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大漠被尊为天可汗

自太宗登基三年过去了,大力实施的革新都有了成效。百姓不仅度过了灾荒,且家有余粮,生活富足;官府的粮仓中也堆满了粮食。兵力充足,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国防巩固。经济发展繁荣,长安城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全国的风气大有改善,许多地方可以夜不闭户。唐朝的国力强大起来了。

东突厥这三年的境遇却完全不同。首领颉利可汗不发展民生一味享乐,使得突厥百姓生活困苦。第二次与唐朝交战时还没开战就签下了渭水盟约,使得部落中最强大的薛延陀(活动范围在今蒙古中部杭爱山附近)、回纥(活动范围在今内外蒙古)、拔野古(活动范围在今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十分不满,因而脱离了颉利的统治。至此,东突厥国力大衰。

贞观初年,太宗刚刚即位时,颉利可汗曾率领大军攻到京师,太宗以机智化解了危机,双方还签订互不侵犯的渭水盟约。那时因为唐朝刚刚统一,国力不强,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突厥相抗,签订盟约后还“馈赠”大量财物给突厥,才使得突厥退兵。这是太宗最感奇耻大辱的事情,所以突厥兵退以后,他每天亲自带领数百名卫士在宫中操练,以表并未淡忘这奇耻大辱,以及矢志雪耻的决心。

卫国公李靖向太宗谈起东突厥的现状,因连年灾荒百姓苦不堪言,颉利不但不进行改革休养生息,反而率兵到朔州作乱,看来唐朝雪耻的机会快到了。

原来与唐朝签订渭水之盟后,东突厥中最强大的三个部落就脱离了颉利可汗的统治,颉利十分愤怒,命令突利带大军去讨伐,结果没过多久突利就狼狈逃回,几乎全军覆灭。颉利可汗更生气了,他认为是突利没有用全力作战才导致的失败。实际上,是因为颉利的势力远远比不上脱离出去的那三个部落。颉利可汗又想到突利是李世民的结拜兄弟,认为他是与唐朝勾结,就把突利囚禁起来了。突利在狱中百口莫辩。后来在突厥的大臣们劝颉利要以国家为重、不要引起内乱的原因下,颉利才将他放出来,但两人心中的猜忌裂缝却难以缝合。

东突厥这一年不仅内部不安定,连天气都变得十分恶劣。这年冬天下了几场大雪,大地冻结成冰块,羊马等牲口不知冻死多少,庄稼更是颗粒无收。整个东突厥的百姓几乎都连饭都吃不饱,颉利却下令要到朔州打猎。颉利可汗的部下都劝阻他,颉利却认为这是为了向唐朝示威,不但不听劝,反而把劝他的人都杀了。这一年的夏天,气候的变化更是出人意料,五六月时,气温仍旧偏低,偶尔还会下上一两场霜,害得百姓刚播下的种子还没有发芽,就又冻死了。到了七八月,天气突然转热,每天早上大地先是弥漫一层浓厚的红雾,令人望而生畏,不敢出门,等雾一散,太阳已发挥最大的威力在上空蒸烤这片大地了。不但每天都酷热难当,而且连一滴雨水也没有,整个漠北的地面都已龟裂,河流也都干涸了。东突厥百姓的生存都是问题。

这时,太宗派到东突厥的间谍便开始在人群中散布谣言,说是因为颉利可汗整日派兵去攻打其他的部落和别的国家,从来没想要好好地治理自己的国家,所以老天爷看不惯他的行为,要惩罚整个东突厥。很快这个谣言一传十,十传百,东突厥的每一个人心中都对颉利可汗充满怨恨。

突利一看机不可失,连忙率领自己的部众脱离颉利的统治,一场内战过后,双方虽无重大的伤亡,但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颉利已经元气大伤了。

贞观三年(629),太宗决定出兵,他打着帮助结拜兄弟突利的名义进攻东突厥。在发兵之前,唐朝已先派人与薛延陀部落达成协议不出兵助颉利可汗,然后派李靖领兵一举就将颉利赶出马邑(今山西朔县),而且还收降了拔野古、同罗、仆骨等部落,使得颉利越发的势单力薄了。

