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魏阉晋升

从这个角度说,天启皇帝在这个时候的确不傻。他对宁远战略地位的认识,比明朝的很多官员都要有远见,对袁崇焕的支持力度也很大。这是取得宁远大捷的重要因素。但要说魏忠贤在这里面有什么大的功劳,则没有看出来。

但天启皇帝在为这个胜利论功行赏的时候,却重赏了魏忠贤和他的家人,他的一个侄儿被连升九级,加封太师,排在三公的首位。这是明代一来除了张居正很少有人得到这样的官职和荣誉。魏忠贤的两个侄孙才三四岁也被封为侯爵和铂爵。袁大人等浴血奋战的将领则是按照普通战功升一级了事。

天启皇帝朱由校对袁崇焕的做法和部署不满,给予批评。

袁崇焕刚正勇武,富有谋略,在天启年间的政治版图中依恃东林党,他考中进士的主考官韩(火广),推举他的御史侯恂等人都为东林党的党魁,为人孤迂忠耿,性格光明磊落,当时魏忠贤如日中天,在明朝取得宁远大捷后,派遣太监刘应坤、纪用等人前往辽东,意图监督袁崇焕,控制兵权。袁崇焕当然不肯挪用军饷去孝敬魏忠贤,为了明朝边关大局,他在各省在为魏忠贤大建生祠的时候,也委曲求全,违心的在蓟辽为魏忠贤建生祠。但君子小人势同水火,他还是不被魏忠贤所喜欢。

袁崇焕早在任职辽东巡抚的时候,就与投靠阉党的辽东经略王之臣不合。当时魏忠贤专权跋扈,让袁崇焕管理关外,王之臣管理关内,随后不久又提拔王之臣担任兵部尚书。

两人矛盾丛生,魏忠贤更是看袁崇焕不顺眼,就指使言官上疏弹劾袁崇焕的过错,说他没有对锦州进行救援是“暮气”。袁崇焕心灰意冷,不再解释,自称身体抱恙,请求辞职,七月初二,魏忠贤得到报告后,立马批准,准许其回籍养病。初三便让兵部尚书王之臣担任蓟辽督师兼辽东巡抚,全面执掌辽东军政大权。

据说皇太极听到袁崇焕辞职的消息,欣喜若狂。后来详细得知,弹劾他的言官说袁崇焕这样的勇猛武将是“暮气”,还惊讶说,那有谁敢称得上是朝气蓬勃。

袁崇焕辞职的时候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大展抱负的时刻却遭到如此对待,让人唏嘘。

袁崇焕一离职,明朝的辽东局势就呈现颓势,他手下的将士都觉得很惊讶,为他的遭遇忿忿不平。

而此时魏忠贤除了不断给自己加官进爵外,还对手下表现突出的爪牙给予了封赏。

霍维华也得以升任兵部尚书,在升值之后,他听到朝中传出小道消息,说天启皇帝身体不好,恐怕会生病,由于担心一旦皇帝驾崩,自己的靠山会出事,于是就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上了一道奏疏,愿意将自己的恩荫让给袁崇焕,没想到这个事情被魏忠贤知道以后,劈头盖脸就给骂了一顿。说他是简直不懂社会人情世理。听到魏忠贤的驳斥,霍维华却丝毫不生气,他等的就是这句话,以后就算出事了,他承担的罪责可能会少些,遭受一顿责骂倒是小事。

要加官进爵肯定需要找充足的理由,魏忠贤除了沾战争的功劳之外还善于找机会给自己脸上贴金。

1627 年三月份,东北人武长春闲来无事,准备去万花楼释放自己的荷尔蒙。给自己找点乐子,在妓院的时候也许是过得很惬意,他一时逍遥口不择言说了一些明朝军队和后金战役之间的事,这个事情他完全是道听途说,没有亲自见过,趁着高兴的劲,他就随口说了一遍,哪知道这么说了以后,他的祸事就来了。

