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奴制的现实

成为一个好领主,这是托尔斯泰的新理想,也是他目前的工作。关于工作在生活中的意义,托尔斯泰曾写道:

如同被绑在车上的马一样,人也不得不做一些事情。所以,工作的真实价值就和人需要呼吸一样,重要的是一个人要做些什么才能算是具有真实价值的工作。

托尔斯泰认为,工作的目的分为两种:有的人为了当天的面包而工作,这是直接目的;有的人却为了比较远大的目的,也就是为了理想而工作。而他自己的工作无疑是后者。

托尔斯泰的工作目标并不是要鼓励农奴努力工作好让自己能多收点田租,而是要想办法让农奴们过得幸福。这是一个很伟大的理想,只可惜托尔斯泰对当时俄国的农奴制现实认识并不深刻,所以他的热心只能是徒劳无功。

一开始,托尔斯泰尝试深入田间,和农奴们一起生活,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但是他对农事一无所知,农奴们也不肯跟他说任何事情。年老的保姆曾告诉他:“农奴们都说你年纪轻轻的知道些什么?他们讥笑你的想法太不切实际。”

托尔斯泰被这话吓了一跳,他想起姑母意义深长的回信,“要经过失败才会知道天职”。他开始反省自己。

托尔斯泰想起一位瘦弱贫穷而且经常生病的老婆婆。

她住在一间简陋得几乎连天花板都要掉下来的房子里,肮脏而快要倒塌的墙上挂着几件破烂得不能再穿的衣服,蟑螂在床边爬来爬去,房里飘着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老婆婆像一只疲惫不堪的瘦山羊般躺着,家里其他的人都到田里干活去了,她还要勉强支撑身子爬起来洗衣煮饭。家中幼小的孙儿很多,她得费心照顾他们。

田间劳作的托尔斯泰(油画)

这一天,托尔斯泰去拜访这位老婆婆,告诉她:“您应该静静地躺下来休息休息,否则您的病是不会好的。”

他的目的是要安慰老婆婆,可没想到老婆婆却愤怒地看着他,慢吞吞地回答道:“虽然你是我们的领主,但请你说话要客气一点。”

托尔斯泰对老婆婆的反应很诧异,他以为她误会了自己的意思,连忙说:“老婆婆,我并不是在嘲笑您,您不是有病吗?我的意思是请您多保重。”

老婆婆眨眨眼睛,好像哭诉似的说:“如果我像你一样是个领主,就能躺下来休息了。”

“不管是什么身份,老婆婆,您得安心养病呀!”

老婆婆翻了翻白眼说:“我有六个孙子,最大的才七岁,你叫我怎能放心睡得着呢?唉,你真太不懂事了!”

托尔斯泰吓了一跳:“真是残酷啊,身体不舒服的病人还要照顾六个孙子,这简直是戕害人命!”这句话他说得很大声音,好像是在埋怨她的子女不孝。

老婆婆很愤怒地说:“什么戕害人命?我们太穷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说,我们的身份和你不同。”

“不管怎么说,您还是要静静地养病,这样身体才会很快地复原;如果太勉强的话,反而会使病情恶化的。”

“我都说我没有这种福气了,你还不懂吗?”

“或者我可以把您送到疗养院去。那里的医疗和药物都是免费的,收容了许多像您这样不幸的人。”

老婆婆听了托尔斯泰的话后非常不高兴,脸上露出愤怒的表情,冷冷地下了逐客令:“请你回去吧。”

托尔斯泰摇摇头说:“我是同情您的生活,才这样劝告您,请您不要误会。”

老婆婆用双手掩着脸,说:“少爷,请你不要再这么说,你如果再叫我去疗养院,我今晚就去自杀!”

“自杀?那才是开天大的玩笑!好啦,请您好好地养病吧。”

“叫我去疗养院,你真是要把我活活逼死吗?我的家人一定会认为我是个无用的老人,你是不是希望我快点死?连少爷都说这种话,那我现在就死给你看。”

老婆婆对托尔斯泰怒目相向,那表情让他惊慌恐惧得不知所措。

“老婆婆,请您不要误会,我并没有说要您赶快死,我只是希望您能赶快把病养好。”

老婆婆已经不愿再听他的话了,她挣扎着走过来,还没说什么就口吐白沫,倒在地上。

这时幸好这家男主人回来了,他急忙把老婆婆抱进了房里。然后,他将托尔斯泰赶出了家门,他甚至咒骂托尔斯泰是讨厌的恶魔。

托尔斯泰本来是要安慰这位瘦弱生病的老婆婆,当然他也很同情她,自然不会希望她早死。可是老婆婆却把他当做仇人般地怒目相向,这真是个天大的误会。托尔斯泰为什么会被人误会呢?主要原因还是在身份上。托尔斯泰虽然以仁慈、诚恳的态度对待农奴,但在他们心里,他是领主,是伯爵的儿子,他所说的话代表贵族,代表统治阶级,他不会真心实意地为农奴着想。当然,这也是因为托尔斯泰无法用农奴的语言来表达他的心声,他们的语言无法相互沟通。

这种事件后来碰到很多次,他在后来的一部作品中写道:“一个人是否能清楚地认识人生,在于他能否以平民的语言与平民沟通。”

托尔斯泰思考了很久,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消除农奴们对贵族的成见,如何才能跟他们和谐地相处。所以,他希望成为一个被人敬爱的好领主的想法,完全失败了。

他的理想和农奴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托尔斯泰当时无法了解。他开始变得忧郁,一连几天都吃不下饭。

他开始更深刻地思考人生,他看到林间那些自由自在的动物,想到人类,人类也得像那些鸟儿、山羊、兔子或狼一样,必须寻找食物抚养家人,可是如果像动物那样随意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活,那最后一定会自取灭亡。

人类活在世上不能仅仅为自己,也必须为大众而活。也只有人人过着正当不损害他人的生活,并且为大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人生才会幸福。这是托尔斯泰心中坚定的信念。

可是这一年中,托尔斯泰的内心却一直笼罩在黑暗之中,甚至越来越迷茫。19岁的他,总觉得自己的失败是根源于这种存在着很大矛盾的社会形态,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种矛盾,仅靠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

与托尔斯泰结交多年,并引导他步入文学家行列的屠格涅夫曾说过:“农奴制度一天不废除,领主与农奴就永远无法互相了解接近。”

可惜,当时的托尔斯泰并不能理解这些道理。