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下手害人

忠臣尽然落到如此地步,遭受如此惨烈的迫害,结局让人唏嘘。

这正是阉党毒害朝廷忠良的证明,没有阉党祸害,明朝不会落得国破家亡。

东林党六君子死后,其家属也不能幸免,杨涟的家人为了营救其人,到处借债,生活困窘,妻儿老母将家里的田产住处全部卖掉,以至于没有栖身之所,只得住在城门上的一间破房子里,风吹雨打,日子清苦,两个儿子,沦为乞丐,应山县令见杨涟遭遇如此,十分同情,于是号召父老乡亲,捐钱支援,但任然杯水车薪。

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死后,他的亲戚也相继被逮捕追赃,哥哥左光霁因为案件牵连而死,其母承受不了双子逝去,家破人亡的痛苦也驾鹤西去。即便是有本县的乡绅和知县大人说其好话,依然于事无补,阉党的持续追赃导致左家倾家**产,家徒四壁。

魏大中的儿子在自己的父亲死了以后,把父亲的灵柩送回家乡,阉党威逼地方官员向魏大中的儿子魏学洢追赃银子三千三百两,魏学洢四处借钱,也没办法还完,加上遇上了父亲去世,伤心过度,竟然一病不起,最后死去。

可怜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就这样死掉了。

这可以说是整个明朝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

阉党得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朝纲废弛,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在冥冥之中注定了明朝以后的灭亡。

历史是会有报应了,胡作非为的日子长不了。

天启皇帝在魏忠贤阉党的误导下,认为杨涟等人的处理是罪有应得,他指出,虽然这些人在狱中死去了,但这些人的地方官对于没有还完的赃款仍然需要加紧追赃。

九月下旬,天启皇帝在审阅了刑部呈上来的奏疏之后,做出了批示,称东林党的六君子是凶恶小人,目无法纪,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他说六君子:虽已瘦死囹圄,还当戮尸都市,姑从轻典,以示法外之恩。其未完赃银已有旨著抚,按官严提家属追比,俟其完日。《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三》。

我们现在来看,天启皇帝简直是昏庸无道,他把朝朝弄得鸡犬不宁,祸害忠良,本末倒置,明朝再不灭亡似乎都没有道理可言了。

六君子被害之后,顾大章的朋友燕客还在京城滞留,想着六君子这段时间的遭遇,他感到万分痛心,在小酒馆和人喝酒解愁,又谈起六君子的遇难事情很是感叹,说话被阉党的耳目察觉,直接汇报给魏忠贤,魏马上派人抓捕他。

由于提前得知消息,燕客先人一步,换奇装异服,假扮成一名收货的商人,离开京城,骑上快马狂奔,足足跑了三百多公里,才彻底将追赶的人远远甩在后面。

至于后世流传的六君子的遭遇,据说就是他写出来的,书名叫《诏狱惨言》,后来有历史学家考证,燕客的真实名字,叫顾大武。

因为六君子被定罪的案件都与熊廷弼有牵连的关系,所以他们被弄死之后,自然而然,熊廷弼也被阉党定为必杀之人。关于熊廷弼被处死的直接原因,有资料表明有几点,一是让魏忠贤的收银子的手段落空,而这其中是熊廷弼在中间挡道,其次,六君子被栽赃得人就是熊廷弼,要想把这个案子办成铁案,只有将熊廷弼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杀人灭口。最后,熊廷弼的个人性格原因,他为人刚正不阿,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且宽宏大量,杨涟等人之前都是力推要定熊廷弼的罪责,他被关押之后,不仅不记仇,反而,还提供了一份名单,为杨涟等人辩解,陈述杨涟等人是被人陷害的,这一系列的举动让魏忠贤对其恨之入骨,必除之而后快。

间接原因就是阉党的冯铨,作为阉党得势的小人,无意中看到民间流行的一部带插图的讽刺小说《辽东传》里面陈述了其父亲当年在战场上的逃跑畏敌的行为,就疑心就是熊廷弼在里面掺和的事,因为小说在辽东流传的比较多,想来多少都和熊廷弼有关系,于是想要把熊廷弼弄死解恨。

当然对于这个事情,熊廷弼还完全不知情。

要杀掉熊廷弼这个功臣,换成是有良心的大臣都下不了手,毕竟谁都不愿意背上这个千古骂名,因此朝廷在商议处理熊廷弼经过内阁投票决定的时候,还把熊廷弼的处斩的事情移到了秋季之后。

天启皇帝对内阁的行为颇为不满,要求马上处理,内阁则以时间不合乎规定拒绝了皇帝的意见。

说到这个大家都很有疑问,熊廷弼不是阉党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何在这个节骨眼上要推辞呢?做个顺水推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毕竟现在的内阁已经完全是魏忠贤的私人工具了,是阉党的内阁了。

那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名誉的问题了,要弄死一个声望很高的大臣,往远了说自己的名誉可是在历史上会记上一笔的,近了说,目前的舆论都集中在这个熊廷弼上面,如果自己动手,很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虽然阉党的大臣们是坏人,可是同样也很爱护自己的名誉,对于这样怕给自己带来不好名声的事情,他们是不愿意做的,但又不得不做,于是只有找人来做个事情。

这个人是谁呢?