房屋外有人路过正好听到了消息,很久就秘报了东厂,东厂行动迅速,马上派人给他逮了。日子还正快乐着,就遇到缇骑抓他,你说气不气,关键运气不好,落到做事狠毒的许显纯手里,只要跑在他手里,即便不死也会脱一层皮。

武大春在许显纯手里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严刑拷打,许显纯问他是不是后金的间谍,要从实招来,遭受了一阵毒打之后,武大春遭不住,很快就承认了自己是后金派过来的间谍,刚好在此时,明朝军队在前线取得了一次小的胜利,胜利的消息传入京师。许显纯为了讨好上司魏公公,就上奏折说:武长春是敌人的间谍,不俘获将成为祸乱,幸好依靠东厂、西厂臣子的忠诚和机智立了奇功。《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记载的原话是”:长春敌间,不获且为乱,赖厂臣忠智立奇勋。

这么一说,意思很明白,如果不是魏公公的忠心和智慧,抓不到这个间谍,后果不堪设想。

战争的小胜利传到朝廷,天启皇帝也很高兴,于是就封魏忠贤的侄儿魏良卿为肃宁伯。赏赐给了他良田和府邸,阉党骨干吏部尚书赶紧拍魏忠贤的马屁,说主要还是魏公公的祖先泉下有知,还应该把他的祖先也封一下,天启皇帝没觉得荒谬,爽快就答应了,把魏忠贤的四世祖先都封了肃宁伯。

武长春就是因为自己乱说了话,成为了魏公公加官进爵的牺牲品,后来在许显纯的手段整治下,遭受了酷刑凌迟,身首异处,白白送了性命。

历史对武长春的看法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武长春确实是后金派来的间谍,而负责收集明朝情报的不是别人,正是在 1618年(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入侵明朝,第一位投降后金的边将李永芳。李投降后金之后被授为三等副将,李永芳为了获取明军的情报,就花钱策反了与明朝官员有密切联系的刘保,让他每个月递送相关的情报,为了确保情报可靠,他同时派了自己的女婿武长春来京师打探消息。

刘保是东北辽阳人,任职于明朝兵部的提塘官,这个官职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军事情报的传递,李永芳每月给一百两银子给刘保,喊他积极窃取明朝的邸报,拿到之后就到广宁来,那里自然有人接应。由此看来,李永芳在明朝的京城已经构建了一个谍报基地,里面有相当数量的人员从事着情报的送发。刘保除了和李永芳联系外,他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参与其中,积极贩卖情况,使得明朝的军事部署很快就在后金那里一目了然。流传的《三朝辽事实录》是这样记载的:“伊子刘于简供称,亲为父亲答贺世贤书,内开:宗功到,已知事体停妥,但三岔河(按今大辽河下游)兵马不多,此时乘胜前来,谅民无败理。如过三岔,广宁更易,山海愈便,如或取胜京都何难。目今兵马畏怯,调赴不前,大兵速速前来可也。兹韩宗功回辽,忙中草此密报,如有示下另闻。”

武长春第一次干这个间谍工作是在1618年,李永芳让他潜伏京师。1621年后金攻占东北辽阳,他这之间又回到了山海关,后来,在觉华岛,遇到了金都堂的都事,两人交谈以后,又返回京师。

李永芳拿了七百两银子托李玉山交给武长春,喊他要收集一些明军有价值的情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得手之后要马上送至山东平度的陈一敬家里。到时候有专人联络接头。

得到银两之后,武长春马上开展工作,积极发展下线,他先是在妓院收买了妓女李凤儿,以此作为据点,然后又凭着李的社会关系网,先后收买了明朝官员季诚、李廷柱、周应元、李廷栋、薛应魁等人,共花费银子1400两,接着又冒充杨武举的资格,参加武备,力图掌握管兵的权力。在宁远战役开打之前,他悄悄来到宁远,一探虚实。可因为明朝军队在宁远守卫森严才没有得逞。

