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名青史

正所谓无官一身轻,辞官的林则徐乘船顺流而下,在风景如画的南昌百花洲过年养病,在湖波万顷的湖面上一边观光,一边与老友相聚畅谈,心情格外舒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满头白发、饱经风霜的林则徐终于回到了老家福州,看看自己,已经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了!

过去的几十年里,林则徐东奔西走,行遍千山万水,每到一个地方就造福一方百姓,受到百姓真心拥戴。命运也许给了他许多的不公,但是他都勇往直前,不改初衷。在鸦片战争前,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承受了多方压力,鸦片战争后,一些居心叵测的小人又对他中伤指责,最后被派遣边疆,但是他忍辱负重,壮志不改,以年迈之躯重又建功立业,造福了千秋万代。他曾自道:

已成头皓白遑问口雌黄

林则徐屡次遭人陷害,但他完全不把这些恩怨放在心上,因为他不为功名利禄,只求问心无愧。虽然道光至死也没有召见他,但是他始终不忘道光曾经对他的知遇之恩。在他刚回到福州的时候,就传来了道光驾崩的消息,林则徐黯然恸哭良久。他设灵祭拜,感叹三十年来的君臣之交。

道光当朝三十年,林则徐也在这三十年里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对林则徐而言,道光是赏识器重他的人,也是使他抑郁受挫的最根本的原因。没有道光,也就没有林则徐跌宕起伏的一生,但是道光也一手造成了林则徐的悲剧,他有举贤任才的眼光,却没有择善固执的决心,如果没有他曾经的动摇,也许林则徐会有更大的建树。如果道光相信林则徐所提出的“能战方能和”的原则,大清王朝说不定还有一次中兴。

福州城内文藻山的林则徐故居中,悬挂着他自拟的对联:

郊原雨足云归岫 台阁风清月在天

退隐后的林则徐过着平淡而温馨的生活,儿孙承欢膝下,满门朗朗的读书声让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平静。他还兴致勃勃地发起了“亲社”,教导族人的孩子们读书作文,在书香和孩子们的笑声中怡然自得。在这里,林则徐不再是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人杰,只是一个和蔼可亲、诙谐有趣的老公公。

福州已经成为了通商口岸,林则徐也时常为没能赶走英国人而遗憾。但是依照约定,英人只能够居住在城外,可他们却偏偏选中了位于城中半山腰的积翠寺。那里环境清幽,古松夹道,林则徐还曾经对这里进行修葺。积翠寺是福州名胜,天气晴好的时候,城中百姓常常来此游玩,看朝岚暮霭,山色凝碧。而如今这份享受被英国人独占了,百姓十分愤慨,推举地方缙绅向官府抗议。

地方官哪里敢得罪洋人,无奈之下只好去请林则徐出面。林则徐早就看不惯这些胆小怕事的官员,不能为民请命,还百般迁就洋人,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同那些英国人据理力争,要把他们赶出积翠寺。

闽浙总督刘韵坷和福建巡抚徐继畲知道后吓得冷汗直流,他们害怕英国人会发兵来攻,打算上奏请示朝廷。中国官员们都惧怕林则徐,而那些英国人更惧怕林则徐,都知道他是鸦片战争中的头号强敌,丝毫不敢怠慢,马上答应迁出,百姓为之大喜。

百姓纷纷称赞林则徐,让当局的两位大官相形见绌,他们为了给自己开脱,想以此事中伤林则徐,但是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却不买账,他盛赞林则徐为乱世的中流砥柱、国家的坚固长城。咸丰的登基使得穆彰阿的势力大减,大学士潘世恩趁机力荐林则徐,嫉忌贤才的穆彰阿为此大为不悦,一再强调林则徐的健康状况已经不适合出仕,但咸丰对他的话不予理会。

当时林则徐两腿肿胀,行动困难,已经无法行跪拜礼了,但他的精神状态却很好,说话也不含糊,思路清晰。

当年九月,著名的广西金田起义爆发,在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带领下气势不断壮大,林则徐听闻此事后指出:

“粤匪之乱,只要皇上派一位有威望的将帅前往消弭兵乱,应不致于蔓延太广,这也是国人之福了。”

没过多久,就有人向咸丰推荐派林则徐前去平乱,咸丰立即封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赶往广西平定战事。穆彰阿不想看着林则徐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还想要从中破坏,不料引起咸丰大怒,将他革职永不叙用。

还在病中的林则徐勉强支撑着驰往广东,一时间广东百姓奔走相告,额手称庆。林则徐在广东的号召力无人能敌,许多仁人志士都组成志愿军等待着为他效力,也有许多乱党得知林则徐的到来而慌不择路地弃城逃跑。

林则徐连夜赶路,导致旧病复发,体力越来越虚弱,儿子林汝舟一直在旁边劝父亲好好休养,辞了这个钦差大臣的职位,林则徐却固执地说:“两万里冰天雪窖的漠地我都走过了,现在还怕什么?”

林则徐时刻谨记着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有一口气在,他都放不下国事,只要民生一日不安,他就一日不能释怀,就这样靠着意志撑到普宁,终于在行馆中突然大叫三声:“星斗南!”就猝然去世了。

没有人明白林则徐临终前大叫的三声“星斗南”是什么意思,也许是星相学上某种凶兆,让他难以安心地离开。不管怎样,林则徐的突然去世,对大局都有很不利的影响。当时有谣传,说林则徐是死于别人的谋害。《南亭笔记》中记载,有人涂毒在轿中的扶手板上,林则徐感染了空气中的毒气而最终身亡。林则徐一走,太平天国逐渐壮大,成为清政府的心头大患。

各地百姓听到林则徐的死讯都纷纷失声痛哭,通城缟素,每天都有数千人到行馆祭拜,而上天似乎也在为林则徐致哀,广东一连几日浮云蔽日,天地间阴沉沉的一片,只听见海风不停地呼啸。

清军在太平军的攻打下连连败北,太平军一路东南,逐渐占领了大半个东南沿海。这次起义堪称是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轰轰烈烈席卷了半个中国,清政府竭全国之力,耗时十四年方才平定。如果林则徐能够继续平定叛乱的话,说不定历史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林则徐的去世是清政府莫大的损失,咸丰下旨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在福建、江苏、云南、陕西等地都建有林则徐的祠堂。民国政府还为他在虎门筑立铜像,他的名字和精忠报国的形象将永垂不朽。为了悼念林则徐,咸丰皇帝还特意书写了一副挽联:

答君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

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君国。

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

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