后面即将揭晓。

天启皇帝上早朝的时候,阉党的臣子冯铨呈送给了皇帝一本书,就是之前流行的那本《辽东传》,上疏皇帝说,这本书就是熊廷弼写的,在里面夸大自己的功劳,掩饰自己的过失,他想借此来逃脱罪责。

天启皇帝不是傻子,一看这本书的内容就知道了这是假打,你这个不是唬我的么,熊廷弼的文章会写这么差!毕竟人家是一个进士出身。撰文难道这么没得水平。但当时皇帝对熊廷弼处理的事情很有看法,管不到那么多,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接把这本书传到内阁,喊内阁商议做决定,内阁拿到这个烫手山芋是甩不掉了,再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文书按照流传传递,首先就送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那里。

王体乾一看便知道是冯铨要把熊廷弼整死。说这个事情怎么能够牵扯到皇帝,于是他上疏皇帝,建议填上“卿等面议”这几个字,这样一来就完全是内阁诸位大臣的责任了。到二十五号的时候,诏令经皇帝批准修改完善之后送到内阁。这个诏令把内阁等大臣的关系都牵连上了。对熊廷弼评价的字眼也颇为恶毒,说他是“心怀不轨,丧权辱国”,总之把一些肮脏不堪的词汇都用在了熊廷弼上面,要求把熊廷弼马上给处理了。

作为一国之君的天启皇帝,何故会对熊廷弼这么恨呢?

这主要是牵涉到天启年间的广宁战败沉重的话题,广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明朝辽西的咽喉,也是保卫京城的屏障。天启二年(1622)年,明朝和后金进行了一次战争交锋,双方派出大军对战,此役明军大败,王化贞与熊廷弼退保山海关,辽西土地尽失。明朝核心的重镇沈阳和辽阳相继失守,消息传来,朝廷震动。

天启皇帝才继位不久,就遇到扫他面子的事情,他心里很恼火,祖宗的基业都快要毁在他手里了,不杀熊廷弼等人不足以平民愤和建立自己的权威。

本来明朝和后金打仗,熊廷弼是可以在最后的时刻防守而不用选择撤退,可是因为对王化贞有意见,熊廷弼不战而退,天启皇帝虽然贪玩可是在军事方面不傻,他看出来了熊廷弼就是故意撤退的,因为一己之私就损失大片国土,这是他万万不能忍受的。

所以说熊廷弼的死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他是这样的,后来的继任者孙承宗也和这个类似,孙承宗虽然在天启年间受到皇帝的重用,但在明朝最后的皇帝崇祯上任之后,因遭权臣掣肘,皇帝不信任,直接把孙承宗换成了袁崇焕,袁的运气也不好,因为皇帝多疑,最后也不信任,袁崇焕被杀。

皇帝的诏令到了,那么杀人就名正言顺,但魏忠贤在宫中混了多年,知道熊廷弼在整个明朝的军队里都很有威望,深得部队下属的拥戴,如果在处死熊廷弼的时候,有武将带军队反攻明朝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想来想去,还是办稳妥一点好些,于是通知内阁想一个好点的办法。能够把熊廷弼平稳的给解决掉。

内阁接到魏忠贤的意思就很难办了,想来想去,还是不知道怎么办?

后来,内阁中的黄立极递了一个点子,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白天不好动手,那就晚上,可以在半夜的时候传旨,这样就能顺利解决。

魏忠贤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于是吩咐人马上布置,要赶紧利落的处理好。

熊廷弼正在刑部的监狱关押着,二十六号凌晨四点左右,宦官带着圣旨拿着提人的手续来到了刑部,当时值守的是刑部山东司的主事张时雍,他正在**休息,看见这个阵势,他心里已经明白八九分,这么晚此地,毫无疑问就是关于熊廷弼的事情了,人马来得这么急,又是大晚上,估计熊廷弼凶多吉少了。他跪接圣旨之后,马上命令看守监狱的官员把熊廷弼骗出来。

熊廷弼听说有官员找他,似乎已经察觉到了危险,但他仍然从容不迫,告诉狱卒,他马上出来,等他一会儿,他洗好脸,把衣服整理好之后,才慢慢走出来,看见了宦官说:我是明朝的大臣,一定要拜读圣旨,不能草率行事。

走到后庭院的时候,张时雍迎接熊廷弼说,封疆大地失守,应得一死,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熊廷弼沉默一怔。

只是缓缓的向前走,张时雍也一同跟随,见他衣服上有一个袋子,便追问这是何物?