后来返回京城,在妓院被东厂的人给盯上,严刑招供之后很利索的就被凌迟,身首异处。

从这个说法来看,有一定的可行度。

无论他是不是间谍,但只要在阉党手里,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打一场战役自然离不开谍报工作的开展,但究其实际来说,战役的付出要比间谍工作重要的多,毕竟谍报是服务于战战争的。魏忠贤得到封赏之后觉得太好了,感觉是那么舒服,从此以后,无论什么工程,只要能插手的,他都去管,自然也相继得到了很多好处,1625年,泰昌皇帝的陵寝修好了以后,魏忠贤靠荫到了都督同知。第二年九月的皇宫的皇极殿修成以后,又升任“上公”,享受加恩三等,赐良田两千倾。

魏忠贤赚得了无数多的好处,自己的亲戚肯定也少不了飞黄腾达,自己的外侄亲戚个个都得到了封赏,比如他的侄儿魏良卿,原来在家乡农务,也就是现在说的农民,此人属于那种街边的小贩那种,借着魏忠贤的这一层关系,可以说是一步登天,先是封伯,后来则是封宁国公,加太师。另一个侄子魏良栋封东安侯,加太子太保,侄孙魏鹏翼封安平伯,加少师。

有人说明朝如果没有魏忠贤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我认为即便没有魏忠贤,那么关键时期也会有王忠贤,张忠贤的出现。

时代脉络之中自有发展的规律,对于魏忠贤在明朝的地位,众说不一。

尤其是在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我在网上就看到了很多为魏忠贤,阉党翻案的文章,罗列一系列观点,晃眼一看,似乎讲的很有道理,但仔细思考却并不可信。

这是因为要想谈出一些新的看法或者发表一个新的论点,那么除了缜密富有说服力的证据之外,还要经得起逻辑的推敲。

我们透过历史的尘埃来打望东林党人,虽然说这个富有理想主义的官僚派别即使有那么多的问题,但从整体上看,他们在明朝中大部分都做到了清正廉洁。实际上,在任何朝代,要想做到一个非常纯粹的官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食人间烟火。

即便他们顽固,执拗,天真,但这也是他们本身的特性,不用对其一概否定。

人性是很复杂的,我们不能对一个人进行模式化的概括。

有的人在一瞬间会因为怒气变成一个坏人,同样的有的坏人在一瞬间会变成一个好人。

历史人物的评价,只需要公正的评判就可以了。

魏忠贤在明朝的权势极盛,完全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他虽是太监,却掌握了皇帝之权,超越很多士大夫的权力,毕竟很多大臣终其一生也很少能够达到他这样权倾朝野的地步。作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太监,能混到这一步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众所周知,魏忠贤在当政的时候都属于临阵发挥,怎么舒服怎么来,朝廷如果有不听话的大臣,就罢免,杀掉他,实在弄不死的直接贬走外地,朝中忠良的大臣在他的迫害下,几乎损失殆尽,明朝的朝政陷入混乱状态。

天下的百姓也人心惶惶,魏忠贤把持的朝廷倒行逆施,凭着自己的权威一手遮天,干了很多坏事,有时候我们也想找几件他平生可圈可点干过的好事,结果翻遍史料才知道,确实很难找。

我们只有从一些细节方面去推敲和佐证。才找到了一些不知道是否是好事的记载,现在记录下来,给大家参考。

历史记载天启六年,明朝的御马草场(也称天师庵草场),草场起火,火光冲天,魏忠贤知晓后,马上督率内外官员参与灭火救草场行动,他自己也端盆浇水,用了三天的时间才把这场火灾扑灭。

有人说魏忠贤亲自灭火难能可贵,不过在我看来,这端盆灭火一事还真的不算太大。

又有人说,魏忠贤掌权的时候,还是做了一些好事,比如辽东战役的时候,在他的领导下,明军取得胜利,有光复辽东之势。说他前期能够充分认识到辽东和京师的战略关系,否定了山海关的策略,并且让孙承宗实行推进策略,后面又任用袁崇焕督师辽东。明军取得的战果都是在魏忠贤当政的时候得到的,这里我们不做评判,作为一个军事上不懂得战术的人,他是不是这样想的,我们不敢断定,也许是有一帮人参谋,他听后有道理顺水推舟罢了。举一个实际的例子,辽东战事很紧的时候,前方将士缺少马匹,行军和后勤问题一直困扰着明军,魏忠贤听到前线的奏报后,冥思苦想,找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大臣如果有功劳的可以赏赐在宫中骑马代替步行的权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有功劳的大臣每年都会向皇帝献一匹好马这是明朝以前的旧制。

