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日丹来投
一个时辰后,后金部队再一次出现在了山海关城下。他们刚刚经历了挫折,士气没有因此低落,反而高涨起来。他们此刻已经并不太在意眼前这小小的山海关了,而是在意他们的面子。
自古以来,面子都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甚至比一件事,一个目标本事都重要。
皇太极这么多年厉兵秣马的,就是为了夺取大明的天下,什么七大恨八大恨的都是借口。他心里最清楚,有枪就是草头王,手里有兵有部队,和你要你不给,我就打你。
这种混账逻辑在当时是比较有市场的,至少他们占据了辽东,打下来旅顺,准备步步蚕食大明了。当然现在他们还没有那样的胃口,想一口把整个大明吞下去。
他们要的,就是个划江而治。然而就是这,也不能为大明朝廷所接受,什么情况这事,喂饱了的狗就变成了连主人都咬的恶狼了?
不过辽东军事,明军这边一直都没有占据太大的优势,当年辽东三杰在的时候,后金部队还没敢怎么样,现在基本上已经不把辽东守军当回事了。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战争一直都是有自己的法则,并不因为明军是保卫者,后金军是侵略者就是眷顾明军。但明军却在这一刻占据了真正的优势。
这优势并不是主场优势,而是气场的优势。因为后金军如果失败,可以退回赫图阿拉,而明军如果失败,就是亡国奴,任人宰割。代价和结果不一样,自然拼命的程度也就不一样。
然而阿敏没有在意这些细节,他只知道,他手里有精锐的五万士兵,他要进入山海关内。打下这座城池,距离京城,已经没有什么可守之地了。满洲汉子,都是以军功立足的。
战争的火药味和血腥味已经让阿敏有些疯狂的兴奋了,他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被割取首级的儿子福猛了。毕竟作为一个大贝勒,他并不仅仅有一个老婆,也就不止有一个儿子。
他现在想的更多的是成就自己攻下明军最后一道屏障的功业。
明军这边,凌云等人被抬下去治伤,也都渐渐苏醒了。刘鸿吩咐,让火头营专门做病号饭,营养餐。
火头营营官崔一翔亲自监督,炖了一锅鸡汤。在当时,这应该算是比较奢侈的战场食物了。
崔一翔亲自带着两个火头兵来给凌云等四个人送饭,短短几个月的功夫,凌云也已经是百户了,和自己的官阶对等。而且一度还曾经升为副千户,只是不知道为何忽然又被降职。
不出当时崔百户的所料,这小子毕竟不是池中之物。崔一翔来到战地医院门口,问了一下门口的医务兵,知道他们醒着,就径直进去了。
凌云还在躺着,看着崔一翔进来,叫了一声崔大哥,然后挣扎着要起身行礼。
崔一翔连忙紧走一步双手搀扶,:“贤弟,你身子还带着伤,这样客套做什么,你我兄弟,哪里还需要这样的虚礼。来来来,把这鸡汤喝了先。另外几个兄弟也来喝。补一补身子。”
几个伤兵都有些感动,他们知道,现在物资补给并不算很宽裕,阿敏带来的是五万精兵,就算是围而不打,到底能够撑多久,也是个问题。
现在唯一不能断的就是粮食,如果粮食断了,军心一定会乱,到时候就不好收拾了。这个时候,就算是总兵大人都不一定舍得把母鸡杀掉炖汤。因为母鸡可以下蛋。
但是现在为了这几个伤员能够喝到鸡汤,就杀掉了一只鸡。怎么能让他们不感动呢。
他们默默的把鸡汤喝完,凌云有些忍不住,问崔一翔:“大哥,前线的情况如何,我本该带着我的人去防守,我的士兵们怎么样,你和我实说。”
看着这小子都伤成这样了,还是关心这前线的战事。崔一翔有些不胜感慨,现在像这样的军官,真的是不多见了。他长舒一口气,说道:“老弟,你且放心养伤,前面一切都很顺利,你们毁掉了敌军的投石车,一时之间,他们组织不起来更为有效的攻势。”
听到这些,凌云才略微的松了口气,说道:“烦请大哥转告赵游击,我还是希望立刻返回,指挥作战。”
崔一翔一面答应着,一面告诉凌云,仗在后面还有的打。身子才是最重要的,先把身子养好,才是对士兵们的负责,因为他们需要凌云这样的指挥官。
又叮嘱了一些事,他就回到了火头营。这时候,最不能休息的就是这位崔营官了。因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刻打仗,打的就是兵员和后勤。虽然他的火头军仅有百余人,但要供应近万人的口粮。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差事。
放下他们不说,就在这时候,山海关竟然来了一波生力军。这并不是朝廷派来的援军,而是当时那群在官道剪径被凌云教训过的强人。
在大寨主刘日丹的带领下,差不多有六七百人来到山海关,准备向山海关守将刘鸿总兵投诚。
刘鸿倒是有些疑虑,此刻正是大敌当前的时候,收容了这些人,万一要是有什么差池,那如何是好。
在这个时候,赵峥站了出来,告诉刘鸿,他愿意却甄别这些人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投诚之意。而且他曾经和这些强人有一面之缘,也曾有意招降他们。
今天他们来到这里,如果真的是有心投靠。那么至少就等于添了一支力量。麻雀再小也是一块肉,此时此刻,任何一支力量的融入,都等于加固了山海关的城防。
刘鸿赞同赵峥的观点,并授予他全权处理这件事。刘总兵是手持天子剑,有专阃之权的大将。任命罢免斩杀都司以下将佐可以不请旨意。
他告诉赵峥,如果真的这些强人是有意来投,那么对之前一切可以既往不咎,并且可以任命刘日丹为千户,仍旧统领旧部,等立功之后,再行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