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各有得失
对于凌云他们来说,他们是幸运的,不仅仅是因为为了接应他们回来,山海关动用了最为精锐的关宁军,这可是刘鸿总兵压箱底的法宝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中的箭,箭头上是没有毒的。如果有毒的话,他们也活不到等人来营救了。看来后金部队因为占据了人数的优势,或者是对自己的战斗力有绝对的信心,所以不准备在武器上弄那些小节了。
这不仅是凌云他们几个突击队员的幸运,应该说也是明军整体守军的幸运。
虽然胆大,毕竟还是个书生的底子。好在最近锻炼的多,又经历战阵打熬筋骨,身体素质倒也说的过去。不过还是因为脸颊中箭失血过多,在进城不久就晕厥过去了。
其他的几个士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他们的中箭部位各异,但都失血不少。刘鸿看着自己的士兵,心疼不已,吩咐军医一定要把他们救活。一个也不许出事。
这几个人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伤势也的确很重了,很有可能就治疗不过来,军医看了看这些伤员,再看看刘鸿的眼神,本打算说的话到嘴边硬是又咽了回去。
刘鸿吩咐,多备滚木雷石,火箭弓箭。敌人远了就用弓箭火箭招呼,靠近了就用石块砸。总而言之一句话,把敌人的攻势遏制在城墙之下,不管他们有多少人,都只有望城兴叹的份。
刚刚摧毁了敌人的投石车,遏制了敌军疯狂的进攻攻势,对于守城的明军士兵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他们开始相信,城下的后金部队也是两个肩膀扛着个脑袋,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宁远大捷的荣耀很可能会在今天重新上演,而缔造这个荣耀的,就是这守城的八千孤军。
城下的后金军忽然觉得有点被嘲弄的感觉,自从努尔哈赤宣布正式和明朝决裂,以《七大恨》为理由,十三副铠甲起兵以来,几乎是战无不胜,当年有种说法叫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萨尔浒战役中,努尔哈赤指挥着不到四万人的部队对阵明军十二万大军,最终明军全军覆没,全面转入守势。在那之后,气焰嚣张就到了极点。直到宁远受挫。
宁锦大捷之后,袁崇焕忽然被调离,然后辞职。孙承宗又一次来到辽东,然后不久,彻底退休。接下来,崇祯即位,袁崇焕成为督师,但袁督师上任伊始,就杀掉了看着不大顺眼的毛文龙。然后,又在广渠门之战后稀里糊涂的死掉。
后人曾经评出来一个所谓辽东三杰的名单,说的是三个对后金作战最为得力的明朝将帅。这三个人是:熊庭弼、孙承宗、袁崇焕孙承宗此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其他两位已经彻底挂掉了。
皇太极以为,如果按照比较俗套的故事情节的话,那就是从此后金部队就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所到之处的城池和守将都应该可以传檄而定,望风披靡。后金政权从此过上了幸福安逸和美好的生活。
但显然在这部剧里,皇太极不是导演,后金部队也不是唯一的赞助商,现实用一盆冷水狠狠的浇到了他的头上。
连山海关这个屏障都过不去的话,就别想什么称王称霸的事情了。
骄横的后金骑兵是不会承认失败的,他们显然是被激怒了。投石车没有了,那就用云梯。让那群明军知道,后金的勇士不仅仅靠骏马弯刀才能驰骋。
应该说,后金兵搭建云梯的速度还是很快的,而且他们的攀爬速度也同样可圈可点。但毕竟城头的明军占据了主场的优势,他们搬着石块对准了就往下砸。
不时会有攻城的后金士兵落下云梯,摔死或者摔伤,后续又有人补了上来。他们已经彻底的陷入了一种疯狂状态。
或许他们开始的时候,美好的愿望仅仅是进城抢点东西就算。但现在这已经不是了,他们需要证明,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巴图鲁。
要说这个称号,无非翻译成汉文的话就是勇士的意思,但还是真有人前仆后继的为了这个称号不要命了。
这个称号其实和倭国的所谓武士道差不多,不过后者可能相对来说要荼毒的更深一些。
还真有比较幸运的人爬到了城头,在看到城头明军之前,他先看到的是一支白蜡杆制作的标枪,一枪就把他挑落下去。在生命即将终结之前,他唯一的感觉就是大地正在以飞速向他飞来。
在云梯进攻的同时,后金部队也组织了弓箭队为云梯部队作为掩护,来射击城头的守军。守军渐次出现伤亡。
战斗进行到此时,山海关守军还占据了上风,但也伤亡了六七十人了。而后金部队,保守估计这一上午的损失要在三百人以上。
无论是攻击一方还是防守一方,到了现在都已经消耗体力差不多了。阿敏对山海关方向派出了流动警戒,然后就收兵回去吃饭。
当然,他也没忘了安排一支队伍,收敛在城下阵亡的后金士兵遗体。收回去的尸体怎么办,在这个时候,肯定没有时间去开什么追悼会。
那就一把火烧掉,一把火不够的话,那就再添一把火。就地焚烧,什么都顾不上了,现在唯一能支撑他们的,就是要进城去的念想。而原先既定的抢东西的方案,也变成了屠城。
明军这边也是忙着安葬遗体,登记造册,以便日后抚恤家属。安排换岗休息,轮流吃饭。
战争就是这样,双方都接受同样的考验,看谁能够撑得住,撑得更久。
日上三竿,正是日头最毒的时候,火头营在崔一翔的带领下给守城的士兵送来了绿豆汤。据说这应该很消暑的。就算不能消暑,当水喝也好,在这样的阳光下,十有八九都是要缺水的。
阿敏吩咐,休息一个时辰,继续进攻,就算是崩掉一颗门牙,也要把这山海关给嚼碎,吞进肚子里,以血前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