魏忠贤就以奖励的名义给自己的阉党几百名太监赏赐了在宫中骑马的权力,然后就以皇帝的名义下旨要求进献马匹,这些太监没得办法,只好用银子买来马匹进献。

好马肯定花费的银子要多些,这些太监那里舍得花大价钱买好马,都是随便买一匹能走的马滥竽充数。管它老马病马,能走就行,这些马集中到一堆,然后魏忠贤把它们拉到前线去,这些马不要说打仗,要在到达前线之前或者都不容易了,更不用说当什么战马?基本上在前线没呆多久就死了不少。

马送到前线我寻思唯一的好处就是又可以改善伙食了,毕竟,有肉吃也算是不错的待遇了。

另外一个姑且可以看做是优点的就是魏忠贤的较真。

魏忠贤在当上司礼监秉笔太监以后,因为自己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得几个,处理公文工作就很吃力,他于是找了一些帮手,先是由帮手将其翻译成大白话,读给他听,然后他再说自己的想法,喊帮手翻译成文言文。

因为没有文化,所以魏忠贤在处理公文奏折上也闹了不少的笑话。

天启六年初,兵部上了奏折,请求将镇虏关提调董节升为游击将军,魏忠贤看到奏折以后,觉得里面有问题,因为从提调这个官职升为游击将军,相当于跳了两级,毕竟中间还有一个都司佥事职位。他认为就算要升也要一级一级的提升,凭什么直接跳两级,这里面一定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发现这个问题后沾沾自喜,马上要求兵部说明原因,兵部收到魏忠贤的质问后,也及时做了回应,回书上说,因为都司佥事这个职位空缺的太少,提调按照以往的旧例都是直接升为游击将军的,但魏忠贤认为这是强词夺理,还有这样狡辩的,于是不管兵部作何解释,直接把兵部负责武官升迁的官员给罢免为民了,遇到这个处理,兵部的人也是领教到了什么叫文盲,对自己的部门的人的遭遇气不过,于是又再次上疏说明情况,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善待,魏忠贤反而勒令兵部以后不得越级提升,如有再犯,严惩不贷,这相当于把几十年实行的制度给强行改了。

此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礼部官员上的奏折,因为里面有一句话“曹尔桢整兵山东”。魏忠贤就觉得这里面同样有问题,曹尔桢这个人,魏忠贤很熟悉,毕竟这厮才拿钱贿赂了魏公公才被提拔为山西巡抚。山东和山西,一字之差,肯定意思还是有区别的,于是魏忠贤就严问李恒茂,问他是怎么回事?这个事情完全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个书道个歉这事就算过去了,但李恒茂这个偏偏做事情又很执拗,上了一道奏折辩称说曹尔桢本身担任的就是山东省的布政史,现在还没有去山西任职,所以说他整兵山东没有任何错误,魏公公一看这个奏折,当时都气炸了,马上将李恒茂以“不恭”之罪论处,将其削籍为民。

对李恒茂来说,显然是得不偿失,毕竟投奔了阉党还要和魏公公较真,那不是找不自在么?这样一来,前程全部被毁掉了。

司礼监秉笔太监传达的就是皇帝的旨意,这支笔太有分量,任何一个大臣都可以被任意处理,明朝的先祖皇帝朱棣恐怕九泉之下也没有想到,当初他精心设计维护皇权的东西,到后世的子孙手上会变成一个危险的尖刀,让明朝陷入危险的境地。

