的诏令。”果不其然。第二天,宫里使者就传召杨素去面圣了。杨素惴惴不安地上殿,却不见杨坚,只见独孤皇后满脸笑容地等着他。杨素行过礼后,听见皇后说:“您知道我们夫妇老了,没有什么可资娱乐的东西,因而尽心竭力建造这座行宫,这难道不是忠孝的表现吗!”遂赐给杨素钱一百万、绸缎三千匹。
事情果然不出封德彝所料,杨素不但没被责罚,反而受到了重赏。
杨素喜不自胜,从此对封德彝大为赏识,经常单独约见,和他讨论一些只有宰相才能参与的政务,并不止一次拍着自己的坐榻说:“封郎迟早要坐上我这个位置。”随后便向杨坚大力举荐。很快,封德彝就被擢升为内史舍人(从五品)。
仁寿宫的兴建无疑为杨素赢取了又一笔不可小觑的政治资本。尽管以勤俭著称的杨坚对杨素的靡费之举一开始颇为反感,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抗拒享乐,即使是以勤俭朴素名垂青史的杨坚也不例外。
仁寿宫建成后,杨坚几乎每年都要到此避暑,就算头几年心里有些疙瘩,可日子一长,必定会体验到这座行宫带给他的种种好处,由此也必定会感念杨素的拳拳忠心。
所以,从开皇中期开始,杨素在杨坚心目中的分量就越来越重了。综观隋文帝一朝,绝大多数功臣元勋几乎都不得善终,可杨素却始终稳居高位。别人的仕途走得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乃至最终连脑袋都不保,可他却走得风生水起、志得意满,不仅富贵终老,还能泽陂子孙。
相对于从开皇中期开始富贵逼人的杨素,许多元勋重臣却在这时候遭逢了极为不堪的下场。比如虞庆则,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虞庆则是隋朝开国第一任宰相班子的重要成员,与高颎、李德林位列同班。劝杨坚诛杀宇文宗室,就是他出的主意。当时,以高颎为首的宰辅重臣都不敢公开赞同,李德林更是坚决反对,可杨坚还是采纳了虞庆则的建议。
仅此一事,虞庆则就充分获得了杨坚的信任和倚重。开皇二年,突厥入寇,虞庆则挂帅出征,部将达奚长儒率两千人与突厥力战,几乎全部战死,可虞庆则担心突厥势强,却按兵不动,见死不救。按理说,这件事朝廷必然要加以追究,但事后杨坚不但不问责,反而还将虞庆则擢升为尚书右仆射,足见杨坚对他的偏爱。
开皇初年,虞庆则在满朝文武中可以说是最风光的人之一。他在杨坚心目中的印象开始变坏,是始于开皇四年的突厥之行。
当时,虞庆则与长孙晟奉命出使沙钵略王庭,册封北周的千金公主为隋朝的“大义公主”。临行前,杨坚特意交代他:“我想要扶植沙钵略这支势力,若他要赠送给你马匹,你就取三五匹就行了。”当时沙钵略已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势力大为削弱,隋朝为了达成“离强合弱”的战略目的,势必要竭尽全力保护沙钵略;而在冷兵器时代,马匹的重要性不亚于今天的坦克,拥有马匹数量的多寡,直接决定了一个游牧国家的战斗力。因此,杨坚才会叮嘱虞庆则,若沙钵略要送马给他,千万不能实收,拿个意思就行了。
虞庆则满口答应。到了完成出使任务要回国之前,沙钵略为了获取隋朝的支持,果然不出杨坚所料,忍痛要送给虞庆则一千匹马(这对当时内外交困的沙钵略无异于大出血)。照理说,这时候虞庆则就该按杨坚吩咐,只收三五匹,领对方的心意就好了。不料他却见财眼开,毫不迟疑就收下了。此外,沙钵略为了讨好他,还主动提出把女儿嫁给他,虞庆则居然也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了。
当虞庆则带着一千匹马和突厥美女浩浩****地回朝后,杨坚心里的不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考虑到虞庆则此行还算成功,杨坚不但隐忍不发,还加授他上柱国、封鲁国公,赐食邑一千户。
杨坚如此对待虞庆则,诚可谓仁至义尽。假如虞庆则从此能够深惧盈满、低调做人,也绝不至于落到身首异处的下场。可惜,虞庆则并不懂得月盈则亏的道理。
开皇九年平陈之后,杨坚大宴群臣。席间,杨坚对众人说:“高颎平江南,虞庆则降突厥,可谓功勋卓著!”当时因平陈之功开始受到杨坚赏识的杨素赶紧说:“这都是仰赖陛下的威德。”本来,杨素此言纯属官场上惯用的马屁话,只要说的人不肉麻,听的人不恶心,也就没人会当回事。不料,虞庆则却当众发出冷笑,用眼角瞟了一眼杨素,说:“杨素此前打的那些仗,若不是仰仗皇上威德,也断无获胜的道理。”虽然这句话跟杨素说的没啥两样,但分明充满了揶揄和抬杠的意味。
此言一出,现场的气氛顿时凝固,本来觥筹交错、欢声笑语的宴会大厅忽然间鸦雀无声。与杨素交情甚笃的某位御史当场站出来,准备弹劾虞庆则。杨坚马上示意那人坐下,说:“今日朕与诸贤卿计功为乐,不宜弹劾大臣。”皇帝发话后,气氛才有所好转。稍后,众人比试射箭,输的人罚酒。虞庆则阴沉着脸坐在一边,并不参与。片刻后,忽然对杨坚说:“臣蒙皇上赏赐酒食,命我等畅饮尽乐,但有御史在侧,实在不敢多喝,就怕酒醉遭人弹劾。”见过小肚鸡肠的,可没见过这么小肚鸡肠的!我一个堂堂天子都出面替你们打圆场了,可你还是不依不饶,这也太没意思了吧?
