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利除弊

巡抚的工作千头万绪非常繁琐,但林则徐却毫不畏惧,下定决心全力以赴把它做好。他担任巡抚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整顿吏治。在这项工作中,林则徐秉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诸葛亮的“明赏罚”。林则徐对日常的考绩非常认真,对考绩和披阅试卷的评语写得也是十分仔细,把它作为赏罚的标准。

为了避免因一时的印象而产生偏见,林则徐还格外注重长期的考察,随时观察属下并暗自做记录。除了他自己的观点外,他还会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综合考量后才下定论。在此可以比较一下总督陶澍和林则徐的评语,以武进的县官姚莹为例,陶澍的评语写道:“精勤卓练,有为有守。”而林则徐给他的评语是:“学问优长,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前在闽者,闻其历着政声,自到江南,历试河工、漕务、词讼听断,皆能办理裕如,武进士民,至今畏而受之。”相比之下,林则徐的评语更能让朝廷判断出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林则徐一直力求公正,毫无私心,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另一个让林则徐觉得有改革必要的,就是科举考试。江苏是个人口大省,每次科举考试都是人头攒动,拥挤混乱。而由于试卷太多,主考官阅卷时也时常应付了事。对于很多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们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

林则徐首先开始想办法改善科场的秩序,让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就连考场卫生和考生们的饮食情况都十分关心。之前考场没有专门的茅厕,考生只能在院边墙角随处便溺,不到一会儿工夫就臭气熏天,蚊蝇群集。林则徐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不堪入目的场面,竭力改善这种环境。林则徐还亲自查看科场内卖的饭菜以及糕饼点心,甚至有时不放心还要亲口尝一尝,让那些学子们很感动。

林则徐在翰林院的时候曾被派出去当过考官,所以在阅卷的工作上他还是很有经验的。他精选一批认真负责的考官,把如何批阅考卷的原则详细地告诉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告诫他们对于那些“不出色”、“欠通顺”等评语一定要谨慎,要详细写出原因来才行。经过这些考官的批阅,林则徐还要重新核查那些不合格的试卷,避免有“沧海遗珠”的情况。林则徐不满当时舞弊成风的状况,严厉处罚舞弊的行为,尽最大的努力维持考试的公平。

江苏的连年水灾是让历任巡抚都感到头疼的大事,林则徐在处理这件事上显示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敢做敢当的魄力。林则徐就任巡抚那年,洪泽湖湖水泛滥,淹没了下游淮扬低洼地区。林则徐马上下令整修被冲毁的堤坝,而附近的灾民都靠公家的救济金过日,纷纷逃到临近的县躲避水灾。

林则徐很重视抚恤灾民的工作,但是有些灾民却安于靠救济金过日子,水灾过后也不肯回家劳作。还有一些人趁机伪装成灾民骗吃骗喝,让林则徐很是苦恼。于是林则徐在给贫困户配发粮食的同时,还派官船遣送灾民回家收拾家园,严惩那些冒充饥民的混混们。林则徐还派人调查农田荒芜的原因,政府将帮助那些没钱的农民购买种子,协助灾民尽快恢复残破的家园。

第二年,水灾再次发生,粮食减产,林则徐便上奏请求减免田税。不料快收割的时候又逢大雨,谷粒被雨水浸湿,全都发芽霉烂,农民实在是没有能力交田赋了。林则徐原本打算再请求皇上减免田税,谁知奏折还没写完,道光就下旨责备他,说是这几年来江苏等几个省份每年的纳赋都迟交,年年都要朝廷拨款救济,严厉地批评了当地的官员。

皇帝都发火了,做臣子的只有遵命的分了。总督陶澍一向老成持重,打算顺着皇帝的意思做。但是林则徐实在不忍心不顾那些贫苦百姓,一定要为他们向皇帝请命。

陶澍很欣赏林则徐的一腔热血,但是他很冷静地反对林则徐的坚持,他认为那样简直是自讨苦吃。他在官场打拼多年才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子,不愿为这件事情丢了乌纱帽。林则徐见状也不再劝他,声明此事自己负责,不连累总督。林则徐自己上奏,写了一篇长达三千字的长奏章,声泪俱下地描述了百姓的疾苦,终于感动了道光皇帝,致使他收回成命。

水灾的范围很广,为了避免贪污成性的官员们中饱私囊,林则徐派年轻的士子担任救灾放赈的工作。这个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林则徐在广东禁烟,也同样任用年轻的学子们去铲除当地的烟贩。

然而赈灾减税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水患的办法,还是要从水利工程上着手。林则徐在翰林院时就曾下过很大功夫去研究这门学问,可以说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他上任之后就改进漕运,亲自监督了多个水利工程,江苏也由水患频繁,渐渐变得连年丰收。在江苏巡抚的任上,林则徐还写了一篇京城一带水利计划的蓝图,那就是《畿辅水利议》。

当时京城的米粮都靠江南供给,在粮食转运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贪污受贿的事情,而且京城一带人口增加迅猛,对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林则徐明白要想大力改革,必定与许多人的利益冲突,必定与一股大而复杂的势力相对抗。但是他义无反顾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在北方试行种稻,粮食不再依靠南方的供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灌溉问题。

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而且一到雨季就泛滥成灾,是北方的一大水害,林则徐绞尽脑汁,想要这个水害变成水利,那样北方就可以种植稻米,既免去了漕运当中的腐败作风,又可以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

其实这个想法并不是林则徐的首创,早在宋朝,郭守敬就打算兴办畿辅水利,鉴于北方人不善种稻,本想雇用有经验的江南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元末起义不断,社会动**,这项计划最终没能得到落实。

林则徐的计划得罪了当时许多目光短浅的大臣,尤其是权臣琦善,这个计划最终由于他们的反对而搁浅,而且也为日后鸦片战争埋下了隐患。

林则徐的计划断了许多人的财路,所以遇到了重重的阻挠,使他不得不放弃。最后还是在他被流放新疆的时候,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也算是完成了当初的夙愿吧。后来咸丰皇帝重新提起畿辅水利之议,而林则徐已经垂垂老矣,没有精力去筹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