诸如之类的故事太多,这里只举出一些,一个合格的执政者,除了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之外,还要有必要的文化知识和足够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的处理朝政,作为明朝权势极盛的人物,魏忠贤一个笔墨不通,出身地层的泼皮无赖,带领大明朝前行,要想不出事情和意外,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人在朝廷上要混得开,除了要处理微妙的人际关系之外,还需要对工作的环境有个清醒的认识。魏忠贤在万历皇帝驾崩之后,朱由校登基迎来了转机,在所有的身边人中,只有魏忠贤最让小皇帝放心和信任,这是幼年常常陪他的人,在小皇帝的眼里,魏忠贤朴实,亲切,自然,感情在日复一日的熟悉中变得非常深厚。

加上小皇帝专注于木匠活的强烈兴趣,加上其本人对政治十分讨厌,因此就给了魏忠贤可趁之机。

魏忠贤手握举足轻重的权力之后,巴结讨好的人络绎不绝,很多官员自然而然都会拉拢关系,有那么一段时间,魏忠贤有些飘飘然,觉得不太真实,毕竟这样的优越感来得太陡。让他一时间难以适应。在初登权力高峰的时候,他也想过要凭自己的一腔热血把大明朝这个国家治理好,可惜,因为自己缺乏必要的修养和经历太过于缺乏,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底层生活,加上自己没有足够的从政经验,明朝在他的带领下势必会出现一些混乱的大问题。

在以后的事情,官场中人灵敏的发现,皇帝对魏忠贤的喜爱已经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皇帝对魏忠贤的信任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不仅是杨涟上疏的奏折,陈述魏忠贤的种种罪过,没得得到处理,反而杨涟因为这件事情遭到了严肃处理。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懂得,朝廷掌握实权的人其实是魏忠贤。于是很多人都积极投靠魏忠贤,第一个就是内阁大学士魏广微,后来就有崔呈秀等人。

很快,一大批臣子就依附聚拢在魏忠贤身边了,这样就形成了阉党势力,最初魏忠贤也想过,既然自己建立了组织,那么就很有必要将组织结构固定下来,于是就通过认干儿子等方式,对靠拢的大臣进行了归类,比如历史上定义的“四十孙”等都是魏忠贤归类的结果,这些大臣找到魏忠贤做靠山以后,觉得自己做事情会更方便,而魏忠贤对前来投奔的人可以说是大开方便之门,你愿意来我就愿意收。并且马上给予好处,所以很多人只要一投奔了魏忠贤,不久之后都会得到提升和好处,这样就在朝中形成了庞大的政治势力。

在朝操控权力,当官的逢年过节自然少不了送礼送钱,而这些钱财的数量,又基本上是一层一层搜刮来的,魏忠贤对官员收礼这个事情也是来者不拒,出身于底层的他,对钱财有着特别的嗜好。

明朝的俸禄在所有的朝代中是出了名的底,高薪未必养廉,但底薪一定导致腐败。这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有关,朱元璋在当皇帝之前,是草根出身吃了很多苦的农民,作为农民,天然对官僚的铺张浪费和腐败有着深切的痛恨,出于这种情节,他制定官员的俸禄标准很低,低到什么地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明朝的俸禄是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年)由朱元璋本人加以审定定下来的。明朝一个县官,正七品,一年的俸禄为90石米,换成现在就是一年一共6372公斤米,每人一年按照正常的饭量来算,可以吃掉360斤的米,也就是说,这些米可以供35个人吃一年,这是满打满算的,实际上一年90石的米,县官拿到的还有折损,大概有40%左右的米被皇帝折换成了其他的东西,比如绢布,棉布等等。

县官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外,其他衙役仆人,道路交通人情往来的各种开支都是需要他出钱的,这样算来,一年90石米远远不够,历史记载,朱元璋在颁布俸禄标准之后,曾经到城中视察,他发现贵为宏文馆学士的罗复仁日子过得不太好,因为缺钱没得房子可以做,只能暂居在郊外的一所破败的房子里,他有一次去他家里看,没看到罗大人,只看到一个民工正提着桶儿在刷漆。朱元璋说,你们罗大人呢?哪知道这个民工赶紧下来作揖到,回皇上,臣就是罗复仁,原来以为是个民工,但却是个大人,这让朱元璋很吃惊。

