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顺手牵羊 下

王允和吕布在回到长安之后,并未急于声张,而是选择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秘密求见天子刘协。

长安城虽繁华,但在这夜色笼罩下,却透露出一股肃杀之气。

两人穿过重重宫门,来到刘协的寝宫前。

刘协早已得知二人来意,他端坐在龙榻之上,脸上带着几分疲惫与忧虑。

王允与吕布进入寝宫,跪拜行礼后,刘协挥手让他们起身,并示意他们靠近一些。

吕布上前一步,目光坚定地看着刘协,道:“陛下,臣吕布,虽为武将,但心中始终装着大汉江山。臣愿向陛下表明忠心,誓死捍卫皇室尊严,铲除朝中奸佞。”

刘协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深知吕布勇猛无比,但也听说过他野心勃勃的传闻。

于是,他试探性地问道:“吕将军,你既为朝廷武将,理应听从董卓之命。如今你言称要铲除奸佞,是何意?”

吕布深吸一口气,道:“陛下,董卓虽名为朝廷重臣,实则专权跋扈,欺压百姓。臣虽受其节制,但心中始终不服。臣愿助陛下重振朝纲,还天下一个太平。”

刘协听后,微微点头,但并未完全信任吕布。他继续试探道:“吕将军,你既有了这等决心,那朕问你,若朕命你诛杀董卓,你可敢为朕效命?”

吕布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知道董卓势力庞大,诛杀他并非易事。但想到如今已经上了船,再想下去,怕是出不了这个屋。

他咬了咬牙,坚定地道:“陛下,臣愿为陛下效命,诛杀董卓,虽死无憾!”

刘协听后,心中对吕布的信任多了几分。他深知,要想铲除董卓,必须依靠像吕布这样的猛将。

于是,他拍了拍吕布的肩膀,道:“吕将军,你的忠心朕已知晓。待时机成熟,朕自会命你行事。你且回去,静候朕的旨意。”

吕布听后,心中激动不已。他向刘协行了一礼,然后与王允一同退出了寝宫。

二人走后,刘协独自坐在龙榻之上,内心涌动着喜悦与期待。

尽管吕布的名声中夹杂着野心与不忠的传闻,但刘协也明白,在这个乱世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野心。

吕布虽然心怀鬼胎,但至少在目前,他愿意站在自己这一边,为铲除董卓而努力。

对于刘协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吕布的力量,而不是过于纠结于他的忠诚与否。

更何况,吕布手里还掌握着一批军队,这无疑是对刘协极大的支持。

这支军队虽然不一定完全忠诚于皇室,但至少在目前,他们可以为自己所用,成为对抗董卓的重要力量。

刘协知道,要想除掉董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而吕布和他的军队正是这个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到这里,刘协不禁感到一阵兴奋。他意识到,自己现在拥有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只要能够妥善利用吕布和他的军队,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除掉董卓,重振大汉江山的辉煌。

当然,刘协也清楚,这一切并不容易。

……

同盟军中,曹操正在帐中研读兵法,突然,一名信使匆匆进入,手中捧着一封密信。

曹操见信使神色凝重,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奇。

他接过密信,拆开一看,只见信中刘协的字迹清晰,言辞恳切。

信中并未多言,仅要求曹操倾尽全部力量,组织军队进攻长安。

曹操读完信后,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他深知,长安作为朝廷的中心,一旦拿下,对于整个天下局势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董卓作为朝廷的权臣,早已引起了众多诸侯的不满。

但此次刘协的请求却不合时宜,从兵法角度看,此时绝不是进攻的时机。

但曹操思虑过后,还是决定执行刘协的命令。

曹操得知刘协的密信后,立即召集同盟军十八路诸侯商议此事。

他站在帐篷中央,目光坚定,将刘协的请求与计划一一道出,期待能得到众人的支持。

然而,出乎曹操的意料,十八路诸侯的反应却颇为冷淡。

他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则直接表示反对。曹操看出,这些诸侯们虽然名义上结为同盟,但实际上各怀鬼胎,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一位诸侯开口道:“曹将军,长安城坚池深,董卓势力庞大,我们若是倾尽全力攻击,恐怕会损失惨重啊。”

另一位诸侯也附和道:“是啊,我们各自都有领地要守,若是兵力损耗过大,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

曹操听着这些言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怒火。

他明白,这些诸侯之所以不支持,无非是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承担风险。但他也深知,若是此次不能趁机铲除董卓,日后必将后患无穷。

他深吸一口气,尽量平复自己的情绪,然后说道。

“诸位,董卓专权跋扈,已经成为了朝廷的祸患。我们身为大汉的臣子,理应齐心协力,铲除这个祸根。”

“若是我们各自为战,只会让董卓更加嚣张。此次攻击长安,不仅是为了响应天子的号召,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将来打算。”

“若是我们能够成功拿下长安,董卓的势力必将土崩瓦解,到时我们再来商议如何分配地盘也不迟。”

然而,尽管曹操说得慷慨激昂,但十八路诸侯仍然不为所动。

他们各有各的顾虑和打算,都不愿意冒险行事。曹操见状,心中不禁感到一阵失望和无奈。

他知道,靠这些诸侯是不会有什么作为了,但他也不会就此放弃。

他决定,即使只有自己的军队,也要拼尽全力去攻击长安,完成刘协的嘱托,为天下百姓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