这时唐朝才正式发出宣战通牒,派李靖做主帅,由李绩、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等六大总管辅助,率领十万大军浩浩****去包围颉利的残余势力。

李靖和李绩分别在定襄和白道(今绥远归绥县北境)夜中偷袭成功,不但将颉利苦心扶植的傀儡政府——由隋皇室杨政道和萧太后组成的伪政权消灭,而且还虏获了突厥士兵十多万人。颉利用诈降期望找个适当时机来反攻,未料唐军早已看穿他的计谋,将突厥部将打得七零八落,颉利只好逃往吐谷浑(青海一带),谁知半路又遇到另一路唐军,这时颉利深知大势已去,无心再战,于是便束手就擒。

贞观四年(630年),大漠南北都进入大唐的版图。

长安城到处锣鼓喧天、张灯结彩,老百姓都挤在街道旁等着凯旋的队伍归来。唐太宗登上顺天门,召见颉利可汗,先是责骂他不断背盟、恃强好战;但看在没有真正的入侵唐朝,决定不杀他。太宗把颉利和他的亲人安置在太仆寺加以款待。颉利可汗感激万分,表明自己会永生归顺唐朝。当太宗听说颉利整日郁郁不乐、日益消瘦,不住房屋而在院子里搭了帐篷,经常同家人抱在一起悲歌哭泣的事情后,就改任颉利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刺史,但颉利不愿到那儿去。太宗又改任他为右卫大将军(禁军的高级武官),赏赐了大量田宅。后来颉利病死,太宗按照突厥风俗施行火葬,还在灞水东面为他筑了高大的坟墓,并让颉利的儿子终身袭其父职。

大破东突厥以后,唐朝在东突厥的故地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府,任用东突厥贵族做都督(地方军政长官),并按照他们的习惯,规定职务可以世袭。这些州府名义上要接受唐朝的册封,定期向中央朝贡,但不向唐交纳赋税,仍然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这些州府之上,设都护府,其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代表中央行使主权,管理边防和处理民族之间的事务。

在朝廷里,太宗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突厥各部首领凡愿到长安的,都拜为将军(武官,在大将军之下)、中郎将等官。当时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达到一百多人,几乎占了整个朝廷武官的一半。在宫中随时可以看到带刀的身着官服的突厥守卫。如以智勇闻名的阿史那社尔,率突厥部众归顺后,被太宗封为左骁卫大将军(禁军的高级武官);后在平定高昌的战役中立功,太宗还赐予宝刀和丝织品,封毕国公。契苾何力率铁勒部归顺后,太宗任他为左领军将军。他屡建战功,一次随唐太宗出兵,被敌军刺伤,太宗亲自为他敷药。契苾何力在回家探亲时被部众抓去见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契苾何力在真珠可汗面前宁死不屈,太宗为换回契苾何力,把新兴公主嫁给了真珠可汗。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将领能与汉族将领一视同仁,赢得了少数民族将领的尊敬。在唐太宗巩固边疆的战争中,少数民族将领和首领起了很大作用。

塞北最强悍的部落被灭首领被擒,这消息立即传遍天下,四方的蛮夷纷纷到长安城进贡,一来为表示衷心的诚服,二来也是想借机瞻仰一下天朝的威仪。一时颜色各异的奇装异服、千奇百怪的蛮音夷语充斥长安城,看得生在两河流域的唐朝群臣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从此,四夷都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这一年日本也派遣使节到中国来,长安成为东方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世界各地的人都拥到长安城朝圣、留学。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平定东突厥后,唐朝的外患基本上解决了。太宗大力推行和亲政策,他了解到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多由后妃操纵。如果外孙做可汗,就不会骚扰唐朝。出嫁一个公主,可以保证北方三十年无事。因此,太宗先后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给了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把另一个妹妹九江公主嫁与在朝为官的突厥酋长执失思力。

贞观年代,四夷降服,大唐声威远播,因此慕名前来请婚者不计其数。其中就有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他几次前来唐朝求婚。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继位做了吐蕃赞普(即吐蕃国王),他是一位骁勇精悍的领袖,率领军队统一了许多部落,令吐蕃实力大增。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四川松潘),破城后把全城百姓中的男人全部斩杀,女人全部为奴。太宗派侯君集率领大军前来讨伐,在松州大败吐蕃。松赞干布向唐朝俯首称臣,因为对大唐的强盛羡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朝求婚。

