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偷梁换柱 上
智深计妙隐锋芒,暗度陈仓胜战场。
布局连环藏妙计,出奇制胜显英豪。
千军万马难抵挡,一策功成定国邦。
正义之心昭日月,英名永载史章长。
在兖州的任城之中,袁术正坐在书房内,静静地品着茶。刘备坐在一旁与其聊天,
茶香四溢,袅袅升起,似乎将袁术的思绪也带到了远方。
然而,这宁静的氛围却突然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外面风风火火地跑来一个满脸焦急的传令兵。
“主公!”传令兵气喘吁吁地跪在袁术面前,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不好了,大事不好了!三日内,我们已经接连失去了五座城池……”
袁术原本平和的面色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瞬间变得阴沉。
他眉头紧锁,手中的茶杯也被重重地放在了桌上,茶水溅出,打湿了一片桌面。
然而,不等传令兵继续往下说,袁术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
他挥了挥手,语气中带着几分怒气,“滚下去滚下去!这些事情我都已经知道了,用不着你来汇报。我已经派兵增援了,现在正是关键时刻,你就不能让我消停会儿吗?你又来添什么乱!”
袁术却不想再听这些,他挥了挥手,示意传令兵退下。
他的心中充满了烦躁和不安,他知道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但他却不愿意去面对。
他只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茶香和宁静来麻痹自己的神经。
然而,传令兵接下来的话却让袁术有些意外。
“主公,并非只是战事失利,而是被曹操攻陷的那几座城池的百姓,如今都拖家带口,纷纷逃往任城来了。”
袁术一听,原本阴沉的脸色更是凝重了几分。
他心中暗自思忖,这么多流民涌入任城,不仅意味着要发放大量的赈灾粮食,而且城中的住所也必将捉襟见肘,难以容纳。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就在袁术沉思之际,一旁的刘备看出了他的犹豫和顾虑。
刘备深知袁术的性格,知道他不会轻易接纳这些流民,于是他决定开口相劝。
他微笑着对袁术说道:“恭喜兄长!”
袁术一愣,转头看向刘备,不解地问道:“何喜之有啊?”
刘备解释道:“这几座城池的百姓在城池被攻陷后,没有选择归顺曹操,而是毅然决然地舍家弃业,前来投奔兄长。这说明他们心中认定您是他们的救星,这是民心所向啊。兄长岂不闻乱世之中,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百姓归心,正是兄长崛起的大好时机。”
刘备的话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他是在玩一出借花献佛的手段。
他利用这些流民来彰显自己的仁德,而实际承担接纳流民所带来的压力的却是袁术。
这样一来,他既能赢得民心,又能避免自己陷入困境。
而袁术听了刘备的话,心中顿时涌起了一股得意之情。
他觉得自己真的是民心所向,于是大手一挥,豪气干云地说道。
“放进来,把百姓都放进城来,好生安顿!我要让他们知道,投奔我袁术,是他们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
刘涛备见状,赶忙自告奋勇。
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既可以给袁绍留下些好印象,又能借此机会赢得民心,提升自己的声望。
他向袁术拱了拱手,诚恳地说道:“备愿意替袁公分忧,这安顿流民之事,就交给我吧。”
刘备的心思深沉,他明白这样抛头露面、为百姓谋福利的事情,正是树立自己仁德形象的大好时机。
他渴望通过这样的行动,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善举,从而赢得更多的支持和拥护。
袁术听了刘备的话,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正愁如何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流民,如今有了刘备的主动请缨,他自然乐意将这件事情交给刘备去处理。
于是,他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然而,袁术也不是一个无谋之人。他借机向刘备提出了一个要求:“好啊,玄德,那就辛苦你了。不过你既忙于安顿流民之事,想必也无暇顾及军务了。不如就把你从荆州带来的军队交与我统率,如何?”
刘备一听这话,心中不禁有些犹豫。他带到兖州的军队虽然不多,但都是精锐之师,是他能够立足的根本。
如果完全将兵权交给袁术,万一有个什么变故,自己将无所依仗。
但是,刘备也明白,自己刚到兖州不久,还没有立下什么战功,如果此时拒绝袁术的要求,恐怕会引起他的不满和猜忌。
于是,他权衡利弊之后,决定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
他向袁术解释道:“袁公所言极是,备确实无暇顾及军务。但是,荆州军毕竟是我一手带出来的,交给别人统率,我担心他们难以适应。不如这样,荆州军仍由关羽提领,他是我结义兄弟,忠诚可靠。而袁公则有权号令关羽,这样既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又能让袁公放心。”
袁术听了刘备的提议,觉得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他知道关羽是刘备的得力干将,有他提领荆州军,自己也能放心。于是,他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就这样,刘备成功地接下了安顿流民的重任,同时也巧妙地保住了自己对荆州军的掌控权。
然而,袁术刚接手荆州军,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现自己的权威。
他召集众将商议战事,命令关羽带着荆州军去打头阵。
关羽虽然心中不满,但军令如山,他只得领命而去。
袁术的意图很明显,他就是想先把刘备的荆州军消耗完,再用自己的军队去收拾残局。
然而让袁术没有想到的是,刘协这方一见到是关羽打头阵,纷纷手下留情,并不全力攻击,而是绕着关羽守的城池走。
刘协是不希望因与关羽争斗而产生仇恨。
但在袁术和刘备眼里,这更加重了对关羽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