当然,杨坚没有这么说。他只是笑笑,然后赐给御史一杯酒,就命他离席了。御史愤愤离场后,虞庆则脸上才重新有了笑容,遂举杯向杨坚敬酒。直到宴会结束,他的心情都一直很好。然而,虞庆则却没有注意到,杨坚看他的眼神已经不对劲了。
原因很简单——这顿酒,杨坚喝得一点都不痛快!
宴会即将结束时,杨坚最后一次端起酒杯,对群臣说:“饮此酒!愿我与诸公等子孙,常如今日,世守富贵。”虞庆则赶紧起身,与众人一起,高高兴兴地喝下了这杯盛满天子祝福的酒。
可是,虞庆则压根没有听懂杨坚的弦外之音:如果大家谨守人臣本分,不骄不躁,那当然可以共保富贵,可要是给个鼻子就上脸、给点阳光就灿烂,所谓的“常如今日”就绝对是痴心妄想!
事后不久,虞庆则的宰相职位就被杨坚拿掉了,转任右卫大将军,没过几天,又被降为右武侯大将军。
虞庆则开始感觉不妙了。然而,他真正的噩运还在后面。
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七月,岭南人李世贤起兵叛乱,杨坚与群臣商讨平叛人选,几个大将纷纷请缨,只有虞庆则缄默不语。杨坚斜乜了他一眼,冷冷地说:“位居宰相(指他曾经当过宰相),爵乃上公,国家有贼,遂无行意(却无出征之意),何也?”(《隋书·虞庆则传》)虞庆则惶恐不已,赶紧叩首谢罪。
随后,虞庆则奉命挂帅出征,他的小舅子赵什柱被任命为他的副手。虞庆则很信任这个小舅子,因为此人脑瓜活络,办事能力强。可虞庆则万万没料到,他最信任的这个小舅子,马上就将变成他的索命小鬼。
赵什柱之所以会窝里反,是因为他早就和虞庆则的一个爱妾私通。日子一长,他难免担心奸情败露,所以一直想找机会整死这个姐夫,好跟自己的情人双宿双飞、天长地久。
此次虞庆则被皇帝强令出征,心里多少有些不乐意。于是出发之前,赵什柱便抓住时机暗中散布言论,说虞庆则心怀怨望,对皇上不满。此言很快就传进杨坚耳朵。按惯例,将帅出征前,皇帝都要设宴壮行,赏赐金帛。可由于杨坚已经对虞庆则相当失望,所以在酒宴上自然没什么好脸色,赏赐也很菲薄。
虞庆则见状,心中大为忧惧。
此次出征,仗倒是打得挺顺手,因为叛军纯属乌合之众,所以没两下就被摆平了。但是,此战的胜利并没有给虞庆则带来丝毫喜悦。原因很简单——杨坚对他的态度已经让他生出了非常不祥的预感。
平定李世贤后,虞庆则班师走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市)的临桂岭,忽然停下了脚步。他带着赵什柱在山里转了几天,仔细观察了此地的山川形势,忍不住说:“这里实在是险要,若有良将驻守,加之粮食充足,一定不会被攻破。”在此逡巡数日后,虞庆则实在是没有勇气回朝,遂命赵什柱先行回京,以禀报公事为由,观察杨坚的脸色和态度,然后再作下一步打算。而一心想置姐夫于死地的赵什柱,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快马加鞭赶回长安,向杨坚举报了虞庆则的谋反企图。
杨坚当即授意赵什柱给虞庆则传送假情报,诱他回朝。随后,虞庆则得到小舅子的报告,说皇帝龙颜大悦,准备重重嘉奖他。虞庆则信以为真,遂兴冲冲地回到京师,可等待他的,并不是皇帝的接风酒宴和金帛重赏,而是冰冷的镣铐和阴暗的牢房。
当年十二月十日,朝廷经过调查,证实虞庆则的谋反罪名成立,遂将其斩首。同日,赵什柱一步登天,被杨坚授予柱国之职(正二品勋官)。
这个阴险毒辣的小舅子,终于踩着姐夫的尸体爬上了高位。虞庆则倘若冤魂不散,不知会不会变成厉鬼来找他索命?
仕途就是一条横跨悬崖、由低往高的钢丝,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顺顺当当地通过它走到绝顶;而元勋重臣体量大,走在上面更是晃晃悠悠,比一般人更容易失足。因此,有隋一朝,走到半道便坠落深渊的功臣元勋比比皆是——虞庆则并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