由于当时请婚者过多,太宗就决定出几个题目来测试他们的智慧和胆识,选出最优秀的人,再把公主嫁给他。当时参加测试的一共有五个国家。

“第一个问题,这儿有一块碧玉和一束丝线,这玉两面各有一个小孔,里面的通道是曲折弯绕的,谁先把线穿过去,谁就赢了。”一名唐朝侍臣出来宣布试题。

吐蕃派来的代表是他们的宰相禄东赞,他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听到题目后,他想了一会儿就命人立刻找了几只蚂蚁来,然后把丝线绑在蚂蚁身上,再把蚂蚁放在玉的孔旁,在它身后轻轻地吹气,蚂蚁便急急忙忙地跑进孔中,不一会儿蚂蚁和丝线便自另一洞孔穿了出来。

“第一道试题吐蕃得胜。下面一题是,在诸位面前各有一根两头粗细相同的圆木,请你们判断一下,这些木头哪一端是根部,哪一端是枝干?”

禄东赞稍想了一下,就请侍从把面前的木头沉入水中。其他四国代表看到他这么做,都面面相觑很是不解。

“现在请大家仔细看,”禄东赞大声说,“这些木头都是一头朝上一头朝下,那朝下的就是根部,朝上的便是后长出的枝干。因为根部的纹理比起后长的枝干更为细密,比较重所以会沉入水下,反之,另一头自然是干部。”

“好!”太宗笑着竖起大姆指,“这第三道题目等到晚上再宣布,我会以钟声通知你们,现在你们先回去休息吧。”

当晚夜半,大家都等得快不耐烦的时候,清脆的钟声自宫中响起。

“为什么没有接引官?”禄东赞怀疑地自问,“难道这也是一道题目?”一时摸不着头绪,便匆匆忙忙向宫中奔去,并吩咐随从随后在每个转弯和岔路做下标记。

唐朝的宫殿非常宏伟,内中亭榭楼阁、曲径、长廊,若无识路者带路,便会有走入迷宫的感觉。禄东赞朝着亮光的地方跑去,一看原来是个戏台,正在表演杂耍百戏,太宗和大臣们正在观赏。不一会儿另四位代表也赶到了,太宗笑着说:“请诸位照刚才的来路回去,谁先走回宾馆,谁就赢得公主。”禄东赞当然是第一个回到宾馆的,他的机智不仅使吐蕃在比试中大获全胜,还获得了太宗对他的赏识,将一宗室女子许配给他。

太宗许配给松赞干布的就是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不仅长得美丽端庄,而且性格坚毅勇敢。她自幼饱读各类书籍,精通许多知识。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一无所知,但欣然同意去吐蕃和亲。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贞观十五年的冬天,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护送下,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的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蔬菜种子。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因为当时吐蕃已经击溃了吐谷浑,成为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深谋远虑的太宗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从经济、文化、农业生产上都给予吐蕃大力帮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遇到了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跪地便拜。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歌舞庆贺。

婚后不久,松赞干布为缓解大唐妻子的思乡之情,为她建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有池塘和各色美丽的花木,都是模仿大唐宫苑的样式。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他们感情融洽,互爱互敬。

吐蕃人有个传统习惯,就是每天要用赭色泥土涂敷面颊,他们认为这样能驱邪避魔。文成公主仔细了解这个习惯后,觉得没有道理又很不卫生,就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慢慢地吐蕃百姓都觉得不在脸上涂抹赭色泥土既方便又好看,都很感激文成公主的建议。

习惯了吐蕃的生活后,文成公主命跟随来的汉族乐师向吐蕃百姓传授音乐知识,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远赴长安去学习,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农技人员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蔬菜种子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获得了大丰收,使不善种植的吐蕃百姓大吃一惊。农技人员还有计划地向吐蕃百姓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最重要的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带到吐蕃,使吐蕃有了自制的丝织品,极大地改善了吐蕃百姓的生活。吐蕃百姓对文成公主感激不已,视她为神明。

文成公主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的建议都尽力采纳。但文成公主对吐蕃的重大政治决策,只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经常向她讨教唐朝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

文成公主去世后,吐蕃百姓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