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京交友

林则徐又开始了守丧的日子。在这段时间内,他致力于乡里的建设。最重要的要属位于今日福州城西郊的小西湖。当时的福州小西湖,湖心已经淤塞,导致无法灌溉周边的农田,附近也都被居民强占居住,林则徐看到了那里的情况,决心要整顿一番。首先要疏通小西湖,恢复周边的灌溉,然后他打算美化一下周边的环境,砌石种树,沿湖还种了一些梅花,同时可以稳固水土。最重要的是,他要杜绝豪强强占土地的现象。

林则徐少年的时候经常在那个湖畔读书,小西湖被整顿得焕然一新之后,他经常到湖畔的“桂斋”散步,怀念过去的生活。端午节前后,大雨持续下了十几天,湖水都溢到了家门口,林则徐突发雅兴,雇了一艘小船,穿梭在莲花之中,心情很是舒畅。

现如今,桂斋有林则徐像,有沈瑜庆先生亲笔题写的“林文忠公读书处”几个大字。左宗棠也曾在此撰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年来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如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林则徐还经常察访民间疾苦,思考很多问题,例如,过去的措施是否得宜,将来应有怎样的改革等。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守丧期满,他离开福州,颠簸了三四个月后回到京城,在京城停留了三个月。

回到京城的林则徐遇到了许多翰林院旧友,与他们谈论时事,发表意见,吟诗唱和,感觉又长了很多见识。林则徐多年来一直献身于地方建设工作,到了京城,他更能了解到全国的情形。当时的林则徐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声望,皇帝本人对他也很是赞赏,许多人都争相与他结识。

林则徐曾和一群好友组成了“宣南诗社”,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知名人士,如袭自珍、黄爵滋、魏源等。这些都是位卑才高之士,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匡济时难。

魏源是湖南人,因父亲在江苏任官,所以一直在江苏长大。陶澍很器重魏源,在整理盐政时采纳魏源的意见,于淮北实行票盐。后来魏源又协同陶澍筹设海运。他和林则徐一样都是致力于经世之学,后来林则徐当了江苏巡抚,就常和魏源商议漕河盐兵问题。

在鸦片战争前,林则徐请人收集、翻译了许多外国资料,魏源据此编成了《海国图志》,在这本书中,他宣传了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提出了早期的维新思想。然而这本书在当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反而是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将它视为重要的资料。

魏源的另一部作品是《圣武记》,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中不乏存有偏见的地方,但是魏源的文笔很好,而且书中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记载了鸦片战争的事,具有很高的价值。

黄爵滋为人正直豪爽,关心时事民生,无论是国防军备还是国计民生,他都有很独到的见解,林则徐与他一见如故,相交甚厚。当时英国的船只常出没于闽浙沿海,并绘制当地的地图,他就上言说:“外国不可尽以恩抚,而沿海无备可危。”他想要提醒当政者不可对外国人掉以轻心,要严加防范才对。

黄爵滋从小就以写诗著名,经常把他那些犀利的文章拿出来给朋友们品读,向大家征求意见。他一生留下来的作品很多,有奏议、海防图表、诗文,以及其他杂著数十卷。林则徐离开京城之后,“宣南诗社”就由黄爵滋等继续领导。

黄爵滋对鸦片早就有研究,是首先提议禁烟的人,他始终主战,属于激进的鹰派分子。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道光十八年向皇帝上奏的一道奏章,文章长达2000多字,意在提倡禁烟。这是禁烟工作的第一炮,道光皇帝深受感动,即刻下令要林则徐着手一切禁烟事宜。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革职迁调新疆,他也遭受免职的命运。

林则徐离京的一年时间里就先后担任了三个省份的布政使,先是湖北,然后是河南,随后又被调回江宁。每到一个地方,林则徐都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甚至在荒村野郊都流行着歌颂林则徐的歌谣,纷纷唱道:“林公来,我生矣!”

在上任的途中,林则徐从不要官员接送,从不劳民伤财,伙食等也都是自理,十足的平民作风。在河南当布政使期间,邻省江苏闹水灾,需要河南的粮食支援。林则徐采取了两项十分英明的措施,他担心河南的粮商和船夫在这节骨眼上会抬高价钱,特意拟了两项办法:一是,派人暗中探听粮价,叮嘱地方官先付定钱,将粮食准备好,等江苏方面的官员来验收付钱。二是,暗中打探运费,然后分批付订银,大大方便了江苏来买粮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