很多官员钱都不够花,没办法,只有贪污,才能过得下去。

朱元璋上台以后严打贪腐渎职,所以在嘉靖皇帝之前,基本上明朝的风气还比较纯正,因为厉行严刑峻法,所以那时候的贪污和受贿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但到1521年,明世宗嘉靖皇帝上台之后,前期还尚能大胆推行朝政改革,整顿赋役,民众的生活得到了一些改善,但到中年以后,因为迷恋道家学说,忙于修炼,不上朝政,所有的国事全部拿给严嵩处理,严嵩当权后,开始培植自己的党羽势力,排除异己,整个大明王朝一片黑暗,奸臣首辅当道,官场风气发生了打得改变,公开贿赂成为了很多官员的行为,历史称嘉靖时期是“贪官暴吏,布满中外”。买官卖官明码标价。官员拿出自己的血本买更大的官当,当了官之后要收回成本就要更加贪污才行,而这些钱毫无疑问又是鱼肉百姓榨出来的。

对于这样的贪污腐败情况,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任期时,有个叫韩一良的官员曾经上了一片奏疏《劝廉惩贪疏》,陈述明朝的贪污腐败风气情况,他在奏疏里面说道:当今,何处不是用钱之地?无官不是爱钱之人?买官要钱,升官要钱,官员交际联谊要钱,考课打点上面要钱,“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都来自索拿卡要。官员的职位已经明码标价,都抚这样大的官员,需要五六千两银子找人才行,对于条件好的道府大人也要两三千两银子托关系才能拿到,州县各级都是这种风气,严重影响到了朝政,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他还举出自己的例子说,自己是一个七品小官员,因为自己为人不热衷于社交,所以花费不多,但自己偶尔会参加官员的考核,两个月来拒绝接受别人送的银子高达五百两,由此可以想想其他位高权重的官员的所遇到的肯定更多。

韩一良上疏的奏折情真意切,崇祯皇帝看后很有感慨,明朝很难有这样实在的人,能够把明朝的贪腐弊端给说的这么透彻,作为官场中人,一般的大臣都是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还是一位不善交际的人。

因此这样来看,我们就能理解阉党以前诬陷忠良大臣们追比的赃银数量,也就是一个官位的价格,但凡这些大臣只要灵活一点,这些银子肯定都不在话下,也就不会交不出银子而遭受阉党的拷问毒打,东林党的官员们的确是秉承了两袖清风的优良品质。

魏忠贤当权以后,收到的钱财自然也不少,根据历史的记载,魏忠贤在崇祯皇帝继位以后遭到了处理,魏忠贤得知皇帝正在缉拿他,带领人马仓皇出逃,这一路上他随行带走的珠宝都装满了四十大车。为了能够在崇祯皇帝面前留个好印象,他一次性就送给了崇祯身边贴身太监徐应元私宅三十多套,这些房子里面的家具和佣人都配备好了,直接给他用。可想而知,魏忠贤在天启年间是得到了多少好处!

魏忠贤作为阉党的老大,手下的爪牙肯定曲意逢迎,还有依附阉党的大臣,他们为了全力巴结,都送了很多金银财宝给魏忠贤,以求得升官发财仕途腾达,那么打点的钱从哪里来,自然只有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才行。

以前我在前面讲过明朝投靠阉党的官员崔呈秀就是因为贪腐被东林党人告发,为了保护自己的官位,才和东林党人势不两立,加入阉党。同样的大臣还有周应秋为了求做官被吏部尚书赵南星大人拒绝,投奔阉党以后。不久之后终于坐上了吏部尚书的位置,一上台就开始卖官收钱,卖出的官帽换来了大笔的银子,真叫一个日进斗金。

腐败的风气祸害最大的就是国家,在金钱的腐蚀下,吏治腐败,百姓赋税严重,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明朝处于极大的动**之中。因此,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国家一定要倡导清正廉洁,只有清正廉洁才能够使社会长治久安,百姓生活富足,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