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原
林则徐奉旨回京,长子汝舟早就等候在了甘肃玉门县。林则徐身体越发虚弱,一路的劳顿之后,显得非常疲惫,想要找个地方好好休息一下。然而在这偏远的小城里,旅店全都是狭小黑暗,肮脏不堪。一行人只好去和甘州的知县商量,看能不能先到公家的行馆小住一下,没想到这个县官竟然一口拒绝了。他见林则徐只是个远戍归来的谪官,不过是四五品的京堂候补,便不放在眼里。
原本布彦泰因在新疆垦荒的工作而受到嘉奖,被任命为陕甘总督,不料布彦泰还没到任,朝廷又降旨陕甘总督由候补四五品京堂三品担任,署三品总督。那位势利的县官开始的时候到处去找这位新到任的陕甘总督都找不到,后来才明白过来,就是早先那个远戍归来的谪官。
原来那个候补四五品京堂的小官,竟然一下子荣升为省内最高官,成为了他的上司。县官一下子慌了手脚,连连捶胸顿足,后悔不该怠慢林则徐一行人,吓得冷汗直流。
事已至此,县官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向林则徐道喜,见到他们住在简陋不堪的小旅馆中,连忙请他们去公家的行馆居住。其实已经习惯边疆生活的林则徐对环境也不是十分挑剔,只不过是前两天实在觉得疲劳,便想找个舒服点的地方,此时林则徐自觉已经恢复疲劳,过两天还得继续赶路,不想搬来搬去,就辞谢了县官。
第二天一大清早,知县就上门来邀请林则徐四处参观,林则徐也想出去散散心,于是欣然前往。知县带着林则徐游览,走着走着就到了行馆的门口,只见大门口贴着一副红联纸,墨迹还没干透。林则徐好奇地凑上前一看,上头写的是:
鹤鸣九泉其子迎鸿飞遵渚我公归
林则徐觉得此联文采不错,不由称赞道:“不错,不错!想不到在这么僻远的县城中,也有懂得文墨之人!”林则徐的称赞让知县松了一口气,忐忑不安的心总算定了下来。林则徐想要参观一下行馆,便信步往里走去,一进门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行李已经被搬到了这里,他回头看了看那个有些惶恐不安的知县,心中觉得好笑,他经历过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哪会因为这点小事与人计较,但如果不答应的话,恐怕这个知县就不能安心,所以林则徐笑了一下,和颜悦色地说道:“也好,我们就在这儿住两天吧。”
通常封疆大吏被任命后都应入京复命。邓廷桢入关回京后,就曾前往觐见道光,据说当时皇帝对他说:“我看你的才能,似乎不如林则徐。”然而道光虽然赏识林则徐的才干,却似乎不想面对他,于是在林则徐入关后,道光下了一道旨意:“毋庸来京,可赴任时,即赴新任。”回到中原的林则徐先后担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但是道光皇帝始终不召他入京,道光也许是心中有愧,不愿见林则徐,但很显然朝中也有人一手遮天,从中挑拨,不让林则徐有发表言论的机会。这一点从林则徐的官位中也可以看出来,林则徐生于江南,治理江南的时间也很长,对于那里的民情和政策的利弊都很清楚,但是当两江总督的位置空缺时,朝廷宁可任用李星沅也不用林则徐;林则徐回中原后总是在偏远地带任职,显然是朝中权臣的有意安排。
久戍边疆,和家人分开已久的林则徐十分希望和家人团聚,但是刚回来没多久,朝廷又是一纸诏令给了他新的任务,要他平定青海、甘肃边界的番族叛乱。林则徐只好留在甘肃,已经到了天寒地冻的季节,林则徐拖着年迈的身体,往来于甘、凉、西、湟诸郡,好几次受了寒瘴,病得差点没命。
那些作乱的番族十分猖獗,而且声势很大,根本就不把官兵放在眼里。而事实上这些官兵也是毫无军纪可言,根本不是那些乱贼的对手,导致番贼的声势像野火燎原般的壮大。
林则徐常常强调,要巩固国防,改善军备,必须要拥有现代化的武器不可。英国人曾经查获了林则徐在镇海铸的炮,发现竟然是仿造得很好的加仑炮,可见当时的兵工技术在林则徐的领导研究下已大有进步。
这一次平定叛乱,林则徐特意让曾经协助他制炮的黄冕留下,打算把西洋的制炮技术应用到实战当中去,经过了反复的实验,他们制作出来的大炮试放的效果极佳,威力巨大,士兵们见识后都非常兴奋,于是军心大振,个个奋勇冲锋,最终平定了叛乱。战后的善后工作,林则徐也是秉承着毋枉毋纵的原则,使得所有人心悦诚服。而后来的琦善就是因为滥杀无辜,再度遭受革职,最后落得个发放吉林的下场。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长期的鸦片贸易导致中国出现了银荒,贸易赤字很大,钱价也跟着波动,物价节节上升,人民的生活日益艰苦。原本通货膨胀的现象就很严重,而各地所采用的货币又不统一。东南沿海一带早已通用洋银;黄河以北通用的却还是纹钱与制钱;境内有银矿的云南多用银不用钱;西北地区由于贫困,货币还是多数用钱。
这时期林则徐担任陕西巡抚,为了改善农民的处境,他在这一地区实行农贷及平擢法,并督导那些官员帮助一些老幼废疾的贫民,他自己更是承担了西安省城内三四千人的生活费用,这些经费一部分是自捐,一部分是筹募得来。虽然林则徐在陕西的任期只有九个月,但是那里的人们永远怀念他的恩德。
在陕西的时候,林则徐萌生了退隐之心,长期的操劳和颠沛流离,使他的身体越来越坏,疟疾和疝气也时常发作。也许是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了,林则徐动起了分家产的念头,他将为官三十六年所剩下的仅有一点积蓄折为三股,分给了三个儿子。这些家产微薄得可怜,和同级别的大官们根本没法比,一向清廉的他还经常散尽家财去帮助百姓,这仅剩的家产还是林则徐为父母所置。而林则徐的父母也是生活节俭,从不贪图享乐的人,他们舍不得享用,又都给林则徐留了下来。现在孩子们都已长大,这些家产就只能留给孩子们了。
林则徐的清廉曾经让曾国藩感慨万千,他在给七弟国荃的信中说:
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吾辈当以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