熊廷弼说,这是为了谢恩时的上疏。

张时雍轻蔑的说:难道熊大人不知道,秦朝李斯传里面说的,犯罪的囚徒是不能上疏的?

熊廷弼瞪大了眼睛看着他说:这是赵高的说法。你恐怕都没读过李斯传吧,说得张时雍;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他怔了一会儿,然后对熊廷弼说,请熊大人把奏疏取下来,要不然我们担当不起,明天天一亮,他将为熊廷弼代奏。

熊听后马上就解下口袋递给他,说我还有一事相求。

请张大人给我一支笔和一张纸,我要写一首诗。

张答应了熊廷弼的最后请求,在他死后这首绝命诗得以流传,诗的内容是:可惜复可惜,报国寸心赤!/几度事戎行,九死衽金革。/甘苦同士伍,朝夕红抹额……他日傥拊髀,安得起死魄,/绝笔叹可惜,一叹天地白。

诗歌的意思就是自己想建功立业沙场建工,因为自己命断不能复活,可惜了自己的一腔热血。写完绝命诗之后,慷慨就义。

据明朝的史料说,熊廷弼被刽子手杀了几刀才死,死的时候触目惊心。

熊廷弼被杀之后,其尸体被放置在漏泽园(意思有两层,一是指古时官设的丛葬地,凡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由官家丛葬,称其地为“漏泽园”,最早从宋代开始。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验尸之所。这里推测应该是验尸之所),熊廷弼的尸体放置了四年,直到1629年崇祯二年,朝廷才允许其子收拾其遗骨回乡安葬。

熊廷弼死后,闻讯的辽东将士莫不垂泪,特别是袁崇焕,其和熊廷弼共事多年,深知其是一位深受爱戴的将军,郁闷所至,赋诗两首示其哀。

但事情还没有因为熊廷弼的死结束,天启皇帝下令,熊廷弼的家属和亲人全部驱逐出京城,不得在京城逗留。

有阉党人士说之熊廷弼受贿的银子还要追回来才是,此人是依附魏忠贤,以义子自居的梁梦环。

那么阉党诬告了熊廷弼贪污了多少银子呢?

明史记载是十七万两。

十几万两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明朝天启年间,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是月俸大米 87石,年俸1044石(约白银230两),也就是说一品大员一年下来也就几百两银子。

十七万两不啻为一个庞大的数字了,此时,熊廷弼已经死了,阉党的人怎么污蔑熊廷弼也不可能活过来辩解。

墙倒众人推,除了这个梁梦环,还有叫刘徽的御史也粉墨登场,检举熊廷弼生前家里就很富裕,应该有几百万,受贿的银子还是要追出来,用来资助军事。他这个说法完全是一时兴起,凭空捏造的。

这些人因为生前和熊廷弼有过节,因此在他死之后直接恬不知耻的泼脏水,这些脏水,没想到天启皇帝真的听进去了,于是就下旨,要把十七万两银子追回来。

熊廷弼的家人这下子算是没有退路了,就算河边的石头全是钱捡也没办法捡,时间这么紧,完全是不给他们留活路,1627年五月,熊廷弼的家族遭遇了严格的查抄,牵连到亲戚达到几十人之多,熊氏家族,财产没收,倾家**产,流离失所,日子艰难。

阉党的打击把东林党的主要领袖们全部都收拾干净了,为了能够在朝廷有个好名声,魏忠贤决定给效忠自己的阉党人士做正名的标榜工作。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东林党的功劳,对于东林党人做的贡献,能诋毁的就诋毁,要从根本上改变东林党的地位。

从1624年到1625年,阉党的人士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小敲小打准备后,正式发动了以梃杖案为中心的翻案工作,主要目的就是要扳倒东林党的官员。这个时期,东林党官员,担任刑部侍郎的王之寀就被天启皇帝革职为民。

后来,辽东失陷之后,六君子因此被诬陷之后,魏忠贤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就决定把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并在一起,借此发力,攻击东林党人。并且安排文笔非常老练的霍维华写一道奏疏。

后来奏疏在霍的抒写下,成功的将东林党相当一部分中间骨干给牵涉进来,天启皇帝看到奏疏以后,信以为真,觉得写得很实在,马上传给内阁,要求内阁拿出一个处理意见,并且传达了自己的口诏,要求把孙慎行和刘一燝等五人全部罢免削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